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灵枢·贼风篇》曰;“贼风邪气之中人也,令人病焉”。《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指出“贼风虚邪”极易伤人致病。王冰注云:“邪乘虚入,谓之虚邪;窃害中和,谓之贼风”。历代医家对此也分别指出贼风是泛指四时不正之气;虚邪是乘人体之虚而伤人的邪气。其实“贼风虚邪”是外恶邪气的统称。《灵枢·九宫八风篇》云:“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  相似文献   

2.
杜克约 《四川中医》1995,13(9):11-11
正气乃人身之真气,泛指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功能,《内经》把疾病的产生归为本身内有条件和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概括为“邪”和“正”,疾病的产生主要取决于正气与邪气两个力量相互较量的结果,人体气血充盈,脏腑经络功能正常,正气强盛,“阴平阳秘”,卫外固密则疾病就无从发生.反之,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外邪则乘虚而入,使阴阳失调,则疾病由此而生.故《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素问·评热病论》也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可见正气虚是形成一切疾病的内因和先决条件,外邪是构成疾病的外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面瘫中医学称为"口眼歪斜"、"吊线风",多数医家认为风寒为主要致病因素,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肌纵缓不收而发病.<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引缺盆及颊,卒口僻,急者目不合,热则筋纵不开……有热则筋驰纵缓不胜收故僻."<金匮要略>指出:"脉络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仅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景岳全书·非风>谓:"凡非风口眼?斜……本由肝血之虚,肝血虚则燥气乘之,而木从金化,风必随之."  相似文献   

4.
杨辉舟  董立平 《光明中医》2012,27(10):1949-1950
毒邪,即有毒之邪也,指各种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致病因素。关于毒,《金匮要略心典》曰[1]:"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王永炎院士[2]认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可见毒邪具有亢极或蕴结的特性。毒邪致病相当广泛,不仅外感病与毒邪有关,许多杂病也与毒邪有密切关系,毒邪可以外来,也可以内  相似文献   

5.
论阳经与头面五官的特异性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然而,同篇又指出:"诸阳之会皆在于面".后世又有"头为诸阳之会."之说.这说明十二经脉均与头面五官有联系,相对而言,阳经与头面又有特异的联系.经研究和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1慢乙肝与邪正"正"是"正气"的简称,是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所谓的"邪"是邪气的简称,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故正气的盛衰,是形成疾病虚实的关键。"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是阐明人体受病后,正气和病邪之间相  相似文献   

7.
《灵枢·邪气脏腑形篇》有“邪气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究其原缘为“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邪虽中五脏,则邪无由出路,只能还之于腑,俾六腑泻而不藏以逐邪外出。逐邪外出是机体最基本的功能之  相似文献   

8.
《内经》之“神”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概念,其涵义与范畴笔者认为有如下五种。第一义之神——天地间的正常状态《灵枢·小针解》说:“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这里正、邪相对并提,正气为神,它是与一切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9.
关于脑,笔者常引用<灵枢·口问>:"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然则此文前面有段更重要的论述:"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显然整段文献表述:上述十二种病,都是邪气侵入空窍造成的,而邪气所以能分侵害这些部位,多由正气的不足.凡上气不足,则脑髓不充,有空虚之感,耳鸣,头部支撑无力而低垂,两目昏眩.  相似文献   

10.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波元坚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即邪气,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和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气,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此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均有发挥,并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仅对后世部分代表医家在发病学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1.
题72.祖国医学如何运用邪正斗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答:邪正斗争,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因素的斗争。这种斗争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影响着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正斗争在疾病过程中的胜负变化,主要表现为虚实不同的病理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即邪正斗争的病机改变是以邪气亢盛为主要方面的,则为实证,若是以正气亏虚为主要方面的,则为虚证。首先,从邪正斗争与虚实变化来看,邪气盛则实,是指疾病过程中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映。说明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机体抗病能力较强,邪正斗争比较激烈,机体在病邪的刺激下出现强烈的病理反应和临床症状,因此,表现为实证。多见于外  相似文献   

12.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通的。生命来自自然界,又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在自然界中,机体对致病因子是不断进行斗争的,表现为"正邪分争"。祖国传统医学对疾病本质及人体发病学的认识是"正邪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是正邪双方消长进退的表现。探讨正邪论的科学性将有助于医学的发展。何谓"正"?正是"正气"的简称。正气即祖国传统医学所称之"真气"、"元气"之类。实际上,它是机体一切抗病力总和的代名词。所谓"邪"?邪是"邪气"的简称。邪气是机体内、外各种致病因素总和的代名词。祖国医学对正与邪的关系认识是比较…  相似文献   

13.
陈婷婷  刘宁 《北京中医》2007,26(1):32-33
《素问·评热病论》中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丹波元坚释曰:"此非邪凑则气虚之谓,言气所虚处,邪必凑之."邪,即邪气,包括了六淫病邪,以及食积、虫积、水饮、痰浊、瘀血和情志内伤等引起脏腑、经络、气血功能失调的有害因素.正,即正气,主要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康复能力."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句经文,强调了正气在发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主导地位.正气不足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根本,而邪气的侵入是外部因素,是发病的条件.此理论可以说是中医发病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仍指导着中医临床治疗.历代医家对此理论均有发挥,并运用到临床治疗当中.本文仅对后世部分代表医家在发病学上的相关理论进行整理,以飨同行.  相似文献   

14.
自《内经》始,中医就认为邪正盛衰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是推动疾病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邪气与正气是如何在相互较量中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邪气、正气与邪正盛衰邪气,泛指一切致病因素。有产生于自然界者,如六淫和疫疠之气;有产生于人体内部者,如痰饮、瘀血、  相似文献   

15.
正"胃脘痛"首见于《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胃病者,腹瞋胀,胃脘当心而痛。"金元时代《兰室密藏》首立"胃脘痛"一门,使之成为独立病名。清初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太阴内伤,湿邪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章虚谷亦云:"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湿困中焦"成了胃脘痛的一个重要证型。殷济青(1926-1986)名国璋,江苏扬州人,中医世家"春  相似文献   

16.
一、概說: 虚实是祖国医学八綱辨証論治理論体系中診疗工作重要組成的两綱。虚实是指邪正盛衰而言,《內經》謂:“邪气盛則实,精气夺則虛”,說明实是指邪气盛,虛是指正气虚,邪实是病势增劇,正虛是机能衰弱。正气是指机体的生理机能和抗病能力,在平时为調节机能,邪气是指外感六淫和內伤七情等致病因素。祖国医学对发病机制及病理机轉的理論,是以邪气(致病因素)和正气(机体)两方面的盛衰消长來說  相似文献   

17.
疾病的发生与变化是错综复杂的,但不外乎致病因素和人体抗病能力这两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即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篇>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因此,正气不足,邪气痹阻,是发病的根本.因此,所有的治疗手段都可以理解为是以扶助人体正气,祛除侵袭人体的邪气为目的.由于强调的角度不同,两者之间并不矛盾,是辨证的统一.下面主要从推拿手法的祛邪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8.
现代免疫学是研究人体防病免疫的一门科学。近年来各地开展了对正气与免疫的研究,从理论到临床,从病种到方药,广泛深入地进行了探索,已获得了新的进展。我国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里所说的“真气”.就是机体抵抗病邪的“正气”。只要体内正气旺盛,纵然有许多致病因素“邪气”,正气也能为之抵御,祛除或消灭之。机体就可免于生病。《内经》又指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如果机体因各种原因导致正气虚弱,邪气则易乘虚侵入引起疾病的发生,即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种强调内因的作用,是符合辨证法的。由此认识到中医  相似文献   

19.
正气与体质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气强弱"和"体质强弱"是一回事吗?正气和体质之间是什么样的异同呢?以下分4点来阐述. 1 正气和体质概念的异同 1.1 什么是"正气" "正气"有如下意思:一是同"真气",人体机能活动的总称;是人正常的功能活动和抗病防御能力以及病后的康复能力.通常与病邪相对而言,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剌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二是四季正常气候,即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等.<灵枢·剌节邪>:"正气者,正风也."以后历代医学多取前意,而且常常特指与邪气相对的抗病能力.所以"正气强弱"换句话说,就是"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  相似文献   

20.
伏邪具有感而不发,潜藏一段时间而后发作的特点.狭义的伏邪指伏气温病,广义的伏邪则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即七情所伤、饮食失宜、痰浊、瘀血、内毒等内在的致病因素[1].《灵枢·贼风》云:"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明确提出伏邪致病具有"因加而发"的特点.发病条件除与邪气本身的性质以及人体正气强弱相关外,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也可引起,如六淫、情志、饮食劳逸等均可成为诱因,导致疾病发作[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