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PHC)组织中叉头转录因子O家族1(FoxO1)蛋白的表达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90例术后PHC癌组织标本为PHC组,癌旁组织标本为癌旁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两组标本中的FoxO1蛋白阳性率,分析不同肿瘤病灶大小、肿瘤数量、甲胎蛋白(AFP)水平、TNM分期、脉管癌栓、是否发生肝硬化的PH...  相似文献   

2.
研究PHC924例中家族肿瘤史对肝炎与PHC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合并HBV感染的PHC,乙型肝有家族肿瘤史的患者均显著多于非乙肝组和无肝炎组。②乙肝组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显著高于其它两组;乙肝组中有家族肿瘤史者发病高峰年龄为30-39岁,显著高于无家族肿瘤史者。③肝炎后至发生临床肝癌时间乙肝组以5-9年居多,较非乙肝组10-14年居多提前一个年龄组,且有家族肿瘤史者比例显著高。提示HB  相似文献   

3.
血清脂质过氧化物和超氧化物歧化酶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及其清除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和核黄素发光法分别检测血清LPO含量和SOD活力,实验组肝癌患者30例。对照组正常人35例,肝炎患者28例。结果 (1)PHC患者血清LPO含量比正常人及肝炎患者明显降低(P<0.01)。(2)PHC患者血清总—SOD活力和锰—SOD活力明显高于正常人和肝炎患者(P<0.01)。(3)PHC患者血清铜—锌—SOD活力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但与肝炎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血清LPO含量降低而锰—SOD活力升高可能是PHC的早期标志。  相似文献   

4.
对42例原发性肝癌(PHC)患术后标本,采用真彩色图像分析系统测定DNA含量和采用增殖细胞核抗原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测定其肿瘤增殖活性,并分析与各项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直线相关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小肝癌、大肝癌.巨块型肝癌之间;AFP阴性、AFP阳性之间DNA定量分析和增殖活性无显差异(P>0.05)。而是否肿瘤包膜完整、卫星结节存在、局部淋巴结转移,复发时间快慢,则肿瘤DNA异倍体含量和增殖活性分级差异有显意义(P<0.05)。肿瘤DNA异倍体含量与增殖活性分级间呈正相关(r=0.461,P<0.001)。生存期6个月与大于一年患间肿瘤DNA异倍体含量和增殖活性分级均有显差异(P<0.01)。提示PHC细胞核DNA含量测定和肿瘤增活性分级反映了PHC的增殖状态,有助于更精确、客观地了解PHC的生物学特性和预后、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癌(PHC)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我院感染科7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了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结果HBsAg、HBsAb、HBcAb阳性者较易发生原发性肝癌。HBsAb阳性者发生原发性肝癌年龄较早,以30~59岁居多,阴性者以50~69岁居多。结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关系密切,是发生原发性肝癌的主要病原学因素。因此,积极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减少原发性肝癌发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研究PHC924例中家族肿瘤史对肝炎与PHC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合并HBV感染的PHC、乙肝组中有家族肿瘤史的患者均显著多于非乙肝组和无肝炎组(P<0.01~0.05)。②乙肝组发病高峰年龄为30~49岁,显著高于其它两组(50~59,P<0.01);乙肝组中有家族肿瘤史者发病高峰年龄为30~39岁,显著高于无家族肿瘤史者(40~49岁,P<0.01)。③肝炎后至发生临床肝癌时间乙肝组以5~9年居多,较非乙肝组10~14年居多提前一个年龄组(P<0.05),且有家族肿瘤史者比例显著高(P<0.05)。提示HBV感染可促使PHC的高发、早发,而家族肿瘤史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相似文献   

7.
 观察抗肝癌iRNA及S-TF对原发性肝癌(PHC)患者外周血LAK、IL-2活性及IL-2R表达的影响。发现PHC病人LAK、IL-2活性及IL-2R表达均明显低于正常人,且IL-2与LAK间呈正相关;经抗肝癌iRNA及S-TF治疗后,PHC病人的上述指标及WBC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提示PHC病人的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可能与肿瘤的发生及发展有关,应用抗肝癌iRNA及S-TF可给肿瘤宿主转移介导其细胞免疫功能,改善其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8.
温州地区原发性肝癌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温州地区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温州地区180例原发性肝癌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通过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发现HBsAg阳性、抗-HBc阳性、食腌菜、食豆制品、一级亲属肝炎史与肝癌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通径分析表明,食腌菜、食豆制品、HBsAg阳性、一级亲属肝炎中对肝癌发生有直接作用;食腌菜、食豆制品对肝癌发生有间接作用。结论:HBsAg阳性、抗-HBc阳性、食腌菜、一级亲属肝炎史是温州地区原发性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食豆制品是温州地区原发性肝癌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9.
联合检测GGT、AFU和AFP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肿瘤标志物谷氨酰转肽酶(GGT)、α-L岩藻糖苷酶(AFU)、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PHC84例,转移性肝癌组48例,肝炎组57例,正常对照组79例.GGT、AFU采用速率法,AFP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血清GGT、AFU和AFP水平.结果 PHC组血清GGT、AFU和AFP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炎组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HC患者血清GGT、AFU和AFP阳性率分别为91.7%、80.9%、69.0%.AFU、AFP联检其阳性率为92.4%;GGT与AFU、AFP联检其阳性率可提高到97.1%;AFP阴性的PHC26例中,血清GGT、AFU阳性率分别为92.3%(24/26)、76.9%(20/26).表明二者对AFP阴性的PHC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互补作用.结论 血清GGT、AFU和AFP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PHC的诊断率,优于单项检测,特别是对AFP阴性低浓度PHC更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PHC)与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黄曲霉毒素、饮水、低硒和遗传等的关系国内、外报告较多。本文介绍上述因素外,近年来PHC有关病因研究进展。 亚硝胺: 亚硝胺可在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鱼类等多科动物引起肝脏等恶性病变,将100多种亚硝胺对大鼠进行实验,可致癌者占80%以上。晚近新发现几种亚硝胺有致肝癌作用。李铭新等在霉变食物(玉米面饼)  相似文献   

11.
启东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 探讨影响启东市原发性肝癌(PHC)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20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1:3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用SAS的PHREG过程拟合COX模型。结果 研究发现,与启东原发性肝癌有密切关系的危险因素有5个,即乙型肝炎史、直系亲属肝癌史、饮水类型、十年前住房油烟较多及精神压抑。结论 PHC与乙型肝炎史、直系亲属肝癌史、饮水类型、十年前住房油烟较多及精神压抑有关。  相似文献   

12.
人原发性肝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岱宗  顾健人 《肿瘤》1991,11(3):123-125
肿瘤的发生和演化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肝癌也不例外。分子生物学及流行病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原发性肝癌(PHC)发生、演化过程中,一些癌基因或相关基因的结构或表达发生了改变;一些抗癌基因受到抑制或发生丢失;嗜肝病毒对肝细胞的恶性转化起了促进作用。这些基因和病毒在PH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分阶段、协同和累积的。以下,结合我们实验室近几年的工作对癌基因及其相关基因、抗癌基因和嗜肝病毒在PHC中的  相似文献   

13.
 绝大多数作者[1-3]认为,测定血清r-谷氨酰转肽酶(r-GT)活力以诊断肝癌,是较好的指标之一。我们用此微量测定法,检测了正常人20例,原发性肝癌93例,转移肝癌17例,非肝癌其它肿瘤患者100例,非癌其它疾病252例。从结果看,对肝癌的诊断,特别是当与GPT 比较时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范跃祖  伍福乐 《癌症》1989,8(1):74-76
目前,甲胎蛋白(AFP)仍是诊断原发性肝癌(PHC)的最特异的肿瘤标志,但尚有10~30%的PHC病人其血清AFP为阴性,35~40%的PHC病人血清AFP值<400ng/ml。这些AFP低浓度阳性或阴性PHC以及某些良性肝病患者出现的AFP假阳性,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还需寻找AFP以外的肝癌标志以弥补AFP的不足。本文依据现有的一些国内外资料,试对醛缩酶同功酶A(ALD—A)对PHC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甲胎蛋白(AFP)仍是诊断原发性肝癌(PHC)最特异的肿瘤标志,但尚有10~30%的病人其血清AFP为阴性,35~40%的PHC病人血清AFP值<400ng/ml。这些AFP低浓度阳性或阴性PHC以及某些良性肝病患者出现的AFP假阳性,给临床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为此,还需寻找另外肝癌标志以弥补AFP的不足。本文试对5′-核苷酸磷酸二酯酶(5′-NPDase)同工酶对肝癌,尤某是AFP低浓度阳性或阴性肝癌的临床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的广义相对危险度模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我国原发性肝癌有关危险因素的10份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应用广义相对危险度模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危险因素间联合作用的结构形式。结果提示,北方地区显著因素为:HBV感染、家族肝癌史、个人肝炎史、饮酒,四者间联合作用是一超相乘形式,偏向于相乘结构;南方地区显著因素为:HBV感染、家族肝癌史、饮沟塘水,三者间协同作用近于相乘结构形式。作者认为,在研究多因素疾病时,有必要探讨因素间作用关系形式,这对于病因学的解释和公共卫生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姜堰市男性原发性肝癌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姜堰市男性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姜堰市87例男性原发性肝癌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筛选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乙型肝炎史和肿瘤家族史与原发性肝癌发生最为密切。结论 乙型肝炎史和肿瘤家族史为姜堰市男性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 6与原发性肝癌发生、发展、转移、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法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检测了 6 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和 15例良性肝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及 32例肝硬化患者的血清IL 6含量 ,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 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肝硬化及良性肝肿瘤患者 (P <0 .0 1) ,且与肿瘤直径、有无腹腔积液、有无肝外转移、临床分期及治疗效果有关 ,与血清AFP呈正相关。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IL 6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癌发生、发展、转移情况及治疗效果 ,可能成为预测肝癌转移、复发及疗效的有效指标 ,与AFP同时检测 ,有望提高原发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高尔基体蛋白73 (GP73) 及其与甲胎蛋白(AFP) 和CA199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PHC) 诊断的价值。   方法  收集肝癌患者50例、肝炎患者20例、肝硬化患者20例、除肝癌外其他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20例及健康对照者20例。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定量检测各组人群血清GP73, 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AFP和CA199。   结果  肝癌组血清GP73含量中位数(104.4μg/L) 明显高于肝炎组(22.7μg/L)、肝硬化组(53.8μg/L)、其他消化系统肿瘤组(41.4μg/L) 和对照组(19.3μg/L), P均 < 0.05。单项指标中GP73用于肝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率均最高, 分别为72.0%、95.0%和86.2%, GP73/AFP/CA199平行实验灵敏度最高(92.0%), GP73+AFP+CA199系列实验特异性最高(100%), GP73/AFP平行实验准确率最高(87.7%)。ROC曲线分析GP73曲线下面积最大, 为0.824。三个检测指标之间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GP73是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肝癌诊断的血清标志物, 其联合AFP和CA199检测可提高对PHC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eellular carcinoma,PH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占所有癌症的4%,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对PHC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一直是阻碍临床和研究的一大难题。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多年来被作为诊断PHC的首选指标,使原发性肝癌得以早期诊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肿瘤标志物的种类已扩展到包括蛋白类及基因类的标志物。本文就原发性肝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