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理虚元鉴》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以《理虚元鉴》中所载的22首方剂为依据,通过频数表对其用药频次、药物功效及药物性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治疗虚劳的用药规律。结果:药物应用频次显示,应用最多的是补虚药,以补气药,养阴药为主;化痰药,以清热化痰为主;清热药,以清热凉血为主。在药物归经上入脾胃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肺大肠经的药物。在药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性寒之品,其次是性平、温的药物。结论:汪绮石认为虚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药物选择以补气养阴、清金化痰、清热凉血为主。养阴清热常选用甘寒清润入肺肾经之药,健脾益气常用甘温甘平入脾胃经之品,扶正祛邪,燮理阴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叶天士治疗泄泻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六·泄泻》中的药味出现频次,并对其按药物功效分类,从泄泻病因和涉及脏腑两方面对用药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泄泻用药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理气药、化湿药最多,频次上以茯苓为最多,出现频率较高的药对有陈皮、茯苓,人参、茯苓,茯苓、泽泻;脏腑辨证多从脾、肝、肾论治,重视脾虚,药物归经以脾胃两经最多。  相似文献   

3.
李峰  来杰锋  傅燕燕  倪伟  施维群 《新中医》2019,51(12):62-64
简版:目的:用统计学方法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治疗郁证的方药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叶天士治疗郁证的用药特色,为临床治疗郁证提供更有价值的处方思路。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的医案处方,进行药物标准化,对其药物的频次、功效、气味归经、配伍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证指南医案》郁证篇复方共43首,总用药频次309次,用药91种;药性以寒、温为主;五味以甘味和苦辛味为多;归经以心、肝、脾经为多;按功效划分,使用频率较高的前四位依次为补虚药25.24%,清热药16.83%,化痰止咳平喘药11.33%,理气药8.41%;高频常用药对有远志一茯神、薄荷一茯苓、际皮一茯苓、钩藤一陈皮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程门雪医案》的处方药物从用药范围、药性构成、功能组成等方面分析,得出其临证处方用药有以下特点:1.临证治疗以理气、化痰为主,佐以清热、解表、利湿;2.药味以甘、苦为主,药性寒、温并用;3.重视脾胃,兼顾心肝肺;4.临证谴药组方,温胆汤使用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章次公博采众方医案补注》中治疗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章次公博采众方医案补注》中胃病使用药物情况,并分别查出其方、药(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软件Excel 2010建立并输入方、药相关数据的原始数据库;并把相关药物的频次运用软件SPSS 25.0做描述性的统计;对于药物间潜在关联规则使用软件Weka 3.8进行挖掘及分析同时采用软件Cytoscape 3.6.1把所得出药物间的关联规则制作成网络视图。结果:治疗胃病的高频药物有杏仁、当归、延胡索、茯苓、半夏、枳实等;其中以理气药居多,依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补虚药、消食药和温里药等,药性多为温性及平性,药味多属辛味、苦味及甘味,归经多属脾胃经。依据高频药物的关联规则分析,得到药对配伍规则为当归-杏仁配伍最多,其次是延胡索-杏仁、延胡索-当归、茯苓-杏仁、半夏-杏仁等;进行层次聚类得到新方3首。结论:章次公治疗胃病多用理气止痛、健脾行气、温中补虚和消食和胃等治法,可为临床辨证施治用药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研究《御药院方·治痰饮门》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整理《御药院方·治痰饮门》的方药,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行药物频次、药性、药味、归经统计,通过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处方配伍规律。结果:筛选出方剂98首,涉及中药119味,高频药物包括半夏、生姜、人参、陈皮、茯苓等;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偏于辛、苦、甘;药物归经以肺、脾、胃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获得15个高频药物组合与10条药物关联规则;通过聚类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6组,提取6首新方。结论:《御药院方·治痰饮门》遵循仲景“温药和之”的宗旨,注重辛温药的应用,兼顾理气健脾、和中缓急等治则,与历代医家的治痰观点基本契合。  相似文献   

7.
郭付祥  薛韵  周丽  黄子彦  白强民  张春和 《河南中医》2019,39(11):1703-1707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临证指南医案》疮疡的用药规律。方法:统计《临证指南医案·卷八》中疮疡使用药物,并分别查出其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运用Excel、Spss 22.0、Weka 3.8、UCINET及NetDraw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叶天士治疗疮疡的高频药物为牡丹皮、甘草、当归、人参、茯苓、夏枯草、连翘、金银花、栀子、生地黄、郁金、白芍、香附、水牛角、赤芍,多属清热药和补虚药,药性多寒,药味多苦、甘、辛,归经多属心、肝、脾、肺。结论:叶天士治疗疮疡以消散为主,兼以调和营卫、理气解郁、补益脾气、养血生肌等。  相似文献   

8.
中药治疗痛风相关专利用药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中药治疗痛风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中医治疗痛风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近10年相关专利,将符合标准的484篇中医治疗痛风专利中的中药归类,并分别查出其功效、性、味、归经、证型、治则,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痛风出现频数最高为茯苓,其次是牛膝、当归,占全部用方的85.96%;从功效角度以利湿为主共达29.68%,其次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清热药,此3类药物占全部功效组成的48.60%;药物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多,其次是归肺经、胃经、脾经、肾经的药物,药物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74.76%;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多,其次是辛味、苦味药,此3药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62.56%;从药性角度主要是性温,其次是性寒、性平的药物,此3种药性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69.65%。从中医证型角度主要为:湿热蕴结证45.94%、瘀血阻滞证24.48%、肝肾亏虚证17.75%、脾虚湿盛证11.83%等四大主证。[结论]从以上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临床上多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肝补肾、健脾化浊之法。  相似文献   

9.
胡雪原  李鸿涛  赵阳  张晓丽  李兵 《新中医》2021,53(18):19-24
目的:通过对《临证指南医案》痉厥医案的整理和分析,归纳叶天士治疗痉厥的经验,为现代医学临证诊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选取《临证指南医案·卷七》中的68 则痉厥医案,对治疗痉厥使用药物的药性、药味、功效及归经进行统计分析,运用中医学理论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68 则医案,涉及证候19 种,中药118 味,其中高频药物(使用频次≥6 次) 共27 味;使用频次≥4 次的药物功效类别共12 类,使用频次由多到少排序: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常用药物的药性以寒、温、平为主,其中寒性药物最多。药味主要为甘味、苦味、辛味,以甘味药最多。归经包括心经、肾经、肺经、肝经、脾经等,使用频次由多到少排序:心经>肾经>肺经>肝经、脾经。关联分析得到14 组药对,并将使用频次≥6 次的26 味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得到5 类有意义的药组。结论:叶天士治疗痉厥的治法主要有清热养阴法、祛风通络法、清润滋补法、通闭开窍法、滋阴潜阳法等。根据不同病机随证变法,其所用的经典药物和辨证选方的思想为现代临床医生遣方用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何复东主任医师治疗咳嗽的遣方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13—2014年何复东主任医师治疗咳嗽的内服方剂,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对其用药范围、性味、归经和功能等指标加以统计分析。结果:何复东主任医师治疗咳嗽常用药频次较高的前10味药物依次为蝉蜕、细辛、乌梅、甘草、桂枝、麻黄、附子、地龙、僵蚕、全蝎等;使用最多为补益药,其次为清热药;入肺经的药物最多;药味多苦、甘、辛,药性以寒、温为主。对外感咳嗽以祛风止咳为主,对内伤咳嗽以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兼顾,治疗上立足于肺,肝、脾、肾同调。结论:何复东主任医师治疗咳嗽治病求本,不拘于一方一药,清补并用,收散并举,善于配伍虫类药搜风通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中医药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用药特点及组方原则,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参考,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效用。方法通过检索CNKI数据库的相关临床研究,对药物频次、功效分类、性味等进行统计,并通过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及IBM SPSS Statistic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关联规则及聚类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临床研究共116项,感染后咳嗽的主要证型为风邪犯肺证(28.2%);中药以甘草使用频率最高(80.2%),其次为杏仁(62.1%);药物选择以止咳化痰平喘药最多;药味以辛、苦、甘为主,药性以温、寒、微寒为主,药物归经以肺经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共筛选得到11对100%置信度的核心药组,运用聚类分析将高频药物归纳为4大类。结论感染后咳嗽的核心病机为风邪为患,组方当以止咳、祛风、理气为中心思路,方剂中发挥止咳功效的核心药组甘草、杏仁、百部、紫菀、前胡、桔梗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不仅可以镇咳,还具有抗炎、调节免疫的效用,符合呼吸道感染患者愈后邪去正虚的体质特点,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孔伯华诊治暑湿病的用药规律和学术经验。方法:收集整理《孔伯华医案存真·暑湿》中的医案,建立孔伯华暑湿病医案数据库,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以及使用药物的性味、归经、种类、治法等进行分析,导入SpssModeler 18.0进行基于Apriori算法的关联规则分析,运用Gephi 0.9.2进行复杂网络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医案64则,药物143味。使用频次较高的中药分别为知母、旋覆花、莲子心、竹茹等,药性以寒、平为主,药味以甘、苦为主,多归胃、肺、肝、脾经;药物分类中以清热药多见,其次为化痰止咳平喘药;共涉及40个治法,以和中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清芳;出现频次最多的症状为腹泻,舌象以腻苔和厚苔居多,脉象以数脉和滑脉居多。药物关联分析显示,竹茹与知母、代赭石与旋覆花、黄连与知母等组合最为常见;支持度梯度分析显示,最核心的药物组合分别为旋覆花-知母、旋覆花-代赭石、代赭石-知母;复杂网络展示可见旋覆花、代赭石、知母、黄柏四味药之间存在用量大、关联密切的药物关系,荷叶、莲子心、杏仁、牛膝、橘核、稻芽、莱菔子、黄连、乌药、鳖甲、石决明、竹茹等药物处在网络核心区域。结论:孔伯华所治暑湿...  相似文献   

13.
[主要目的]分析《叶天士医案大全》治疗痫证用药规律。[资料来源]《叶天士医案大全》(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中所有治疗痫症复方。[选择文献量及依据]①研究类型:临床研究。②研究对象:叶天士治疗痫证方剂,纳入复方共20首。[数据应用方法]建立Excel2003数据库,统计用药频率及出现频次。[数据综合得出结果与结论]20首方剂中,共使用75味药,总频率172次,使用>5次药物依次为栀子、黄连、龙胆、芦荟、青黛、黄芩、石菖蒲、远志;使用最多的为清热药,其次为补益药,入心肝肾经药最多;药味多为苦寒,以寒为主。从用药频率、痫症分类及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分析叶天士治疗痫证的用药规律是清热泻火为主,注重辛味;用药导向是泻火滋阴,柔养厥阴;用药原则是清心、泄肝、宣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求"蛇串疮"的中医辨治用药规律。方法:选取近十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治疗蛇串疮的医案、方剂,用excel建立数据库,运用计量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学分析。结果:药物类别上以清热药、补益药、利水渗湿药及解表药为主,其次为活血化瘀药及理气药;药性以寒性药物占多数,其次为微寒药、温性药和平性药;药味以苦、甘、辛味药物的使用频率明显高于其他药味的药物;药物归经以肝经、胃经为主;高频药物包括甘草、柴胡、栀子、黄芩、当归、生地、龙胆草、板蓝根、泽泻、蒲公英、车前子、金银花、木通、大青叶、赤芍。结论:中医治疗"蛇串疮"用药以寒温并用、补泻兼施、宣散通滞并用的特点,同时又注重疏肝清心健脾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挖掘明代医家孙一奎《赤水玄珠·咳嗽门》中诊治咳嗽的方药规律,讨论其学术思想及临证诊疗经验.方法:选取《赤水玄珠》中咳嗽门的有效方剂,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10构建临证方药数据库,将有效方药转换为结构化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即IBMSPSS Modeler18.0及IBMS PSSS tatistics22.0对药物类别、使用频次、性味、归经进行统计.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5首方剂,涉及药物137味,总用药频次达709次.在药性方面,统计137味药的药性总频次为816次,其治咳药物主要集中于寒、温二类,其中以温性药物使用频数居多,而热性药物使用频数最少;在药味方面,统计137味药药味总频次为1123次,甘药最多占331次(29.47%),以甘、苦、辛为主;在归经方面,统计137味药总频次为1923次,主要归于肺、脾经,归肺经药物频次最高占29.90%(575次);通过Apriori算法挖掘得到共得到关联规则13条(二项关联8条、三项关联5条),核心药物组合为"桑白皮-五味子-甘草";聚类分析,共得到温肺化饮组"生姜和细辛"等4类聚类组合.结论:孙一奎治疗咳嗽尤重肺、脾,法以燥湿化痰、止咳平喘、培土生金为主;善用二陈汤加减用药,其辨治咳嗽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对理论的丰富及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民国及以前的医案中治疗外燥的谴方用药规律。方法搜集整理"中华医典"及《全国名医验案类编》等书中外燥相关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剖析治疗外燥的医案中药物使用规律,并生成治疗外燥新处方。结果该研究共搜集外燥相关的医案153例,涉及处方188首,药性中寒性药最多,药味中甘味药最多,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25组,通过复杂系统熵聚类演化得到新处方5首。结论治疗外燥的用药规律是寒温并用,药味多甘苦辛,治法以养阴复脉、清肺泻火、通腹泻热、流气润燥、健脾化痰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用药规律和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的中医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检索近14年相关文献,将符合标准的66篇中医治疗文献中的中药归类,并分别查出其功效、性、味、归经,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出现频数最高为土茯苓、萆薢,占全部用方的50%以上;从功效角度以利水渗湿药为主,其次是清热药、补虚药,三者占全部功效组成的63.7%;"归经"以归肝经的药物为最,其次是归肾、胃经的药物,此3类归经占到了全部用药归经的53.4%;从药味角度以甘味为最,其次是苦、辛味药,此3味占到了全部用药药味的79.9%;从药性角度主要是寒性,其次是平性药物,此两种占到了全部用药药性的74.3%。结论:从用药规律中可以看出常用药物紧扣其病位在肝,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临床上多选用疏肝补肾健脾、利湿祛浊化瘀之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基于《中华医典·医案》(第五版)数据库进行文献挖掘,研究古代医案中调和营卫的用药规律。方法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中华医典·医案》的文献资料进行筛选,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66首方剂,合计301味中药,药物使用频次3 787次。对核心药物的用药规律进行分析可知:《中华医典·医案》收录的用于调和营卫的前4位高频药物分别为茯苓、当归、甘草、陈皮。结论历代医家在调和营卫时,所用药物药性以温性、平性为主,药味以甘、辛和苦为主,归经稍侧重于脾经,功效以补虚药和解表药为主。  相似文献   

19.
汪机《石山医案》119首方配伍规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悉汪机《石山医案》119首方的配伍规律。方法:按照选方标准把集到的方剂采用用药频率统计、药物功效归类等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石山医案》中汪机针对证候的特点相应在配伍用药时主要涉及补气药、补血药、清热药、理气药、补阴药5大类,不是药味的简单叠加,而是多类药的有机配伍,以益气补血养阴为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挖掘中国古代抑郁症医案的用药规律。方法:选取中国古代40部医案古籍,搜集整理这些医案中与治疗抑郁症相关的中药记载,将其纳入数据库,利用统计学聚类分析和关联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研究整理的中国古代抑郁症医案中使用方剂150条,中药200种,用药总频数为2 370次。结果:核心单味药依次为香附、甘草、茯苓、半夏、生姜、白芍、栀子、苍术、陈皮、当归、白术、柴胡、川芎等;治疗抑郁症医案中以理气药、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等为主要功效的药物为主;药性以温、寒、平为主;药味以辛、苦、甘为主;归经以脾、肺、胃、肝、心、肾为主。关联分析结果显示了中药间的关联情况,得出药对的频繁项集。结论:从中国古代抑郁症医案得出的数据挖掘信息,丰富了抑郁症的历史文献研究,也对治疗抑郁症新药的研发和临床治疗提供目标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