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以正交设计为基础,筛选出无痛胃镜检查术针药复合麻醉的最佳组合方案。方法:将216例胃镜检查患者按照4因素3水平的正交表L9(34)随机分为九组,分别采用针刺时机(A)、腧穴选择(B)、电针频率参数(C)、麻醉药物配伍(D)4个因素及相应的3水平进行干预,评价综合防治效果,对影响胃镜检查针药复合麻醉防治效果的针刺时机(A)、腧穴选择(B)、电针频率参数(C)、麻醉药物配伍(D)4因素3水平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影响胃镜检查防治效果的关键是麻醉药物配伍;在青、中年组,针药复合麻醉的最佳方案为:针刺时机在术前10 min进行、腧穴选择头部和肢体穴位、电刺激参数选择低高频交替(2/100 Hz)、麻醉药物配伍选择异丙酚+芬太尼(0.5μg/kg);在老年组,针药复合麻醉的最佳方案为:针刺在术前20 min进行、腧穴选择头部和肢体穴位、电刺激参数选择低高频交替(2/100 Hz)、麻醉药物配伍选择异丙酚+芬太尼(0.5μg/kg)。结论:应用正交设计方法能高效地筛选出无痛胃镜检查术针药复合麻醉的最佳组合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正交设计方法,筛选出无痛肠镜检查术针药复合麻醉优化规范方案。方法:选择216例肠镜检查患者,按照青、中、老年分成三组,每组72例,运用正交设计方法,分别采用针刺介入时机(A)、头体腧穴选择(B)、电针频率参数(C)、麻醉药物配伍(D)4个因素及相应的3水平进行干预,观察术中应激反应总积分、异丙酚用量、血压波动值、心率波动值、血氧饱和度、患者苏醒时间、检查操作时间等指标,评价综合疗效,优选出各组最佳组合方案。结果:无痛肠镜检查三组,麻醉药物配伍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在青、中年组,针药复合麻醉的最佳方案为:针刺在术前10 min进行、腧穴选择头部和肢体穴位、电刺激参数选择低高频交替(2/100 Hz)、麻醉药物配伍选择异丙酚+芬太尼(0.5μg/kg);在老年组,最佳方案为:针刺在术前20耐n进行、腧穴选择头部和肢体穴位、电刺激参数选择高频(100 Hz)、麻醉药物配伍选择并丙酚+芬太尼(0.5μg/kg)。结论:通过正交设计,筛选出适合于不同年龄段患者肠镜检查术的有效、最佳的针药复合麻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各因素对疗效干预作用量效关系的分析,优选周围性面瘫的最佳电针治疗方案,为提高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选用日本大耳白兔54只,雌雄各半,采用神经卡压法造成左侧面神经损伤动物模型。54只兔随机分为9组(每组6只),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采用针刺时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电针波形(密波、疏波、疏密波)、腧穴配伍(面部+头穴、面部+体穴、面部+头体穴)的三因素三水平搭配组合方案,随机分入L9(34)正交表安排的9组实验中,共观察4星期。采用电生理的方法测定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结果采用急性期、选择电针疏密波形、取面部+体穴针刺治疗实验性周围性面瘫可以使MCV恢复最快,且各因素对疗效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为针刺时机电针波形腧穴配伍。结论不同因素对电针治疗兔实验性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不同,其中针刺时机的正确选择为主效应因素,其次为电针波形,再次为腧穴配伍。电针治疗兔实验性周围性面瘫最佳方案为急性期,选择电针疏密波形,取面部+体穴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4.
雷剑 《中医药信息》2015,(3):101-103
目的:探讨辨证取穴结合不同频率电针用于痔疮手术辅助麻醉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80例需要行痔疮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0例,在辨证取穴后运用不同频率的电针在痔疮手术辅助麻醉过程中进行干预。其中A组选用2Hz连续波针刺刺激,B组选用15Hz的连续波进行针刺刺激,C组选用100Hz的连续刺激波进行针刺刺激,D组为对照组,给予针刺,但不予电针刺激。每组的术中都给予芬太尼追加麻醉,剂量每次给予1μg/kg的追加,观察四组患者辅助用药量的情况,采用疼痛程度的分级评分标准进行镇痛效果的观察。结果:B组15Hz的镇痛效果最好,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四组患者中D组术中辅助药的用量最多,与A、B、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辨证取穴结合不同频率电针在痔疮手术麻醉中15Hz的效果最佳,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的术中使用量,同时减轻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5.
卫彦  寇吉友 《上海针灸杂志》2011,30(12):830-832
目的通过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观察,分析各因素对疗效影响的差异,优选周围性面瘫的最佳电针治疗方案,为提高针灸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本研究共90例患者,随机分为9组,每组10例,运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采用针刺时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电针波形(密波、疏波、疏密波)、腧穴配伍(面部+头穴、面部+体穴、面部+头体穴)的三因素三水平搭配组合方案,随机分入L9(34)正交表安排的9组试验中,进行试验观察,共观察4星期。采用电生理的方法测定面神经动作电位波幅。正交分析采用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采用急性期、选择电针疏密波形、取面部+体穴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使面神经波幅恢复最快,且各因素对疗效影响从大到小排列为针刺时机〉电针波形〉腧穴配伍。结论 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最佳方案为急性期、疏密波形、取面部+体穴针刺。不同因素对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不同,其中针刺时机的正确选择对疗效影响最大,其次为电针波形,再次为腧穴配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的电针对大鼠游泳耐力影响,筛选出最佳频率参数.方法:选用Wistar大鼠,以大鼠负重游泳时间为指标,分为对照组、非穴组、电针低频,中频和高频组(2Hz组、15Hz组、100Hz组),取足三里、太冲穴,观察针刺前后游泳耐受时间的变化.结果:针刺后,15Hz和100Hz组游泳时间有增加,针刺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15 Hz组游泳时间升高的百分率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足三里、太冲穴给予频率为15 Hz的电针具有提高大鼠游泳耐力效应,15 Hz电刺激可能是所要筛选的最佳频率参数.  相似文献   

7.
唐炜  马文  傅国强  袁岚  沈卫东 《中国针灸》2013,33(2):159-162
目的:评价采用不同频率电针刺激双侧内关穴对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发生恶心与呕吐的影响,探讨理想电针参数.方法:将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手术的女性病人120例随机分为4组.2Hz电针治疗组(A组)、2Hz/100Hz电针治疗组(B组)、100Hz电针治疗组(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30例.各组均接受相同麻醉处理方案,A、B、C3组病人均在常规药物麻醉开始前半小时针刺双侧内关穴,得气后连接HANS-200A电针仪,频率分别为2Hz、2Hz/100Hz、100Hz,手术结束后停止电针刺激.D组不予电针.观察记录各组病人手术结束后生命体征、术后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情况及术后恶心与呕吐的严重程度分级.结果:各组病人术后1h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指脉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A、C、D组[10.0%(3/30) vs 30.0%(9/30)、36.7%(11/30)、53.3%(16/30),均P<0.01];B组病人术后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其他3组(均P<0.01).结论:2Hz/100Hz电针可有效减少行全身麻醉腹腔镜手术病人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减低病人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面瘫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面瘫的针刺治疗方案。方法:将63例面瘫患者按正交设计L9(3)4表随机分组、安排试验,采用A(针刺时机)、B(选穴配方)、C(刺激量)、D(电针时间)4因素3水平不同组合方案治疗,观察面神经功能积分的变化,对影响面瘫针刺疗效的A(针刺时机)、B(选穴配方)、C(刺激量)、D(电针时间)4因素3水平组合方案进行优选。结果:B(选穴配方)、D(电针时间)为显著因素(P0.05),其中B(选穴配方)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在B(选穴配方)、D(电针时间)各自3水平中,B3(交替针刺两组穴位)、D3(电针疏密波治疗30min)为最佳。结论:交替针刺两组穴位,电针疏密波治疗30min为本试验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确定电针对实验性癫痫的抑制效应,探索治疗实验性癫痫的最佳电针条件.方法:在雄性SD大鼠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以诱导急性实验性癫痫.造模30分钟后,以1 mA/100 Hz和1 mA/10 Hz电针分别在水沟 大椎、筋缩 腰奇、内关 曲池、丰隆 涌泉四组穴位施治,以Racine行为学评分和脑电记录作为疗效评价的方法.结果:行为学评分结果表明:除1 mA/10 Hz电针内关 曲池外,低频(10 Hz)和高频(100 Hz)电针均可抑制实验性癫痫的发作(和对照组比较尸<0.05或0.01);2)在低频电针(10 Hz)治疗组中,丰隆 涌泉穴位的治疗效果优于其他穴位组(P<0.05或0.01);3)高频电针(100 Hz)治疗组中,不同穴位之间的疗效差异不明显;4)总体而言,除筋缩 腰奇穴位组外,高频电针(100Hz)的治疗效果优于低频电针(10 Hz)(P<0.05或0.01).与此同时,脑电图记录也显示出电针具有降低实验性癫痫大鼠脑电频率和幅度等的作用.结论:电针可以减轻实验性癫痫大鼠的癫痫发作,其效应与电针参数和穴位的选择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低频电针组,高频电针组和变频电针组.三组均取率谷、合谷、外关、太冲、太阳、风池和阿是穴,针刺得气后,低频电针组接受2 Hz连续波电针刺激,高频电针组接受100 Hz连续波电针刺激,变频电针组接受2 Hz/100 Hz疏密波电针刺激.三...  相似文献   

11.
不同频率电针对大鼠尾壳核头部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频 (2Hz)和高频 (1 2 8Hz)电针大鼠“合谷”穴 ,采用还原型尼克酰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 (NADPH d)法 ,显示不同频率电针对尾壳核头部各区一氧化氮合酶 (NOS)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低频和高频电针均可使尾壳核头部NOS表达增强 ,高频电针上调尾壳核头部NOS表达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不同频率电针足三里、太冲穴对大鼠游泳耐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不同频率的电针对大鼠游泳耐力的影响,筛选出最佳频率参数。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以大鼠负重游泳时间为指标,分为对照组、非穴组、电针组[2Hz(低频)组、15Hz(中频)组、100Hz(高频)组],取足三里、太冲穴,观察针刺前后游泳耐受时间的变化。结果针刺后,15Hz和100Hz组游泳时间有增加,针刺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15Hz组游泳时间升高的百分率与其他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足三里、太冲穴给予频率为15Hz的电针具有提高大鼠游泳耐力效应,15Hz电刺激可能是所要筛选的最佳频率参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胃黏膜损伤模型基础上,通过对电针腧穴"胃病方"的刺激量诸因素包括针刺时间间隔、留针时间、电针频率关系的研究,完善针灸治疗胃病的针灸处方。方法:采用吲哚美辛片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在选用腧穴"胃病方"的基础上,电针刺激大鼠。其中针刺时间间隔选取每日2次、每日1次,隔日1次,留针时间为10 min、20 min、30 min,电针频率定为2 Hz、30 Hz、100 Hz。通过黏膜损伤指数、胃黏膜组织学观察、胃黏膜超微结构观察等方面来筛选出疗效最佳的针刺时间间隔、留针时间、电针频率,并确定哪个因素为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筛选出最佳刺激量组合。结果:治疗组中第1~9组的黏膜损伤指数、胃黏膜组织学观察、胃黏膜超微结构观察较模型组改善(P0.01),其中第9组较第1~8组改善(P0.01),第1~8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吲哚美辛片可以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通过筛选得出留针30 min、电针频率100 mz、每日1次为最佳刺激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电针频率及波型配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突发性耳聋(SHL)的疗效,探寻较佳电针刺激参数。方法:将118例SHL患者随机分为针药1组(30例,脱落1例)、针药2组(30例)、针药3组(31例)和药物组(27例,脱落1例)。西药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针药1、2、3组在药物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穴取患侧耳门、听宫、听会、风池等,并于耳门、翳风,听会、翳风交替进行电针治疗,3组分别予频率2 Hz、频率50 Hz连续波及频率2 Hz/50 Hz疏密波,每日1次。各组均治疗10 d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各组于治疗前后进行纯音听阈测试,并比较纯音听阈测试疗效及耳鸣、耳闷、眩晕疗效。结果:治疗后,各组纯音听阈测试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针药1、2、3组纯音听阈测试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P0.05),针药3组痊愈率高于药物组与针药2组(P0.05);针药1、2、3组耳闷总有效率均高于药物组(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针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耳聋患者的听力及耳闷症状,2 Hz/50 Hz的疏密波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通脑活络针刺法头针取穴数及头针的电针刺激参数进行优化。方法:将18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9组,研究头针取穴(A:方案1,方案2,通脑活络原取穴组)、电针参数(B:2 Hz,50 Hz,100 Hz)两因素三水平9组不同搭配组合方案,以治疗前后NIHSS评分,简化F 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ADL评分,分析并比较其疗效。结果:选择以上3种头针取穴方案、3个不同的电针频率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但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脑活络针刺法优化方案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正交设计方法筛选电针治疗肠黏膜损伤的最佳刺激参数组合。方法:制备大鼠肠黏膜损伤模型,以三因素三水平组合电针腧穴"肠病方",观察肠黏膜损伤指数及组织学变化。结果:各刺激参数治疗作用的显著性排列为电针频率留针时间治疗频次,治疗频次影响不显著。各因素中不同水平影响排序为:100 Hz30 Hz2 Hz;30 min20 min=10 min;每日2次、2 d 1次、每日1次均可。结论:电针腧穴"肠病方"治疗肠黏膜损伤的最佳刺激参数组合为:100 Hz,30 min,每日2次。  相似文献   

17.
电针丰隆穴调节血脂优化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电针丰隆穴调节血脂的参数(频率、强度、留针时间、治疗频次)主次地位及各水平的优劣,筛选出电针丰隆穴调节血脂的优化参数方案。方法:选取5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脂血症患者,用抓阄方法随机分27组,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L27(313),研究电针频率、留针时间、治疗频次、强度的最佳组合。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共治疗2疗程。结果:(1)电针丰隆穴调节血脂各因素(参数)的主次顺序为:频率、留针时间、治疗间隔、强度。(2)电针丰隆穴调节血脂各项的优化参数方案分别为,甘油三酯:频率AM50Hz、留针20分钟、强度1mA、每周2次;总胆固醇:频率AM100Hz、留针30分钟、强度1mA、隔日1次;低密度脂蛋白:频率AM100Hz、留针30分钟、强度为病人舒适耐受、隔日1次。结论:电针丰隆穴调节血脂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电针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异丙酚地佐辛与联合异丙酚芬太尼两种麻醉方式在门诊无痛胃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门诊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各30例。A组患者采用地佐辛联合异丙酚麻醉方式,B组患者给予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方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异丙酚用量、清醒时间、苏醒时间、Glasgow评分与不良反应。结果:B组患者的异丙酚应用剂量为(147.50±18.04)mg,苏醒时间为(4.66±1.63)min,清醒时间为(8.26±1.29)min,术后5min Glasgow评分为(12.74±1.17)分,术后10min Glasgow评分为(14.63±0.27)分,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均明显好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诊无痛胃镜检查中采用芬太尼联合异丙酚麻醉方式可明显减少用药剂量,缩短苏醒及清醒时间,且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更适宜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电针频率刺激对肥胖大鼠体质量,脂肪量,下丘脑瘦素受体和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不同电针频率的效应差异。方法随机挑选10只普通饲料喂养为正常组;另一组80只高脂致肥饲料喂养,将造模成功的肥胖大鼠40只随机分为肥胖模型组和针刺组(2 Hz,2/15 Hz,15Hz),每组各10只。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测定下丘脑瘦素受体(LR)和胰岛素受体(IR)基因表达水平。结果 不同频率电针治疗均可降低肥胖大鼠的体重和脂肪量,下丘脑组织中LR与IR较模型组均上升。其中高频组电针组优于低频电针组,2/15 Hz频率疗效优于高频与低频电针组。结论 不同电针频率刺激肥胖大鼠,可能通过减少脂肪量和提高下丘脑瘦素受体与胰岛素受体,达到减肥效应,且2/15 Hz频率疗效优于高频与低频电针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异丙酚复合麻醉防治胃镜检查中应激反应的效果。方法将135例胃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每组45例。实验组采用针刺合谷、内关、足三里穴与异丙酚静脉麻醉相结合;对照1组采用芬太尼与异丙酚静脉麻醉相结合;对照2组单纯异丙酚静脉麻醉。检测3组患者在胃镜检查过程中血压(BP)、心率(HR)、呼吸频率(RR)和血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的变化,记录患者异丙酚用量、胃镜操作时间、患者苏醒时间,观察患者胃镜检查应激反应并比较防治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检查中BP、HR、RR和SPO2的变化较对照1组、对照2组稳定(P0.05或P0.01)。实验组异丙酚用量、胃镜操作时间、患者苏醒时间均少于对照2组,对应激反应的防治效果亦优于对照2组(P0.01或P0.05);但与对照1组比较,实验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异丙酚麻醉是防治胃镜检查应激反应有效方法之一,具有对患者呼吸、循环影响较小,保持患者生理机能相对稳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