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非手术食管癌精确放疗靶区勾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轶  魏洁 《安徽医药》2018,22(10):1855-1858
近年来三维适形、适形调强以及图像引导的放射治疗等精确放疗技术越来越多的用于临床。采用精确放疗技术治疗食管癌,如何准确的勾画靶区大体肿瘤体积(GTV)、临床靶区(CTV)、计划靶区(PTV),目前尚无完全统一的意见。笔者结合近年来医学物理技术、影像技术、病理技术等发展情况,对食管癌的靶区勾画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脊髓接受的最大剂量分别为40、45 Gy时对靶区及正常器官剂量的影响.方法 对10例胸中段食管癌3D-CRT患者采用脊髓照射40 Gy和45 Gy剂量两种计划,比较靶区剂量的D98%、D95%、D50%、D2%、适形度指数(CI)、均匀度指数(HI),肺的V5、V10、V20、V30、平均剂量,心脏的V40、平均剂量等指标.结果 与脊髓照射40 Gy剂量相比,脊髓照射45 Gy剂量对计划靶区剂量的所有指标均无影响,使得肺的V5、V10、V20以及平均剂量明显降低,心脏剂量略有提高.结论 食管癌根治放疗中脊髓剂量适当的提高不会改变靶区剂量覆盖,但对其他危及器官有影响,甚至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胸中段食管癌应用适形调强放疗(IMRT)与三维适形放疗(3DCRT)在剂量学方面的优劣及价值.方法 56例胸中段食管癌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28例.A组患者采用3DCRT,B组患者采用IMRT,对比两组的靶区剂量以及正常器官受量.结果 在PTV-C剂量为50 Gy梯度时,B组靶区剂量D9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锥型束CT(CBCT)在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摆位误差及靶区外放边界(MPTV)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鼻咽癌IMRT患者在每次摆位后治疗前、摆位误差校正后和治疗后行CBCT扫描,将获取的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得出左右(X)、上下(Y)和前后(Z)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依据公式计算MPTV值。结果 15例患者共进行543次CBCT扫描。校正前的X、Y和Z方向摆位误差分别为(0.4±1.5)mm、(0.5±1.7)mm和(-0.6±1.6)mm;校正后分别为(0.2±0.7)mm、(0.1±0.7)mm和(-0.2±0.8)mm;治疗后分别为(0.2±0.8)mm、(0.2±0.9)mm和(-0.1±0.9)mm。X、Y和Z方向总MPTV(校正前和分次内误差)为4.0、3.5和4.5mm,校正后MPTV(校正后和分次内误差)为2.0、2.3mm和2.5mm。结论 CBCT能准确测量并提高鼻咽癌IMRT治疗精确性。  相似文献   

5.
前鼻咽癌治疗普遍应用调强放疗,与传统三维适形放疗相比,调强放疗对摆位精确度要求更高,剂量更加准确。由于摆位误差需要对靶区进行外扩,本研究旨在探索与确定合适的外扩边界,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保证靶区剂量的均匀性。应用IGRT图像引导获取12例患者的摆位误差,在治疗计划系统中相应移动等中心,在不改变射野分布和权重的情况下,重新计算剂量分布。分析移动等中心后计划与原计划中各靶区与正常组织的剂量变化,确定适当的靶区外扩边界,以保证靶区剂量的均匀以及正常组织受量。当摆位误差为5 mm时,8.3%的GTV D99及16.7%的CTVD95剂量减少大于6%,当摆位误差为2 mm时,GTV D99、CTV D95剂量减少均小于3%。误差越大对剂量分布的影响越明显。靶区CTV较GTV对于摆位误差更为敏感,按照Stroom等推荐的公式2.0Σ+0.7σ计算GTV外扩边界PGTV:x=4.33 mm;y=2.80 mm;z=4.18 mm,据此生成的计划可有效避免由摆位误差导致的靶区剂量不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与CT/MRI图像融合在鼻咽癌适形调强放射治疗中肿瘤靶区勾画的精确性和一致性。方法选择35例经鼻咽镜活检病理和鼻咽部CT/MRI证实为Ⅰ~Ⅳa期的初治鼻咽低分化鳞癌患者35例,分别对患者的CT图像和CT/MRI融合图像进行靶区勾画,并制定IMRT治疗计划。然后比较两个计划中95%靶区容积(D95)所受的剂量,以及各期鼻咽癌CT与CT/MRI融合图像的靶区相容情况。结果用CT图像上勾画的GTV做IMRT治疗计划时,GTV得到的平均D95剂量是67.78Gy,而CT/MRI上的GTVf的平均D95剂量是60.03Gy,这说明GTVf内有一部分肿瘤处于低剂量区。而用CT/MRI融合图像上勾画的GTVf做IMRT治疗计划时,二者的剂量分布基本相同。结论 CT图像上勾画的GTV包含CT/MRI融合图像上勾画的GTVf主要集中在T1和T2病变,而T3、T4病变主要是GTVf包含GTV。而且在不同的分期,GTV与GTVf之间均具有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7.
张芳  石涛  郎志斌  孙明娟  周明  赵义 《天津医药》2014,42(11):1109-111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区勾画及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对30例确诊的NSCLC患者进行PET-CT扫描,分别以CT图像和PET-CT图像勾画肿瘤靶区(GTV)并以相同参数制定放疗计划,比较2套计划GTV、计划靶区(PTV)和周围危及器官(OAR)的剂量变化。结果30例患者中PET-CT融合图像上勾画的GTV及其相应PTV体积增大者有8例,体积减小有22例。PET-CT图像改变了常规CT图像勾画的GTV及PTV大小,但在PlanPET-CT和PlanCT中的VGTV及VPTV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Planct比较,PlanPET-CT双肺V20降低(P<0.05),双肺V30、平均全肺受照射剂量(MLD)及脊髓、食管、心脏的相关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PET-CT勾画靶区可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有利于提高靶区剂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锥形束CT(CBCT)联合六维(6D)治疗床纠正子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精度及靶区外放边界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36例子宫颈癌患者, 年龄35~70岁;卡氏评分>80分。接受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MAT), 每例患者每次治疗前进行CBCT扫描共714次, 得到容积CT图像, 重建后和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 先进行3D配准, 记录摆位误差数值, 再次进行6D配准, 记录6D摆位误差数值;记录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 并分析BMI在6D配准中冠状面偏转角(Rtn)、矢状面俯仰角(Pitch)、横断面翻滚角(Roll)方向的影响;按Van Herk公式MPTV=2.5∑+0.7σ计算平移方向的相应外放边界值(MPTV)。对所有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 3D配准和6D配准在左右(LR)、头脚(SI)、腹背(AP)方向的摆位误差取绝对值分别为(2.1±0.9)、(3.2±1.2)、(2.3±1.2)mm;(1.8±0.6)、(3.2±1.0)、(2.2±0.8)mm;对原始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中, SI方向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9.
CT/MRI 融合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和MRI融合技术在鼻咽癌调强放疗靶区勾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行调强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1例,由5名高年资放射治疗科医师在单一CT图像状态和CT/MRI融合状态下分别勾画鼻咽肿瘤靶区(分别以GTVCT和GTVfusion表示),比较单一CT图像状态和CT/MRI融合状态下不同医生间鼻咽肿瘤靶区勾画的差异性,研究影像融合技术对靶区勾画的影响.结果 GTVfusion比GTVCT大,单一CT图像状态下的肿瘤靶区(GTV)在不同医生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而CT/MRI融合能显著缩小不同医师间靶区勾画的差异性,从而提高靶区勾画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结论 MRI和CT融合图像提供了互补的信息,有助于医师确定肿瘤边界,勾画出更精确的靶区,为精确放疗的实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肺癌行三维适形放疗(3DCRT)时靶区确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26例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为肺癌的患者,先后行胸部常规CT扫描及CT灌注成像扫描.根据成像勾画原发病灶范围分别称为CT计划靶区(CT-GTV)和CT灌注成像计划靶区(CTPI-GTV),由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得出GTV具体数值进行比较.结果 CT-GTV平均为105 cm3(93 ~ 174 cm3),CWI-GTV平均为86 cm3( 63~132 cm3);CTPI-GTV较CT-GTV缩小约l8%(]9 ca3) (P=0.00).结论CT灌注成像在确定肺癌3DCRT靶区方面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并由此提高了靶区定位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1.
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CT诊断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表现特点和分型及其与临床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收集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年龄26—74岁,平均44.2岁),全部行腰3-骶1椎间隙CT扫描检查,其中1个可疑椎间盘向椎间隙下方加扫薄层。结果9例患者CT都显示椎间盘突出,发生于腰4—5椎间盘4例,腰5-骶1椎间盘5例。其中,脱垂型5例,游离型4例。脱垂间盘和游离髓核表现为突入椎管内的软组织密度影,在CT横断面上与硬膜囊相比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压迫硬膜囊和邻近神经根。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可显示,脱垂间盘位于椎间隙后下方或后上方,有清楚的边界,而游离碎块影在CT上则没有明确和清楚的边缘。结论CT是诊断脱垂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靠方法之一,对临床治疗方法的选择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订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影像检查方法,以提高肺挫伤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分析了42例肺挫伤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表现。结果42例肺挫伤中,首次检查中X线作出诊断的37例,漏诊5例,占11.9%;CT均能作出正确诊断,而且CT比X线更能详细地显示肺挫伤的程度及并发症诊断。结论影像学检查对肺挫伤及其并发症可作出正确诊断;根据临床尽早应用CT检查,可提高肺挫伤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临床研究非炎症鼻源性头痛的诊断及手术治疗方法,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排除炎症、肿瘤性头痛,根据高分辨率CT薄层扫描,鼻内镜检查确诊引起头痛部位,采取相应手术方式.结果 58例中38例(65.5%)头痛完全消失,头痛缓解18例(31%),临床有效率96.5%,无效2例.结论 鼻腔、鼻窦解剖结构异常所致鼻源性头痛,经鼻内镜微创手术,去除病因达到治疗目的 ,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鼻源性头痛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和CT在癫癎诊断、分型、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分析VEEG监测和CT对80例癫癎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常规脑电图(EEG)出现瘸样放电33例(41.2%),监测到临床发作2例;VEEG癎样放电62例(77.5%),监测到临床发作15例,VEEG瘸样放电率明显高于常规EEG.CT异常24例(30.0%).VEEG与CT两种方法的异常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VEEG的临床应用,大大提高了癫瘸EEG的瘸样放电率,特别对不典型临床发作表现和无先兆指征的可疑性癫瘸患者进行诊断和分类尤为有用.CT的应用,成为癫瘸病因研究的重要手段.VEEG与CT二者相互结合,对癫癎的病因、诊断、分型、治疗帮助很大.  相似文献   

15.
沈海林  刘国强  丁乙 《江苏医药》2002,28(7):507-508,F003
目的:评估CT、MR影像学特点对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颅同结核性脑膜炎的CT、MRI表现,CT及MRI增强的作用和追踪变化分析。结果:CT显示结核性脑膜炎12例,MRI显示结核性脑膜炎15例,表现为蛛网膜网狭窄和消失。脑脊液分房,在增强CT、MRI表现上,受的脑膜呈线形,弥漫性斑状和结状或环状显著性增强,结核性脑膜炎合并结核瘤2例,结核性脑脓肿2例,脑梗塞1例,结论:结核性脑膜炎的CT、MRI表现均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但增强MRI更易清楚地显示出结核性脑膜炎受累的形态学和病理学改变,因此,MR检查对颅内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无论是在急性期,慢性期或好转期,均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16.
腹部结外淋巴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腹部结外淋巴瘤CT表现的回顾分析,加深对该病的认识,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的淋巴瘤患者13例,术前经多排螺旋CT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对该组病例的影像及临床资料作同顾性对照分析.结果 腹部结外淋巴瘤13例:其中胃2例,脾脏2例,肾脏2例,小肠5例,结肠2例(包括回盲部).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大部均匀之软组织密度影,所累及脏器整体形态尚存,增强病灶呈轻中度均匀延迟强化.结论 腹部淋巴瘤共件表现包括:瘤体密实;瘤体内可见原有组织的解剖结构残留;CT多为等或稍高密度;增强一般轻度至中度延迟强化;受累脏器整体形态尚存.  相似文献   

17.
CT影像学诊断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CT征象,探讨其二者的主要鉴别点,从而提高对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鉴别诊断。方法对已经过临床确诊的32例胰腺癌和45例慢性胰腺炎的患者的CT直接与间接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的CT直接与间接征象联系起来可以区别诊断胰腺癌和慢性胰腺炎。结论CT影像学为鉴别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有力方法,关键在于对其直接与间接征象联系起来并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临床,以提高对两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诊断率。方法:对2006年3月~2010年11月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干梗死部位多位于桥脑,其次为延髓和中脑;CT诊断阳性率明显低于MRI;本组死亡率为6.0%。结论: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病死率和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9.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与CT影像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表现,评价X线平片、CT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6例,女18例,年龄21~60岁,平均34.2岁,病程5~36个月。随机将其分为X线组37例和CT组37例。结果:经统计学分析,37例患者的X线检查显示,早期(I期和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共5例,发现率约为13.5%;CT检查显示,早期(I期和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共13例,发现率约为35.1%;经χ2检验,CT与X线片对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T较X线的效果更明显。结论:CT检查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病变的发现,并为其早期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在矽肺诊断中与X线优势。方法以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来罗定市人民医院行矽肺普查的149例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和X线检查,比较分析CT检查和X线检查在不同分期矽肺检出率及确诊矽肺患者的粉尘接触时间。结果 CT检查共确诊矽肺患者37例,检出率为24.83%,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P<0.05),其中经CT检查确诊Ⅰ期矽肺17例,检出率为11.41%,显著高于X线检查组(P<0.05),两组Ⅱ、Ⅲ期矽肺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T检查确诊病例平均粉尘接触时间显著低于X线组确诊病例(P<0.01)。结论 CT在矽肺诊断中较X线具有分辨率高,对肺深部结节显示更加清晰,受周围组织影响小等优势,在矽肺的早期诊断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