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针足三里穴对猫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及食管体动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健康猫和外源酸制备的食管炎猫的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 电针刺双侧足三里穴 ,应用连续水灌注测压系统检测LES压力和食管体部动力的改变。并且应用食管滴注盐酸法 ,建立食管炎症模型。对比食管炎的前后 ,电刺足三里穴对LESP影响。结果 电刺猫足三里和非经非络穴期间及停止后 ,LESP均有显著升高 ,电针猫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络穴前 ,LES压力分别为 16 2 1± 5 4 9mmHg和 15 6 4± 3 6 1mmHg ,无显著性差异 (P =0 74 8)。电针猫足三里穴和非经非络穴期间和电针刺停止后 ,LESP均有显著性升高 ,足三里穴组…  相似文献   

2.
2.112 针刺足三里和内关穴对猫食管动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往曾有报道针刺足三里穴可以改善食管蠕动和降低LES的压力,改善贲门器质性梗阻和机能性梗阻(achalasia)病人所致的吞咽困难.我们意图通过针灸对猫(动物)实验的研究,进一步了解针刺对食管动力的作用.方法本研究应用6只健康猫(2.5~3.5kg),LES压力和食管体运动经荷兰M MS压力检测系统和7导测压管检测.观察静息状态(10min)针刺中(3min捻转)滞针期(10min) 停针后(10min),并重复3次,比较针刺足三里穴位(双侧)和内关穴(双侧)对食管动力的作用 .结果 18次针刺足三里穴时有67%(12/18)LES压力增加,6只猫针刺反应率为3 3%~100%,增幅为17.5~90.8%,针刺后LES变化率平均为88.8%.针刺内关穴18次中,仅 6次LES有轻微增高,变化率为20.8%,针刺足三里穴与针刺内关穴相比差异显著(P<0 .05).针刺上述2个不同穴位时,食管体蠕动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LES压力有明显增加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阻断后针刺足三里穴位(双侧)时食管动力的变化,探讨针灸对食管作用的途径.方法我们研究了11只健康猫(2.5~3.5kg)在禁食8h,麻醉后平卧安置实验台上.应用荷兰MMS测压系统,7导测压管检测LES和食管体压力,比较针刺前、针刺时、滞针时和停针后的食管压力变化.6只猫给以阿托品0.2mg/kg,后应用上述方法观察,5只猫在行颈部迷走神经主干切断术前后做同样实验.结果给予阿托品后4只猫LES压力明显下降,1只压力消失,另1只无变化, 食管体蠕动波幅给药前后无变化,但用药后蠕动波收缩时限明显延长;迷走神经主干切断术组,3只猫LES压力消失,2只猫LES压力明显下降(变化率大于50%),3只猫食管体蠕动完全消失,2只猫仅残留很低的蠕动压力.迷走神经切断后LPS和食管体对针刺足三里穴完全无反应 .结论迷走神经阻断及迷走神经主干切断后,猫的食管动力可发生明显变化 ,且在阻断或迷走后LES对针灸刺激无反应,揭示迷走神经是针灸对食管动力作用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针刺足三里和内关穴对猫食管动力影响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束缚冷应激致胃动力紊乱大鼠血管活性肠肽(VIP,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调整胃动力的可能途径和作用靶点. 方法Wistar大鼠分三组,浆膜法测定胃电数据,放免和免疫组化ABC法,结合图象分析,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束缚冷应激致胃动力紊乱大鼠VIP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束缚冷应激致胃动力紊乱大鼠血管活性肠肽 (VIP ,vasoactiveintesti nalpeptide)表达的影响 ,探讨针刺调整胃动力的可能途径和作用靶点。方法 Wistar大鼠分三组 ,浆膜法测定胃电数据 ,放免和免疫组化ABC法 ,结合图象分析 ,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束缚冷应激致胃动力紊乱大鼠VIP表达的影响。正常组 :正常喂养 ,观察正常胃电 ;模型组 :大鼠禁食 2 4h ,自由引水。实验时束缚于木板上 ,入 4℃冰箱应激 2h后取出 ,观察记录胃电 ;针刺组 :电针足三里穴 30min→造模→记录胃电。每组2 0只 (10只用于放免检测 ,10只用于免…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猫食管动力作用途径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对猫食管动力作用途径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针刺足三里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运动功能的调整作用.方法应用EGG动态频谱分析仪和胃阻抗频谱分析仪对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进行了足三里针刺前后胃电、胃阻抗总功率(PTP)的检测.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后,能使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及胃阻抗总功率明显增高,与针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同时还发现FD病人体表胃电及胃阻抗总功率均显著低于健康人,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运动功能具有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实验性食管炎时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在食管炎动力异常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滴注盐酸的方法(0.1mol/L盐酸以1mL/min的速度食管滴注,连续滴注30min,每天1次,滴注4天)制成猫的食管炎动物模型,对照组滴注蒸馏水,其他同炎症组.用连续水灌注测压系统检测正常猫及实验性食管炎猫的食管动力学改变,采用同位素标记法测定肌肉和粘膜组织的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左旋精氨酸转运;采用放免法测定环鸟苷酸含量;使用griess试剂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浆亚硝酸盐含量.结果胃镜下可见炎症组食管出现粘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表现,H-E 染色于粘膜层及粘膜下层可见炎症细胞浸润,部分有粘膜脱落.炎症组动物LES压力、P5( 位于食管下段,距LES约2~3cm)蠕动波峰值和P6(位于食管中段)至P5蠕动波的传播速度均显著降低,且分别低于对照组64.8%(P<0.01)、62.1%(P<0.01)和32.4%( P<0.05).LES肌肉组织NOS活性、cGMP含量和左旋精氨酸最大转运速度炎症组分别高于对照组48.3%(P<0.01)、58%(P<0.01)和24%(P<0.01).炎症组食管远端肌肉组织的NOS活性和cGMP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15.4%(P<0.01)和11%(P<0.0 1).LES处粘膜组织NOS活性炎症组略高于对照组,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cGMP含量和左旋精氨酸最大转运速度炎症组与对照组19%(P<0.05)和22.5(P<0.05).血浆亚硝酸盐含量炎症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别.结论猫实验性食管炎症可以导致食管动力异常,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系统的改变可能是导致食管动力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通过对食管炎患者进行食管动力测定,并与健康对照比较,旨在探讨食管动力障碍与食管炎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共86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34例,男17例,女17例,平均年龄为42.9岁,均无食管反流症状,排除消化道及严重全身器质性疾病,胃镜排除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组52例,男32例,女20例,平均年龄为41.9岁,具有较典型的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胸骨后疼痛),胃镜检查均证实为食管下段炎症.受试者在检查前3天停用所有抑酸药物,禁食4h后进行检查.先行定标,经鼻腔插管至65cm,以定点牵拉法检测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食管括约肌长度、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压、松弛率、食管体部运动功能、上食管括约肌压力、上食管括约肌松弛率.结果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下食管括约肌压力(10±6.37)较对照组(21.57±5 .70)明显降低,而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压、松弛率及下食管括约肌长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反流性食管炎组中其食管体部的正常蠕动占31.7%,而对照组为85.3%,食管炎组中正常蠕动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食管炎组出现低压收缩比例为12.6%,同步收缩为 39.6%,不协调收缩为25.7%.其中以同步收缩和不协调收缩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升高.食管炎组食管体部的收缩压(远端和近端收缩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食管炎患者上食管括约肌压力及其松弛压、松弛率均大致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存在明显的食管运动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及食管体部收缩乏力,收缩不协调.  相似文献   

11.
2.65 大承气冲剂和针刺治疗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疾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利用人体为对象,观察大承气冲剂和针刺足阳明胃经穴足三里、内庭对某些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作用,阐明其作用机理.方法选择腹部手术后、糖尿病和习惯性便秘等胃肠运动障碍性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应用先进的胃窦、十二指肠和空肠灌注测压技术、体表胃电图描记技术、胃动素的放免测定、口-盲传输时间测定、99锝同位素描记测定胃排空等手段,直接观察中药下法常用方剂大承气汤的新剂型-大承气冲剂和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内庭穴对消化道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治疗作用和对消化道运动功能的影响.结果大承气冲剂使腹部手术后患者胃电的低频波和高频波的比例明显减少 ,正常波的比例明显增高,可显著改善术后胃电节律的紊乱;大承气冲剂可提高腹部手术后患者胃窦、十二指肠和空肠MMC Ⅲ期的幅度和时间,显著减少胃肠逆蠕动波的数量,增加正蠕动波的比例;大承气冲剂可显著增加腹部手术后患者血中胃动素水平,促进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大承气冲剂可减少口-盲传输时间,改善糖尿病和习惯性便秘患者的胃肠运动功能 .针刺足三里和内庭穴通过增加胃电正常波的比例和减少低频波和高频波的数量,来改善腹部手术后消化不良患者的胃节律,增加胃电幅度;针刺足三里和内庭穴后胃的ROI区明显缩小,提示针刺足三里和内庭穴可促进腹部手术后消化不良患者的胃排空.结论大承气冲剂是显效的胃肠动力药,不仅可用于促进腹部外科患者的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手术后并发症,还能改善糖尿病和习惯性便秘患者的胃肠运动功能状况,促进胃肠蠕动.针刺足三里和内庭穴可有效的促进腹部手术后消化不良患者胃肠运动功能的恢复,且无副作用,方法简便,可用于消化道运动障碍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无效食管动力(IEM)在GERD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在食管酸暴露、酸清除及食管黏膜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2年6月拟诊GERD患者行食管压力及食管动态pH监测,对明确GERD诊断的66例患者依食管远端动力特征分为食管动力正常组、IEM组、其它组;分析食管动力正常组及IEM组24小时pH<4时间百分比,立位及卧位pH<4的时间百分比、食管酸清除率,并经内镜检查判断有无反流性食管炎.  相似文献   

13.
针刺对家兔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颅骨开窗法,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观察了针刺家兔足三里、曲池、人中和内关穴对脑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针刺足三里、曲池穴可使正常家兔脑微循环血流量显著增加,足三里穴效应较强。提示针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机理之一是通过增加脑微循环血流量,改善脑微循环,从而加快缺血脑组织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明确无效食管动力 (IEM )在GERD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其在食管酸暴露、酸清除及食管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对 2 0 0 1年 1月至 2 0 0 2年 6月拟诊GERD患者行食管压力及食管动态pH监测 ,对明确GERD诊断的 6 6例患者依食管远端动力特征分为食管动力正常组、IEM组、其它组 ;分析食管动力正常组及IEM组 2 4小时pH <4时间百分比 ,立位及卧位pH <4的时间百分比、食管酸清除率 ,并经内镜检查判断有无反流性食管炎。结果 在 6 6例GERD患者中 ,30例 (4 5 4 % )食管动力异常 ,其中 2 8例 (占动力异常的 93 3% )符合IEM ,IEM在GE…  相似文献   

15.
在清醒而麻痹的猫观察了电针‘足三里穴’对脊髓背角会聚性神经元自发放电及伤害性反应的影响,其结果如下: 1.电针‘足三里穴’,只要达到一定强度(空载20伏),不论高频(50HZ)还是低频(5HZ)多能激活感受该穴位刺激的  相似文献   

16.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测压及pH监测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采用食管测压法和24h食管pH监测对6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食管功能检测。结果显示食管炎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减低(P<0.05)、食管蠕动波幅(PA)减低(P<0.01) 、食管蠕动波传导速度(PV)减慢(P<0.05) ;24h食管pH<4的百分比 、酸反流次数和>5 min的酸反流次数明显增加(均P<0.01), Ⅰ期与Ⅱ期食管炎相比食管动力参数无差异, 而在24h食管 pH监测方面显示Ⅱ期食管炎患者在酸反流次数及>min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4时间百分比方面均较Ⅰ期食管炎患者有明显增加。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与胃食管反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7.
针刺镇痛的研究中外周神经中那一类纤维参与针刺镇痛效应一直是个争论性问题。我们 利用辣椒素阻断外周神经中C纤维传入的效应来进一步分析这个问题。 实验方法:在大鼠用微电极记录脊髓背角细胞对电刺激腓肠神经所引起的放电,以背角细胞的晚成份放电作为对伤害性电刺激的反应。对侧肢体的足三里和三阴交穴作为电针刺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食管运动功能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黏膜损伤的影响. 方法12例正常人,100例有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患者,根据内镜检查结果,按洛杉矶内镜下食管炎的分级标准分三组:NERD组27例,LA-A、B组30例,LA-C、D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食管测压检查.测定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LESP),以湿咽成功率、食管远端收缩波幅和食管蠕动的传导速度作为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机体昼夜节律与针刺效应的关系,我们观察了正常小白鼠消化道运动的昼夜节律、不同时辰电针“足三里”穴对正常小白鼠消化道运动的影响及对“脾虚”小白鼠消化道运动昼夜节律的调整作用、不同时辰电针对小白鼠实验性胃溃疡的抗溃疡作用等。实验结果表明:1.正常小白鼠胃排空及小肠推进运动具有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食管24h pH、LES以及食管体部蠕动和X线钡餐透视下动态观察食管运动的方法,探讨滑动型食管裂孔疝(HH)伴反流性食管炎(RE)和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动力学改变.方法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确诊GERD患者62例,分为RE组32例和HH组30例, 在X线透视下观察食管形态学、蠕动以及反流与廓清方式,并注意与其他胃肠疾病的关系, 同时监测食管24h pH和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及其松弛度,以及干、湿咽时食管蠕动的情况.同时与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30例HH患者X线透视下均有食管黏膜增粗,头高脚低位下伴有食管钡剂反流现象,反流以抽吸型为主(80%),廓清以被动廓清为主,占36.67%.LES静息压力为(15 .96±8.63)kP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h食管pH监测中总的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LES的长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松弛率为33 .33%,食管体部蠕动频率、波幅均较对照组低,间期明显延长.顺行性蠕动百分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HH患者以抽吸型反流和被动廓清为主.LES静息压降低,食管蠕动间期延长,频率减慢,幅度降低,与单纯性反流性食管炎相比,程度加重,支持HH可能是长期RE 的结果,RE在HH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