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热病三"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热病,是指外感六淫之邪与疫疠之邪而引起的热性疾病,又称外感热病.祖国医学研究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有三部专论,是极为重要的,它们是《素问·热论》、张仲景的《伤寒论》和叶天士的《温热论》.这三部专论,都是划时代的代表作,它们标志着外感热病理论的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可以说是三大里程碑.一、《素问·热论》开创了热病辨证理论的先河.《素问·热论》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指出热病是属于伤寒的范畴,热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伤于寒"所致.显然这里的"伤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重要医学著作。  相似文献   

3.
阴液具有滋养濡润、充养血脉的生理功能。外感热病易于化燥化火而伤津液,耗竭真阴。《伤寒论》为第一部论述外感热病证治规律的经典专著,书中立法处方多次体现张仲景辨治外感热病的"存阴液"思想。通过分析几首《伤寒论》名方,初略呈现"存阴液"思想在外感热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外感热病提供用药思路。  相似文献   

4.
我国著名老中医万友生教授致力于中医热病理论和临床研究数十年,集历代医家之大成,在其《寒温统一论》的基础上,新近又著成外感热病与内伤热病合壁的《热病学》。精辟地揭示了内伤热病与外感热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证治规律,使中医热病理论更加系统化和规范化,对中医热病临床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内外合壁发展创新《热病学》在文体格局上,摆脱了历代各家寒温原文的束缚,打破了内伤热病与外感热病传统观念的界限,根据临床实际,独  相似文献   

5.
张仲景《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临床著作。详细论述了外感病与内伤杂病的治疗,形成了完整而系统的中医药理论体系,既是一部研究外感热病的专著,又包括了部分杂病辨治内容。其辨治理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莹 《江苏中医药》2008,40(5):18-20
外感热病主要包括伤寒、温病(风温、湿温、暑温)和时行疫疠。孟河医家丁甘仁在治疗外感热病方面有独到之处。丁氏认为,外感热病的辨治必须融贯伤寒、温病理论,即把《伤寒论》与温病学说的辨证方法联系起来,故在《丁氏医案》中治疗外感热病往往是伤寒方与温病方同时采用,并不把时方和经方划分界限。同时在治疗外感热病的过程中,由于人之禀赋不同、病之虚实寒热不同,在病程中伤寒可以化热,温病亦能转寒,均随六经的传变而定。治疗上既有常法,又有非常法。  相似文献   

7.
以《永乐大典》所辑北宋医家韩祗和《伤寒微旨论》资料为依据,就其书中有关外感热病病机、病名、汗下温三法、阴黄证治、蓄血证治等内容进行研究。认为本书是第一本阐发仲景学术思想的专著,勇于创新,发仲景未尽之意,丰富了外感热病学的理论与临床。开宋代研究《伤寒论》之风气,是一本阐发仲景学说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8.
王履在外感热病学术史上富有创见,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和地位。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研读王履《医经溯洄集》中关于外感热病学的论述,重点探析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比较王履前后医家外感热病学术观点的差异、继承、发展和创新。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主要来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刘完素和朱丹溪,并能批判性继承、融合、折中上述医家。王履首次明确指出寒温有别,不得相混,温病病机为怫热内郁,治法当辛凉解散或苦寒清里,并首倡伤寒错简,主张温病初起慎用麻桂,发挥泻南补北之法等。王履外感热病学术思想影响了叶天士、吴瑭、章虚谷、柳宝诒等一大批温病医家,并开启了明清伤寒学术流派之争,或可称之为温病理论发展第一人。  相似文献   

9.
沈忠源 《光明中医》1999,14(5):10-12
中医界普遍认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其实不然 ,既论外感 ,又论杂病。从病因角度探讨《伤寒论》的病证规律 ,能揭示《伤寒论》方证既适用于外感热病 ,又适用于内伤杂病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内经》是我国早期的医学典籍,由《素问》、《灵枢》两部分构成.全书集此期医学之大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医学理论.其于外感热病之认识,较为全面系统,包括了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转归等.其专篇论述外感热病学术思想者,有《热论》、《评热病论》、《刺热论》、《寒热病》、《热病》等篇.而散在之有关论述,则于全书各篇中时可或见.系统总结其有关理论,于伤寒学术起源之认识不无裨益.故而在此就书中有关内容,简要撰述如次.  相似文献   

11.
阴阳胜复是《伤寒论》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一书的基本内容是"六经辨证".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即《伤寒论》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历来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倾向于是脏腑、经络,只有少数学者认为"《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通过大量临床实践,以阴阳的相互消长来说明急性热病的发展和变化过程的"(《新医药学杂志》6:371,1979).个人认为,外感热病的病变部位虽然离不开脏腑、经络,并且在某个阶段有可能主要表现为某一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但外感热病毕竟是一种全身性的疾病,仅仅用一、二个脏腑或一、二条经络,显然不能作出完满的解释.众所周知,邪正斗争是外感热病的主要矛盾,而阴阳胜复是邪正斗争的具体表现,它反映了病邪的性质及其变化,人体正气的变化以及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用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由理论到实践的临床医学专书。《伤寒论》首先创立了六经证治,使外感热病的治疗有了法度;运用八纲的辨证方法分析病变部位和性质,以作为论治的依据;制订一些治疗原则和各种治法,并保存了不少有效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热病辨证思想、辨证方法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发现《内经》对于外感热病多采用六经辨证,内伤热病则采用脏腑辨证。此举为进一步研究《内经》热病理论,挖掘其辨证的精髓,发扬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使其能更好应用于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的分析,探讨了伤寒概念内涵及其与疫病的关系,解析了温病概念之滥觞,辨析了热病、伤寒与温病概念.指出热病并非必“伤于寒”,而是有外感、内伤两种起因,外感方面,六淫皆能致热;伤寒与热病概念有部分重合,广义伤寒与外感热病概念常混用;温病概念与外感热病接近.三者都包括部分疫病.《内经》使用热病概念较多,《伤寒论》主要使用广义和狭义伤寒概念,温病概念在这一时期运用较少.  相似文献   

15.
朱曾柏老师,近以所著《论中医内伤热病学》一书相赠。愚认为本书最大优点,是对中医内伤热病学的理论能全面地、细致地进行阐发并附有临床上实际运用的治验。中医论外感热病之书,如《伤寒论》着重于六经辨证,首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并提出“病有发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为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著作,创造性地阐明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有效地指导后学者的临床实践。笔者在学习《伤寒论》中以“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称为合病”的概念分析该书,发现仲景明言合病的条文实际上不完全是合病,未明言合病的条文又可能是合病。现就此述略如下。  相似文献   

17.
《小品方》外感热病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小品方》外感学术思想进行了探讨 ,主要有分四个方面 :1 .外感热病的学术理论 ,主要是分治伤寒、热病 ;阐发冬温证治 ;注重热毒为病及疟病证治四方面。2 .治法 ,分内治、外治二法。内治法主要有解毒、清热、寒温并用等法 ;外治法分粉扑、外涂和洗浴等法。3.组方用药特点 ,重视单味药使用 ,注重药物配伍 ,随证加减变化。4 .对后世的影响 ,《小品方》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临床实践为温病学说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伏邪理论发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外感热病一直是中医学发展的挑战与契机,而相应成熟起来的外感热病理论又往往拓展开去,更深广地指导和影响整个医学的认知和实践,从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到金元之际的河间、易水学派的热病学说,到明清时期繁盛的温病学,均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变迁,疾病谱的漂移,西医学的碰撞,中医学及其热病理论又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中医传统热病理论的组成部分的伏邪或伏气理论,其源起可上溯《内经》,其存废莫衷一是,该理论能够为中医学的实践提供什么贡献?本文撇开对该理论的源流考镜,名学思辨,试从其医学思想的理论意义和临床价值展开讨论,并以如下2条为讨论前提:(1)伏邪理论不是病因理论;(2)伏邪理论不仅限于伏气温病。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是中医的首部外感热病学专著,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明确了治法方药,开创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展,从晋唐时期法不离伤寒,到金元时期百家争鸣,以热病论伤寒,以及明清后出现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温病自成体系.近几十年,现代医家将经典理论与现...  相似文献   

20.
<正> 我想就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工作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医药发展史告诉我们,中医学术理论的发展有一个最明显的特点——“一脉相承”。例如,中医外感热病学术理论的发展,就可充分体现这一特点。《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法虽然开创了热病辨证理论的先河,但是它的辨证理论比较粗浅,体系不完善,尽管在名称上运用了“三阴三阳”的六经分证法,而实质是有阳无阴,有热无寒,有实无虚,所以它不能全面反应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尔后,张仲景的《伤寒论》在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