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比较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房室(AV)间期自动搜索功能(Search AV)打开与固定长AV间期起搏,对右心室起搏比例的影响。方法入选6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间歇性Ⅱ度或Ⅲ度AV传导阻滞患者,均安装双腔起搏器。程控首先关闭Search AV功能,固定长AV间期(起搏房室间期220ms,感知房室间期200ms)起搏3个月,后程控打开Search AV 3个月,自身对照,比较其心房起搏比例、心室起搏比例及高频心房事件次数。再根据患者是否1:1房室传导分为2个亚组,自身对照分别比较其心房起搏比例、心室起搏比例及高频心房时间次数。结果58倒患者完成随访,固定长AV间期起搏时比Search AV(+)自动搜索功能打开时的心室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次数都高,分别为(70.5±12.4)%vs(22.4±8.3)%,(86±16)次VS(31±11)次(P=0.007,P=0.006);而心房起搏比例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1:1房室传导组(33例)及非1:1房室传导组(25例)两亚组比较中,均得出相同结果。结论Search AV功能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减少高频心房事件。  相似文献   

2.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双腔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模拟正常心脏的生理性双腔按需起搏器,具有双腔起搏、双腔感知以及触发和抑制双重反应方式。起搏治疗主要通过增加心率,影响心排血量(Co),在一定范围内,心率越快,Co越高。安置起搏器后,Co的增加还与房室顺序起搏、心室同步起搏、频率应答起搏,合适的A-V间期等因素有关。我科2000年5月~2002年10月份以来,共植入人工永久双腔心脏起搏器10例,临床症状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无1例出现护理并发症及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永久性植入不同类型心脏起搏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永久性植入心脏起搏器治疗的患者60例,按心脏起搏器类型分为单腔起搏器组34例与双腔起搏器组26例。计算2组患者的起搏成功率,采用超声心电图于心脏起搏器植入前与植入6个月后检测2组患者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SF-36问卷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 2组患者起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植入前比较,单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LVESV显著升高(P 0. 05),LVEF显著降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双腔起搏器组植入6个月后的LVESV、LVEDV、LVEF与植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植入6个月后,与双腔起搏器组比较,单腔起搏器组LVESV显著更高(P 0. 05),LVEF显著更低(P 0. 05),LVED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SF-36问卷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腔起搏器长期植入可降低患者心脏收缩功能,而双腔起搏器无此种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具备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的起搏器(Adapta)在Ⅱ度或间隙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近期效果。方法29例患者入选,分别置入具有MVP功能的Adapt起搏器(实验组,n=17)和其他类型双腔起搏器(对照组,n=12)。并分别在置入前和置入后1、3个月进行随访。随访中观察上述两组的右室起搏比例、心功能(纽约心功能分级、血脑钠肽)、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变化。结果置入双腔起搏器(Adapta)术后1个月及3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心室起搏比例明显降低(39.89%±41.21%vs96.48%±3.52%;40.91%±43.49%vs94.53%±4.62%,P均〈0.05)。其他指标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起搏器心室起搏管理功能可以在短期内降低心室起搏比例。  相似文献   

5.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6.
采用Karolinska生活质量问卷评估法观察安装永久起搏器后患者在心室按需起搏器(VVI)、频率应答型心室按需型起搏器(VVIR)、全自动型起搏器(DDD)、频率适应型双腔起搏器(DDDR)不同模式下生活质量差异及患者对起搏模式的满意率。结果显示DDDR为最优起搏模式,房室顺序性起搏DDD模式优于单腔心室起搏VVI模式,具有频率应答功能的起搏器由于生理性增加心率,可以改善生活质量。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律失常患者62例,依照植入起搏器类型不同分为对照组31例和实验组31例。对照组给予单腔起搏植入治疗,实验组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进行治疗。采用多普勒超声仪检验2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心脏指数(CI)变化,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6个月起搏治疗后,实验组心功能参数水平、有效率及临床症状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起搏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功能水平,对预防和终止慢性心律失常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安装单心室或双腔心脏起搏器对高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方法:136例大于70岁的高龄患者安装起搏器术后(3.5±2.1)年,观察生活质量分级、运动能力、生存率、心功能等指标。结果:两组起搏器术后生存率无明显差异(93.7%与94.2%,P>0.05)。运动总时间、距离、生活质量均明显改善,但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起搏器综合征仅发生于单心室起搏者(27.1%)。单心室起搏者术后左房内径(3.82±0.21)大于双腔起搏者(3.38±0.41),心功能两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无论是单心室起搏还是双腔起搏术后均能满足高龄患者的基本生活需求、改善生活质量,双腔起搏更能满足老年患者心脏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了解偏瘫患者心肺功能储备能力,探寻脑卒中偏瘫患者有氧运动康复方案。方法:选取11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实验组)和1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心肺运动实验测试,比较两组受试对象心肺运动实验各指标差异。结果:两组受试对象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基础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峰值摄氧量(13.1±3.2 vs 22.3±6.6ml/kg/min)、无氧阈(11.2±2.9 vs 15.5±3.6ml/kg/min)、能量代谢当量(3.7±0.9 vs 6.4±1.9)、峰值氧脉搏(7.7±2.0 vs11.2±2.5ml)、峰值呼吸交换率(0.98±0.08 vs 1.15±0.11)、峰值分钟通气量(30.9±8.5 vs 55.7±17.7L/min)、峰值功率(72.5±18.8 vs 118.8±46.8w)与最大心率(117.9±14.7 vs 135.1±20.4bp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静息心率(81.6±11.5 vs 72.5±4.9bpm)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静息血压与峰值血压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心肺运动功能明显低于健康人,心肺储备功能下降,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有必要给予一定强度的有氧运动,以改善心肺运动功能,预防卒中再发和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生理性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置心室起搏器(vⅥ型起搏器)338例,生理性起搏器82例(其中双腔起搏器32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安置两种起搏器后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晕厥症状全部消失,尤以生理性起搏者明显.结论生理性起搏对患者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