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胰腺炎为胰腺实质反复性或持续性炎症病变 ,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急性胰腺炎或胰腺功能不足的征象。西医目前尚无特殊治疗办法。笔者运用中医药治疗本病轻、中度患者 ,取得较满意疗效 ,兹介绍如下。1 脾胃虚弱、肝脾不调为主要病机慢性胰腺炎属中医腹痛、胃脘痛、症瘕等范畴。患者多因恣食肥甘 ,长期酗酒 ,损伤脾胃 ,脾胃虚弱 ,运化失职 ,肝木相乘 ,或因忧思恼怒 ,肝气郁结 ,或因砂石阻滞胆道 ;肝胆失疏 ,肝脾失调 ,气机郁滞 ,血脉不行 ,气滞血瘀 ,脾失健运 ,酿生湿热 ,煎熬成痰 ,痰瘀交阻 ,结为症积 ;湿热蕴结 ,气机不通 ,或饮食不… 相似文献
2.
<正>答:慢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慢性消化不良,容易反复发作,是胰腺慢性炎性病变,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慢性胃炎等病。借助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轻度升高;B超或X线腹部平片见有胰腺钙化、增大或萎缩等,可明确诊断。慢性胰腺炎属中医学“脾心痛”、“结胸”、“胃脘痛”等范畴。具体辨证治疗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慢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反复发作性或持续性炎症病变 ,胰腺腺泡组织逐渐为纤维组织代替 ,造成胰腺功能的严重破坏 ,使食物消化出现明显障碍。常是急性胰腺炎反复或持续发作慢性胰管梗阻 ,慢性酒精中毒所致。病人多有反复发作的上腹痛 ,疼痛剧烈时常伴有恶心呕吐 ,吃油腻食物后感上腹部饱胀不适、腹泻。常因饮食减少而致体重逐渐下降 ,归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腹痛”及“胁痛”的范畴。1 诊断要点长期的消化不良 ,消瘦、反复发作的上腹痛 ,向背部、两胁、肩胛等处放射 ,常因饮酒、饱食或劳累而诱发 ,血、尿淀粉酶增高 ,大便中有脂肪球 ,排除了… 相似文献
4.
5.
朱永康教授强调,慢性胰腺炎多因饮食不节致脾失健运而发病,故应以治脾为中心,同时又与肝木犯脾有关、久病则致瘀血阻滞,当气血同治。 相似文献
6.
中医分期辨治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主要并发症之一,糖尿病人早期即有肾脏损害,而一旦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则肾功能持续性减退直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治疗非常棘手。目前多以控制血糖、控制血压、限制蛋白质摄入等治疗措施为主。中药对糖尿病肾病有独特疗效,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分期论治,早期可使病情逆转,中晚期可明显延缓病情发展[1]。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关系重大,糖尿病的发生开始即有肾脏损害,肾脏体积大,滤过率高,此时无任何临床表现,为糖尿病肾病隐匿期。糖尿病肾病初期有微量蛋白尿,由微量蛋白尿到间断尿常规蛋白阳性至持续…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心脏病的中医分期辨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糖尿病心脏病主要包括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等。作者总结了吕仁和教授关于糖尿病心脏病的学术思想,认为其病位在心,发病与肝、肾、脾(胃)诸脏有关,是在气血阴阳失调基础上,出现心气、心阴、心血、心阳不足和虚衰,导致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痹阻心脉,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心脉痹阻。在回顾性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医学中的有关糖尿病心脏病认识,结合学习当代医家对消渴病心病辨治体会和吕仁和教授的经验,提出了本病的分期辨证方法,即以虚定证型,以实定证候,将消渴病心病分为早晚两期、四型、七候辨治。早期,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脏植物神经病变和心肌、心内微血管病变。晚期,病理改变主要特点是出现了心脏大血管病变。四型为阴虚燥热心神不宁、心气阴虚、心气阳虚、心阴阳两虚,早期以前二型多见,晚期以后三型多见。七候是肝郁气滞、血脉瘀阻、湿热内停、热毒侵袭、痰浊中阻、水饮内停、阴寒凝结,早期以前四候多见,晚期七个证候都可见到。临床采用中医药分期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预示中医干预治疗糖尿病心脏病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疏肝化湿降糖汤治疗慢性胰腺炎继发糖尿病1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障碍性疾病。据统计,约有0.4%的糖尿病是由胰腺炎引起。复发性或慢性胰腺炎,特别是伴有胰腺结石时继发糖尿病较常见[1]1996~1999年,笔者应用自拟疏肝化湿降糖汤治疗慢性胰腺炎继发糖尿病1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男12例,女6例;年龄42~68岁,平均50.5岁。继发糖尿病前均有反复发作胰腺炎病史,病程最长15年,最短3年,平均5.6年。有酗酒史者6例;伴有胆系结石者10例,其中4例有胆囊结石手术史;有暴饮暴食史者2例。糖尿病诊断均符合… 相似文献
9.
慢性腹泻主要病因为湿、寒、热、瘀血、虚、暑、郁等,均可掺杂其间,分寒湿、湿热、脾虚、肝脾不和、肾阳虚、寒热错杂、血瘀肠络六型辨证。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心脏病主要包括糖尿病心脏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等.作者总结了吕仁和教授关于糖尿病心脏病的学术思想,认为其病位在心,发病与肝、肾、脾(胃)诸脏有关,是在气血阴阳失调基础上,出现心气、心阴、心血、心阳不足和虚衰,导致气滞、血瘀、痰浊、寒凝等痹阻心脉,基本病机是气阴两虚,痰瘀互结,心脉痹阻.在回顾性临床研究的基础上,参照现代医学中的有关糖尿病心脏病认识,结合学习当代医家对消渴病心病辨治体会和吕仁和教授的经验,提出了本病的分期辨证方法,即以虚定证型,以实定证候,将消渴病心病分为早晚两期、四型、七候辨治.早期,主要病理改变是心脏植物神经病变和心肌、心内微血管病变.晚期,病理改变主要特点是出现了心脏大血管病变.四型为阴虚燥热心神不宁、心气阴虚、心气阳虚、心阴阳两虚,早期以前二型多见,晚期以后三型多见.七候是肝郁气滞、血脉瘀阻、湿热内停、热毒侵袭、痰浊中阻、水饮内停、阴寒凝结,早期以前四候多见,晚期七个证候都可见到.临床采用中医药分期辨证论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预示中医干预治疗糖尿病心脏病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在慢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近年来临床医生使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胰腺炎文献中的有效方剂的整理总结,从古方应用、自拟方剂的应用等方面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胰腺炎的疗效,以为今后的治疗客观化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医学体系,但其目的相同,彼此互补。检验医学能够提供详尽客观的实验室数据,为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检验医学充分发挥其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中的作用,不但有利于中医学走向世界,也有利于检验医学在中西医结合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是临床危害较大的常见疾病,现代医学飞速发展,在高血压的诊治上也有较大的突破,显著改善了高血压病的预后.但临床上即使有效控制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高血压病所造成心脑血管的损害,仍没有最终得到解决.因此,运用中医理论,积极探索高血压病的中医诊治思路,采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高血压病,才能使高血压患者得到最大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15.
16.
阐述了古今医家对慢性肾炎血尿病因病机的认识,本病虚实夹杂,以气血亏虚为本;外邪、湿热、瘀血为标,湿热和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其治疗以辨证分型论治为主,结合临床运用单方及验方,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今后应以基础研究结合临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从微观角度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研究泄泻的中医诊疗及护理方法。方法:分析泄泻的病因及证候类型特点,探讨泄泻的病因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方法。结论:中医辨证诊疗和护理对泄泻的治疗有着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中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丰强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6):51-52
认为2型糖尿病不属于"消渴"范畴;发病主因是脾失运化;基本病理是湿热内蕴、困阻胰岛;治疗大法是健运脾土、清化湿热,并制订了基本处方,从四个方面探讨了2型糖尿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对临床诊治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慢性并发症情况,探讨新诊断T2DM的中医证型与慢性并发症的关系。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按照统一制定的调查表对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2月—2010年12月内分泌科的门诊及住院新诊断T2DM患者,采集其临床及中医辨证分型资料,按照有无并发症分组,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被纳入的188例新诊断T2DM患者中,有111例存在至少1种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达59.04%。在有慢性并发症组中,合并脂代谢紊乱的患病率最高,达61.3%。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WHR、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胰岛素分泌指数对数值(lnHOMA-β)低下、血流变学异常均为T2DM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新诊断T2DM的中医证型仍以气阴两虚证为主,虚证证候比例显著高于实证,气虚证候频率大于阴虚证候,实热证候频率不足20%,两组的虚证证候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证证候中痰湿证(χ2=17.257)和血瘀证(χ2=10.235)的P值均<0.01,有显著性差异;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气虚、阴虚、血瘀证呈正相关(r=0.102、0.1070、.118,P<0.05),与痰湿证呈显著性正相关(r=0.166,P<0.01);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与气虚证呈正相关(r=0.113,P<0.05),与血瘀证呈显著性正相关(r=0.196,P<0.01)。结论:新诊断T2DM慢性并发症患病率高,知晓率低。糖毒性和脂毒性可能是加速慢性并发症形成的重要原因,防治应注重多重危险因素的控制。DM慢性并发症的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虚、瘀贯穿T2DM及其并发症始终。气阴两虚,痰浊瘀血闭阻脉络可能是DM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共同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