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的临床疗效及双眼视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临床研究。对2008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准分子激光治疗中心,接受LASIK手术的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75例,按年龄分为儿童组和青少年组,分别对其术后眼部情况、观察指标、随访情况进行观察,并与术前进行对比。结果两组中所有患者术后视力、等效球镜、双眼屈光参差度、角膜曲率和厚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阶段复查均未见角膜混浊等术后并发症,至末次随访时均无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的下降,立体视觉较术前明显提高。后表面高度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及青少年行LASIK屈光矫正手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预测性和稳定性,并且能够有效的完善患者的立体视觉。  相似文献   

2.
后像法以往是用于纠正旁中心注视的一种疗法.近几年其各种改良型运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弱视,笔者对改良的后像红光法在治疗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性弱视中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42例高度远视患儿,最小年龄3岁,最大11岁,平均年龄6岁5个月.2.由笔者记录视力,阿托品散瞳验光,处方配镜矫治,定期复查.42例中高度远视73只眼,初次裸眼视力最高未超过0.5,矫正视为未超过0.7.其中高度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49眼,高度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24眼.有5例伴1°内斜,其均发生在2—3岁期间,属调节性共同性内斜…  相似文献   

3.
斜视弱视儿童远视的屈光演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远视是形成弱视及斜视的主要病因之一。研究斜视及弱视患儿远视屈光状态的演变,有利于更科学地指导临床工作。现将作者在这方面的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随机选择在我院眼科门诊就诊≥5a,屈光性质为远视的斜视、弱视儿童157例(30只眼),其中男69例,女88例。初诊年龄4~8a,平均年龄6.08a,其中外斜视33例,内斜视53例(调节性内斜视30例、部分调节性内斜视12例、非调节性内斜视11例);单纯性远视72只眼,夏性远视散光234只眼。1.2方法所有病例经常规检查排除器质性眼病,采用睫状肌麻痹门%阿托品眼膏点眼,每日1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成人或大龄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0-09/2013-03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伴有弱视的远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11例16眼,年龄15岁以上,随访6mo以上。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睫状肌麻痹后屈光度以及立体视等情况,并询问患者主觉视觉质量改善的状况以及对手术的满意度。

结果:手术眼16只平均睫状肌麻痹后屈光度的等效球镜从术前的5.76±1.71D降到术后1.42±1.22D(t=13.6,P=0.00)。11例患者双眼间屈光参差从术前的3.78±2.39D降到手术后1.14±1.50D(t=6.08.P=0.00)。手术后患者看远裸眼视力从0.35±0.27上升到0.45±0.29(t=-4.76,P<0.001),看近裸眼视力从0.26±0.24上升至0.49±0.27(t=5.43,P=0.00); 术前worth四孔灯检查4例显示弱视眼抑制。手术后均恢复了正常。同视机检查6例有立体视,术后为10例。Titmus立体视检查立体视锐度也明显提升(t=-2.97,P=0.003)。 没有术中、术后明显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主诉生活中视觉质量明显改善并对手术效果感到满意。

结论: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是治疗过了视觉敏感期的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尽管对弱视眼视力提升有限,但依然提高患者的裸眼视力和立体视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一种值得采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儿童远视性屈光不正性弱视20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弱视中以屈光不正性弱视为多,屈光不正性弱视主要由远视所致,其构成比占绝对优势“‘。现将我院弱视门诊诊治的远视所致弱视200例分析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本文资料来源于我院儿童弱视防治门诊,多数为各幼儿园体检,大、中班幼儿视力低于正常者来医院眼科检查,故患者年龄在4~7岁为多。200例弱视中,男性为109例占54.50%,女性91例占45.50%。单眼弱视者83例,双眼弱视者117例234眼,共计弱视眼数为317眼。年龄分布:4岁以下者23例占11.50%,5~6岁者99例占49.50%,7~10岁者78例占39.00%。(对双眼视力>0.8的轻微弱视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比较屈光参差性与斜视性弱视的治疗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2018-07/2020-01在我院门诊确诊的并首次接受治疗的单眼弱视患者46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26例,女20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斜视性弱视组(无屈光不正),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2例,女11例。以及屈光参差性弱视组,共23例,平均年龄9±3岁,其中男14例,女9例。对两组患者采用遮盖及精细训练治疗弱视,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视力、用Titmus图谱行立体视锐度的检测。比较两组患者经弱视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及立体视恢复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弱视眼的最佳矫正视力无差异(t=-0.475,P>0.05),但斜视性弱视患者的立体视功能明显低于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t=-3.919,P<0.001);通过2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值有明显差异(t=-2.946,P<0.01),而两组患者立体视提高值无差异(t=1.305,P>0.05);通过6mo的治疗,两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提高差值有明显差异(t=-2.353,P<0.05),两组患者立体视提...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联合视功能训练治疗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弱视训练室的50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年龄(7.57±2.65)岁。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眼部疾病、危险因素和全身性疾病。在屈光矫正、遮盖健眼的基础上对弱视眼进行治疗,分析治疗前后的视力、立体视变化情况。结果 根据筛选最终纳入31例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其中轻度弱视10例,中度弱视15例,重度弱视6例。31例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591,P=0.000);中、重度弱视组治疗前后3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度弱视组治疗后与治疗前视力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视力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3)。轻度弱视组与中、重度弱视组治疗后视力进步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005,P=0.022;χ2=5.760,P=0.026);治疗后立体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与视力呈负相关(r=-0.537,P=0.002;r=-0.885,P=0.000)。结论 传统弱视治疗方法联合视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提高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力,而且有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单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比较其弱视眼和非弱视眼的差别.方法 23例能配合检查的单眼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采用改良移近法及正负球镜翻转法分别测量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并与同期就诊的12例(24只眼)正视儿童作对照比较.结果 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的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分别为(15.43±1.33)D和(6.45±2.19)次/min,与正视儿童眼无明显差别(t=0.781,P=0.451;t=1.072,P=0.293).弱视眼的调节幅度为(13.22±1.61)D,与正视儿童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0,P=0.006),弱视眼的调节灵活度为(6.36±1.40)次/min,与正视儿童眼无明显差别(t=1.542,P=0.137).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非弱视眼与弱视眼调节幅度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394,P=0.032),调节灵活度的比较无明显差别(t =1.286,P=0.212).结论 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眼的调节幅度明显低于非弱视眼及同龄正视儿童,其非弱视眼的调节幅度与同龄正视儿童无明显差别.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调节灵活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3/2016-03在我院治疗的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26例26眼,均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观察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屈光度及立体视功能情况.结果:患者随访结束时屈光度的等效球镜和双眼间屈光参差分别为1.47±0.51D和1.15±0.22D,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患者随访结束时看远和看近UCVA及BCVA分别为0.26±0.13和0.23±0.09、0.42±0.09和0.31±0.16,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患者随访结束时立体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立体视功能<100"眼数比例为23%.结论:成人或大龄青少年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青少年重度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56例(56眼)平均矫正视力为0.38±0.09的9—17岁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纳入观察,常规行围手术期检查。术后进行双眼训练和弱视治疗。结果术后3个月弱视眼平均裸眼视力由术前的0.07±0.03提高到0.65±0.15;术后6个月平均裸眼视力为0.68±0.14。术后矫正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后屈光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52例(92.86%)同时视和融合功能改善,其中36例(64.29%)建立完整立体视功能。结论青少年远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的LASIK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双眼单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综合性治疗的疗效。方法:将56例56眼9~19岁的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充分散瞳验光,观察组(A组)配戴高透氧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RGPCL),对照组(B组)给予足矫框架眼镜,两组均进行遮盖、增视治疗、脱抑制治疗,在弱视眼矫正视力>4.7时,除继续遮盖、增视治疗、脱抑制治疗外,增加双眼视觉及立体视觉训练,随访观察24mo。结果:弱视治疗18mo后,两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比较两组的弱视治疗24mo时临床治愈率、脱抑制率、立体视≤100"患者所占百分比。A组临床治愈率为33%,B组为8%,A组的临床治愈率高于B组,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4.02,P<0.05)。A组的脱抑制率为37%,而B组的脱抑制率为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14.43,P<0.05)。A组立体视≤100"患者占30%,B组占4%,两组疗效差异有显著性(χ2=4.83,P<0.05)。A组全部患者均能满意接受配戴RGPCL,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角膜上皮损伤、感染、结膜明显充血、分泌物增多及眼部磨痛、痒、异物感等不适。在配戴过程中未出现镜片护理方面问题。结论:对大龄儿童及青少年屈光参差性重度弱视应采取积极弱视治疗,两组的有效率达到了100%。配戴RGPCL组24mo脱抑制率、临床治愈率、立体视优于戴框架眼镜组。对于屈光参差性弱视,应建议患者戴RGPCL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可能地恢复立体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远视性弱视儿童远视度数与弱视、斜视的关系。方法对远视性弱视儿童300例(550眼)使用阿托品散瞳验光,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远视性弱视儿童的远视度数由低至高依次为外斜视组、无斜视组、内斜视组。球镜度数越高,弱视程度越高,无斜视组中度弱视比轻度弱视球镜度数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轻度弱视比中度弱视的柱镜度数高,差异有显著性;重度弱视只有1例。内斜视组中度弱视比轻度弱视的球镜度数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重度弱视球镜度数比中度弱视低,与斜视和注视性质有关;外斜视组中度弱视比轻度弱视球镜度数高,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远视性弱视儿童远视度数与弱视程度有一定关系,但重度弱视还与视觉抑制和中心旁注视关系更为紧密;中高度远视是内斜视的主要原因;远视散光是弱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Serkan Akkaya 《国际眼科》2018,11(10):1663-1667
AIM: To determine lamina cribrosa thickness (LCT) in the optic nerve head region of the eyes in children with hyperopic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and to compare this thickness with that of fellow eyes, hyperopic non-amblyopia, and age-matched controls. 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12.0±1.8y,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with hyperopic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31 subjects with age- and refractive error- matched hyperopic non-amblyopia (10.7±2.2y), and 32 age-matched controls (11.2±2.0y) were included in this p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LCT was measured using an enhanced depth-imaging program of a spectral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ic instrument in all participants,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CT and axial length was calculated. RESULTS: The mean LCT was 180.9±29.4 μm in amblyopic eyes, 247.7±19.0 μm in fellow eyes, 251.6±27.3 μm in hyperopic non-amblyopic eyes, and 240.2±15.8 μm in control eyes. Lamina cribrosa in amblyopic eyes was significantly thinner than fellow, hyperopic non-amblyopic, and control eyes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in LCT and axial length between amblyopic (P=0.16) and control (P=0.31) group. CONCLUSION: Lamina cribrosa of eyes with hyperopic anisometropic amblyopia is significantly thinner than that of fellow eyes, hyperopic non-amblyopia, and age-matched controls. The LCT profile in amblyopic eye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bserved in fellow, hyperopic non-amblyopic, and control ey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规范化验配的远视渐变多焦镜治疗儿童远视引起的屈光不正性弱视的可行性。方法对远视引起的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排除斜视与屈光参差)儿童,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配镜,戴镜治疗弱视,根据矫正方法分为全矫组、欠矫组、渐变多焦镜组。收集随访期满24个月,资料完整病例179例(358眼),观察治愈时间及戴镜依从性。结果全矫组、欠矫组和渐变多焦镜组的治愈时间分别为(11.66±5.79)月、(11.42±5.80)月和(9.75±4.35)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在配戴渐变镜初期依从性好,习惯并依赖戴镜占其总数的85%.欠矫组为86.7%.全矫组为零。结论在规范的验光条件下.儿童远视所致屈光不正性弱视眼配戴远视渐变镜治疗效果确切.具有很好的可行性,相对全矫与欠矫配镜疗法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分析远、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患者双眼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对238例屈光矫正后的屈光参差者和30例正常者进行近立体视和同视机三级视功能检查,并记录其结果。

结果:近视性屈光参差远、近立体视及融合功能正常者的例数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者。远视性屈光参差组有正常立体视者少,低度屈光参差组以亚正常立体视者为主,而高、重度屈光参差组多无立体视; 近视性屈光参差组多有正常立体视或亚正常立体视。

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双眼视功能总体优于远视性屈光参差,但屈光参差与立体视的关系应按性质分别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比较学龄期儿童,不同类型屈光参差,双眼间视力及生物学参数的差异及其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轻中度屈光参差的学龄期儿童(6-12岁)128例。根据屈光参差的类型分为5组。所有患儿均行睫状肌麻痹验光、眼部A超、角膜地形图检查。记录以下数据:屈光状态、最佳矫正视力(BCVA)、前房深度(ACD)、晶体厚度(LT)、玻璃体腔深度(VCD)、眼轴长度(AL)、角膜曲率半径(CR)、轴率比(AL/CR)。统计学分析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Spearman秩和检验。

结果:远视性屈光参差双眼间视力差异最大(0.14±0.20),近视性屈光参差双眼间眼球生物学参数AL和VCD差异最大(0.56±0.41,0.56±0.39 mm)。双眼间屈光参差和BCVA、VCD、AL、AL/CR呈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r分别为0.266、0.379、0.350、0.263与LT、CR无显著相关(r=-0.019,-0.069,P>0.05)。然而在每个类型的组别中,屈光参差与双眼间的眼球生物学参数并无显著相关性。

结论:学龄期儿童远视性屈光参差在四种屈光参差类型中双眼视力差异最大。单纯远视或近视型屈光参差两眼间生物学参数的差异主要是由于VCD和AL的不对称,而散光型屈光参差双眼间的眼球生物学参数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完全遮盖疗法对弱视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在弱视的治疗中 ,长期的完全遮盖疗法对弱视儿童屈光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双眼均为远视的单眼弱视儿童 5 7例 ,年龄 4~ 8岁 ,平均为 (5 .4± 1.4 )岁 ,按1∶6行完全遮盖疗法 ,疗程 14~ 2 4个月 ,平均 (18± 2 .6 )个月 ,比较双眼年均下降远视屈光度。结果 :被遮盖眼 (健眼 )和对侧眼 (弱视眼 )的年均下降远视屈光度分别为 (0 .4 6± 0 .14 )D和 (0 .2 1± 0 .15 )D ,二者经配对t检验发现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长期的完全遮盖疗法可加快弱视儿童被遮盖眼远视屈光度下降的速度 ,使屈光参差增大。  相似文献   

19.
李菲菲 《国际眼科杂志》2017,17(10):1979-1981
目的:分析眼轴长度与屈光度数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在儿童远视屈光参差弱视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01/2017-01在本院接受治疗被诊断为远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103例,均为单眼发病,发病眼设为试验组(103眼),另一正常眼为对照组(103眼);检测患儿眼轴长度、屈光度数、黄斑中心凹厚度、矫正视力、屈光度和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的平均厚度.结果:两组对象在眼轴、屈光度和矫正视力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对象在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斑中心凹厚度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矫正视力、眼轴与黄斑中心凹、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屈光度与黄斑中心凹、视盘周围的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远视屈光参差弱视患儿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的厚度比正常眼要厚,弱视眼视盘周围的神经纤维层厚度和对侧眼无显著差异,屈光度和眼轴与视盘的周围神经纤维层和黄斑的中心凹厚度没有显著的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