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直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1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行肿瘤完整切除术,2例行肿瘤不完整切除术,2例行探查术.其行肿瘤完整切除术者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6.7%、50.0%,中位生存时间为47个月.CD117,CD34表达率分别为87.5%、75.0%.结论 CD117和CD34是确诊直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依据,肿瘤完整切除是直肠间质瘤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治疗情况.结果 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大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血便及肛门疼痛等.7例均经病理确诊,免疫组化检测CDI17(+)7例、CD34(+)6例.术前考虑为GIST者1例,本组均经手术治疗,其中Dixon术4例,Miles术2例,经肛门肿瘤局部切除1例.随访6~120个月,死亡1例,其余6例均存活且无复发.结论 直肠间质瘤临床较少见,生物学行为多变,具有潜在恶性,确诊需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证实,手术是唯一能治愈的方法,根治性切除较局部切除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位于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32例直肠GIST临床资料复核并加以随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全组1、2、4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6%和84.0%,扩大切除术组与局部切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 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诊断直肠间质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经病理证实为直肠间质瘤的24例患者的CT和MRI表现,以病理检查结果为准,比较CT和MRI两种诊断方式对直肠间质瘤的诊断情况,比较两种诊断方式的准确度、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CT诊断肿瘤形态不规则、肿瘤坏死或囊变、肿瘤边缘不清晰、有向远处脏器转移现象的概率分别为58.33%、37.5%、62.5%、25%,MRI诊断肿瘤形态不规则、肿瘤坏死或囊变、肿瘤边缘不清晰、有向远处脏器转移现象的概率分别为66.67%、54.17%、50%、29.17%;MRI检查的准确度为91.67%较CT 66.67%显著较高(P0.05)。结论 CT与MRI诊断直肠间质瘤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MRI对病灶成分的检出率及病灶浸润范围的检出率高于CT,CT与MRI检查能帮助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杨天旭 《大家健康》2013,(16):18-19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夹江县人民医院2006年8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14例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7/14)、腹部不适(4/14)、腹部肿块(2/14),无症状1例。病变部位为结肠6例,直肠8例。14例均行手术治疗,诊断为良性2例,交界性1例,恶性11例。免疫组化CD117(+)92%(13/14),CD34(+)78%(ll/14)。随访率71%,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为56个月。结论: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病人,宜经骶尾部或会阴部切口行直肠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MRI在直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将16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间质瘤患者的术前MRI所见与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6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直肠间质瘤患者MR I表现能基本反映病灶的大小、形态、范围、内部结构及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结论 MRI能多方位显示直肠间质瘤的本身特点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对直肠间质瘤的手术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直肠间质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女性患者,49岁,汉族,已婚,因发现阴道肿物5年,阴道胀痛伴排尿困难1年,加重1 d于2006年7月1日入辽医附属二院。患者于2001年夏发现阴道有一鸡蛋黄大小肿物,阴道胀痛,肿物渐大伴排尿困难,症状加重入院。查体:血压16/10kPa,心肺腹正常。直肠指诊:肠管无狭窄。妇产科检查: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1996年1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21例结直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9/21)、腹部不适(6/21)、腹部肿块(4/21),无症状2例。病变部位为结肠8例,直肠13例。21例均行手术治疗,诊断为良性3例,交界性2例,恶性16例。免疫组化CD117(+)90.5%(19/21),CD34(+)76%(16/21)。随访率71%,病人平均生存时间为56个月。结论低位直肠恶性间质瘤病人。宜经骶尾部或会阴部切口行直肠局部切除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波市镇海第二医院45例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 45例中消化道出血25例,腹胀、腹痛20例,不完全肠梗阻7例,贫血2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25例良性,13例交界性,7例恶性.均随访2~4年,3例肿瘤复发转移死亡,1例术后24个月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结论 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目前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分子靶向治疗有一定的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24例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术前诊断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24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诊断资料。结果症状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者占54%,最常见的发生部位为胃,占62%,CT检查阳性率为79%,B超检查阳性率为41%,术前病理活检多为丰富的梭形细胞及上皮细胞,直径<2 cm的肿块100%为低侵袭性的,CD117阳性率为96%、CD34阳性率为66%。结论提高对GIST的认识及多种检查结合有助于提高术前检出率,CT检查有其特殊价值,肿块直径在2 cm以下的GIST有良性倾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胃间质瘤(GST)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GST患者的CT检查资料,行CT平扫者10例,CT平扫和增强扫描者5例.结果 肿块向腔外生长者较多(6/10),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瘤;发生于胃窦部1例,胃体部6例,胃底部1例,贲门2例.10例GST中,良性3例,肿块直径多<5 cm,密度较均匀,边界清楚,均匀强化;恶性7例,肿块直径多>5 cm,密度多不均匀,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楚,强化不均匀;6例肿块内有坏死.10例均行手术后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查,10例CD117均为阳性,7例CD34阳性.结论 CT检查对于GST的定位准确及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CT features of gastric stromal tumors(GST) and evaluate CT in th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 Methods The CT scanning datas of 10 cases with pathologically-proved GST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Among the 10 cases, five cases were scanned with contrast enhanced scanning, and the other 5 cases without enhanced scanning.Results Predominant extraluminal growth of tumors made a large proportion in our cases(6 of 10), which appeared mainly as oval or multilobular in shape. The tumors originated from gastric antrum (n=1), gastric corpus (n=6), gastric fundus (n=1) or cadiac orifice (n=2).Among the 10 cases, 3 cases were benign and 7 cases were malignant. The benign lesions were usually below 5 cm in size with well-defined margin and displayed homogeneous density and enhancement,while the malignant lesions were over 5 cm in size and were well-defined or ill-defined, combined with necrosis within 6 of 7 malignant tumor and displayed heterogeneous density and enhancement. 10 cases were examined by light microscopy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after operation, all 10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CD117, 7 cases for CD34.Conclusions CT can precisely localize GST and is also very helpful in differentiating benign from malignant GST.  相似文献   

14.
夏燕  封杨  吴玲玲 《安徽医学》2010,31(7):765-767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病理免疫表型特点及其意义。方法对54例GIST进行光镜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54例GIST的发病年龄为26~86岁,男女之比为1.5∶1,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强阳性、CD34多呈弥漫强阳性、SMA灶区阳性。结论免疫组化是GIST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性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厉学民  张家敏  毛根军  许龙堂  吴荣进  郑樟栋 《浙江医学》2010,32(11):1641-1642,164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6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25例,十二指肠3例,小肠4例;胃镜或十二指肠镜检查26例,发现病灶24例;B超、CT检查12例,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10例。本组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间质瘤15例,潜在恶性7例,恶性10例。CD117阳性表达率96.9%(31/32),CD34阳性表达率90.6%(29/32)。有26例患者术后获得6~36个月随访,未见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方法,CD117和CD34阳性是确诊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依据.手术切除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CT和MRI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3例GIST的CT和MRI表现,其中18例行CT检查,5例行MRI检查。结果23例肿瘤中单发21例(发生于胃8例,小肠10例,结肠3例),胃肠道及其系膜多发2例。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长径3cm至22cm,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更明显。MRI表现为平扫病灶T1WI低或稍低信号,信号不甚均匀,T2WI混杂信号,以高或稍高信号为主,并见长T1、短T2信号的包膜。增强扫描病灶实性部分不均匀强化,静脉期较动脉期显著,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2例包膜强化,3例包膜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未见肠梗阻。结论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资料。结果 30例胃肠道间质瘤中发生于胃18例,十二指肠3例,空肠3例,回肠3例,直肠3例。胃肠间质瘤向腔外型生长7例,腔内生长5例,腔内外生长18例。胃肠间质瘤CT平扫大部分显示密度不均,其可见大小不一的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度强化,平衡期多为中等度强化,1例病灶有钙化,1例伴有肝转移。肿块最大径线3.0 cm~18.5 cm(平均10.2 cm)。结论胃间质瘤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64层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其定性定位诊断及良、恶性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前内镜、CT等检查有助于诊断;所有病例均手术治疗;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29例(占90.6%)、CD22阳性22例(占68.7%)。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多需术后病理结果;CD117阳性是诊断胃间质瘤的关键指标;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术中应尽量彻底切除肿瘤;结合格列卫可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胃肠道间质瘤 (GIST)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 ,探讨其诊断标准。方法 对 85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形态学观察分析 ,用免疫组化 (S -P)法检测CD 117、CD 3 4、Vim、SMA及S 10 0蛋白。结果  81.18%的胃肠道间质瘤发生于胃和小肠。瘤细胞以梭形细胞和 (或 )上皮样细胞为主 ,呈弥散状、栅栏状、编织状排列 ,瘤细胞可形成较特征的团巢样结构。CD 117和CD 3 4的阳性率分别为 78.82 %和 87.0 5 % ,部分病例伴有SMA和 (或 )S 10 0蛋白的局灶性弱阳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形态存在一定的特征 ,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非上皮性肿瘤 ,缺乏定向分化 ;CD117、CD 3 4免疫标记对GIST的诊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Wang HB  Wang LP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4):1686-1689
目的 分析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62例直肠NET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直肠NET的临床特点.根据组织学分化程度不同将直肠NET分为3种类型,探索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和转移的关系.结果 直肠NET临床表现不典型,以排便习惯改变为主占43例(69.4%),有10例(16.1%)无症状,9例在体检肛门指诊时发现.57例(91,9%)肿物距离肛缘8 cm以内.所有患者病灶均为单发,无类癌综合征表现.25.8%(16/62)的患者伴发结肠息肉,16.1%(10/62)的患者伴发结直肠腺癌.除10例伴发结直肠腺癌的患者外,其余52例中,肿瘤直径<1 cm者39例,以l型为主,直径>2 cm者7例,以Ⅱ型和Ⅲ型为主,直径<1 cm、1~2 cm、>2 cm各组发牛转移率分别为0、33.3%、71.4%.结论 直肠NET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单发为主,常无类癌综合征表现.肛门指诊是发现直肠NET最简单有效的方法,肠镜检杏对发现第二原发肿瘤和随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