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 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均是心脑血管疾病(CVD)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单一因素对CVD发病的影响已得到充分阐明,但关于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二者联合对CVD影响的研究鲜有报道。目的 通过一项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在中国人群中对CVD发病的影响,并探讨两者间是否存在联合作用。方法 选取参加开滦研究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年度随访且同时完成臂踝脉搏博传导速度(baPWV)测量者为观察对象,排除baPWV测量前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者和踝肱指数(ABI)<0.9者,最终共有33 820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收集其年龄、性别、收缩压(SBP)、舒张压(DBP)、baPWV、心率、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尿酸(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教育程度、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及降糖药物情况等资料。研究随访至2017-12-31,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为终点事件。根据baPWV是否>1 400 cm/s以及同期观察对象是否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将观察对象分为非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1组)、非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2组)、原发性高血压及动脉硬化组(G3组)和原发性高血压及非动脉硬化组(G4组)。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进一步探究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的影响,并分析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的联合作用。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3.34±2.38)年,CVD的发病密度为51.67/万人年,各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28%、1.94%、1.75%、4.70%。4组年龄、男性占比、baPWV、BMI、FBG、TC、TG、LDL-C、HDL-C、SBP、DBP、baPWV、心率、BMI、FBG、TC、TG、LDL-C、UA、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糖尿病、服用降压药物比例、服用降糖药物比例、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动脉硬化情况〔HR=2.60,95%CI(1.88,3.61)〕、baPWV/baPWV的标准差(baPWV-SD)〔HR=1.22,95%CI(1.12,1.33)〕、原发性高血压情况〔HR=2.05,95%CI(1.59,2.64)〕、SBP/SBP的标准差(SBP-SD)〔HR=1.26,95%CI(1.14,1.38)〕均为CVD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与G1组相比,各组发生CVD的HR分别为3.33〔95%CI(2.08,5.33)〕、2.81〔95%CI(1.57,5.03)〕、5.98〔95%CI(3.79,9.43)〕,且动脉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对CVD发病无交互作用(P=0.789),在删除服用降压药物人群后重复上述分析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 动脉硬化及原发性高血压均是CVD发病的危险因素,并且两者间存在联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 高血压是一般人群新发心脑血管疾病(CVD)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大多集中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否达标对新发CVD的影响,国内外尚缺乏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新发CVD影响的研究。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CVD发病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连续参加开滦集团2006、2008、2010、2012年度体检且无CVD病史、肿瘤病史的高血压患者为观察对象,共16 131例观察对象纳入统计分析。以观察对象完成2012年度健康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以新发CVD、死亡或随访结束(2017-12-31)为随访终点。根据在2008、2010、2012年度健康体检中血压值是否达标将观察对象分为达标0次组(5 850例)、达标1次组(4 838例)、达标2次组(3 276例)和达标3次组(2 167例)。观察各组人群基线资料和新发脑卒中发病率。经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发病率,以Log-Rank法进行检验,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对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影响,分别删除糖尿病人群、吸烟人群和高脂血症人群后,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不同血压达标次数组间年龄、男性占比、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吸烟者占比、饮酒者占比、体育锻炼者占比、糖尿病检出率、高脂血症检出率、服降压药者占比及服降糖药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4.61±0.80)年,CVD的发病密度为102.40/万人年,血压达标0、1、2、3次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7.5%、6.9%、3.4%和1.9%,经Log-Rank检验后,各组间CVD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33,P<0.01)。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性别、BMI水平、hs-CRP水平、高脂血症、糖尿病、服用降压药史、吸烟、饮酒、体育锻炼后,与血压达标0次组比较,血压达标1次组、血压达标2次组和血压达标3次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为0.90(0.76,1.06)、0.53(0.42,0.68)和0.37(0.26,0.53)。在敏感性分析中,分别删除糖尿病人群、吸烟人群和高脂血症人群后上述结果未发生改变。结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次数多是CVD的保护因素,持续血压达标可以降低CVD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壮族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9年—2018年广西百色市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河池市人民医院住院的壮族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有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资料,根据心血管疾病(CVD)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CVD组(n?=628)和非CVD组(n?=1?942)。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壮族2型糖尿病患者CVD风险的危险因素。结果 CVD组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C)均高于非CVD组(P?< 0.05)。两组间吸烟史、饮酒史、心血管病家族史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lR=1.062(95% CI:1.052,1.072)]、糖尿病病程[OlR=1.610(95%CI:1.450,1.789)]、 2?hPG [OlR=1.015(95% CI:1.007,1.108)]、HbA1c [OlR=1.225(95% CI:1.107,1.345)]是壮族糖尿病患者并发CVD的危险因素;男性[OlR=0.632(95% CI:0.513,0.776)]和居住在城市[OlR=0.547(95% CI:0.452,0.661)]是2型糖尿病患者CVD的保护因素。结论 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CVD风险高于男性。年龄、糖尿病病程、2?hPG、HbA1c与壮族糖尿病患者CVD风险呈正相关。早期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有利于降低 2型糖尿病患者CVD的发生风险,降低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李珊  王苏英  叶小丽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35-1136
目的探讨女性体质量指数(BMI)变化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影响。方法跟踪随访2001年参加健康体检且年龄在25~64岁的女性人群,复查该人群3年后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及胆固醇(Cho),观察体质量正常者与超重、肥胖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BMI变化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及BMI与其他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女性超重、肥胖人群由2001年的22.48%上升到2004年的26.83%;超重、肥胖组的多种心血管危险素均高于体质量正常组;BMI的变化与SBP、DBP、TG及Cho的变化具有线性关系,随着BMI的上升,SBP、DBP、TG及Cho水平相应增加。结论女性超重、肥胖既是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子,同时也可以促进其他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唐山市超重、肥胖儿童尿酸水平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关系,为预防高尿酸血症、降低心血管疾病罹患风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018—2019年唐山市学龄儿童体检筛查出的560例超重、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测量身高、体重、腰围、血压(BP),计算体重指数;检测尿酸(UA)、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以性别分层,采用偏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UA与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关系。结果 (1)男、女生高尿酸血症检出率分别为36.50%、26.26%(P<0.05);(2)随UA水平增高,男生SBP、DBP升高、HDL-C下降,女生SBP、FPG、TC、TG、LDL-C升高、HDL-C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男生UA水平与HDL-C负相关(r=-0.154,P<0.05)、与TG、SBP正相关(r=0.141、0.238,均P<0.05),女生UA水平与HDL-C负相关(r=-0.700,P<0.05)、与LDL-C、TG正相关(r=0.6...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社区老年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风险现状并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管理中的作用。方法于2019年7月—2020年6月上海市殷行社区老年体检人群中选取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878例研究对象,收集基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生活方式、病史)和生化指标(血压、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采用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评估标准评估CVD危险程度,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性别、年龄匹配后随机抽取家庭医生签约组和未签约组各107例,分析家庭医生签约管理服务对CVD危险因素管理效果的影响。结果社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较高(82.69%);签约组中,高血压、高脂血症比例高于未签约组(P<0.05),女性高脂血症比例高于男性(P<0.01);两组心血管风险、吸烟比例男性高于女性(P<0.01)。签约组高血压、肥胖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未签约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比例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P<0.05)。心血管危险因素达标率较低,女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BMI以及LDL-C+空腹血糖(FBG)+血压(BP)综合达标率高于男性,甘油三酯(TG)达标率低于男性(P<0.05)。高血压患者TG、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therosclerosis index, AI)、BP、LDL-C+FBG+BP、BMI、腰围低于非高血压患者(P<0.05)。按性别、年龄匹配后,家庭医生签约组LDL-C、FBG、收缩压(SBP)、BMI、TG、AI达标率均高于未签约组(P<0.05)。结论社区老年人家庭医生签约管理率较高,CVD危险因素达标率较低,但家庭医生签约组达标率高于未签约组,提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质量,通过心血管风险评估探索慢性病一体化综合管理模式,有望降低CVD患病风险和延缓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广西壮族中老年居民不同肥胖类型与心血管疾病(CVD)危险因素发生及聚集情况,为该人群预防和干预CVD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1 650例广西南宁市45岁以上壮族城乡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体质量指数和腰围作为不同肥胖类型的测量指标,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组、全身型肥胖组、腹型肥胖组和复合型肥胖组,比较各组间CVD危险因素检出率,分别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肥胖类型与CVD危险因素的发生及聚集情况。结果: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复合型肥胖是发生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与正常组相比,复合型肥胖组发生1种CVD危险因素的风险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腹型肥胖组、复合型肥胖组发生2种或2种以上CVD危险因素的风险分别为正常组的2.781倍(OR=2.781,95%CI:1.108~6.984)、3.416倍(OR=3.416,95%CI:2.818~4.141)(均P<0.05)。结论:广西南宁市壮族中老年居民肥胖类型与CVD危险因素的聚集有关,复合型肥胖的影响最高,其次...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南通地区在职职工进行心血管总体危险因素评估,分析该人群未来10年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ICVD)的发病风险。方法:健康体检35~59岁人群5390例,其中男3442例,女1948例。对受检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及体格、生化检查。根据“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10年发病危险度评估表”对受检人群进行评估。结果:(1)35~59岁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体重异常、吸烟的暴露率分别为21.8%、4.7%、31.4%、55.0%和34.7%。各心血管危险因素检出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中年体检者10年ICVD发病的风险男性为(2.61±3.78)%,女性为(1.21±1.86)%。除35~39岁年龄段均高于评估表提出的各年龄段平均危险参考水平。结论:南通地区中年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患病率较高,该人群10年ICVD发病风险较大,应加强对该地区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干预。  相似文献   

9.
张莹  杜鑫  李劼  马琳  张树华  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0):2532-2536
背景 颈动脉内中膜(CIMT)增厚、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均密切相关,然而探讨二者结合与心脑血管疾病(CVD)关系的大型研究较少见。目的 探讨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C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选取参加2006年7月-2007年1月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群(≥40岁)5 4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10年复检时对该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及生活习惯定义见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依据患者是否存在CIMT增厚及高血压进行分组,第一组:CIMT正常(CIMT<1.0 mm)无高血压;第二组:CIMT增厚无高血压;第三组:CIMT正常(CIMT<1.0 mm)合并高血压;第四组:CIMT增厚合并高血压。以完成2010年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以发生CVD(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为终点事件,随访截止日期2017-12-31。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CV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累积发病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对新发CVD的影响。结果 随访时间(6.84±0.89)年,4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8%、2.96%、5.73%和8.37%;4组CVD累计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0,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第一组相比,第二、三、四组新发CVD的HR(95%CI)分别是1.15(0.55,2.37)、3.34(2.15,5.19)、3.16(1.91,5.12)。经性别分层后,男性:与第一组相比,第二、三、四组新发CVD的HR(95%CI)分别是1.35(0.62,2.94)、3.46(2.04,5.89)、3.29(1.84,5.90);女性:与第一组相比,第三、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是2.53(1.13,5.65)、2.67(0.98,7.31)。排除药物干扰进行敏感性分析,在删除降压药干扰后第四组的HR高于第三组(P<0.05)。分别剔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未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中,相对于第一组,第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是3.36(2.02,5.59)、3.19(1.19,5.71)、3.59(2.06,6.25)。结论 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CVD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可为临床预防CVD的发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记录进行健康体检的14589例男性的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并检测患者的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空腹血糖(FBG)。进一步分析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8.9%,高尿酸组的血脂异常、血糖异常、肥胖、高血压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尿酸组,危险因素聚集的人群高尿酸患病率高。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肥胖、高血压、高甘油三酯及高胆固醇是高尿酸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尽早进行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干预,以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健康生活习惯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影响,探讨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非药物治疗及健康教育.方法 对某国税职工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健康指导意见,进行个性化管理.结果 一年后体检结果显示,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等均有不同比例的下降.结论 开展健康方式干预有助于增强人群的保健意识,降低心血管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背景 2型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CVD)和死亡率密切相关,不同心血管风险2型糖尿病人群CVD事件发生鲜有报道。目的 观察北京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综合干预后心血管风险的变化。方法 2008年从北京市15个社区纳入2 926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入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n=824),合并高血压组(HTN组,n=1 267)及合并CVD者(CVD组,n=835)。按改良FRS评分(I-FRS)将上述三组人群进一步分别分为低危组(I-FRS<10%)、中危组(10%≤I-FRS≤20%)及高危组(I-FRS>20%)。截至2017年,所有患者均接受9年规范化的管理,并进行随访评估。随访结束时,比较各组心血管风险的变化,包括临床特征、I-FRS评分及终点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基线时,I-FRS中危组,CVD组年龄、糖尿病病程高于DM组及HTN组;CVD组及HTN组收缩压高于DM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于DM组(P<0.01)。基线时,I-FRS高危组,CVD组年龄高于DM组、HTN组;CVD组及HTN组的收缩压高于DM组;CVD组及HTN组的FPG、HbA1c、TC、LDL-C低于DM组(P<0.01)。9年随访结束时,I-FRS中危组,CVD组及HTN组血压、TC、LDL-C低于基线时,DM组舒张压、FPG、HbA1c、TC、LDL-C低于基线时;I-FRS高危组,CVD组及HTN组血压、FPG、TG、LDL-C低于基线时,DM组HbA1c、TC低于基线时;I-FRS中危组和高危组,CVD组、HTN组及DM组I-FRS均较基线明显下降(P<0.05)。9年随访结束时,CVD组及HTN组的累计全因死亡、CVD事件高于DM组(P<0.01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年龄及性别的影响后,HTN组及CVD组发生终点事件的风险分别为DM组的1.542、1.923倍。结论 社区糖尿病合并CVD患者预后较差,综合干预CVD危险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应积极关注并干预I-FRS较高的糖尿病人群,即使是单纯糖尿病人群,从而实现个体化评估。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全球人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截至2019年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12.8亿,心房颤动患者约5 970万例。高血压极大增加了心房颤动的发生风险,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心房颤动的发生率将高于60%。同时心房颤动增加了缺血性卒中、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慢性肾脏病及痴呆的发病风险。对于庞大的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目前研究尚少,且其风险是否与年龄存在交互作用,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 分析高血压人群中罹患心房颤动是否增加新发心肌梗死发病风险。 方法 选取2006年6月至2007年10月开滦集团职工于唐山市工人医院和开滦总医院健康查体人群中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与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定期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0-12-31,终点事件为患者新发心肌梗死。最终42 833例患者纳入研究,依据患者基线心电资料是否诊断为心房颤动将患者分为心房颤动组(n=270)和非心房颤动组(n=42 563)。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心肌梗死事件的累积发病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新发心肌梗死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究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对新发心肌梗死的影响。 结果 心房颤动组患者年龄高于非心房颤动组,舒张压、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非心房颤动组(P<0.05);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所有患者按年龄进行分层,≤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患者心房颤动组与非心房颤动组新发心肌梗死发病率和累积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校正后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2.89,95%CI(1.74,4.82),P<0.01〕,≤60岁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HR=4.72,95%CI(2.11,10.56),P<0.01〕。 结论 高血压人群罹患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特别是对于年龄≤60岁高血压人群,积极控制血压、治疗心房颤动是新发心肌梗死的重要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原发性高血压病都是一种高发疾病,又多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的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目的 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2001-2013年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人群,随访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病情病史特征、实验室指标、血管功能及心功能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等相关指标,以及心血管风险发生情况。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9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55.8±5.8)岁,病程(10.6±4.2)年,其中284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及共线性诊断提示:不同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BMI)、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情绪、饮食习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Na+、平均踝-臂血压指数(ABI)、平均动脉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头痛、水肿、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程〔HR(95%CI)=1.282(1.131,1.322)〕、性别〔HR(95%CI)=2.719(1.619,4.566)〕、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HR(95%CI)=1.547(1.214,1.970)〕、BMI〔HR(95%CI)=1.023(1.003,1.993)〕、饮食习惯〔HR(95%CI)=1.625(1.160,2.278)〕、Hcy〔HR(95%CI)=1.022(1.008,1.037)〕、平均ABI〔HR(95%CI)=0.058(0.015,0.223)〕、平均动脉压〔HR(95%CI)=1.204(1.064,1.987)〕、FMD〔HR(95%CI)=0.959(0.909,0.994)〕、头痛〔HR(95%CI)=1.344(1.055,1.712)〕、水肿〔HR(95%CI)=39.079(4.716,323.841)〕、气虚血瘀证〔HR(95%CI)=1.327(1.171,1.870)〕、阴虚阳亢证〔HR(95%CI)=1.085(1.063,1.880)〕、肝肾阴虚证〔HR(95%CI)=1.172(1.086,1.595)〕、阴阳两虚证〔HR(95%CI)=1.204(1.143,2.439)〕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关系密切(P<0.05)。结论 病程、性别、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BMI、饮食习惯、Hcy、平均ABI、平均动脉压、FMD、头痛、水肿、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加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群心血管风险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5.
背景 Framingham心血管评分是目前普遍应用的评估方法,可以预测高危人群10年的心血管病发生风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是目前国内外新提出的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炎性标志物。NLR与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等级的相关性及其对高危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尚不明确。目的 探究NLR和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等级的关系及其对高危心血管疾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门诊诊治及住院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68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于河南省人民医院体检科健康体检的非高血压人群55例为对照组。根据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评分将观察组分为低危组66例、中危组53例、高危组49例。比较不同组纳入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等级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对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预测价值。结果 四组体质指数(BMI)、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酐(Cr)、空腹血糖(F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糖尿病患病情况、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利尿剂〕使用情况、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NLR、同型半胱氨酸(HCY)、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NLR高于对照组,中危组NLR高于对照组和低危组,高危组NLR高于对照组、低危组、中危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HDL-C、NLR、LVEF是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等级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当NLR为2.86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560),对应的灵敏度为0.796、特异度为0.76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6〔95%CI(0.775,0.897)〕。结论 NLR与Framingham心血管风险等级相关,其对高危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与非医疗机构中青年职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017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健康体检的职工979例作为医疗机构职工组,以及非医疗行业来该院体检群众51 069例作为非医疗机构职工组。基于年龄、性别对两组人群进行1∶1倾向性评分匹配,匹配后每组979例。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的危险因素、心血管病检出率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空腹血糖、TG、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BP、DBP、吸烟、饮酒、缺乏体育运动、TC、LD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肥胖、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疗机构组高血压率低于非医疗机构组(P<0.05)。多因素Logistic一般回归分析显示:饮酒■是非医疗机构职工高血压患病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医疗机构中青年职工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十分突出,故此强化医疗机构中青年职工健康意识与职工健康文化建设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病各主要危险因素间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体检人群285例,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通过调查问卷根据是否合并危险因素进行分组,比较组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厚程度及斑块发生率,同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①资料中合并有吸烟史、高血压史、血脂异常以及肥胖的人群,颈动脉IMT增厚程度及斑块发生率均明显高于不合并组(P<0.05);此外,合并糖尿病史的人群颈动脉IMT增厚程度明显>不合并组(P<0.05)。②男性、高血压史、血脂异常是IMT增厚和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血脂异常、吸烟史及糖尿病史也是粥样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心血管各主要危险因素的人群患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将会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8.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1年6月在我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分为两组,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48例,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50例,对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2h)、糖化血红蛋白(GH-bA1c)、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和血脂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DR与各种影响因素间相关性检验用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年龄、病程、SBP、GHbA1c、CRP、HCY、UA以及LDL与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病程、SBP、GHbA1c、CRP及HCY 5个因素与DR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病程、SBP、GHbA1c、CRP及HCY是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李梓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8):54-55
目的观察高血压尿酸(UA)水平表达与及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48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80例作为对照人群,两组空腹行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检测。结果高血压患者UA高于体检人群,高血压患者中高UA血症患者190例。高血压患者高UA血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与UA正常患者无差异(P〉0.05);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肌酐高于UA正常组(P〈0.05)。随访(22.45±5.34)个月,高UA血症组中冠心病、急性脑血管意外、死亡率均高于UA正常组(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UA平均水平高,UA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是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将uA检测作为常规检验项目,并实施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20.
背景 长时血压变异性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长时血压变异性如何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尚不明确,且国内尚未见有关长时血压变异性与动脉硬化关系的研究。目的 探究长时血压变异性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完成2006、2008、2010年度开滦集团健康体检以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测量的21 420例体检者为调查对象,收集其体质指数(BMI)、心率(HR)、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空腹血糖(FBG)、血压、baPWV,并计算收缩压标准差(SBP_SD)。将调查对象按SBP_SD情况分为第一分位组(7 188例)、第二分位组(7 102例)、第三分位组(7 130例),比较组间异质性,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SBP_SD与baPWV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不同SBP_SD水平对动脉硬化发生的影响。结果 第二分位组调查对象年龄、SBP_SD、baPWV、BMI、2006年度收缩压(SBP06)、2008年度收缩压(SBP08)、2010年度收缩压(SBP10)、FBG、LDL水平高于第一分位组,第三分位组调查对象年龄、SBP_SD、baPWV、BMI、HR、SBP06、SBP08、SBP10、FBG、LDL水平高于第一分位组和第二分位组(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BP_SD是baPWV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BP_SD是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且在非高血压人群及高血压人群中,SBP_SD仍是baPWV及发生动脉硬化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长时血压变异性可能导致动脉硬化的发生,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