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统计参数图(SPM)用于18F-FDG PET术前定位局灶性脑皮层发育不良(FCD)所致难治性癫痫致痫灶的价值。方法 收集经病理诊断和术后证实为FCD致痫性难治性癫痫患者34例,于其术前癫痫发作间期行18F-FDG PET显像,分别采用视觉分析法和SPM分析法对PET图像进行术前致痫灶定位诊断和定侧诊断,比较两种方法对FCD致痫灶检出率和定侧诊断正确率的差异。结果 34例患者经术后病理及随访共证实41个FCD致痫灶,视觉分析法检出率为70.73%(29/41),SPM分析法检出率78.05%(32/41),两种方法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6,P=0.448)。对致痫灶进行定侧诊断时,视觉分析法定侧诊断正确率为67.65%(23/34),SPM法为91.18%(3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结论 SPM分析法对FCD致痫灶检出率与视觉分析法无显著差异,其对致痫灶的定侧诊断效能优于视觉分析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MRS技术在非海马硬化颞叶癫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诊治为非海马硬化的单侧颞叶癫痫患者23例(病例组),选取年龄与之相匹配的20名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MR平扫及MRS检查,分析颞叶癫痫患者患侧海马、健侧海马及对照组海马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Cr值的差异;同时评价病例组中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患者的病理及手术结果。结果 病例组患侧海马NAA/Cr值较健侧海马(t=-7.97,P<0.001)及对照组海马降低(t=-9.96,P<0.001),病例组健侧海马NAA/Cr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1,P=0.12)。病例组患侧海马Cho/Cr与健侧(t=0.50,P=0.31)及对照组海马(t=-0.59,P=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例行致痫侧颞叶切除患者的病理结果显示小范围少量的神经元损伤,神经胶质增生不明显。结论 MRS有助于临床对非海马硬化颞叶癫痫患者的致痫灶进行定侧及定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3D高分辨MR成像在儿童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FCD)Ⅱ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FCD Ⅱ型患儿的MRI资料,观察灰白质分界模糊、局灶性皮质结构异常、灰白质信号以及transmantle征(皮层下白质内向脑室方向延伸的异常信号)等征象,计算并比较各序列对以上征象的检出率。结果 18例患儿中,15例存在MRI阳性征象,包括灰白质分界模糊14例(14/18,77.78%),局灶性皮质结构异常11例(11/18,61.11%),transmantle征10例(10/18,55.56%),白质信号异常11例(11/18,61.11%)及灰质信号异常13例(13/18,72.22%)。3D-T1WI对灰白质分界模糊、局灶性皮质结构异常、白质信号异常和灰质信号异常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T1WI(P=0.009、0.022、0.038、0.020);3D-T2 FLAIR对灰白质分界模糊、局灶性皮质结构异常和灰质信号异常检出率高于T2 FLAIR序列(P=0.022、0.018、0.009)。结论 3D高分辨MR序列可提高对FCD Ⅱ型患儿的检出率,为术前评估提供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MR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灌注成像技术探讨大脑胶质瘤患者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现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31名大脑胶质瘤患者和31名正常人的MR资料,采用3D ASL灌注成像技术测量脑组织的脑血流量(CBF),计算并比较患者小脑半球CBF值不对称指数(AI)改变。分析小脑半球AI与大脑半球肿瘤区域AI、肿瘤级别、病变体积的关系。结果 大脑胶质瘤患者肿瘤对侧小脑半球CBF值较同侧小脑半球降低(t=5.04,P<0.01),胶质瘤患者小脑半球AI(AI小脑)较正常人增高(t=4.13,P<0.01),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间AI小脑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P>0.05)。患者AI小脑与大脑肿瘤区域AI(AI肿瘤r=-0.28;AI肿瘤实质r=-0.24;AI肿瘤加水肿r=-0.19)、病变体积(r=0.18)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 大脑胶质瘤可出现CCD现象,3D ASL灌注成像可无创定量评估小脑半球低灌注程度,但CCD现象与肿瘤的级别、病变范围及大脑半球AI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SPECT/CT显像术前对异位胃黏膜病灶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异位胃黏膜患儿进行SPECT/CT检查,对动态平面显像20 min内腹部有固定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者,于20 min末行SPECT/CT断层扫描并进行同机断层融合,评价断层融合显像对病灶的定位结果与术中所见的一致性。结果 25例平面显像阳性,其中断层融合显像阳性17例,阴性8例。14例(14/17,82.35%)断层融合显像所示病灶位置与术中所见相同,一致性高(Kappa=0.746,P<0.05)。结论 异位胃黏膜SPECT/CT融合显像可准确定位病灶,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MR动脉自旋标记(ASL)技术与MR多期增强评估不同年龄肾功能正常人群肾脏皮质血流的变化,并分析肾血流灌注与肾脏功能改变的关系。探讨ASL技术与多期增强技术评估肾血流灌注的差异。方法 收集本院行MR检查的肾脏无明显病变、肾功能正常的21~80岁受检者178名,按年龄段分为3组(21~40岁组,41~60岁组,61~80岁组),每组各随机抽样20名进行分析。采用ASL技术获得肾血流量(RBF);采用多期增强扫描获得肾皮质早期增强率(ER);采用CKD-EPI公式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比较不同年龄组间RBF、ER和eGFR值,并分析其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3组间RBF、eGF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21~40岁组与61~8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两组间比较eGFR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肾RBF、ER、eGFR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37、-0.38、-0.87,P均<0.01);RBF、ER与eGFR间均无相关性(r=0.208、0.223,P=0.111、0.087);RBF与ER无相关性(r=0.015,P=0.911)。结论 正常肾功能人群随年龄增长,肾功能、肾血流量逐渐减低。ASL技术较多期增强技术对年龄增长导致的肾皮质血流的改变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动脉自旋标记(ASL)MRI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肾皮质灌注水平的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50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是否患糖尿病肾病(DKD)分为单纯糖尿病(SD)组(25例)和DKD组(25例)。依据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将DKD组分为轻度DKD亚组[eGFR≥60 ml/(min·1.73m2),11例]和中重度DKD亚组[eGFR<60 ml/(min·1.73m2),14例]。同期选取25名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均行ASL MR扫描。由2名医师测量双肾皮质血流量(RBF),分析2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比较各组间肾皮质RBF值的差异,并评价糖尿病患者肾皮质RBF与eGFR的相关性。结果 2名医师对肾皮质RBF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较高(ICC均>0.90)。SD组[(258.52±42.30)ml/(100 g·min)]、轻度DKD亚组[(242.86±56.86)ml/(100 g·min)]、中重度DKD亚组[(173.39±27.16)ml/(100 g·min)]及正常对照组[(269.71±33.28)ml/(100 g·min)]间肾皮质RB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0.66,P<0.01);两两比较显示,中重度DKD亚组肾皮质RBF值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1),轻度DKD亚组、SD组与正常对照组肾皮质RB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4、0.320)。2型糖尿病患者肾皮质RBF值与eGFR值呈正相关(r=0.646,P<0.001)。结论 ASL MRI可用于定量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肾皮质灌注水平,RBF值可作为判断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的影像学指标。(ASL)MRI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肾皮质灌注水平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PET/CT和PET/MR在诊断宫颈癌原发灶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分别行PET/CT和PET/MR检查并进行评价。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及配对χ2检验分别评价PET/CT和PET/MR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及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两者对盆腔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两者评价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及诊断自信度的差异。结果 PET/MR分期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显著高于PET/CT,二者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P=0.002);PET/CT和PET/MR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0.05);二者对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诊断自信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PET/CT和PET/MR对检出宫颈癌原发灶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PET/MR对宫颈癌分期及判定淋巴结转移有更大的诊断优势,PET/MR有望在综合评价宫颈恶性病变进展中成为替代PET/CT的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脑显像和头颅MRI术前定位神经节细胞胶质瘤(GG)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药物难治性癫痫、且术后病理证实为GG患者,术前均接受MR及PET/CT检查;定性分析MRI信号特点及PET/CT低代谢范围,与术后CT所示手术区域相对照,分析两种方法术前定位GG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的价值。结果 23例中,12例致痫灶为单一病理类型,11例为多重病理类型,包括5例GG和皮质发育不良(FCD)、4例GG和皮质胶质增生、1例GG累及海马及1例GG、FCD和海马硬化。23例中,18例MRI显示单一部位实性或囊实性异常信号,其中8例(单一病理类型)与手术切除致痫灶范围完全一致;5例MRI阴性。18F-FDG PET/CT示8例幕上单一部位葡萄糖代谢减低,均与手术所示GG病灶部位一致;15例幕上多部位代谢减低,其中11例与手术切除范围完全一致。MRI定位准确率34.78%,阳性率78.26%;18F-FDG PET/CT定位准确率82.61%,阳性率为100%(P均<0.05)。结论 18F-FDG PET/CT脑显像术前定位GG相关药物难治性癫痫优于MRI;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提高定位精准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DWI联合动脉自旋标记(ASL)、MRA评价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IP)的价值。方法 对40例发病时间在24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常规MR、MRA、DWI及ASL检查,根据ASL灌注异常区面积与DWI信号异常区面积分为ASL>DWI组、ASL≈DWI组、ASL结果 ASL>DWI组(即IP患者)25例(25/40,62.50%),血管狭窄程度以0、1级为主;其病灶中心ADC值和rCBF信号强度值与IP区及健侧相比均显著下降(P<0.001),IP区ADC值与健侧相比未见明显下降(P=0.59),而rCBF较健侧下降明显(P<0.001)。ASL≈DWI组2例(2/40,5.00%),ASL结论 ASL技术能探查大面积急性脑梗死的灌注情况;联合应用DWI、ASL、MRA 有助于判断IP。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低频振幅(ALFF)分析技术与脑电联合功能磁共振成像(EEG-fMRI)技术对局灶性癫痫活动检测的能力,评估ALFF分析技术在局灶性癫痫活动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4例有明确病理灶存在的局灶性癫痫患者,分别利用GE 1.5T MRI仪(17例)及Siemens 3.0T MRI仪(7例)行同步EEG-fMRI数据采集。以广义线性模型(GLM)方法对间期痫样发放(IEDs)相关fMRI活动的检测为基础;再采用ALFF分析技术,对个例患者与大样本正常受试者基线数据进行两样本t检验(P<0.05,Alphasim校正),检测局灶性癫痫脑区ALFF改变的位置。最后以临床或手术癫痫定位结果为标准,对比分析两种fMRI技术对癫痫活动的检测能力。结果 36次有效癫痫EEG-fMRI数据中,两种分析技术均检出明显的BOLD结果。EEG-fMRI定位结果与临床定位结果相关者15次(15/36,41.66%);ALFF结果与临床定位结果相关者24次(24/36,66.67%)。两者定位结果一致且均与临床定位结果相关者9次(9/36,25.00%),两者定位结果均与临床定位结果不符者6次(6/36,16.67%)。结论 EEG-fMRI能有效检出癫痫活动相关脑区;基于ALFF的fMRI技术可在不须同步EEG信息的情况下更好地检测癫痫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脑电图功能磁共振l司步联合的方法,用于局灶性癫痫患者的术前定位.方法 11例局灶性癫痫患者,术前行脑电图功能磁共振同步联合检查,观察癫痫发作间期,痫样放电所致的腩活动情况,并结合同步EEG检查结果、术后病理及定期随访的情况对fMRI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0 例(10/11)患者均在颅内原有病灶周围发现明显的 fMRI信号激活区,并与同步EEG检查的痫样放电脑区基本一致.术后病理证实病灶周围存在导致癫痫发作的病理性改变,术后随访证实11例患者均取得满意的手术效果.讨论局灶性癫痫间期痫样放电引起的血氧水平依赖性效应可用于癫痫灶的定位,脑电图功能磁共振同步联合的检查技术结合,可用于局灶性癫痫的术前定位.  相似文献   

13.
PET脑显像在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脑显像在各类癫痫患者致痫灶定位中的价值.方法对65例癫痫患者于发作间期行 18F-FDG PET脑显像,将其定位结果与头皮脑电图(EEG)、CT或MRI结果进行比较,并对其中14例定位后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56例(86%)患者发作间期PET图像上可见皮层局限性低代谢灶,4例(6%)可见皮层局限性高代谢灶,其余5例(8%)未见异常代谢灶.在PET图像呈典型低代谢表现的56例患者中,PET定位结果与EEG定侧(判定左右半球)或定位(判定具体脑叶)结果相符者40例(71%),EEG呈弥漫性异常者(无法定位)10例(18%),EEG检查未见异常者1例(2%),另5例(9%)PET定位结果与EEG定位结果不符.该56例患者中,44例(79%)CT或MRI检查阴性,12例(21%)CT或MRI检查阳性,后者中有11例PET定位结果与CT或MRI定位结果相符.明确致痫灶后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的14例患者,平均随访2年,9例(64%)术后未再有癫痫发作或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对于头皮EEG无法准确定位和CT、MRI检查阴性的癫痫患者,18F-FDG PET脑显像可替代部分侵入性EEG检查用于致痫灶定位,而不同的PET定位图形对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也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癫痫发作期与发作间期同侧对照99mTc-ECD局部脑血流(rCBF)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显像对癫痫灶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癫痫患者行发作间期显像,其中10例行发作期显像,并与皮层脑电图(EEG)、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显像(CT/M RI)、深部皮层脑电图(EcoG)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癫痫发作期与发作间期rCBF SPECT显像对癫痫灶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和定位率,优于EEG、CT/M RI,低于EcoG,但rCBF在发作期与发作间期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发作间期rCBF SPECT显像可以成为癫痫灶方便而有效的定位方法,若加上发作期rCBF显像则定位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一体化18F-PET/MR血流代谢显像评估单侧头颈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 纳入68例慢性单侧头颈动脉狭窄患者,记录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采用一体化PET/MR同步采集MR结构像、动脉自旋标记图像和18F-FDG PET图像,基于血流、代谢图像获取并比较幕上病变侧血流减低区、代谢减低区、血流代谢同步减低区及其各项指标,分析其与临床神经功能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68例患者中,与血流减低区比较血流代谢同步减低区脑血流量(CBF)更低(P<0.001)、不对称指数(AI)更高(P<0.001);血流代谢同步减低区与代谢减低区标准摄取值比值(SU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8),但前者AI更高(P<0.001)。同步减低区体积比与NIHSS、mRS均呈正相关(rs=0.507、0.467,P均<0.001),SUVR AI与NIHSS、mRS均呈正相关(rs=0.337、0.317,P均<0.05)。结论 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肝样腺癌(HAC)CT及MRI表现。方法 收集10例经手术(n=9)或穿刺活检(n=1)病理证实的HAC患者,其中9例接受CT平扫及增强检查,1例直肠HAC接受平扫及增强MR检查,观察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0例HAC中,5例位于消化道(胃3例、食管1例、直肠1例),2例位于前纵隔,位于胸壁及腹壁皮肤、胆囊及卵巢各1例;9例为单发病灶,1例(序号8)2个病灶分别位于胸壁及腹壁皮肤;5个消化道病灶表现为胃壁、食管壁或肠壁不均匀增厚,边界不清;6个前纵隔、胸壁及腹壁皮肤、胆囊或卵巢HAC均表现为软组织密度病灶,5个边界较清、1个边界不清。CT/MR增强后7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3个呈不均匀延迟强化,1个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HAC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小儿先天性梨状窝瘘(CPSF)影像学表现.方法 22例CPSF患儿(2例新生儿),接受平扫及增强CT(n=20)、平扫及增强MR(n=2)及X线造影(n=3),其中2例先后接受CT及MR检查,1例先后接受CT及X线造影.结果 22例中,CPSF位于左侧21例、右侧1例.新生儿CPSF以颈部含气囊性包块伴气管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观察常规M RI与M R关节造影(M RA)对肩关节前脱位所致盂肱下韧带及前下盂唇撕裂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肩关节前脱位患者(56侧患肩)行肩关节常规M R检查及M RA,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对比观察其对盂肱下韧带撕裂及前下盂唇撕裂的诊断价值.结果 56侧患肩中,38侧(38/56,67.86%)盂肱下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假包膜的CT及MRI表现,并探讨其形成机制。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临床诊断AIP患者,观察胰周是否存在假包膜及其CT、MRI表现,并随访评估经类固醇激素治疗后假包膜变化。结果 48例AIP中,34例(34/48,70.83%)胰周存在假包膜。33例接受腹部CT检查,其中19例(19/33,57.58%)可见中位厚度为0.50 cm的假包膜,平扫呈等或稍低密度,增强扫描强化程度低于胰腺实质,动脉期明显强化(t=-3.970,P=0.003),静脉期强化更显著(t=-11.471,P<0.001)。35例接受腹部MR检查,其中27例(27/35,77.14%)胰周存在中位厚度为0.40 cm的假包膜,T1WI均呈低信号,T2WI 7例(7/27,25.93%)呈稍高信号、20例(20/27,74.07%)呈低信号,弥散加权成像信号均无明显增高,增强表现为延迟强化。21例接受2~34个月随访,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3例随访2~3个月后假包膜变薄,18例随访10~12个月后假包膜完全消失。结论 AIP假包膜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并可随胰腺炎症消散而完全吸收,提示其为慢性炎症伴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