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医心理学的"心神感知论"是基于"心主神明",阐述心神主导人对客观世界感知过程的理论。《灵枢·本神》认为"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神是人感知活动的中枢,目、耳、鼻、舌、身等感官所反映的视、听、嗅、味、痛、触、温等,都不是相应感官及脏腑的孤立活动,而是客观刺激被感知后由心神判断后的体验。这是中医心理学对感知过程认识的独到之处,在临床上对五官感知失常病症的辨证论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认为人是形神合一的整体,历来重视心神对于人体健康及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以为神是脏腑功能正常活动的表现,“神依形存,形依神立”,“形与神俱,不可分离”。张仲景继《内经》之后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了大量心神疾病的诊治,建立了中医心神疾病辨... 相似文献
3.
4.
目前网络成瘾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毒害深重。从中医理论可以认为网络成瘾伤害的是一个人的最高主宰.元神,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网络成瘾所导致的各种症状。 相似文献
5.
心主神明,是君主之官的功能体现,是心主血脉的延伸衍生。心衰者运血乏力,神失所养,易见神志虚弱或失常诸症;神志虚弱或失常,又可加重心衰诸症,二者互为因果,常相兼而行,相助为患。失眠和焦虑是心衰常见伴随症状,是导致心衰症状加重和疗效不佳的重要因素。在心衰治疗基础上,积极治疗失眠和焦虑可改善心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张伯礼老师治疗心衰注重"心神同调",常察病解之机因势利导决定治疗目标的次序,将治未病思想贯穿心衰治疗全过程,治心不忘调神。多种治法并用综合调治心神,用情志制胜理论协助调神。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1简述肠易激综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疾病,临床表现为长期反复的腹痛,伴随排便次数、性状异常,而形态和生化学正常的功能性肠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加大、家庭负担过重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神经、精神因素所致IBS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一般来说,中青年是高发人群,其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且脑力劳动者明显高于体力劳动者。本病西医根 相似文献
7.
临床上很多心系疾病患者常伴有心烦、心悸、焦虑、不寐等心神不宁的表现,因此,薛教授在治疗心系疾病中重视心神共调,根据辨证论治,给予益气养血、养心安神;活血祛瘀,养心安神;豁痰醒脾,安神定志;清热泻火,养阴安神;疏肝解郁,健脾安神;平抑肝阳,清心安神,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心神安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心神安胶囊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研究表明:心神安胶囊可明显抑制正常小鼠的自主活动,有效地对抗苯丙胺的兴奋作用而减少小鼠的自主活动,减弱大鼠的协调运动;与戊巴比妥钠在延长睡眠和镇静上有协同作用;因此认为该药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心神宁片中栀子苷含量影响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考察心神宁片中关于栀子苷含量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心神宁片生产工艺中多个控制点,通过HPLC测定栀子苷的含量,计算栀子苷的转移率.结果:影响栀子苷含量的主要因素是浓缩工序和制粒工序,要求控制两道工序的温度在75℃以下,3批中试样品中栀子苷平均含量1.87 mg/片,平均转移率67.0%.结论:按照此工艺栀子苷的有效成分能提取完全且有效转移,并能更好控制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体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病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研究表明中医药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益.文章从中药的组方、组分、单体以及其他中医治疗手段四个方面结合基础医学研究,对近年来中医药干预缺血性心脏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中医药防治缺血性心脏病的应用前景,以期为临床用药和... 相似文献
12.
外感病是现代的叫法。在中医史上,外感病的称谓几经变化,其中"中风"、"伤寒"、"温病"都曾经作为外感病总称的代表。这些名称的变化,其实有它的规律可循,那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气候变化。根据竺可桢等科学家的研究,我国历史上有过多次温暖期和寒冷期的交替,它们对外感病名称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心力衰竭相关文献的分析研究,总结心力衰竭的常见证候要素、证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入选文献22篇,合计病例1975例,包括10个证候要素,所占比例大于20%的证候要素是:气虚、阳虚、血瘀、阴虚、水饮,其中气虚995例(55.43%),阳虚704例(39.22%),血瘀558例(31.09%),阴虚468例(26.07%),水饮407例(22.67%);证候类型共计24种,所占比例大于10%的是:阳虚271例(15.10%)、气阴两虚256例(14.26%)、阳虚水泛250例(13.93%)、气虚血瘀217例(12.09%);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饮涵盖已检出的9个证候类型,包含病例1060例(59.05%),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涵盖5个证候类型,涉及病例360例(20.06%),结论:气阳亏虚、气阴两虚是心力衰竭的两大本虚证候类型,血瘀和水饮是两大标实兼证,把握气(阳)虚兼瘀血和/或水停、气阴两虚兼血瘀和/或水停两大本虚标实复合证候类型,有利于中医药在心力衰竭治疗中的更好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阴阳学说,阴为体,阳为用。阳气生,阴亦随之长;阳气衰退,阴亦随之枯萎。阳气不仅对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也参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阳气。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心悸""水肿"等范畴,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应以扶阳为本。中医心脏康复尤为重视扶阳,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导引、针刺、灸法、推拿等扶阳措施综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促进心脏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5.
16.
林密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6):90-91
本文通过对80例肺心病的护理总结,体会到护理的重点,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依据中医辨证分型,进行辨证施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同时注意对心理的护理。中西医结合护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8)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糖尿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因多与素体阴虚、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劳欲过度等因素相关,病位在心,与肺、脾、肝、肾等脏腑关系密切。证型有气阴两虚、气虚血瘀、阴虚血瘀、痰浊血瘀、寒凝血瘀五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滋阴活血通络、化痰祛瘀、温阳活络。 相似文献
18.
西药治疗冠心病收效尚可,但长期服用对肝肾毒副作用较大,并且不可逆。中医药对冠心病辨证分型及其中成药、中药注射液等治疗可以从多靶位多角度机制来实现疗效,且毒副反应低。但临床仍以汤剂为主,使用不便,难以用于急症治疗和抢救。多以单味药和单味药有效成分为主,复方研究开发较少。今后应重点创新给药途径及剂型改革。从大量的临床报道来看,中医药以及中西医结合冠心病防治都有着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冠心病、心律失常、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则进行系统阐述,论证了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前,冠心病的发病人数快速上升,并逐步呈年轻化发病趋势。冠心病的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导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因此,针对冠心病预防与治疗策略进行逐步优化的研究刻不容缓。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学对于冠心病的认识与治疗已基本确立,并有了一套行之有效、沿用至今的论治体系。现代中医药亦在不断的实践与自我创新中前进,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的理论体系亦在不断地充实与发展。分别从中医、西医不同角度分析冠心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从中探寻中西医结合早防早治冠心病的契合点。通过分析,认为西医以运用现代科技的手段早治为主;中医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下,并运用具体方药,防治结合,早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相互融通,对于冠心病的早防早治有疗效优势。临床上需要紧随国家积极倡导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机遇,融合中西医多学科的技术,以期全面提升冠心病的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