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属中医学"健忘""呆病""愚痴"等范畴,其病因病机以脏腑虚衰为本,尤以肾虚为重,痰浊、血瘀为标.通过探讨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病名、病因病机,提出以补为本的治疗原则,兼顾祛痰、化瘀等治标之法,辨证施治,以达到延缓病情进展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
于苗  丁薇  王悦  张丽娜  张根明 《中医药导报》2023,(9):134-136+164
基于脑小血管病的临床特点及现代医学研究认识,从中医病机角度,提出“络损髓伤”为脑小血管病的发病关键。其中,年老正虚为本病的促发因素,瘀、痰、浊毒有形实邪滞络所致的脑络病变为发病基础;脑髓失养、髓海失充的脑髓损伤为病变后果;发病过程中“络”“髓”相互影响、渐进损伤,最终形成“络髓同病”的病理结局。据此提出脑小血管病的总治法为通络养髓,但不同病变阶段的侧重点略有不同,“络损”以益气活血通络为主,“髓伤”以补肾养髓扶正为主,从而实现“络髓同治”。  相似文献   

3.
脑小血管病是多种危险因素影响脑内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小静脉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影像和病理综合征。现代社会人群中脑小血管病的患病率逐年升高,但与之对应的治疗研究却进展缓慢。在中医络病学中,脑络形态细小,结构上呈网状分布,功能行气走血,滋养脑窍,其和现代脑小血管的形态、结构与功能高度一致,故脑小血管病在中医学中亦可划分为脑络病范畴。通过以清代医家叶桂(字天士)“久病入络”理论为出发点,从正虚邪盛的角度探讨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认为年老久病,肾精虚损,正气渐衰,脏腑失调而致痰瘀内生,痰瘀邪气客于机体,日久由经入络,阻于脑络,脑窍失养,从而出现认知损害、肢体功能失调等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治疗上当以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分清标本虚实。年老体虚,正气不足而致脑络虚损者,重在补肾培元,以益气扶正为本;痰瘀阻络、气血不足而致脑络失养者,重在活血行气,以祛邪通络为标。然而临床中脑小血管病患者往往正虚邪实同时存在,故治疗上当将扶正与祛邪二者动态结合,即将补肾益气扶正药物与活血化瘀、化痰通络等药物相配伍,并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动态辨证以调整双方药物用量,标本兼顾才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何华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基于虚痰瘀理论提出脑小血管病发病的根源是元气亏虚,形成的关键是痰瘀胶阻,反复发作、进展的重要病机是久病入络;确定补气通络消痰法为脑小血管病的治疗大法,并创立了补气通络消痰方,验之临床,疗效显著。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5.
脑小血管病认知功能障碍(CSVD-VCI)是在脑小血管病基础上,引起认知功能受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CSVD-VCI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早诊断早治疗对该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CSVD-VCI属于中医学健忘、痴呆的范畴,中医学认为其病机涉及虚、痰、瘀、毒等多种因素,可分为脏腑亏虚型、痰瘀阻络型、毒损脑络型等主要证候类型。中医通过辨证论治在该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显著进展,本文就CSVD-VCI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以及近年来中药单药、复方治疗该病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展开综述,为中医药治疗CSVD-VCI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毒损脑髓的病机。方法: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分析并归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结果:肾气虚衰为VD病因,五脏失调、痰瘀互阻为VD发病关键,痰瘀互阻、蕴结成毒是VD核心病机,补肾祛瘀为治疗VD的精髓。结论:痰瘀互阻脑络、蕴裹致毒、毒邪侵蚀脑络、败坏脑髓是VD的核心病机,补肾逐瘀攻邪为其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证候等特点分析,本文依据“病厥阴风木者,肝将取决于胆”“胆主决断”“情志各异,必资胆气”“髓之虚实,肝胆应之”等古籍论述,结合当代各医家学者关于脑小血管病的辨证论治认识,进行了“胆”与脑小血管病病机相关性的初步理论探讨。笔者以为,围绕“胆木风气”“胆主决断”及“五脏情志成用”三方面的病理、生理特性阐述,能够为脑小血管病病机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脑小血管病临床治疗提供从胆论治之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属中医"中风"范畴,总结历代医家学者对中风的病机认识,结合中医络病理论,提出"肝肾阴虚,脑络瘀滞"是脑梗死的基本病机。认为病位在脑,其与肝肾关系密切;病机中"肝肾阴虚"与"脑络瘀滞"并重,脑络瘀滞为病机关键,贯穿始终。肝肾阴虚为致病之本;脑络瘀滞外延气滞、痰、虚、火、瘀等皆致脑络瘀滞而发病,是致病之标。立足病机,提出"滋补肝肾化瘀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9.
"伏风"理论是伏气致病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陶汉华教授以此为指导思想,在中医"脑"认识的基础上,把握脑络结构特性及风邪病理特点,根据"风伏脑络"的病机,以祛风通络为治则,治疗脑小血管病,疗效显著。阐明"伏风"概念,论述脑小血管病"风伏脑络"病机,介绍祛风通络治则指导下,透散外风、扶正祛风、平息内风等3大治法,并以治法统领方药,以点窥面,介绍陶汉华教授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中风是常见的脑系疾病之一,中医药采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来治疗有着独到的优势。痰、瘀二毒是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之关键所在,而逐瘀安脑方是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经验方,能够逐瘀解毒利水。通过从历代医家及导师对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逐瘀安脑方的组方原理及组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探索其机理,为逐瘀安脑方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在临床上应用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文波  程小燕 《中医药导报》2007,13(12):77-78,98
文章对近年来气虚血瘀在中医药诊治冠心病心绞痛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诸多文献认为气虚血瘀是胸痹心痛发病的主要病机之一,近年来广泛应用益气活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疗效。说明了气虚血瘀在冠心病心绞痛诊治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疮疡疾患的病理基础;中医、中西医治法治则;筛选活血化瘀中药,以促进治疗疮疡血瘀证的药物开发.方法追溯自晋代至清代疡科治疗专著30余部,分析疮疡疾患的病因病机;统计疮疡内治处方出现率较高的中药排序,分析药物的功效分类.查阅现代文献,归纳血瘀证时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分析治疗疮疡各类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结果疮疡疾患病理基础,肿疡以气滞血瘀伴湿热毒为主证;溃疡以血瘀伴气血两虚为主证.治法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血.药物以甘草、当归、金银花、赤芍、人参、黄芪、桂枝为主药.结论疮疡疾患以活血化瘀治法为主,辨证佐以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为肺虚,气虚血瘀为病机之根,风、寒、痰、湿邪为标,涉及脾、肾、心三脏,瘀能化痰,痰能化瘀,痰瘀互化,痰瘀阻肺为慢阻肺的主要病因。益气活血化瘀治疗,可显著提高肺循环功能,并可预防本病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急性期以治标为主,除去痰湿后,益气活血化瘀之芪蛤散,研末吞服,10~15g/次,3次/d。无论任何证型,都应该根据病情酌加活血化瘀药,改善肺循环,使得药物直达病所。未发作之时,应服用益气活血化瘀药,修复肺脏功能,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许博文  朱晓晨 《世界中医药》2020,15(8):1228-1231
血瘀是中风病的关键致病因素及重要病机,活血化瘀法在缺血性中风病的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作为其治疗的基本治则,对改善脑梗死部位的血流灌注、影响侧支循环重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但在临床上却不易把握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时期,再则如何正确权衡活血化瘀法的用药轻重成为诊治一大阻碍。对此,通过临证发现,辨证的同时亦需灵活分期辨病治疗,即在疾病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程度的治则治法,以活血化瘀法分期辨治缺血性中风病,在疾病诊治中具有临床意义,且能促进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微血管并发症,是一种慢性疾病,其发病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认为其病机为阴虚燥热,且血瘀贯穿病程始终。因此在DN的治疗中,应用活血化瘀法取得了显著的疗效。本文从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2个方面,对应用活血化瘀法治疗DN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为活血化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寻找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活血化瘀法运用于心血管疾病之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活血化瘀法作用、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做一简单综述.证明活血化瘀法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方面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方法 检索CNKI、维普、万方三大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文献13篇,共计690例患者。通过系统分析,益气活血法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并且能明显改善咳嗽、喘息、胸闷、气短等症状,能够提高PaO2,增强肺功能,提高6 min步行距离,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漏斗图提示本结果具有可信性。结论 益气活血法治疗气虚血瘀型特发性肺纤维化有较好的疗效,临床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8.
慢性前列腺炎可归属"淋浊、精浊、白淫、白浊、少腹痛"等范畴,血瘀贯穿于始终,乃病机关键。前列腺属肝经循行部位,湿热蕴结,经络阻滞,肝经气血瘀滞;久病成瘀,因虚致瘀,以致血脉瘀滞。现代医学也认为,多种致病因素引起局部微循环障碍,导致前列腺及盆腔的慢性充血、瘀血,纤维组织增生,腺小管阻塞,前列腺腺泡的炎性物质引流不畅、内压增高,从而出现慢性前列腺炎的各种症状。综论病机,详析证候,有气滞血瘀、湿阻血瘀、肾虚血瘀、气虚血瘀等;"精浊者,因败精流于尿窍,滞而难出",从瘀论治,提纲挈领,不可斤斤计较于望诊所见,有些虽无瘀证可辨,但一经加用活血化瘀药物,即可取得明显疗效;活血化瘀药味多辛苦,辛能行散,苦能疏泄,善走散通行,主归肝、心二经,入血分,通过活血化瘀达到止痛的作用。在辨证基础加用活血化瘀药,往往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老年性便秘病因病机为大肠气血壅滞、传导失职、痰湿壅滞、血脉痹阻等,人至老年,津液不足,大肠失润。临床根据标本缓急、虚实、痰瘀轻重情况,灵活变通。老年性便秘虚者居多,为肠失润养、推动无力而致,故以扶正同时结合痰、瘀致病观点配合相应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0.
从瘀论治高血压病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血压病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既往多责于肝阳、肝风、痰浊为本病的病机,论治上则以滋阴潜阳、平肝熄风、豁痰化浊等为常规法则.随着有关高血压病中西医研究的进展,有的学者认为脉络瘀阻、血供失调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着密切的联系,并提出活血化瘀的新治法.但只限于活血方药的临床应用,鲜有致瘀理论的研究.本文试图从活血化瘀的角度论述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法,为进一步探讨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的途径提供某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