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中医药在治疗FGIDs上具有独特优势,并逐渐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认同。本文系统综述了FGIDs的病名、病因病机,并对近年来FGIDs中医现代诊治、中医药治疗、临床试验研究、临床结局评价进行了归纳总结,强调了在整体观及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中医对于FGIDs辨证辨病的认识刚好体现罗马Ⅳ共识FGIDs的“多维度”诊疗特征。提出目前FGIDs中医临床研究存在和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Meta分析研究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为高血压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检索国内文献库,纳入符合要求的高血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文献,提取原始文献资料并评价研究的质量;以RevMan 5.3软件进行异质性检验和Meta分析,并通过亚组分析探索异质性来源,以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10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涉及高血压病人4 401例,对照组7 934例,全部为横断面研究。痰湿质(OR = 2.24,95%CI:1.77 - 2.83,P < 0.001)、阴虚质(OR = 1.28,95%CI:1.13 - 1.45,P < 0.001)、气虚质(OR = 1.21,95%CI:1.06 - 1.37,P = 0.005)、血瘀质(OR = 1.24,95%CI:1.06 - 1.46,P = 0.007)是高血压人群更易出现的体质类型;而平和质是对照组更易出现的体质类型(OR = 0.56,95%CI:0.51 - 0.61,P < 0.001);阳虚质、气郁质、湿热质、特禀质在高血压人群和非高血压人群的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亚组分析显示是否明确纳入既往诊断的高血压和研究质量是异质性主要来源;目测漏斗图未发现明显发表性偏倚。结论 痰湿质、阴虚质、气虚质、血瘀质是高血压易感体质,平和质是保护体质,但由于纳入研究质量不佳,且存在设计缺陷,无法说明中医体质与高血压发生的因果关系,结论需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以进行性记忆缺失和痴呆为临床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属于中医学中"痴呆"的范畴。根据中医藏象学说,肾虚是阿尔茨海默病发生的基础,由肾虚导致的津液疏布障碍、血脉闭阻等出现的病理产物——"痰、瘀",伴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的整个发展过程,并相互交结、加重病情,以致病情迁延不愈。本文以"肾虚痰瘀"着眼,从药理研究、中医临床实践、数据挖掘等方面,浅谈阿尔茨海默病的中医病机演变,对中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其相关作用机制进行总结,对中医药在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医体质是人体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个性特征,对某些病因和疾病具有易感性。其中,气虚体质是最常见的中医偏颇体质,以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等为主要表现的体质状态,研究表明气虚体质与肿瘤、高血压、2型糖尿病、甲减、肝硬化、糖尿病肾病等多种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其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气虚体质相关影响因素,这将为其调理提供途径或靶标,同时对气虚体质易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体质学说理论,结合中医古籍及现代研究文献,就气虚体质形成与先天禀赋及多种后天因素如饮食、劳逸、睡眠、情志、地理环境、年龄、慢性疾病等方面对气虚体质的影响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其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和研究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在中医慢病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5月—2022年8月的134例慢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及干预模式,观察组采用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用药不合理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总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在基础药学知识、用药指导、出院后随访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慢病管理中在常规护理及干预模式下增加实施慢病管理药学服务模式,能够较好的提高慢病患者满意度,并且降低用药不合理事件的发生,促进用药依从性的提高,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健康管理主要体现在“治未病”思想上。本文通过在“治未病”三个层次: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康复综述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情况,并提倡加强既病防变及病后康复方面的研究,以更好地进行中医健康管理。  相似文献   

7.
衰老由多种原因所致,其病机复杂多变。且中医关于衰老的原因和机制的理论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笔者认为,人体在衰老过程中,阴虚是衰老的重要因素,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阴虚可引起阳虚、气虚、血瘀痰凝,进而加速衰老进程。因此,阴虚是衰老的基本病机,滋阴可延缓衰老,结合具体病因病机变化遣方用药是其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痛经患者的相关特点及体质分布,探索痛经体质及情志因素对痛经的影响,为不同体质类型痛经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提供康复、体质调节方案。方法 采用自制痛经调查表,国际焦虑调查表和国际抑郁调查表以及王琦的《中医体质量表》对收集的患者进行调查问卷,筛选出有效病例158例,将所得数据录入Excel表,运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偏颇质占91.1%,平和质占8.9%,其中偏颇质出现频率最高的体质为痰湿质,占25.3%。气郁质,占19%;②不同体质类型的情志失调程度比较:不同体质类型痛经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有差别,其中平和组较气郁、湿热、痰湿、阳虚轻(P < 0.05),气虚较气郁、湿热、痰湿、阳虚轻(P < 0.05),气郁较痰湿、阳虚、阴虚重(P < 0.05);③痛经疼痛程度的分布结果 可以忍耐29例(占36.7%),坐立不宁33例(占41.8%),卧床休息12例(占15.2%),痛到昏倒3例(占3.8%)。发现痛经患者多数坐立不宁(41.8%),其中,轻度可以忍耐的患者在抑郁程度上,明显小于其他3组。结论 痛经与中医体质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临床实践中,对于神经疾病的中医疾病诊断,存在着难诊、误诊等比较突出的问题。中医病名数量远较西医少、水准远比西医低是导致这一状况的重要原因。对基础理论、教材标准、临床科研等方面作以分析后,建议扬弃众多低水准中医病名,中医疾病诊断采用西医诊断,这样中医病历的诊断就大多直接简化为西医诊断+中医证候诊断,西医诊断的融入体现了发展,中医证候诊断的保留则反映了传承。这一诊断范式在临床上更加切合实际,有助于解决难诊、误诊等问题,还可以与时俱进、接轨国际;理论上将推动中医对脏腑(尤其是脑)的认识回归其本原,并确立辨病治疗理论。与辨证论治相比,辨病治疗对于疾病更具有针对性,其一旦完成,将会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确立以来治疗范式的重大变革,并将使中医突破传统、步入现代,为现代医学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医面诊作为望诊中较易获取且包含信息最多的诊断方法,从古至今一直是众多学者关注与研究的对象。本文通过对古代面诊内容的梳理总结,从面部皮肤颜色、形态、皮损分布的角度展开详述,为面诊在现代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理论与发展基础。在此背景下,文章探讨了借助现代技术进行的各类面诊仪器研发成为面诊走向现代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慢性病已成为全人类头号健康威胁,慢病管理随之成为公共焦点。该文阐述了慢病管理的起源,对慢病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对中医介入慢病管理的优势和重要性进行了讨论,从而探讨在中国建立中医特色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2.
《山东中医杂志》2016,(4):288-290
不论是慢性肾脏疾病(CKD),抑或是在CKD基础上的急性肾损伤(AKI),都与炎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分析其炎症机制与各种相关的炎性因子,早期控制CKD炎症的进展对改善CKD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针对疾病的炎症,从中医药对其的认识和辨证论治法则进行分析探讨,以求有效抑制炎症发展、延缓肾小球纤维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辨证论治联合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疗效。方法:60例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机械通气治疗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抗感染、祛痰药、支气管扩张剂、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灌服,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检测TNF-α、IL-8、CR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比较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治疗组的炎症因子TNF-α、IL-8、CRP较对照组明显好转(P<0.05),临床指标PaCO2、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灌服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能明显改善老年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炎症因子,减少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及ICU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西医对慢性肾脏病进展机制的共同认识及相关思考。方法:从中西医两种医学角度对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机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间相似之处。中西医均认为在一定的启动因素下,肾脏损伤产生新的变化并进一步加重疾病,存在恶性循环。西医强调综合治疗,中医在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也应强调多重干预的综合治疗。结果与结论:中西医在对慢性肾脏病的进展机制方面有相似认识,在治疗上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疾病管理理论与技术,探索适宜抑郁症患者的中医特色疾病管理模式,观察其在抑郁症中应用的有效性。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抑郁专台2010年5-8月就诊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对照组。管理组接受中医特色疾病管理,包括综合抗抑郁治疗、抑郁症中医特色教育、定期复诊、评估。对照组以常规诊疗模式接受治疗及定期评估。2组观察评估时间均为2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8、12、16、20、24周末观察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临床疗效总评量表情况。结果管理组在干预第12、16、20、24周末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管理组与对照组在干预第20、24周末严重程度和总体进步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管理组优于对照组;管理组在干预第24周末临床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疾病管理模式近期疗效与常规诊疗模式相似,远期疗效优于常规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6.
《山东中医杂志》2017,(4):287-29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慢病管理方案防治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方法:将298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6个月的管理治疗后,分别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血压、中医证候,并同时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参加慢病管理后患者出现高血压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管理治疗后,两组在收缩压、舒张压、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比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在收缩压、舒张压、中医证候积分、生活方式改变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高血压慢病管理方案可以明显降低痰湿壅盛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提高血压控制率及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基于中医体质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失眠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364例2014年5月-2019年5月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体检中心体检病例,其中失眠组3967例,非失眠组3397例,参照《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进行体质类型判定。比较两组人群的中医体质类型、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各因素对失眠的影响。使用ISI睡眠严重指数量表对失眠人群进行严重程度分级,并探讨失眠严重程度与中医体质关系。结果与非失眠组比较,失眠组年龄及女性、脑力劳动、高文化水平比例升高(P<0.01)。失眠组与非失眠组中医体质构成比不同(P<0.01),失眠组较非失眠组平和质患者比例下降。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年龄>45岁、脑力劳动者、高文化水平、气虚质、气郁质、血瘀质、阳虚质与失眠发生正相关(P<0.05,P<0.01);男性、年龄≤30岁、平和质与失眠发生呈负相关(P<0.05,P<0.01)。失眠患者中轻度失眠者占40.36%(1601/3967),中度失眠者占41.52%(1647/3967),重度失眠者占18.12%(719/3967),不同程度失眠中医体质构成比不同(P<0.01),随着失眠程度加重,平和质比例降低。结论失眠与性别、年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及中医体质类型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目前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但慢性肾脏病发病初期临床表现及体征较少,很容易被忽视,若未在早中期给予及时治疗,将很快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现作者就何立群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脏病的临床思路及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并附验案1则,与诸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入选标准的32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根据中医辨证施治采用补肺汤合二陈汤加减,两组均观察患者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及肺部啰音、哮鸣音等体征。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1%,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能提高疗效,增强免疫力,减少复发,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延长病人寿命。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肾脏病患病率逐年增高,目前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研究发现,我国传统中医药在改善慢性肾脏病3~4期患者临床症状、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保护残余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对近年来中医药对慢性肾脏病3~4期病因病机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