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对比携带125I粒子的可降解导管植入和徒手粒子植入后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方法 本研究用薯蓣制成24个模拟病灶,分为徒手组和粒子导管组,每组12个模拟病灶,由3位医师完成粒子和粒子针插植,每位医师每组插植4个病灶,每组共插植60针道,并按设定粒子间距(0.5和1.0 cm)分别在两组模拟病灶内行粒子植入。术后CT复查,并测量粒子纵向间距。配对t检验分析徒手组和导管组与设定间距偏离的差异。结果 徒手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184±0.047)和(0.127±0.051)cm,导管组与设定间距的偏离程度分别为(0.007±0.006)和(-0.003±0.006)cm,导管组粒子的偏离程度明显小于徒手组(t=3.804、2.499,P<0.05)。结论 携带125I粒子导管的应用,使粒子纵向间距的准确性优于徒手组,受术者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探讨超声或CT引导下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技术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40例头颈部癌和转移癌患者。4例采用全身麻醉,在CT引导下行^125I粒子植入术;36例采用局部麻醉,行超声引导下^125I粒子植入术。粒子针平行排列,间距1~1.5cm,原发肿瘤植入靶体积影像学边界外放lcm,转移瘤植入靶体积为影像学边界。粒子间距1cm。肿瘤周边匹配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90~145Gy,每颗粒子活度0.40~0.70mCi,每个病灶植入3~84颗粒子。5例患者术后1周加外放疗,每次200cGy,总剂量45~50Gy。术后24h拍头颈正侧位平片或CT,行质量验证。术后24~48h拍胸部x线片了解有无粒子移位或游走。结果 随访3~33月,10例舌癌3例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3例稳定,1例进展;2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经粒子治疗后完全缓解,局部控制率为60%,中位生存期11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87.50%和35%。14例头颈部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为76.47%,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66.08%和24%。16例头颈部转移癌粒子治疗后,局部控制率95.23%,中位生存期9个月,1年和2年生存率为54.55%和32.73%。没有1例发生严重的皮肤反应。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粒子植入治疗头颈部癌疗效确切,尤其是为那些手术后或放疗复发患者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行的、安全和微创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研究模型中离体细胞照射平面的剂量和剂量分布。方法应用14颗粒子环形排布的照射模型,用临床上常用的6711型^125I粒子。实验前随机抽取20%的粒子校正,应用TLD元件对模型进行测量。先用37MBq的^125I粒子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受照剂量并计算初始剂量率;然后用同样活度的^125I粒子照射10d后测量,与用公式计算的照射剂量值进行比较。结果TLD标定:测量读数和照射剂量拟合为线性关系。单颗粒子活度测量值与出厂标定值相差〈±5%。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累积剂量为1.58Gy,计算初始剂量率为0.273Gy/d;照射10d的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分别为2.43和2.57Gy,两者相差5.76%。根据对模型的测量和计算,可推导出在不同的初始剂量率下受照剂量和照射时间的关系。结论建立的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简便实用,可用于放射生物学实验研究。受照剂量与照射时间关系的建立,为今后开展放射性125I粒子相对生物效应的研究和对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腮腺区后的位置稳定性。 方法 随机选择10例行125I粒子腮腺区组织间植入治疗的患者,植入后1周内使用放射治疗模拟机拍摄两张不同角度的平片,计数粒子数量,并通过治疗计划系统(TPS)做平面剂量分析,计算处方剂量的50%、100%、150%等剂量曲线所包围的面积、剂量均匀指数。粒子植入后2个月,重复上述过程,比较两次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次检查粒子数量一致。处方剂量50%、100%、150%等剂量曲线所包围面积以及剂量均匀指数包括粒两次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腮腺嚼肌区后,位置稳定,使治疗效果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5.
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损伤效应与临床处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研究和处理^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损伤效应。方法对121例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由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通过CT影像和纤维支气管镜(FFB)引导植入放射性核素^125I粒子,进行验证和病灶周围重要组织器官(如心脏及脊髓)的受量推算,定期进行复查。结果CT引导组和FF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和77.3%;损伤效应发生率分别为56.2%和7.5%,其中CT引导组患者心肺及脊髓的照射剂量为31.0和7.5Gy,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该组患者的早期和放射损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1%,而FFB组未观察到放射损伤反应发生。结论粒子植入治疗具有肯定的疗效,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轻度的、易于处理的和可逆的损伤效应,本研究未观察到严重的放射忭肺炎和不可逆的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 定制125I 放射性粒子植入计划的优选方案。方法125I 粒子等间距植入直径为1、2和3 cm的3种球形模体和三径分别为1 cm×1 cm×2 cm、1 cm×1 cm×3 cm、1 cm×2 cm×2 cm、1 cm×2 cm×3 cm、1 cm×3 cm×3 cm、2 cm×2 cm×3 cm和2 cm×3 cm×3 cm的7种椭球形模体,粒子分布均匀对称,调整粒子活度和间距,使靶区剂量满足处方剂量D90 145 Gy,并实现尽可能适形均匀的剂量分布。初始粒子间距是1 cm,为改善靶区剂量分布适形度和均匀性,将粒子间距调整为0.75 cm。通过评价均匀性指数(HI)、靶区外体积指数(EI)和适形指数(CI)定制粒子植入优选方案。同时记录植入粒子活度和数目。结果 对直径1 cm的球形靶区,粒子间距1和0.75 cm 时HI分别为40.0%和55.9%,EI分别为98.3%和95.1%,CI均为0.44;对直径3 cm的球形靶区和1 cm×2 cm×2 cm的椭球形靶区,粒子间距1 cm植入方式的HI、EI和CI优于粒子间距0.75 cm 的植入方式。对其余靶区粒子间距0.75 cm植入方式的EI和CI均优于间距1 cm的植入方式,HI略小于间距1 cm的植入方式。粒子间距0.75和1 cm植入单颗粒子活度分别为17.0~27.8 MBq 和30.0~58.8 MBq,间距0.75 cm比间距1 cm多植入粒子2~10颗。结论 对于10种靶区,除直径为1 cm、3 cm的球形靶区和1 cm×2 cm×2 cm 的椭球形靶区以外,其余7种靶区0.75 cm 植入方式的剂量分布适形度更好,靶区外接受处方剂量体积更小,为粒子均匀植入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7.
超声引导125I粒子治疗前列腺癌引起的直肠并发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的直肠并发症。方法80例前列腺癌患者实施经会阴超声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其中68例单纯粒子植入治疗,12例行粒子治疗联合外放疗。单纯^125I粒子治疗肿瘤匹配周边剂量(matched peripheral dose,MPD)为140~160Gy,联合组^125I粒子植入MPD为90~110Gy。联合组外照射剂量为40~50Gy/4~5周,20Gy/次,5次/周,4野照射,粒子植入后4周进行。根据术中计划,利用Mick枪后退式植入粒子,活度为0.35~0.50mCi,中位植入粒子65颗(平均19~100颗)。术后1个月行盆腔CT扫描,进行质量验证。结果68例单纯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后直肠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4.4%、2.9%和1.5%,而12例^125I粒子植入治疗和联合外放疗直肠副反应Ⅰ级和Ⅱ级发生率分别为10%和10%,没有Ⅲ级以上直肠副反应。直肠反应出现中位时间12月(1~16个月)。结论超声引导经会阴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直肠并发症发生率可以接受,需要进一步明确直肠剂量与发生副反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老年头颈癌患者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评价老年头颈癌患者碘-125(125I)粒子植入治疗后生存质量状况。方法 选择2005年至2011年就诊于本院因头颈癌行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老年患者40例,采用QOL-RTI问卷对生存质量进行调查。评价其生存质量情况,并分析治疗后影响生存质量的因素。结果 40例入选患者,治疗后维持了良好的生存质量。老年舌根癌患者粒子植入后生存质量低于其他部位癌患者;老年患者功能状况和整体生存质量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术后辅助125I粒子植入治疗患者生存质量(QOL)高于未能完全切除或难以手术的患者;病理类型、粒子植入数量以及治疗后时长对患者生存质量无明显影响。结论 老年头颈癌患者行125I粒子植入术后,维持有良好的生存质量。肿瘤靶区和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 125I 粒子植入时,计算机治疗计划系统(TPS)软件中计算点阵网格大小对剂量计算精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10例粒子植入患者的验证计划,将点阵网格调整为128×128、96×96、64×64、32×32共4组,在粒子数目、位置、活度及靶区大小相同的条件下,应用TPS计算每个计划的剂量,分别得出4组D90V90V100V150,并计算D90的误差。结果 128×128、96×96、64×64、32×32 4组点阵网格D90平均数分别为(7 178.8±2 237.7)、(7 072.7±2 240.8)、(6 889.1±2 305.5)、(6 351.0±2 515.7)cGy;D90误差百分比分别为(0.74±0.6)%、(-0.89±2.2)%、(-3.85±4.7)%、(-10.46±4.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95,P<0.05)。4组点阵网格V90分别为(93.12±0.32)%、(92.75±0.29)%、(91.87±1.28)%、(88.06±5.0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5,P<0.05);V100分别为(90.21±0.14)%、(89.67±0.64)%、(88.68±1.80)%、(84.10±6.5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4,P<0.05);V150分别为(73.48±3.49)%、(72.66±3.96)%、(71.33±4.83)%、(65.41±9.4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0,P<0.05)。结论 计算点阵网格大小明显影响TPS计算剂量的准确性,在保证运算速度同时应尽量应用128×128的计算点阵网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植入不同活度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后,大鼠后肢行为学和背根神经节(DRG)放射损伤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SD大鼠36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钛质空壳作为对照)和低、高活度放射性125I粒子组。低、高活度组分别于L4~5、L5~6椎间孔植入1粒放射活度为14.8和29.6 MBq 125I粒子。3组分别于粒子植入术前24 h、术后48、168、336、720和1440 h,用vonFrey hair测量手术前后大鼠后肢50%的机械刺激撤足阈值(PWT),运用联合行为评分(CBS)对大鼠的后肢运动情况进行评估,于术后336和1440 h,每组取2只大鼠L5的DRG经电镜观察超微病理学变化。结果 与术前进行比较,高活度组术后1440 h后肢50%的机械刺激撤足阈值明显升高(t=2.972,P<0.05),CB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活度组术后336 h时DRG内大部分为正常形态的节细胞,少量异常细胞。低活度组术后1440 h和高活度组术后336 h背根神经节细胞核膜有皱褶,核仁边集,线粒体普遍肿胀,空泡变明显,溶酶体增多,部分内质网肿胀。高活度组术后1440 h时大量节细胞出现核膜皱缩,部分模糊,大部分空泡变,溶酶体明显增多,内质网肿胀扩张等细胞坏死表现。神经纤维的髓鞘皱缩,线粒体少,空泡样变化明显。未见细胞核固缩、凋亡小体等细胞凋亡迹象。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照射可引起大鼠背根神经节超微结构损伤,引起后肢痛阈升高,对后肢运动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CT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CTRISI)治疗其他原发恶性肿瘤肺转移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其他脏器肿瘤肺转移的患者50例,其中,45例(90%)CTRISI单独治疗,5例手术与CTRISI联合治疗。评价5年局部控制率、5年生存率及影响生存率的因素。结果 覆盖90%靶体积时的剂量(D90%)为(112.3±12.2)Gy,90%剂量覆盖的靶体积百分比(V90)为91.3%±8.2%,术后验证匹配周边剂量(MPD)为106.2 Gy。1、2、3、4、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5.8%、86.5%、56.6%、42.4%、31.1%。中位随访期为26个月。中位生存期为27.1个月,1、2、3、4、5年生存率分别为83.4%、52.3%、38.7%、20.3%、13.7%。病灶直径≤4 cm或>4 cm是预测总生存率(χ2=4.621,P<0.05)和无进展生存率(χ2=7.548,P<0.05)重要相关因素。结论 对其他脏器原发肿瘤肺转移且无法完全切除的患者,CTRISI或联合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应用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近距离联合化疗治疗肺上沟癌的疗效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影像及病理证实为肺上沟癌的患者36例,其中鳞癌26例,腺癌10例。粒子植入后1周行化疗,具体方案为第1、8天静脉给予1 000 mg/m2吉西他滨,第1天静脉给予顺铂75 mg/m2,连续4个周期。125I粒子在化疗间期植入,中位粒子数43,处方剂量(prescribed dose,PD)120 Gy,粒子中位活度0.7 mCi (2.59×107 Bq),范围0.68~0.82 mCi (2.52×107~3.03×107 Bq)。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观察生存率。结果 靶区瘤体周围处方剂量mPD (118.7±7.2)Gy,D90(126±4.7)Gy,D90> mPD。术后6个月胸部CT显示,完全缓解(CR)11例,占30.6%;部分缓解(PR)19例,占52.8%;疾病稳定(SD)5例,占13.9%;疾病进展(PD)1例,占2.8%;总有效率(CR+PR)为83.4%,共30例。1、3、5年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83%和67%,中位局部控制时间56.8个月。1、3、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4.1%、56.7%和36.8%,中位生存期38个月。结论 化疗联合组织间近距离125I粒子植入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肺上沟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联合支气管镜引导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治疗中心型肺癌合并肺不张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9年10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因医学原因不可手术的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29例。所有患者先于支气管镜引导直视下行大气管内肿瘤粒子植入,再行CT联合模板引导经皮穿刺肺门部肿瘤粒子植入,后期序贯接受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或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化疗4周期。选用125I粒子活度18.5~29.6 MBq,处方剂量120 Gy,术前及术后行治疗计划和质量验证。观察肺不张再通率、剂量验证满意率、气促指数改善情况、生存时间(OS)、术中及术后不良事件。结果29例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均顺利完成支气管镜及CT引导粒子植入,术后质量验证满意率为93.1%。术后2、6、12、18和24个月肺不张再通率达到93.1%、89.7%、78.6%、76.2%和60%。患者治疗前的气促指数为(2.8±0.8)级,治疗后气促指数为(1.4±0.9)级,治疗后呼吸困难、乏氧症状较前明显缓解,改善持续时间为5~28个月。中位随访20个月,中位生存期21个月。与粒子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包括气胸、咳血、咳嗽、发热及粒子移位,无3级或更高级别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中心型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肺不张患者,CT联合支气管镜引导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局部再通率高,可以迅速改善临床状况和提高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少,可作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4.
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永久植入治疗(简称粒子植入)肿瘤属于近距离范畴,它具有局部剂量高和周围正常组织损伤小的特点,已成为早期前列腺癌标准治疗手段之一。粒子植入借助超声、CT、MRI影像引导将放射性粒子送入到肿瘤靶区,因此,放射性粒子治疗兼具外科和介入治疗的特点。而粒子植入治疗的剂量学评估、危及器官剂量控制又隶属放射治疗范畴,因此,粒子治疗是跨学科、跨专业的技术。建立一支多学科合作团队,才有可能实现精准的粒子植入治疗。目前前列腺癌粒子植入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而其他部位肿瘤粒子植入技术流程、标准尚处于研究阶段。本文主要基于3D打印模板技术建立起的规范和共识,内容包括:粒子物理学、剂量学、技术流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粒子治疗是非常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但是鉴于目前尚缺少大规模循证医学证据,还需要多中心的前瞻性、随机Ⅲ期临床研究,以及发表高水平文章,提高循证医学等级,确立粒子植入治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假定125I粒子植入术后肿瘤每月以20%速度退缩时,研究等间距与周边密集、中间稀疏2种布源方式对剂量的影响。方法 利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勾画4 cm×5 cm的圆柱形肿瘤,根据布源方式不同分为等间距组和周边密集、中间稀疏组,以处方剂量125 Gy载入放射性活度1.85×107Bq 125I粒子行术前计划。假设125I粒子植入肿瘤后肿瘤高不变,直径每月以20%的速度缩小,粒子随肿瘤均匀向心性集中,分别计算125I粒子植入术后0、1、2、3个月时90%靶体积吸收剂量(D90)、90%处方剂量覆盖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90)、150%处方剂量覆盖体积占靶体积的百分比(V150)。结果 等间距组载入粒子85颗,植入0、1、2、3个月后的D90分别为126.20、130.41、133.82和139.48 Gy,V90分别为97.0%、98.1%、99.3%和100%,V150分别为70.2%、69.9%、71.1%和71.5%;周边密集、中间稀疏组植入粒子75颗,植入0、1、2、3个月后的D90分别为126.46、125.41、123.50和128.83 Gy,V90分别为95.2%、95.7%、94.9%和97.6%,V150分别为52.8%、60.4%、62.7%和59.3%。结论 当肿瘤直径每个月以20%速度退缩时,粒子等间距分布时肿瘤预期吸收剂量逐渐增加;周边密集、中间稀疏的布源方式肿瘤预期吸收剂量不变,且高剂量区范围明显小于等间距布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对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人肺腺癌细胞A549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2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0、22.2、29.6 MBq组和对照组。用18 G植入针在各组裸鼠瘤体内分别植入放射活度为0、22.2和29.6 MBq 125I粒子,每个移植瘤内植入一枚,对照组不予处理。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每4天测量肿瘤大小。30 d后处死裸鼠,绘制肿瘤生长曲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并分别用RT-PCR、Western blot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粒子植入治疗后54 d,22.2、29.6 MBq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q=14.117、17.075,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与29.6 MBq组瘤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4阳性染色结果显示,22.2 MBq组的MVD为522±119,29.6 MBq组为491±1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22±260(q=4.826、5.197,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 MBq组与29.6 MBq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T-PCR检测表明,22.2 MBq组的VEGF和HIF-1α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79±0.0659和0.370±0.0857,29.6 MBq组为0.215±0.0620、0.278±0.0651,均低于对照组(q=18.881、17.211和15.376、14.733,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22.2 MBq组与29.6 MBq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2.2 MBq组与29.6 MBq组瘤组织VEGF和HIF-1α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848、6.263和6.560、7.576,P<0.05),但0 MBq组与对照组以及22.2 MBq组与29.6 MBq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能有效抑制人肺腺癌裸鼠移植瘤微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