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采取脑电仿生电结合醒脑开窍针法刺激后弥散张量成像(DTI)、动脉质子自旋标记(ASL)变化,为临床治疗PVS提供可行性方案。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将90例PVS患者分为3组:脑仿生电刺激组(仿生电组)、醒脑开窍针法组(针刺组)和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醒脑开窍针法组(联合组)3组,各30例。仿生电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主电极置于天柱穴和完骨穴,每次治疗为连续刺激99min,间歇30min,再刺激99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30d;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每日1次,连续治疗30d;联合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连续治疗30d。选用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CRS-R)疗效评分量表记录评估开始治疗前1d及结束治疗后1d的意识障碍变化,并观察记录DTI额枕束各向异性分数(FA)和ASL丘脑、额叶感兴趣区脑血流(CBF)值。结果:3组CRS-R量表评分、FA值、CBF值分比较,治疗前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与仿生电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仿生电组与联合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较针刺组、仿生电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结合醒脑开窍针法可显著提高临床促醒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脑影像结构和血流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完骨(GB 12)、天柱(BL 10)、内关(PC 6)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60例PV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划分为脑仿生电刺激组(仿生电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各3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基础管理、高压氧治疗、促醒药物、感觉刺激等;仿生电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主电极置于GB 12和BL 10、辅电极置于PC 6,每次治疗为连续99 min后休息30 min,再继续99 min,30 d为1个疗程。采用PVS疗效评分量表评估开始治疗前1 d及结束治疗后1 d记录意识障碍变化,并予肌电诱发电位评估SEP、BAEP。结果:仿生电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且仿生电组在改善SEP及BAEP方面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GB 12、BL 10、PC 6可提高临床持续植物状态患者的促醒疗效,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SEP及BAEP。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低频率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外伤(TBI)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外伤后认知功能下降的患者随机分成高频刺激组、低频刺激组及对照组各20例,3组均进行常规治疗,并分别给予高频rTMS(10Hz)、低频率rTMS(1Hz)、伪刺激,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洛文斯顿认知成套测验(LOTCA)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和波幅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3组MoCA和LOTC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高、低频磁刺激组2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高频磁刺激组2项评分高于低频磁刺激组(均P<0.05)。3组与治疗前比较,P300潜伏期均明显缩短(均P<0.05),波幅均明显升高(均P<0.05);高、低频磁刺激组与对照组比较,P300潜伏期均明显缩短(均P<0.05),波幅均明显升高(均P<0.05);高频磁刺激组P300潜伏期较低频磁刺激明显缩短(P<0.05)。结论:高频和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均能改善脑外伤后患者的认知功能,且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效果优于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相似文献   

4.
王甜甜  陆芳  李霖荣  何欢  樊红 《中国康复》2016,31(6):412-41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的疗效,比较不同频率rTMS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24例,分为对照组、低频组和高频组3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语言治疗,低频和高频组在常规语言治疗的基础上分别联合低频和高频rTMS治疗,3组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汉语失语症心理语言评估(PACA)中的视图命名测试。结果:经过2周治疗后,3组视图命名得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反应时间明显缩短(P0.05),且rTMS刺激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但是低频组与高频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和高频rTMS刺激和语言治疗均有利于改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的视图命名成绩,并加快视图命名反应时间,而且rTMS联合语言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语言治疗;另外,低频与高频rTMS在改善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视图命名方面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影响。方法:将25例PSCI患者随机分为刺激组(12例)和安慰刺激组(13例)。两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刺激组在此基础上予左前额叶背外侧区10Hz rTMS治疗,安慰刺激组予假刺激,共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2、4周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维多利亚版Stroop测试、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评估患者认知功能,予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评估患者ADL。结果:刺激组患者执行、记忆及整体认知功能在治疗2周及4周后均显著改善(P0.05),安慰刺激组患者上述功能在治疗4周后显著改善(P0.05),刺激组患者执行功能及总体认知功能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ADL在治疗2周及4周后均显著提高(P0.05),刺激组患者提高的幅度显著高于安慰刺激组患者(P0.05)。结论:高频rTMS治疗可有效改善PSCI患者认知功能及ADL。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注意障碍患者的注意功能和事件相关电位的影响。方法:将60例卒中后注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予以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高频(10Hz)rTMS刺激,对照组予以rTMS假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符号数字模式测试(SDMT)、数字广度测试(DST)、字母删除试验、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评定。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MoCA、SDMT、DST、正确删除数等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P300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P<0.05),观察组MoCA、SDMT、DST、字母正确删除数等评分较对照组提高更明显(P<0.05),P300潜伏期、波幅较对照组变化明显(P<0.05)。结论:高频rTMS可改善脑卒中后注意障碍患者的注意功能,P300可作为反映其注意功能受损的神经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彭源  陈康  张瑾  陈钰杰  张顺喜 《中国康复》2015,30(2):112-113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预刺激结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脑梗死患者32例分为3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A组加用rTMS刺激患侧大脑运动皮质区(M1区),后行患侧上肢FES治疗;B组加用FES治疗,不进行rTMS预刺激。治疗前后评定患侧上肢Fugl-Meyer评分(FMAUE)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3组治疗2及4周时,FMA-UE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提高趋势(P<0.01);且A组治疗2及4周时FMA-UE及MBI评分更高于B、C组(P<0.01),B组更高于C组(P<0.01)。结论:FES能够促进脑梗死后偏瘫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通过高频rTMS预刺激能进一步增强FES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8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1例)采用吞咽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41例)采用高频rTMS作用于健侧半球吞咽皮质代表区联合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2组疗效,吞咽障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脑电仿生电刺激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EAP)及体感诱发电位(SEP)的影响。方法:选择广东三九脑科医院植物状态促醒中心收治的90例PV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仿生电组和联合组3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用基础管理、高压氧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此外,针刺组接受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主穴选水沟、双侧内关、双侧三阴交等穴位,辅穴选极泉、尺泽、委中等穴位),每日1次;仿生电组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主电极放于完骨穴和天柱穴,每次治疗99 min后,休息30 min,再继续治疗99 min,每日1次;联合组接受醒脑开窍针法联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治疗,每日1次;3组均连续治疗30 d。治疗前1 d及结束治疗后1 d采用修订的昏迷恢复量表(CRS-R)评估3组患者意识状态,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监测BAEP和SEP的分级及患侧各波潜伏期、间期的变化。结果:治疗前,3组CRS-R量表评分、BAEP和SEP分级、Ⅰ、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P15、N20、P38波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30 d后CRS-R评分明显升高,BAEP和SEP分级均明显降低,3组Ⅰ、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P15、N20、P38波潜伏期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联合组CRS-R量表评分高于针刺组和仿生电组,BAEP和SEP分级均低于针刺组和仿生电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Ⅰ、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间期、P15、N20、P38波潜伏期较针刺组和仿生电组均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结合脑电仿生电刺激有助于促进PVS患者意识恢复,能提高临床促醒疗效,一定程度上可改善PVS患者的SEP和BAEP。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脑电仿生电刺激完骨、天柱、内关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脑血流速度及脑代谢的影响。方法 60例PV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管理、高压氧、促醒药物、感觉刺激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脑电仿生电刺激双侧天柱、完骨(主电极)、内关穴(辅助电极)治疗,连续治疗30 d。分别于治疗开始前1 d及治疗结束后1 d采用PVS疗效评分量表进行评估,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波普(MRS)检查观察脑血流速度及脑代谢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67%,优于对照组的60.00%(P0.05)。观察组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治疗前后平均流速改变(ΔVm)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胆碱复合物/肌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电仿生电刺激完骨、天柱、内关可明显改善PVS患者脑循环及脑代谢,有可能提高临床促醒疗效。  相似文献   

11.
黄寒冰  夏楠  周志忠  柯俊  黄杰 《中国康复》2018,33(5):385-388
目的:探讨标准化体位变换联合前庭神经刺激方案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效果。方法:入选2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严重意识障碍患者,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标准化的体位变换联合前庭神经刺激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使用脑电图(EEG)改良分级标准对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患者脑电状态进行评估,同时使用昏迷恢复量表(CRS-R)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以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评估,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脑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2个月后及3个月随访,2组CRS-R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0.05);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CRS-R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随访,CRS-R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个月后,2组EEG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组间对比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标准化体位变换联合前庭刺激治疗作为一种强化的专项治疗,能够更有效改善严重意识障碍患者的脑功能,是一种较好的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的促醒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意识障碍(DOC)患者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8例DOC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行tDCS治疗,采用7cm×5cm的等渗盐水明胶海绵电极于患者左前额叶背外侧行阳极刺激,阴极刺激位于右眼眶或右肩上,刺激强度为2mA,治疗时间每次20min,每日1次,每周6次,2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采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上肢体感诱发电位(USEP)、脑电图(EEG)及格拉斯哥量表(GCS)和持续植物状态(PVS)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GCS、PVS、EEG、BAEP、USE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GCS、PVS、EEG、BAEP、USEP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且且观察组患者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疗效评估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47%,显著有效率为78.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21%,显著有效率为42.1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DOC患者的BAEP、USEP、EEG、GCS、PVS评分,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tDCS治疗的联合干预方案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临床疗效。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99例SCI后NP患者分成对照组、针刺组和联合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基础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针刺治疗,联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进行rTMS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对3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量表(VAS)、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生活质量SF-36量表评估。结果:治疗6周后,3组患者VAS、HAMD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SF-36量表各项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针刺组VAS、HAMD和HAMA评分较对照组均有降低(P<0.05),SF-36量表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有升高(P<0.05);联合组VAS、HAMD和HAMA评分较针刺组和对照组均有降低(P<0.05),SF-36量表各项评分较针刺组和对照组均有升高(P<0.05)。结论:rTMS联合针刺治疗SCI后NP患者,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疼痛现象,且在改善患者情绪和生活质量方面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刘洁  万根方  朱霄佳  张明  陈伟 《中国康复》2023,38(6):328-332
目的:观察不同时序rTMS刺激联合常规吞咽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0月在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rTMS-常规组、常规-rTMS组,每组20例。分别给予常规康复治疗、rTMS-常规顺序治疗以及常规-rTMS顺序治疗。rTMS刺激患侧运动皮质代表区,采用频率10Hz,治疗强度为80%的静息运动阈值,每次治疗2s,间隔10s,时间20min。3组患者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5d,连续治疗4周,治疗干预前后分别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以及表面肌电图检查(sEMG)。结果:治疗4周后,3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rTMS-常规时序组和常规-rTMS时序组相比常规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明显降低(P<0.05),与常规-rTMS时序组相比rTMS-常规时序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明显降低(P<0.05);3组的SSA评分数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RMS值较治疗前提高(P<0.05),rTMS-常规组和常规-rTMS组相比常规组,SSA评分明显降低(P<0.05),RMS值明显提高(P<0.05),rTMS-常规治疗时序和常规-rTMS时序相比,RMS数值提高更明显(P<0.05),但是SS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rTMS刺激联合常规治疗比单纯常规治疗对于改善脑卒中后的吞咽障碍的效果更好,其中rTMS-常规时序的治疗方案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作观察疗法(AOT)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72名缺血性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D 4组各18例,4组都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再给与不同治疗措施。A组:AOT+rTMS,B组:AOT,C组:rTMS;D组:无其他治疗措施。每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开始前、治疗4、8周后分别进行Fugl-Meyer下肢评分(FMA-LE)、10m步行测试(10MWT)、体感诱发电位(SEP)评估。结果:4组患者治疗4周、8周后的FMA-LE、10MWT、SEP潜伏期以及SEP波幅均存在交互效应(均P<0.05)。4组患者治疗4周、8周后的FMA-LE、10MWT以及SEP波幅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4组患者治疗8周后的FMA-LE,10MWT以及SEP波幅均较治疗4周后升高(均P<0.05);4组患者治疗4周及8周后SEP潜伏期均降低(均P<0.05);4组患者治疗8周后SEP潜伏期较治疗4周后均有降低(均P<0.05)。治疗4周、8周时,A组FMA-LE、10MWT和S...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rTMS治疗组和伪rTMS治疗组,每组各30例。伪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rTMS假刺激治疗,rTMS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1Hz rTMS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予1Hz rTMS治疗以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治疗。3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上肢F波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的MAS评分以及F波潜伏期、波幅、Hmax/Mmax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均P<0.05),rTMS治疗组明显低于伪rTMS治疗组(P<0.05);三组患者的FMA-UE、MBI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提高(均P<0.05),且联合治疗组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但rTMS治疗组的FMA-UE、MBI评分与伪rTMS治疗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肌肉痉挛和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靶向针刺联合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针刺组、联合组,每组各20例。常规组采用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等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采用直接进食法、间接疗法等。针刺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由资深针灸师进行靶向针刺,选穴风池、利咽穴等。联合组在针刺组基础上应用高性能磁刺激仪进行治疗。采用洼田饮水试验(WST)和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价患者吞咽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3组WST及SS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均P<0.05),且联合组和针刺组均低于常规组(均P<0.05),联合组更低于针刺组(P<0.05)。联合组及针刺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组(均P<0.05),且联合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针刺组(均P<0.05)。结论:靶向针刺治疗及高频rTMS联合靶向针刺治疗均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吞咽障碍,且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深呼吸体操对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情绪和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50例PS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空白磁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rTMS刺激联合深呼吸体操。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改良Barthel指数(MBI)以及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HAMD-24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MBI、SS-QOL各项目评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以上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深呼吸体操能进一步缓解PSD患者的抑郁情绪,并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质量,该联合治疗模式值得在PSD患者中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对颅脑损伤康复期患儿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2021年7月-2022年12月于我院儿科收治的颅脑损伤恢复期患儿共8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对照组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1人,其中对照组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试验组使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高压氧治疗,采用神经功能评分(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评分及认知功能评定表(LOTCA)来评价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康复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且治疗后试验组评分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儿上下肢FMA评分治疗后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LOTCA评分治疗后均比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TMS联合高压氧治疗颅脑损伤康复期患儿,能有效提高患儿认知及运动能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