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微小RNA-191(miR-191)、微小RNA-18a(miR-18a)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与预后关系。方法选取本院就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脑卒中组),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14例进行对照研究(健康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miR-191、miR-18a表达水平,分析miR-191、miR-18a单一及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价值,分析不同预后miR-191、miR-18a水平及MRS评分,并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因素。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脑卒中组患者糖尿病史人数、miR-191表达水平升高(P 0. 05),miR-18a表达水平降低(P 0. 05);血清中miR-191、miR-18a对缺血性脑卒中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 878、0. 765,截断值分别为1. 28、0. 86;两者联合诊断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 907;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miR-191表达水平及MRS评分均较高(P 0. 05),miR-18a表达水平较低(P 0. 05);糖尿病史、miR-191、MRS评分为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危险因素(P 0. 05),miR-18a为预后保护因素(P 0. 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miR-191呈高表达,miR-18a呈低表达,两者均可能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进程,两者联合检测可较好评估缺血性脑卒中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低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与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0月在该院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175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脑出血转化组12例和非脑出血转化组163例;另选取同期于200例该院体检并检查结果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溶栓前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发生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性脑卒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较高(P0.05)。与非脑出血转化组比较,脑出血转化组患者心房纤颤发生率、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溶栓前舒张压、NIHSS评分较高(P0.05)。脑出血转化组患者溶栓前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低于非脑出血转化组(P0.05)。回归分析显示,高NIHSS评分、低间接胆红素是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低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预后呈负相关。低间接胆红素是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2021, 48(2):134-137]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血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连续入组方便取样的方法纳入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住院的353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控制混杂因素后对入院、溶栓完成即刻、24 h、日间、夜间血压与早期神经功能恶...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适应证问题上存在较多争议。为此,本研究进行了双盲对照研究,共选取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5例,其中61例予以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对患者进行TOAST分型,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卒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目前其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再灌注治疗,包 括静脉溶栓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病时间 6 h 内给予静脉溶栓可改善预后,然而静脉溶 栓同时也存在出血转化的风险,可能对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和远期预后产生不利影响。目前的研究 认为,炎症反应主要参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生理病理机制。现对炎症反应 与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风险预测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溶栓后出血转化的早期识别和预防提 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溶栓治疗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适应证问题上存在较多争议.为此,本研究进行了双盲对照研究,共选取2005年10月至2008年6月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5例,其中61例予以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对患者进行TOAST分型,观察疗效及并发症.初步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房颤是否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效产生影响及对于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否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从2006年4月到2012年1月连续收集发病6小时内给予尿激酶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合并房颤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分为两组:房颤组(26例)和无房颤组(6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量表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房颤组与无房颤组溶栓治疗后7d溶栓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7.7% vs 56.7%,P>0.05).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后90 d,房颤组57.7%的病人功能恢复好,无房颤组65.0%的病人功能恢复好,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颅内出血的发生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但与无房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无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可以从溶栓中获益,房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效无显著影响,合并房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予尿激酶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时间窗内静脉溶栓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患者172例,根据发病-溶栓时间窗差异分为3组,时间窗分别为≤3.0 h(观察A组)、>3.0~4.5 h(观察B组)、>4.5 h(观察C组),对其中合并心房颤动者溶栓疗效进行评估分析。结果3组患者溶栓24 h后出血转化结果、溶栓3个月时神经功能结局良好率、病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3 h者,心房颤动可显著增加患者发生PH型、HI型出血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可造成溶栓时间窗≤4.5 h患者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心房颤动与不同时间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神经功能结局不良发生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溶栓时间窗仍是影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重要因素,对于溶栓时间窗≤3.0 h者,合并心房颤动不会对溶栓疗效造成影响;对于发病-溶栓时间>3 h者,心房颤动可能造成患者溶栓后出血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9.
<正>本刊2015年第2期报道专题为脑血管病一级预防,重点内容包括:常见缺血性卒中发病机制和病理学特点;基因多态性与脑卒中相关性研究进展;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阿司匹林在脑卒中一级预防中的应用;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与健康教育;单侧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致脑血流灌注改变空间模式的多模态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Apo Eε4等位基因与血脂和预后相关性分析;HAT、SEDAN评分及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后出血性转化临床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对其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12—2016-11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依据发病前是否采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分为观察组(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和对照组(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2组均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分析其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脑卒中预后、病死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溶栓前NIHSS评分、早期缺血改变均是影响患者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导致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上升(P0.05);溶栓前NIHSS评分、症状性颅内出血、溶栓前早期缺血改变、溶栓前收缩压及血糖均会对患者静脉溶栓预后造成影响,而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发病前应用抗血小板药物不会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预后造成明显影响,且不会引起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上升,是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