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一次性多功能人工气道输氧湿化管在气管切开后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行气管切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单鼻塞输氧管联合微量泵延长管进行输氧湿化.观察组采用...  相似文献   

2.
陈荣  吴振添  吴建梁 《全科护理》2020,18(18):2298-2299,2304
[目的]介绍一个便携、恒温的气道湿化器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方法]设计一个便携、恒温的气道湿化器,装置分为瓶身部分和湿化管道两部分,瓶身是具有保温功能的双层圆柱形杯体,湿化器的盖子上有接头出雾口,可与管道相连。通过和传统的湿化装置相比较,评价该湿化器的临床效果,包括感染率、套管脱出率和套管堵塞率等。[结果]随访6个月,两组病人均存活,观察组病人感染、套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372,0.027)。[结论]研制的新型气道湿化器具有便携恒温特点,有利于减少气道感染和套管堵塞,适于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3.
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病人的常规护理。目前临床上对不使用呼吸机的气管切开病人常用的湿化方法有:湿化液气道内针筒注入法、连接输液装置气道内滴入法和气道内微泵泵入法3种。事实上,这3种方法均存在湿化不均匀的缺点,一方面是被持续泵入或注入的局部湿化过度,引起病人呛咳,另一方面是未被湿化的部位仍然干燥,引起痰液结痂。为克服上述弊端,笔者反复试验,研制出气道湿化专用的“针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人工气道湿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张旭红 《天津护理》2009,17(1):60-61
气管切开术最初是一种紧急情况下建立人工气道的急救手术,仅用于解除喉梗阻引起的呼吸困难。随着对呼吸道病理、生理的深入了解,气管切开术已成为治疗某些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由于气管切开患者吸入的空气不经上呼吸道的加温加湿,造成下呼吸道的分泌物变得粘稠不易咳出,并损害黏膜的柱状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受阻,分泌物潴留在支气管中导致肺部感染,为降低下呼吸道感染,对人工气道进行湿化,现将人工气道湿化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方法:将263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成微剂量输液器气道持续湿化组(A组)130例,传统间断气道湿化组(B组)133例,比较A、B两组气道湿化效果,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不良反应情况,护士操作所需时间。结果:A组湿化满意127例,湿化不足3例,效果明显好于B组(P0.01)。A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发生率以及护士操作时间均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微剂量型输液器进行气道持续湿化较传统间断气道湿化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改良气道管理方案在气管切开行气道湿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4月收治于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行气管切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观察组采用改良气道管理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管理及约束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肢体约束时间、ICU住院时间、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及气切套管拔管成功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痰痂形成1例(2.22%)、气道黏膜损伤8例(17.78%)、肺部感染4例(8.89%),对照组痰痂形成12例(26.67%)、气道黏膜损伤34例(75.56%)、肺部感染13例(28.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约束部位皮肤压痕5例(11.11%)、约束侧肢体肿胀2例(4.44%),对照组发生皮肤压痕32例(71.11%),肢体肿胀14例(3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肢体约束时间(8.00±2.33) d、ICU住院时间(10.73±2.56) d、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15.00±4.55) d,对照组肢体约束时间(13.04±3.64) d、ICU住院时间(16.04±2.98) d、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28.00±5.1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气道管理方案能有效减少气道湿化及约束相关并发症,缩短患者肢体约束时间、ICU住院时间及气切套管使用持续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魏琴 《现代护理》2001,7(7):48-48
气管插管、切开后 ,病人呼吸道失液较多。因此 ,加强气道湿化尤为关键 ,而传统的定时用针筒进行气道湿化 ,液体进入不均匀 ,容易引起病人刺激性呛咳。我们采用微泵进行持续气道湿化 ,现介绍如下。选择 2 0 0 0年 8月~ 11月ICU内的气管插管、切开病人 30例 ,最大年龄 71岁 ,最小 2 0岁 ,平均 45 .5岁。将病人分为对照组 (传统组 )和实验组 (用微泵持续湿化气道组 )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每小时用针筒注入气道湿化液 2ml,实验组用针筒抽取气道湿化液 5 0ml装于微泵上 ,延长管一端与针筒乳头相连 ,另一端接输液针头与鼻导管相连 ,调节适当…  相似文献   

8.
气道湿化在人工气道的护理中占有重要地位。自2001年6月以来,我们利用一次性输液器将湿化药液持续向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内滴入,代替用注射器定时向气道内注入湿化液,经临床30例患者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置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湿化疗法是指应用湿化器将溶液或水分散成极细微粒(通常为分子形式),以增加吸入气体中的湿度,呼吸道和肺吸入含足够水分的气体,达到湿润气道黏膜、稀释痰液、保持黏膜纤毛正常运动和廓清功能的一种物理疗法。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管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金美  慈静 《现代护理》2001,7(12):56-56
气管切开的病人 ,为保证呼吸道湿化 ,最好持续滴入湿化液 ,每分钟 3~ 5滴。以往我们采用去掉头皮针针头的硅胶管 ,为气管切开病人做持续气管湿化 ,有以下缺点 :病人咳嗽或深呼吸时易将湿化管喷出 ;影响吸痰。吸痰时需取出 ,易污染 ,且不利于吸痰时的充分湿化。为解决以上问题 ,我们制作了新的气管湿化管。1 制作及使用方法将输液器插入配好的 2 5 0ml湿化液内 ,排气后 ,把头皮针针头从中部弯曲 90°,然后取下针头外塑料套管 ,将针头放于气管内套管内 ,弯曲部分卡于管口边 ,使针头紧贴气管内套管内壁 ,用胶布将头皮针针柄固定在内套管外…  相似文献   

11.
人工气道持续氧雾化湿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在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病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用持续氧雾化温化法和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湿化法。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气道湿化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痰液黏稠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气道湿化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刺激性咳嗽、痰栓形成、气道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明显升高,心率、呼吸频率明显减慢(P〈0.05)。[结论]持续氧雾化人工气道湿化能安全、有效地提高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病人的气道湿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效的气管内给药护理方式,降低气管切开术后患者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改善预后。方法收集本院ICU及感染内科87例气管切开患者,其中26例给予间歇气管内滴药,34例给予气管内喷雾,27例给予持续气管内滴药。采用检测不同时间点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以及痰液细菌学培养的方法,对上述3组方案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持续气管内滴药组在各时间点所测得的血药浓度均显著高于其他组,而该组痰培养阳性例数所占比例也要低于其他2组。结论采用持续气管内滴药的方法,在预防气管切开术后患者的肺部感染、改善预后方面的疗效优于其余2种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新型气道管理用品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实验组采用新型气道管理用品进行气道管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用品进行气道管理。比较两组气道管理相关评价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痰痂形成例数、气道黏膜损伤例数、床头抬高符合例数、肺部感染例数、皮肤压痕例数、肢体肿胀例数、约束时间、ICU住院时间、气切导管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气道管理用品更适用于气管切开患者进行气道管理,能够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缩短治疗时间,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机械加温加湿器与氧气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在人工气道中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建立人工气道时间超48 h的74例危重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氧气雾化吸入行气道深化,研究组采用机械加温加湿器的方式行气道湿化,比较2组患者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 气道湿化后,研究组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Z=-6.849,P<0.001);患者舒适率高于对照组(χ2=9.784,P=0.002),痰细菌培养结果阳性率低于对照组(χ2=6.618,P=0.010)。结论 针对建立人工气道患者,利用机械加温加湿器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明显优于氧气雾化吸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鼻在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脑出血行气管切开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气道湿化护理,观察组采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观察两组患者的每天吸痰次数、排痰量及肺部感染和痰痂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每天排痰量、吸痰次数及肺部感染及痰痂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人工鼻对脑出血气管切开患者的气道进行湿化,对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病人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103例经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COPD)病人按随机分组分为人工鼻组和常规组,观察对比两组病人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度、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和护理时数等指标。[结果]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较常规间断注入湿化能减少病人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黏稠度,减慢心率、提高氧饱和度,同时减少护理时数。[结论]人工鼻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气道管理,达到理想的加温湿化效果,并具有过滤功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并无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常规滴入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方法能提高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陈星梅 《全科护理》2013,(32):2986-2987
[目的]观察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湿化方式对气道的影响.[方法]将50例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湿化气道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静脉泵持续泵入氨溴索湿化气道,对两组1周内更换气管套管次数、湿化满意度、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更换气管套管次数少于对照组、湿化满意度及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应用氨溴索微量泵持续湿化气道优于传统的间断湿化方法.  相似文献   

19.
梁少霞 《家庭护士》2007,5(9):13-1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病人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的效果.[方法]103例经气管切开行人工通气(COPD)病人按随机分组分为人工鼻组和常规组,观察对比两组病人刺激性咳嗽、痰液黏稠度、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和护理时数等指标.[结果]应用人工鼻进行气道湿化较常规间断注入湿化能减少病人刺激性咳嗽、降低痰液黏稠度,减慢心率、提高氧饱和度,同时减少护理时数.[结论]人工鼻应用于气管切开病人进行气道管理,达到理想的加温湿化效果,并具有过滤功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脱机后使用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后的效果。方法选择28例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为实验组,采用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进行气道湿化;同期27例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湿化瓶鼻导管吸氧、定时间断气道湿化。结果实验组在痰液黏稠度、呼吸道刺激、肺部感染等方面低于对照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流量湿化氧气治疗在建立人工气道脱机后的患者中湿化效果满意,肺部感染率较低,氧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