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针疗法是将火针烧红后,快速刺入病变部位的疗法。国医大师贺普仁将以火针为主的疗法总结为温通法。此法借火力激发经气、疏通气血,临床应用范围广泛。近年来笔者利用火针在临床上治疗多种疑难、顽固性疾患,多取良效。现介绍初患有头疽采用火针治疗的有效案例。  相似文献   

2.
火针疗法临床应用文献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疗法是将针具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或者病患局部,并迅速出针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扶正助阳,温通经络,祛邪引热的功效。笔者对1998~2007年火针疗法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研究,发现火针被广泛用于治疗运动、皮肤、神经、内分泌、消化、妇产科等多个系统及科室137种不同疾病,说明火针现代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选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3.
火针疗法是将针具烧红后,迅速刺入穴位或者病患局部,并迅速出针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扶正助阳,温通经络,祛邪引热的功效。笔者对1998~2007年火针疗法临床应用及研究文献进行计量学研究,发现火针被广泛用于治疗运动、皮肤、神经、内分泌、消化、妇产科等多个系统及科室137种不同疾病,说明火针现代应用广泛,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选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4.
传统火针发源于《黄帝内经》,经后世医家传承与发展,演变出现代各型火针针具,而火针针具的改良与创新直接推动了各时期火针疗法的发展。笔者从传统和当代两个视角,总结了火针疗法的发展概况,对传统火针和当代火针针具的特性与用途、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发展前景等方面作出分析,为临床辨证使用火针疗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创建“贺氏三通法”,将火针疗法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临床治疗中,不仅用火针治疗传统的寒证、经筋病,还将其用于热证的治疗,并突破古人“面上忌火针”的局限。导师李岩主任医师为贺普仁教授学术传承人,继承与发展了火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改良了传统火针针具,使用烙刺火针治疗血管瘤和扁平疣等疾病,扩大了火针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将火针灵活运用于儿科疾患的治疗中。本文选取4种临床常见儿科疾病,介绍李岩主任医师的临床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致病因素离不开气虚、血瘀、寒痰。毫火针是中医特色疗法,在治疗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上起到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之功效,结合内服补阳还五汤合解语丹临床收效显著。 本文介绍汪节老师应用毫火针结合内服中药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经验,进一步探索毫火针结合中 药内服在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火针疗法与放血疗法临床疗效确切,临床上用火针、放血结合体针的方法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疗效显著。本文总结针刺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经验,结合贺氏三通法,利用火针放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病患者32例疗效颇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火针疗法源远流长,早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就有记载:"大针者,尖如梃,其锋微员,以泻机关之水也。"导师曾考证大针实为火针的误书。火针疗法唯借火力,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邪,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补益阳气的作用。它通过温热刺激穴位和部位,来增强人体阳气,调节脏腑,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治疗经  相似文献   

9.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针的针尖烧红,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腧穴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具有针和灸的双重作用。火针疗法始载于《内经》,称其为燔针、卒针,主要用于治疗筋骨痹痛之证。后来又称为烧针、火针,逐步发展开始被应用于治疗各科疾病。使用火针治疗外科疾病早有记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使用火针治疗外科疮疡,清代王清任在《外科正宗》中记载使用火针治疗瘰疬。火针又分单头火针和多头火针,单头火针即只有一根针组成,直径为0.5 mm~1.1 mm,可用于刺破囊壁及深层组织;多头火针是由5~8根0.5mm的钨钢针绑在一起组成,可用于烧灼表面组织。笔者在临床应用火针的过程中发现,使用火针治疗中医外科疾病具有极大的优势,现将湖北中医药大学国医堂濒湖博士诊疗室临床治疗中应用火针的案例部分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火针疗法是用一种特制的针具,经加热烧后采用一定的手法刺入到人体的腧穴或患处,以达到祛疾除病的一种针灸治疗方法。火针疗法自《内经》中首次用文字记载至今,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临床实践,逐步改进发展和完善至今。通过经络出现的各方面的表现,临床应用火针的热力,借火助阳、温通经络,以热引热等作用,其所消之症结包括气、血、痰、湿、瘀血、承湿等所致的疾病。故我院采用火针对带状疱疹、慢性湿疹、痒疹,痤  相似文献   

11.
火针疗法是将针体加热、烧红至发白,采用一定的手法,快速刺入腧穴或病变的部位,以达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扶正祛邪的一种针刺方法。庄礼兴采用火针治疗痛证疗效明显,通过对庄礼兴治疗痛证经验进行总结,从而为痛证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邢宝忠 《北京中医药》2005,24(5):299-300
火针是将特制针用火烧红,迅速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火针开始应用于内经时期,当时称为燔针、粹刺,其后又称为烧针、白针.它在贺普仁教授倡导的针灸三通法里,属温通法.我们将火针用在痔疮的治疗上,在直肠无痛区操作,扬长避短,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为痔疮的治疗增添了新的方法.现将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风湿性关节炎,蒙医称“关节黄水病”主要是由于血“希日”热和“巴达干”“郝依”的寒引起的综合性反应,应用火针,温针治疗该病,在蒙医《四部医典》中有着广泛的记载,《四部医典》曰:“可施火疗法之疾症,胆寒头部,四肢之黄水”。  电热针是根据经络学说和针灸“淬刺”(火针)的理论为基础,结合现代电子技术而研制成的一种针灸仪器,根据电热针温度可调的特点,按其温度由低到高的不同分为三个阶段,可将电热针模拟为火针,温针,暖针的不同功能,笔者根据蒙医理论结合电热针这一特性,应用电热针模拟“火针”“温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在临床上取…  相似文献   

14.
方晓仪 《新中医》2020,52(24):115-117
通过检索近 5 年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相关文献,分别从单纯火针疗法、火针联合中药内服、火针联合中医外治、火针联合西药、火针联合物理疗法、火针综合疗法六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作为中医特色疗法之一,火针疗法在痤疮的临床运用上已取得较好的疗效,而联合其他治疗手段的综合治疗取得的疗效更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应用清热利湿、滋阴润燥中药配合温通内外、调和气血之火针治疗胆脂瘤型中耳炎,针药结合,药以清泄内毒,针以调经通络,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茵陈蒿汤为治疗湿热发黄的第一要方,功专清热利湿,笔者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该方病机关键在于中下焦湿热,而不论发黄与否,符合病机者皆可加减使用。火针可温通经脉,尤可以热引热,疏散火热毒邪,以达清热解毒、活血行气之功。笔者在临床应用茵陈蒿汤加减配合火针疗法治疗符合上述病机的多种病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火针治疗单纯内痔、混合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邢宝忠 《北京中医》2005,24(5):299-300
火针是将特制针用火烧红,迅速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针刺方法.火针开始应用于内经时期,当时称为燔针、粹刺,其后又称为烧针、白针.它在贺普仁教授倡导的针灸三通法里,属温通法.我们将火针用在痔疮的治疗上,在直肠无痛区操作,扬长避短,取得了理想的疗效,为痔疮的治疗增添了新的方法.现将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火针疗法是将一种特殊材质制成的针具在火上烧红后,迅速刺入人体的一定穴位和部位的治疗方法.古代又称之为燔针、焠针、白针、烧针.国医大师贺普仁研究火针数十年,首先发起和倡导火针的临床应用,在其适应证及发病机理方向进行挖掘、应用,拓展了这一传统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火针疗法与毫针、火罐等治法相结合,治疗痹症45例,获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火针和温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6年3月在我院门诊针灸治疗膝骨关节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火针组46例与温针组46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火针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5.65%,温针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9.13%,火针组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温针组,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火针疗法和温针疗法对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均有一定的疗效,火针疗法较温针疗法而言镇痛效果更好、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火针是灵枢九针之一,是从伏義氏“九针”中的“大针”发展而来,单用或结合其他疗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治疗,效果明显。“岭南火针疗法”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根据岭南地区高温多湿的地域特点、人体易阳浮而阴闭、湿热的体质特点而形成的中医外治疗法,其中对于火针针具的创新、特有的操作方法、确切的疗效及广泛的适应症形成了独特的岭南火针疗法。林国华教授结合岭南地区气候湿热、阳盛有余的特点,通过“辨症、辨病、辨经、辨证、辨脏腑”取穴,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针刺深度及针刺密度,巧用岭南火针疗法对岭南地区湿热气候下的顽疾痼疾进行治疗,疗效确切,使岭南火针疗法逐渐成为火针疗法的重要分支。林国华教授以“火郁发之”为出发点,将火针的功效发挥到“温、通、补、消、清”。现分享林国华教授在临床上应用岭南火针疗法的经验,以期推进岭南火针疗法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