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丹参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UC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给予口服SASP每日3~4g,注射用丹参4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4周后改为丹参片4片,每日3次口服,8周为1疗程。对照组27例除不使用丹参外,用SASP方法、疗程同治疗组。结果丹参联合SASP治疗UC的疗效在第4、第8周均优于单用SASP组。结论丹参联合SASP治疗UC具有起效性、疗效好,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减少复发等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PP-4抑制剂单独及联合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疗效。方法 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平均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DPP-4抑制剂和SASP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用5%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小鼠UC模型,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0.5%羧甲基纤维素(CMC)灌胃,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给予西格列汀、SASP、西格列汀和SASP两者联合灌胃治疗,1次/d,连续6d。每天观察小鼠的临床症状,称量小鼠体质量,观察大便形状,检测大便隐血,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6d后处死小鼠,分离结肠组织,测量结肠长度,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水平。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相比,DPP-4抑制剂治疗组、SASP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均明显改善UC小鼠临床症状, 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长度明显增加(P<0.05),结肠病理损伤明显缓解;DPP-4抑制剂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血清GLP-2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DPP-4抑制剂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小鼠DAI评分显著降低(P<0.05),结肠长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 DPP-4抑制剂对UC小鼠有显著的治疗作用,与SASP联合用药可达到协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卞红磊  魏艳静  赵发 《广东医学》2004,25(11):1258-1259
目的 观察柳氮磺胺吡啶 (SASP)对溃疡性结肠炎 (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复合法 (2 ,4 -二硝基氯苯 乙酸 )制备细胞免疫反应性UC大鼠模型 ,SASP药物治疗后 ,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对照组大鼠、UC组大鼠及SASP治疗组大鼠结肠黏膜中PPARγ的表达情况。结果 UC大鼠、SASP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阳性细胞个数分别为 11 7± 3 4 6 ,5 7 0±8 4 2 ,81 8± 15 73,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的表达经统计学处理明显低于对照组和SASP治疗组 (P <0 0 0 1) ,对照组和SASP治疗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的表达减少 ,SASP治疗后可以明显增加UC大鼠结肠黏膜上皮PPARγ的表达 ,提示SASP对UC的治疗作用可能与PPARγ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入选标准的UC患者60例分成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SASP 1.0g/次,每天4次,SASP 2g加入100ml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每晚1次。对照组口服SASP 1.0g/次,每天4次。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0%和33.33%;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6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结论SASP口服联合灌肠治疗UC比单纯口服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柳氮磺胺吡啶(SASP)口服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6例UC患者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治疗组口服SASP1.0g/次,每天4次,SASP2g加入100ml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每晚1次。对照组口服SASP1.0g/次,每天4次。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治愈率分别为65.2%和34.8%;有效率分别为91.3%和56.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SASP口服联合灌肠治疗UC比单纯口服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拟"愈溃结汤"、柳氮磺胺吡啶(SASP)、甲硝唑联合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53例活动期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采用"愈溃结汤"联合SASP和甲硝唑灌肠治疗,每晚1次,保留1小时,持续4周后改口服SASP及甲硝唑维持治疗8周;对照组25例给予SASP加甲硝唑口服12周。两组3个月疗程结束后行结肠镜复查。结果:治疗组治愈率75%(21/28)、有效率92.9%(26/28);对照组分别为28%(7/25)、76%(19/25)。两组近期治愈率和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自拟"愈溃结汤"联合SASP及甲硝唑灌肠治疗UC有较好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微生态制剂如枯草杆菌和屎肠球菌(美常安),双歧杆菌活菌抵制剂(丽珠肠乐)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片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设计,将30例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分为美常安联合SASP组(A组)10例;丽珠肠乐联合SASP组(B组)10例;SASP组(C组)10例,疗程均为4周.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大便菌群、临床症状总积分百分比、Sutherland疾病活动性指数、肠镜分级进行比较.结果:大便菌群变化、临床症状总积分降低百分比,A、B组治疗前后为显效,C组治疗前后为有效.结论:SASP加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SASP,而SASP联合美常安,SASP联合丽珠肠乐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皆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云南白药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将64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所有患者接受基础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SASP保留灌肠,治疗组给予康复新液、云南白药联合SASP保留灌肠。比较2组近远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5.6%、96.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0.6%、81.3%(P0.05);治疗后,2组结肠镜检查结果均显著改善,但治疗组黏膜溃疡、脓血糜烂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治疗组复发率为19.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6.2%(P0.05)。结论康复新液、云南白药联合SASP保留灌肠治疗UC,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黏膜病变,促进溃疡面修复,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蒙脱石散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选用随机的方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使用蒙脱石散联合SASP,对照组使用SASP。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65.63%,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蒙脱石散联合SASP治疗轻中度UC效果优于单纯SASP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讨穴位埋线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穴位埋线同时服用SASP,对照组仅给予SASP治疗,60 d复查结肠镜观察疗效。结果32例治疗组患者30例有效,总有效率93.75%,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8.57%明显高。结论穴位埋线联合SASP治疗UC疗效可靠,临床症状能够短时间内改善。  相似文献   

11.
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对结肠黏膜组织中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p65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2,4-dinitro-chlorobenzene,DNCB)加丙酮局部灌肠法建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模型.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生理盐水)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柳氮磺胺吡啶(salazosulfapyridine,SASP)]、模型组、3个乌梅丸剂量组(0.575 g/kg、1.15 g/kg、2.3g/kg),造模后给药15天,处死大鼠收集样本,观察结肠黏膜大体形态及组织学改变;应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结肠黏膜组织中TLR4、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乌梅丸2.3 g/kg剂量组减轻了大鼠肠道水肿程度,并减少了赘生物及溃疡的形成,作用优于SASP组;模型组结肠黏膜组织TLR4、NF-κB p65蛋白的表达明现高于正常组(P〈0.01),乌梅丸组和SASP组则低于模型组,其中乌梅丸2.3 g/kg剂量组尤其明显(P〈0.01)。结论乌梅丸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TLR4的表达,降低NF-κB p65的活性免疫调节,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中药灌肠方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80例湿热内蕴型UC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单纯给予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和观察组40例(美沙拉嗪肠溶片口服+中药灌肠方),疗程结束后进行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及改良UC Mayo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改良UC Mayo评分及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美沙拉嗪肠溶片联合中药灌肠方在湿热内蕴型UC病人中的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柳氮磺吡啶(SASP)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对UC患者大肠黏膜CX3CR1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就诊的轻中度活动期UC患者5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另设健康组15例,观察组予以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SASP治疗,对照组予以SASP治疗,健康组为空白对照。观察所有U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改良Mayo评分结果,并观察健康组及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同一病变部位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情况。结果 UC患者治疗前大肠黏膜CX3CR1总阳性率为88.37%,健康组大肠黏膜CX3CR1总阳性率为2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89,P<0.01);治疗后2周,观察组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和改良 Mayo 评分结果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Z=-2.085,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SASP治疗UC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口服SASP ,参芪扶正注射液可能通过抑制大肠黏膜CX3CR1的表达而参与了UC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解毒化瘀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的影响,探讨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UC的机制。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salicylazosulfapyridine,SASP)组、益气解毒化瘀方低剂量组和益气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三硝基苯磺酸联合无水乙醇灌肠法复制UC模型。药物干预4周后,肉眼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大体病理损伤指数(chief morphology damage index,CMDI),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结肠组织损伤指数(tissue damage index,TD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大鼠血清IL-23和IL-10水平。结果各治疗组大鼠结肠CMDI和TDI评分及血清IL-23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IL-10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益气解毒化瘀方高剂量组在改善上述指标方面显著优于益气化瘀解毒方低剂量组和SASP组(P0.05,或P0.01)。结论益气解毒化瘀方通过调节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抑炎性细胞因子平衡,达到治疗UC目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调和致中”法针药结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伴肠上皮化生(IM)的临床疗效及内镜下胃黏膜的影响。方法 将80例CAG伴IM 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予“调和致中”针药结合治疗,对照组口服胃复春片。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年,对2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胃黏膜镜下征象、病理变化、临床疗效及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黏膜征象积分、胃黏膜病理积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观察组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1年后随访,对照组胃脘胀满和/或疼痛与嗳气泛酸、呈颗粒(结节)状与糜烂、炎症与肠化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胃中嘈杂与饮食减少、黏膜皱襞、血管透见与出血积分较治疗前减少(P<0.05),且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黏膜皱襞积分、炎症、肠化积分减少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复发率更低(P<0.05)。结论 对于CAG伴IM患者,“调和致中”针药结合能显著改善其临床症状,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或逆转内镜下黏膜及病理表现,并能有效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主要累及机体结肠和直肠黏膜,属于肠黏膜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其具体发病机制不清,现研究认为UC属于在遗传易感的基础上,由肠道局部免疫功能紊乱及炎症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1-2].UC患者临床表现以下腹痛、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为主,美沙拉嗪是治疗UC的临...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实证肠炎方结合美沙拉嗪治疗中重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中西组和西药组各36例,西药组予美沙拉嗪口服,中西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服实证肠炎方,两组均治疗4周。治疗后,通过观察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疗效、改良Mayo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液理化指标、不良反应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后中西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1.67%,西药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均比治疗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西组腹泻、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的症状积分及改良Mayo评分、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较西药组低,炎症性肠病生活质量问卷(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questionnaire,IBDQ)评分较西药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中西组未见不良反应,西药组出现胃部不适症状3例。[结论]实证肠炎方联合美沙拉嗪口服治疗中重度大肠湿热型UC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抑制炎症反应,提升生活质量,而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代偿期乙肝肝硬化肝肾阴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核苷酸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症小体及其产物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2组按指南给予恩替卡韦口服,治疗组加服柔肝化纤颗粒.2组疗程均为24周.疗程结束后,比较2组肝功能、肝纤四项[Ⅲ型前胶原(...  相似文献   

19.
双歧杆菌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黏膜MMP-2、NF-κB激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双歧杆菌(Bf)活制剂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检测其对细胞核因子(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影响,探讨双歧杆菌的发病机制。方法:将40只SPF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双歧杆菌(Bf)组。用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NBS)和10%乙醇混溶(1∶1,V/V)灌肠建立大鼠UC模型;双歧杆菌(Bf)给大鼠灌服双歧杆菌活菌制剂;柳氮磺胺吡啶组则给大鼠灌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则正常饲养,不予任何处理,共4周。4周后处死全部大鼠,观察大鼠一般情况的变化(毛色、精神、活动、食欲、睡眠、体力、大便情况),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应用Bf前后NF-κB、MMP-2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应用双歧杆菌制剂后,UC的症状、组织损害均较模型组明显减轻。同时MMP-2表达较模型组降低(SASP:3.200±0.761;Bf:4.270±1.600,P<0.05),NF-κB的表达也降低(SASP:3.520±1.029;Bf:3.400±1.037,P<0.05),但较正常对照组仍有明显增加;MMP-2的表达与NF-κB的表达呈显著的正相关(r=0.765,P<0.05)。同时,SASP组与Bf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生态制剂Bf对UC有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NF-κB的核结合活性,进而降低MMP-2的表达完成的,其作用与SASP作用相当,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