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治疗性内镜黏膜下切除(ESD)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的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ESD切除的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130例患者基本资料并随访。进行病变的肉眼分型、组织学类型分型、病变大小测量、浸润深度判定,评判浅表型浸润癌的浸润性生长方式、有无出芽、有无脉管侵犯,评判切缘状态等病理特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平均60.4岁,中位年龄62岁。肉眼分型以混合型(78例,60.0%)居多,其次为浅表平坦型(Type 0-Ⅱ)(49例, 37.7%)。病变最长径平均16.5 mm,中位病变最长径为13.8 mm。组织学改变:不确定异型增生3例(2.3%)、低级别上皮内肿瘤25例(19.2%)、高级别上皮内肿瘤56例(43.1%)、浸润性癌46例(35.4%)。肉眼分型与组织学亚型不相关。浸润性癌均为鳞状细胞癌,黏膜内浸润癌和黏膜下浸润癌分别为40例(87.0%)和6例(13.0%),黏膜下层浸润深度为sm1和sm2者分别为2例(4.3%)和4例(8.7%)。46例浸润性癌的浸润生长方式(INF)分别为INFa(膨胀型)23例(50.0%)、INFb(中间型)17例(37.0%)和INFc(浸润型)6例(13.0%)。3例(6.5%)可见肿瘤出芽;2例(4.3%)见脉管侵犯。切缘阳性30例(23.1%),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的切缘阳性率分别为4.0%(1/25)、8.9%(5/56)和52.1%(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3种浸润癌生长方式的切缘阳性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208)。15例(11.5%)复发,10例呈低级别上皮内肿瘤,5例呈高级别上皮内肿瘤。低级别、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的复发率分别为8.0%(2/25)、8.9%(5/56)和17.4%(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切缘阳性与阴性比较,复发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0.0%(3/30) vs. 12.0%(12/100), P=0.590〕。结论 ESD切除的浅表型食管癌及食管上皮内肿瘤中以混合型肉眼亚型居多,病理组织学改变以高级别上皮内肿瘤和浸润性癌为主。ESD完整切除率较高,浸润性癌较上皮内肿瘤易复发且更易出现切缘阳性,但切缘阳性者无易于复发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內瘤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抽选该院2014年1月‐2015年2月经胃镜活检诊断为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67例,所有患者均在该院接受ESD治疗,记录其手术时间、病灶大小及病理结果,统计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随访创面愈合率。结果 6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75.4±21.3)min,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1.04%,完整切除率为92.54%,治愈性切除率为95.52%,住院时间为(18.6±3.4)d;术后ESD诊断符合率为88.06%,高于病理诊断符合率的70.15%(P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癌变率为22.39%;并发症发生率为28.36%,处理后均好转。结论 ESD诊断和治疗早期食管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符合率好,临床治愈率高,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回顾性分析笔者医院食管黏膜病变内镜下治疗术后病理及术前胃镜活检病理结果,比较二者的异同。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2016年6月在笔者医院因食管黏膜病变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114例,全身麻醉下行内镜下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学检查,比较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内镜术后病理之间的差异。结果 114例食管黏膜病变患者均成功行EMBM或ESD切除病变,其中术前活检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51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60例,早期癌患者3例;所有114例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和内镜术后病理总符合率为62.3%(71/114)。术前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患者中,术后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早癌者分别为28例、22例和1例,胃镜活检符合率为54.9%(28/51),而有45.1%(23/51)患者术后病理级别高于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术前活检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中,术后病理为低级别、高级别和早癌者分别为16、40和4例,符合率为66.7%(40/60),有6.7%(4/60)患者病理级别升高,26.7%(16/60)病理级别降低;3例胃镜活检提示为早期癌患者术后病理仍为早期癌,符合率为100%。结论 胃镜活检对食管黏膜病变有较好的提示作用,但胃镜活检病理和内镜治疗术后病理仍有一定差异性,多数差异表现为术后病理级别较胃镜活检病理级别的升高,对于发现食管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的患者应积极行内镜治疗。  相似文献   

4.
何雁  杨善峰  李祥 《安徽医学》2018,39(12):1514-1516
目的 比较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的经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与术后病理的诊断。方法 选择2013年9月至2018年3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经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食管HGIN、行外科手术治疗且有完整的术后病理资料的34例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胃镜下病变特点,分析患者术后病理结果及类型,并与术前胃镜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34例患者中,术后维持HGIN诊断的占11.8%(4/34),食管早癌占14.7%(5/34),浸润癌占73.5%(25/34)。内镜下病灶为局部黏膜粗糙、糜烂、微隆起者,多数为HGIN或食管早癌,内镜下表现为隆起型或环周病变者多为浸润癌。结论 经内镜活组织病理检查发现的食管HGIN,有低估病变严重程度的风险,部分患者已是浸润性癌,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Napsin A在卵巢透明细胞癌(CCC)中的免疫组化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试图寻找一组与卵巢其他上皮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有用的抗体。方法 收集18例卵巢原发性CCC、32例高级别浆液性癌(HGSCs)、16例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BTs)、27例子宫内膜的子宫内膜样腺癌(ECs)及13例卵黄囊瘤,利用免疫组化染色标记Napsin A、PAX-8、WT-1和ER。结果 卵巢CCC中100%(18/18)一致性弥漫表达Napsin A和PAX-8;HGSCs中100%(32/32)一致性表达PAX-8和 ER,91%(29/32)一致性表达WT-1;SBTs中100%(16/16)一致性表达PAX-8、WT-1和ER;ECs中,96%(26/27)一致性表达PAX-8,85%(23/27)一致性表达ER;HGSCs、SBTs、ECs和卵黄囊瘤均不表达Napsin A。结论 Napsin A是诊断卵巢CCC极其敏感和特异的标志物,联合应用Napsin A、PAX-8、WT-1和ER在CCC、HGSCs、SBTs、ECs及卵黄囊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下发现消化道隆起性病变96例患者给予ESD手术治疗,统计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术后病理、并发症。结果:手术病灶完整切除率93.75%(90/96)。术后病理:间质瘤20例,平滑肌瘤12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12例,腺瘤型息肉1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9例,炎性息肉7例,异位胰腺5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4例,增生性息肉4例,脂肪瘤3例,腺癌2例,其他病变7例。并发症:3例出血,2例穿孔。结论:ESD治疗具有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研究表面型大肠肿瘤镜下特征及与组织病理学的关系,探讨内镜在判断大肠肿瘤良恶性方面的价值。方法 61例大肠表面型病变来源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肠镜室。在普通内镜检查中发现异常黏膜后,对其喷洒0.4%靛胭脂染色,采用放大装置观察病变的大小及形态,做出镜下诊断和分型。经内镜或外科手术切除的标本均完整送检,做出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25例表面隆起型大肠肿瘤中发现早期癌1例,占4 %,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3例(12 %);6例表面平坦型大肠肿瘤发现早期癌1例,占17%,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1例(17%);7例表面凹陷型肿瘤发现早期癌2例,占29%,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2例(29%);23例侧向发育型肿瘤发现早期癌2例,占9%,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腺瘤5例(22%)。结论 不同镜下分型的表面型大肠肿瘤的恶变潜能不同,表面凹陷型大肠肿瘤可能更容易癌变。  相似文献   

8.
夏玲  陈红艳 《安徽医学》2020,41(4):436-438
目的 探讨改良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优势与不足,为贫困地区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7年7~11月阜阳市颍东区参与农村妇女宫颈癌筛查项目的相关资料5 611份。采用改良巴氏涂片宫颈细胞学检查,细胞学报告采用TBS分类系统,对细胞学阳性者进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以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将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级(CIN1)及以上病变列为组织学阳性病变。将改良巴氏涂片细胞学诊断结果与活检组织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改良巴氏涂片细胞学阳性检出率为2.92 %(164/5 611),改良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阳性预测值为32.93%(54/164)。无明确诊断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不能排除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HSIL)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7.27%、50.0%、54.05%、9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IL、HISL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5.14%、93.33%。结论 改良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作为宫颈癌初筛手段,简单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出CIN及宫颈癌病变,但敏感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于应用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例上消化道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先行超声内镜检查,再采用ESD进行治疗,比较术前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治疗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记录手术耗时、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及局部残留复发率。结果食管病变6例,其中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1例,平滑肌瘤4例;胃内病变14例,其中胃早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各3例,异位胰腺1例,间质瘤7例。术前EUS诊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为100%。手术时间16~100(32.8±15.7)min;整块切除率85%,出血率为20%,穿孔率10%,术后随访1~12个月,无残留与复发。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变诊断准确率高,超声内镜辅助下ESD治疗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切除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 spreading tumor,LST)中的价值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8月间我科采用ESD治疗的21例LST患者,分析整块病灶切除率、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及治愈率。结果:21例行ESD治疗的LST,ESD手术完整切除率为90.48%(19/21);切除病灶直径1.1-10 cm,平均(3.7±3.1) cm;从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结束时间10-115 min,平均(75±46.5) min;2例出现术中穿孔,1例出现术后迟发性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均好转。其中癌变2例,余均为良性病变。随访3-12个月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ESD治疗LST的整切率高,操作时间短,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胡红娜  章礼久  宋莎莎 《中华全科医学》2021,19(7):1103-1106,1195
目的 研究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内镜病理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经内镜诊断并行内镜下治疗的48例L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病变部位将其分成直肠组(27例)和结肠组(21例),分别记录直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内镜形态、病理特点及治疗效果等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内镜治疗137例LST病变的临床资料。将LST分成LST-G组及LST-NG组,分析组间病变部位、大小、内镜分型及病理分类的差异;比较组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的差异,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LST颗粒型(LST-G)发病率69.34%(95/137),非颗粒型(LST-NG)发病率30.66%(42/137);LST结直肠各个部位均有分布,升结肠好发,发病率为 25.55%(35/137),结直肠各部位发病率LST-G组与LST-N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类型方面,LST-G组与LST-NG管状腺瘤发病率最高,分别为70.53%(67/95)及66.67%(28/42);锯齿状腺瘤发病率LST-NG组(26.19%,11/42)明显高于LST-G组(4.21%,4/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T-G组与LST-NG 组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以及癌变的概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示9例早期结直肠癌,癌变率(6.57%,9/137),4例(1例pT1b1脉管癌栓+3例pT1b2)追加外科手术,术后无癌组织残留及脉管浸润,术后3~6个月复查肠镜均未复发。LST-G与LST-NG之间整块切除率(91.58% vs 95.23%),完全切除率(86.32% vs 88.09%)和治愈性切除率(82.21% vs 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出现迟发性穿孔,转外科手术治疗,无迟发性出血发生。结论 对于符合适应症LST病灶首选ESD内镜治疗,术后病理为预后及进一步干预措施提供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术前活检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治疗食管黏膜病变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总结2008 年1 月- 2013 年6 月我院消化内镜中心177 例(186 个病灶) 术前活检病理确诊为早期食管癌及上皮内瘤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ESD 前后病理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 术前活检的186 例病变提示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23 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gastric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143例,早期食管癌20 例。术后病理诊断为LGIN 32 例,HGIN 73 例,早期食管癌70 例,炎症11 例。术前病理与术后病理总符合率达95.2%(177/186),完全一致率为49.46%(92/186),其中LGIN 完全一致率为56.5%(13/23),HGIN 完全一致率为44.76%(64/143),早期食管癌完全一致率为75.0%(15/20),一致率最高。23 例LGIN 中,3 例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食管癌(13.0%,3/23),143 例HGIN 中52 例术后诊断为早期食管癌(36.36%,52/143),癌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术前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有一定差距,胃镜活检病理为HGIN 的患者超过1/3 术后病理已经证实癌变,应给予积极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治疗累及肛门齿状线的直肠病变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收集了2015年10月至2021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ESD治疗的累及肛门齿状线的直肠病变患者30例.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变形态及病变大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为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到2014年8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214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评估、病理特征、ESD治疗及术后随访等情况.结果 214例患者术前评估中,接受内镜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检查者67例(31.3%),NBI联合放大内镜(magnifying endoscopy,ME)检查者39例(18.2%),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者50例(23.4%),CT检查者50例(23.4%),活组织检查者192例(89.7%).214例病灶术后病理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84例(39.2%)、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5例(25.7%)、高分化癌45例(21.0%)、中分化癌19例(8.9%)、低分化癌11例(5.1%).ESD整块切除率为96.3%,完整切除率为92.1%;ESD手术时间为14~290 min,平均(59.9±49.6)mim术中大出血2例(0.9%),术中穿孔2例(0.9%);术后延迟出血5例(2.3%),术后复发5例(2.3%),无患者发生术后延迟性穿孔.结论 ESD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但应进行完善的术前评估以避免不必要或过度的ESD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是监测术后病灶残留与复发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直肠和结肠来源的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差 异。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确诊的198例LST患者(直肠116例,结肠82例)的临 床病理资料。结果:198例患者按内镜分型来看,结节混合型127例(64.1%),颗粒均一型13例(6.6%),扁平隆起型41 例(20.7%),假凹陷型17例(8.6%);结节混合型更常见于直肠(71.7%),扁平隆起型更常见于结肠(78.0%),两者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1);直肠LST直径为(52.03±35.62) mm,结肠LST直径为(25.37±11.56)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直肠LST与结肠LST相比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例更高(分别为31.0%和18.3%),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比 例则较低(分别为61.2%和75.6%)(均P<0.05);直肠LST与结肠LST相比较,结节混合型和颗粒均一型的直径更大,结 节混合型拥有更高的恶性潜能(高级别瘤变+浸润癌的百分率分别为41.8%和22.2%)(均P<0.05);结肠LST多采用内镜下 黏膜切除术治疗,直肠LST多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结论:直肠LST与结肠LST表现出某些不同的临床病理特 征,结节混合型LST更常见于直肠,扁平隆起型LST更常见于结肠,直肠结节混合型LST可能具有更高的恶性潜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胃不同部位内镜粘膜下剥离(ESD)中胃食管连接部手术技术难度最大。Siewert将胃食管连接部腺癌依据起源分为三种类型。目前仅有日本学者报道了胃食管连接部Siewert’s二型病变ESD研究,尚未见将三种类型病变ESD治疗效果统一分析的报道。Objective:评价应用ESD切除胃食管连接部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1月期间,73例患者应用ESD技术切除胃食管连接部病上皮内瘤变。本研究前瞻性的评估ESD技术的可行性,短期结果,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以及ESD术后的补充治疗及随访结果。结果:73例患者中,68例 (93.2%) 完整切除。切除粘膜最大径平均33.7mm。达到治愈性切除标准的61例患者中,成功随访57例(93.4%)。随访时间为1-56个月,平均24.1个月。1例患者出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再发。12例患者未达到治愈性切除。其中有3例水平切缘残留,1例垂直切缘有残留,4例存在印戒细胞癌或未分化的腺癌,1例病人存在脉管或淋巴管浸润,垂直切除残留印戒细胞癌的有1例,未分化腺癌且合并脉管或淋巴管浸润的有2例。在非治愈性切除患者中,1例失访,7例病人补充外科手术,4例病人定期随访未发现复发及远端转移。3例出现并发症仅为延迟出血,经过保守治疗或内镜下止血后治愈。结论:ESD是治疗胃食管连接部上皮内瘤变的安全有效方法,完整切除以及治愈性切除是完全可行的,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局部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结直肠上皮内瘤变病理诊断的临床意义和外科治疗的原则。方法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于2003年1月~2009年9月共收治术前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病例128例,其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63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65例。行腺瘤切除术3例,根治性结肠切除手术41例,直肠低位前切除术66例,经肛门局部切除术13例,Hartmann直肠经腹切除结肠造口术4例,腹会阴切除术1例。术后病理切片与患者术前活检切片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术后82例(64.1%)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其中,65例术前肠镜活检诊断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腺瘤中89.2%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低级别上皮内瘤中,有38.1%术后病理证实为浸润性癌。术后病理证实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或见癌结节22例(22/82,26.8%),1例肝转移。结论要警惕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实际为浸润性癌的可能性,对于疑似病例须紧密结合临床进行综合诊断,以免造成过低诊断贻误治疗。如果肿瘤的位置不涉及牺牲肛门的问题,宜首选作病变肠段切除,如术中可确诊为浸润性癌,则应行根治性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