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具有一过性和阵发性的特点。患者易在院外发生心律失常,而传统的心电图设备因难以随时佩戴,常导致无法捕捉到患者心律失常发作时的心电信号。目的探讨院前应用散点图初筛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银川市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1 076例患者,均在有心悸、头晕、胸闷、气短等症状时,在院外佩戴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设备,采集并实时上传至云端的24 h心电图资料。A组为基层医生依据散点图的诊断,B组和C组为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医生分别依据散点图和散点图结合心电图的诊断。分析三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检出类型、诊断一致性及符合率,并以C组为金标准,分析A组和B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1)A组、B组、C组分别检出14种1 301例次、14种1 323例次、15种1 647例次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检出率分别为80.9%、81.2%、87.5%。(2)A组与B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强一致性〔Kappa=0.891,95%CI(0.711,1.071),P=0.617〕,诊断符合率为96.7%;B组与C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强一致性〔Kappa=0.759,95%CI(0.489,1.029),P<0.001〕,诊断符合率为93.6%;A组与C组诊断心律失常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692,95%CI(0.392,0.992),P<0.001〕,诊断符合率为91.7%。(3)A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为91.5%、特异度为93.3%、阳性预测值为99.0%、阴性预测值为61.2%,B组诊断心律失常的灵敏度为92.8%、特异度为99.3%,阳性预测值为99.9%、阴性预测值为66.3%。结论在院前应用散点图初筛可穿戴单导联远程心电监测心律失常,可实现心律失常诊疗关口前移,并以此建立起由社区居民、基层全科医生和远程心电诊断中心医生共同参与的心律失常防治网。  相似文献   

2.
在诊断某些心律失常中,p波的辨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因食管导联心电图电极紧靠心房,能显示清楚的心房波(p波),如能同时记录食管和常规导联(II、V_1)心电图,可以互为补充,以诊断复杂心律失常,其方法简便可靠.现结合病例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持式动态心电记录仪(SnapECG)对于常见不同心律失常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为其在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入选2018年9月—2019年12月经12导联心电图或24 h动态心电图确诊为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用12导联心电图和SnapECG同时采集患者心电图,以12导联心电图诊断结果为标准,探讨SnapECG对常见快速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本研究共采集373例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其中快速型心律失常180例(48.3%),缓慢型心律失常193例(51.7%)。SnapECG对常见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9%和98.2%,对常见缓慢型心律失常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0%和100.0%。SnapECG对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的诊断灵敏度欠佳(分别为75.0%、50.0%、13.0%),对其他常见快速和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诊断灵敏度达83.3%~100.0%;对各类常见快速型和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诊断特异度达88.5%~100.0%。结论:SnapECG对常见不同快速和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诊断特异度高,与P波相关心律失常的诊断灵敏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手持式动态心电记录仪(SnapECG)对于常见不同心律失常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为其在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入选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间经12导联心电图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确诊为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用12导联心电图和SnapECG同时采集患者心电图形,以12导联心电图诊断结果为标准,探讨SnapECG对常见快速和缓慢型心律失常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结果:本研究共采集373例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其中快速型心律失常180例(48.3%),缓慢型心律失常193例(51.7%)。SnapECG对常见快速型心律失常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9%和98.2%,对常见缓慢型心律失常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6.0%和100.0%。SnapECG对房早、房速、房扑的诊断敏感性欠佳(分别为70%,50%,13%),对其他常见快速和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诊断敏感性达83.3%-100.0%;对各类常见快速型和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诊断特异性达88.5%-100.0%。结论:SnapECG具有便携、易操作的特点,可实现远程传输,便于进行常见心律失常的诊断及随访。SnapECG对常见不同快速和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诊断特异性高,对与P波相关的心律失常的诊断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5.
背景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但由于其症状的隐匿性和发作的不可预测性,传统的心电设备很难捕捉到发作时心电图,无法得以确诊和对因治疗。在社区医生指导下,居民居家自行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采集数据并实时上传可以明显提升心律失常的诊断率,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多缺乏真实世界数据的支撑。目的 探讨基于社区移动医疗的3种心律失常筛查方案的真实世界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银川市所属社区纳入的435例居民作为受试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77例)、女性组(258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35例)、中年组(200例)、老年组(100例);根据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组(77例)、中学组(165例)、大学组(193例);根据既往有无明确心血管病病史分为有病史组(233例)和无病史组(202例)。应用单导联可穿戴远程心电设备,分别按以下方案采集心电数据:间断采集3次24 h心电数据(方案1);采集1次24 h及至少3次1 h心电数据(方案2);连续采集1次72 h及至少1次1 h心电数据(方案3)。由受试者自主自愿选择筛查方案中的任意1种,不论有无症状均自主选择时间,自行佩戴...  相似文献   

6.
7.
本文报告1616例正常人HC导联计测心电触配组的筛选结果。P电轴最优化配组是HR_3/CL_4°均值为52.36±6.22°变异系数为11.89%;QRS电轴最优化配组是HO/CL_4(HR_3/CL_4) 均值为30.49±31.51。(47.16±33.58°),变异系数103.35%(72.74%);T电轴最优化配组为HR_3/CL_4,均值为51.67±3.79°、变异系数7.47%。P电轴和T电轴较常规最优化配组(Ⅰ/Ⅲ,Ⅰ/aVF)更稳定,但QRS电轴与常规导联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介绍一种单电源低功耗心电放大电路,以及由此研制出的便携式动态心电记录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等.该记录仪可实现三导联ECG信号的实时采集和显示,并能完整记录24小时的心电信息,具有体积小、低功耗、成本低廉等特点,适用于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家庭监护.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心律失常诊断,尤其是复杂心律失常诊断是心电图诊断的难点,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主要分三个步骤:①分析心房波的起源、频率、规律;②分析心室波的起源、频率、规律,③分析心房波与心室波之间的关系[1].三个步骤主要是针对P波、QRS波群和P-R间期进行分析,不同部位起源的P波、QRS波群和P-R间期在不同的导联有不同的特征,导联选择的是否恰当对心律失常的分析至关重要,既往分析心律失常的起源多在加长的标准Ⅱ导联中进行,近年标准Ⅱ导联在心律失常分析方面的优越性越来越受到质疑,而AVR导联在心律失常分析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背部导联心电图结合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健康体检者,均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与6个背部导联(B1-6)心电图检查,记录三种姿势背部导联心电图,计算各个导联P/R值,最大值则为最佳电极摆放位置,将21例P波识别困难的心律失常患者心腔内心电图作为参照,比较背部导联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价值。结果:坐位时B3导联P/R值(0.1558±0.0786)高于右侧卧位与俯卧位,P<0.05;背部B3导联P/R值高于常规II导联,P<0.05。结论:背部导联心电图最佳姿势为坐位,有利于对异常P波的识别,其与常规12导联心电图结合在心律失常诊断中有着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检测上的优势。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自2012年8月-2013年8月以来收治的86例要求检测动态心电图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以及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3导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组患者采用12导动态心电图检测,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结果。结果:观察组检测出ST段下斜型以及ST段抬高患者的例数高于对照组患者,同时分析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具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检测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房性期除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导联动态心电图能够及时检测出缺血性ST-T段的改变,并且准确定位,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以及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目测法(Ⅰ/AVF导法)代替传统的(Ⅰ/Ⅲ)测定心电轴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随机选出心电图160份,分别以Ⅰ/Ⅲ导法、Ⅰ/AVF导法及校正Ⅰ/AVF导法测得心电轴数值进行比较。结果三种方法所测心电轴数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Ⅰ/AVF导法测心电轴简便易行,少受呼吸影响,与Ⅰ/Ⅲ导法相比所测数值相近,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3.
对66例食道导联心电图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正常人食道心电图心室区、移行区、心房区、心房上区均可清晰显示P波,尤以心房区为著;其P波形态高大,波形尖锐,P电压0.6±0.29mV,是普通心电图的3~4倍。经u-EE分析,本组常规心电图误诊率10%,提示食道导联心电图对复杂心律失常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远程动态心电监测对诊断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336例(男性157例,女性179例)有阵发性心悸、胸闷、头晕、黑朦或晕厥临床症状但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holter)均正常的患者实施远程动态心电监测,对传输的心电数据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9例患者出现临床症状与心律失常有关,7例因操作失误造成数据传输失败,60例无异常.结论 远程动态心电监测(TTM)对心律失常诊断优于holter及常规心电图.  相似文献   

15.
刘明艳 《四川医学》2013,34(3):454-455
目的探讨aVR导联对宽QRS波群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7例宽QRS波群心律失常进行分析,采用Vereckei新四步流程法观察其aVR导联QRS波群形态。结果室上性心律失常伴心室内差异传导或合并束支阻滞时,aVR导联均未呈R型。结论宽QRS波群心律失常在心电图aVR导联出现起始R波诊断为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来我院就医78例心律失常患者为对象,患者均行常规心电图、12导动态心电图(AECG),统计2种诊断方法对于心律失常的检出情况,包括检出率、不同类型心律失常检出情况、检出例次情况等。结果在78例心律失常患者中,12导AECG检出率91%,常规心电图为63%,2组对比12导AECG检验准确性更高(P<0.05)。12导AECG检出总例次为155次,常规心电图为86次,12导AECG在房性早搏、短阵性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类型中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P<0.05),而二者在心房颤动检出率比较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12导AECG检出1种心律失常例次占比低于常规心电图,而检出2种、3种心律失常例次高于常规心电图,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12导AECG可有效鉴别心律失常心电信号波动,提升心律失常检出率,且对各类型心律失常诊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方法本实验采用Wilson导联与头胸导联,电极从第4肋间隙穿刺胸腔,同步记录35只成年新西兰兔胸腔内不同方位,与心脏不同距离的测试点心电图。比较不同导联相同测试点记录的心电图R(r)波振幅,以查明不同导联的参比点电位对兔胸腔内心电图及心电电势分布的影响。结果同一测试点头胸导联记录到的R(r)波振幅,都大于Wilson导联记录的R(r)波振幅,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导联参比点的电势高低影响测试点的心电图,从而影响该导联标测的心电电势的分布及形态。  相似文献   

18.
时昆  安丽萍  席晶 《黑龙江医学》2012,36(8):626-627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梗24 h内严密观察心电变化,以早期发现致死性恶性心律失常并给予及时的抢救及护理。方法对11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监测分析,发现24例患者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通过及时的抢救治疗措施,患者均病情平稳。结论急性心梗24 h内心电监护是关键,护士要具备对恶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判断能力及精湛的护理技术,以便能及时发现、及时救治,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牛蛙相对侧心室肌的心电向量是否形成综合。方法 记录30只牛蛙的常规导联心电图和头胸导联心电图。选择蛙剑突水平与前正中线、左腋中线、后正中线和右腋中线交点处V1(HV1)、V2(HV2)、V3(HV3)和V4(HV4)为心电图记录部位。结果 常规导联心电图可记录到r波或rs波,而头胸导联心电图在HV1~HV4记录到正向r波或rs波,未记录到负向波,头胸导联与常规导联对应部位及相对侧波形振幅代数和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 头胸导联心电图在牛蛙心室肌前后侧和左右侧均可记录到正向r波或rs波,不支持相对侧心室肌心电向量形成综合,原因可能为Wilson中心电端参考电位略高于头胸导联的右前额参考电位,致使常规导联心前区记录到的电位偏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胸导联移行对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导管射频消融术(金标准)治疗成功的295例起源于右心室流出道与77例起源于左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观察左、右室流出道室早及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早的胸导联移行情况,比较胸导联移行≥V3及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诊断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胸前导联移行≥V3对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室早的诊断敏感度。结果:左室流出道、右室流出道的移行分数及移行区指数分别为1.71±0.78、4.22±0.67、-1.48±1.31、0.56±0.72。胸前导联移行≥V3与胸导联移行指数≥0对诊断右心室流出道心律失常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6.95%、93.51%、80.38%、97.84%、51.43%及93.56%、90.91%、93.01%、97.53%、78.65%;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区、中间隔区、前间隔区、游离壁区的胸导联移行分数分别为3.65±0.82、3.76±0.54、4.53± 0.65、4.75±0.66;胸导联移行≥V3对诊断右室流出道后间隔区、中间隔区、前间隔区、游离壁区的敏感度分别为56.52%、66.67%、89.11%、91.18%。结论:与左室流出道比,右室流出道室早胸导联移行比较晚,常在V3及之后导联出现。胸导联移行指数≥0提高鉴别的阳性率。对于右室流出道内位置靠前的游离壁区及前间隔壁此标准尤为适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