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对苯丙胺类兴奋剂(ATS)戒断者的精神症状及生命质量的干预作用。方法:纳入88例ATS戒断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电针治疗组,每组各44例。常规治疗组患者经急性脱毒后,在给予健康宣教的基础上以自然戒断疗法为主;电针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干预的同时,给予电针治疗,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0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周、2周后及治疗结束时,评定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苯丙胺戒断症状调查表(AWQ)、阳性与阴性精神症状量表(PANSS)和药物成瘾者的生命质量评定量表(QOL-DA)评分。结果:研究过程中,常规治疗组剔除病例1例,最终纳入统计分析者包括常规治疗组43例、电针治疗组44例。(1)治疗1周、2周后及治疗结束时,电针治疗组患者的AWQ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治疗2周后及治疗结束时,电针治疗组患者的AWQ评分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2)治疗1周、2周后及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的PANSS总分及阳性量表、一般精神病理量表评分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电针治疗组患者的PANSS阴性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亦降低(P<0.05),且电针治疗组患者的阳性量... 相似文献
2.
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49例精神障碍者的精神症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剖析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者的精神症状。方法:随机抽取49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者检测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1)与国内常模均分比,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者的躯体化、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分明显增高,差异有高度显著性(分别:t=6.365,P<0.001;t=5.240,P<0.001;t=3.997,P<0.001;t=11.42,P<0.001;t=7.166,P<0.001);人际关系、敌对2个因子分也增高,差异有显著性(分别:t=2.332,P<0.05;t=2.654,P<0.05);(2)其SCL-90因子中,躯体化与强迫症状、恐怖呈正相关(r=0.408,P<0.01;r=0.581,P<0.01);强迫症状与恐怖呈正相关(r=0.505,P<0.01),与偏执、精神病性呈负相关(r=-0.403,P<0.01;r=-0.322,P<0.05);人际关系与焦虑呈正相关(r=0.283,P<0.05);抑郁与焦虑、精神病性呈正相关(r=0.394,P<0.01;r=0.345,P<0.05),与敌对呈负相关(r=-0.355,P<0.01);焦虑与敌对呈负相关(r=-0.364,P<0.05),与精神病性呈正相关(r=0.540,P<0.01);敌对与精神病性呈负相关(r=-0.286,P<0.05)。结论:这种症状分析为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者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苯丙胺类中毒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48 h内症状得到控制,24 h内病情恢复27例(84.38%)。均在24~72 h后出院,但出院时仍有不同程度纳差、肌肉痛、虚弱状态等。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要警惕多器官、多系统的不良反应,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情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急性中毒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我院2009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32例苯丙胺类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的症状在治疗结束后的48 h内均得到了控制(24 h内病情恢复的有27例),且均在24h~72h后出院(但出院时仍有不同程度纳差、肌肉痛、虚弱状态等症状).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属于一种多器官、多系统的身体中毒.在对其进行治疗时,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stimuants,ATS)在全球内滥用日趋严重,其产量、贩运量和消费量急剧上升,已经是仅次于大麻的最常流行的毒品。长期滥用苯丙胺类兴奋剂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引起记忆、执行功能、注意力的改变,而认知功能缺陷可导致患者难以遵从医嘱, 相似文献
6.
7.
有资料表明,苯丙胺类兴奋剂(ATS)的滥用呈增长趋势.甲基苯丙胺(冰毒)和亚甲二氧甲基苯丙胺(MDMA,俗称摇头丸)是这类物质中最常被滥用的物质.在内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ATS的流入增多,使用人数逐年增加.为了了解这方面的有关情况,我们对西安部分地区发现的滥用者进行抽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近三年自愿戒毒人群中,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2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以朝鲜族男性青壮年(20~40岁)为主;文化程度低,无业及个体居多;精神症状以幻听、幻视、被害妄想及不协调运动性兴奋为主。结论:近三年延边地区自愿戒毒人员中吸食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患者逐年增高,出现的精神障碍严重,对人体十分有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首次发病(以下简称为首发)患者治疗前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方法:对80例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物质依赖诊断标准的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首发患者为研究组,给予利培酮(40例,46mg/d)或奥氮平(40例,106mg/d)或奥氮平(40例,1020mg/d)治疗,共12周。于治疗基线和治疗末评定18项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18)、韦氏记忆量表、连续操作测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并与8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结果:①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神经心理学测验成绩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或P<0.01)。②研究组患者正确应答数与思维障碍分呈负相关(r=-0.26,P=0.021),记忆商数与焦虑抑郁分呈负相关(r=-0.27,P=0.017),短时记忆与缺乏活力分呈负相关(r=-0.34,P=0.002)。③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总应答数、持续错误数、随机错误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记忆商数、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苯丙胺类兴奋剂所致精神障碍首发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明显提高,认知障碍改善与临床症状缓解存在相关性,治疗后仍有部分患者的认知功能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目的:了解纳曲酮抗复吸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方法,分析100例苯丙胺类兴奋剂成瘾自愿戒断者脱毒后使用纳曲酮抗复吸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纳曲酮对于教育背景良好、收入稳定、戒毒愿望强烈、家庭关注较多者抗复吸疗效好,能明显减少复吸欲望,觅药行为,无明显副作用.结论:纳曲酮在抗复吸中有很好的治疗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盐酸纳洛酮治疗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的疗效.方法 我院收治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患者35例,随机分为盐酸纳洛酮组19例及维生素C组16例.维生素C组患者予吸氧、心电监护,5%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8 g/d静脉滴注;高血压者给予卡托普利含服,烦躁、惊恐者予地西泮10 mg肌注,心动过速和(或)室性期前收缩患者予倍他乐克口服.口服中毒者予洗胃、导泻.盐酸纳洛酮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0.8 mg入壶,1.2 mg静脉滴注,如无效果0.5 h后增加2.0 mg静脉滴注.结果 两组患者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症状好转时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口中金属味、腹胀等消化系统症状无明显改善.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苯丙胺类兴奋剂中毒治疗给予纳洛酮能有效改善患者病情. 相似文献
15.
毒品滥用是全球面临的最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011年联合国世界毒品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吸毒者比例高达5%左右,其中苯丙胺类兴奋剂(AmphetamineTypeStimulants,ATS),仅次于大麻,成为全球滥用最为常见的非法毒品之一(预测约为1400—5600万人口)。近年来我国以ATS为主的新型毒品滥用者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钟燕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2):64-66
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脂肪肝发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类肝病,其后期肝硬化、肝癌的危害性、难治性,使对本病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大项目.治疗上,现代医学迄今尚无较满意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药物.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方面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运用文献整理、综合分析的方法,概括中医、中药治疗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自拟方治疗,成方治疗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结果.结论:许多中草药对其病治疗有良好效果,中医药治疗其病有良好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18.
19.
钟燕春 《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8,(2):64-66
由于在世界范围内脂肪肝发病率急剧上升,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类肝病,其后期肝硬化、肝癌的危害性、难治性,使对本病的防治研究已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大项目。治疗上,现代医学迄今尚无较满意的治疗方法和有效的药物。中医药在治疗脂肪肝的临床研究方面目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通过运用文献整理、综合分析的方法,概括中医、中药治疗脂肪肝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疗,自拟方治疗,成方治疗和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结果。结论:许多中草药对其病治疗有良好效果,中医药治疗其病有良好的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脂肪肝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代谢功能发生障碍 ,脂类物质的动态平衡失调 ,致使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的一种病理状态 ,2 0世纪 5 0年代从病理学角度提出。其最常见原因为肥胖、酒精中毒、糖尿病 ;其次为营养失调、药物中毒、妊娠、遗传等。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临床B超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 ,脂肪肝的检出率日益增多 ,发病率不断升高。虽然脂肪肝常被认为是良性病变 ,但其肝纤维化的发生率高达 2 5 % ,且约 1 .5 %~ 8.0 %的患者可进展为肝硬化[1] 。因此防治脂肪肝的发生与发展有重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