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MRI表现.方法 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男7例,女5例,年龄23~55岁,平均41岁.12例均作MR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 MR表现为T1WI低信号5例,等信号7例,T2WI等信号3例,稍高信号9例;团注GD-DTPA后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表现为周边环状强化,3例内见线状分隔强化.结论 肝脏炎性假瘤的信号变化及强化方式与其所处的病理阶段有关,动态增强扫描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肝脏炎性假瘤的动态增强CT及MR扫描(附17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CT、MR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肝脏炎性假瘤的临床资料及CT、MR动态增强扫描表现,对其影像表现和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17例患者共发现20个病灶。CT动态增强扫描显示肝脏炎性假瘤的强化方式多样,其中动脉期呈轻微强化(4例)或无强化(7例);门脉期及延迟扫描常有一定程度强化,常见强化形式为边缘环状强化(7例)或中心点状强化(3例)或偏心状强化(1例)。MR平扫T1WI显示病灶为低信号、略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团注Gd-DTPA后,病灶的强化形式与CT动态增强表现相似。结论:肝脏炎性假瘤的强化方式反映了其病理学特征,CT、MR动态增强扫描对其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肝脏炎性假瘤(IP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16个病灶经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并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的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图像。结果:13例患者中共发现16个病灶,MR平扫示在T1WI上6个为等信号,其余10个为低信号。T2WI上7个呈低信号,5个呈略高信号,4个呈等信号。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示动脉期大部分病灶未见明显强化,仅3个见轻度强化,在静脉期及延迟期见强化,呈周边环形强化、分隔样强化或偏心性小结节状强化,延迟期病灶中心无强化,病灶整体有缩小感。结论:MRI平扫结合动态增强扫描可反映IPL的病理学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MR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炎性假瘤病人的MR表现。结果10例患者共12个病灶,平扫T1WI及T2WI可呈等信号,或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病灶周围部分伴有水肿。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可呈明显强化、轻度强化、不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中度至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强化形态可呈环形或不规则环形,结节状或肿块状,或周边及核心强化。结论MR平扫+动态增强能较好反映肝脏炎性假瘤的影像特点,结合临床能提示本病的诊断,并为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探讨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 FH) CT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MFH,并结合文献分析肝脏MFH的CT表现特点.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6例中,5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发病灶,病灶位于肝左叶1例,肝右叶4例,同时累及左右叶1例.病灶最大径在55~126 mm之间,CT平扫呈低或略低密度,多呈类圆形及不规则形.本组病例中2例呈略低密度,3例呈囊实性混杂密度,1例呈多囊状低密度,4例病灶内可见网格状、轮辐状略低密度.6例均未见钙化,合并肝内胆管扩张的1例,肝内转移1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5例病灶实质部分均轻度强化,4例较大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1例多囊状低密度病灶壁结节轻度强化;门脉期6例病灶实质部分强化均较动脉期略升高,4例病灶可见由边缘向中心呈片絮状、网格状、轮辐状强化较动脉期显示更为清晰;延迟期5例病灶实质部分及囊性病灶的壁结节强化程度略低于门脉期,1例延迟强化与门脉期强化相近;囊性病灶及病灶内液化坏死区始终无强化,与轻度强化的实质部分界限更清晰.1例并发肝内转移病灶平扫呈结节状略低密度,环形强化4个,结节状轻度强化2个.本组6例术前均未能明确诊断,5例诊断为肝癌,1例诊断不除外转移瘤.结论:肝脏MFH的CT表现多样,掌握不同病理类型肝脏MFH的CT表现,可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螺旋CT诊断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来 《临床医学》2007,27(1):22-2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在螺旋CT扫描中的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资料。结果12个病灶平扫低密度7个,等密度5个,其中8个中央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11个病灶明显强化,1个中等强化,病灶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5例病灶中央或周围可见增粗的血管影。门脉期及延迟期:2个等或略低密度,10个为略高密度,8例中央瘢痕中6例有延迟强化,2例无强化。结论FNH在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中具有特征表现,对FNH的确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病人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扫描检查10例,平扫9例病灶呈低密度,其中6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影,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6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强化。MRI检查11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除中央瘢痕外,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延迟期呈近等信号,9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CT和MRI对FNH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和准确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8.
探讨肝脏炎性假瘤的CT/MRI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经病理或手术确诊为肝脏炎性假瘤的CT/MRI征象。结果:CT平扫呈低密度,不均匀,边缘大多较清,无明显或轻度强化(延迟),MR呈不均匀长T1长T2信号影,边缘清,强化不明显。结论:CT双期扫描或MR平扫及增强对肝脏炎性假瘤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UESL)的螺旋CT及高场强MR的影像学表现,提高UESL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UESL患者.螺旋CT检查5例,MR检查9例.结果 5例患者CT扫描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晰的囊状低密度影,其内含有不规则的软组织影,增强后动脉期软组织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MRI 9例患者中6例T1WI表现为囊状高低信号混杂影,T2WI病灶以高信号为主.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3例患者T1WI表现为囊状低信号影,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继续强化.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及高场强MRI能反应UESL的影像学特点,提高了UESL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与磁共振成像(MRI)对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的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ICC患者29例,其中15例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16例行MRI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回顾分析肿瘤的形态学特征、CT及MRI影像学表现特征以及附属征象。结果:29例ICC,共检出32个病灶,肝左、右叶均见分布。CT共检出17个病灶,平扫仅1个病灶表现为混杂密度,其余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0个病灶呈边缘强化,6个病灶呈轻度不均匀强化,1个病灶未见强化,门脉期显示12个病灶呈渐进性强化,5个病灶强化减退。MRI共检出17个病灶,T1WI、T2WI主要表现为混杂的异常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显示16个病灶呈边缘环形或不规则强化,1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显示15个病灶瘤内实性部分的信号呈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更加明显,1个病灶瘤体边缘保持厚环状明显强化,1个病灶强化减弱。附属征象包括胆管扩张15例,局部肝包膜凹陷2例,肝叶萎缩1例,门静脉癌栓4例。结论:ICC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动态增强扫描是其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术前详尽的影像学检查是及早发现ICC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特征,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11例中8例接受B超检查;5例接受MR平扫及增强扫描;10例接受CT平扫,其中8例接受CT增强扫描.结果 11例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中,病灶位于右侧者7例,位于左侧者4例.所有病灶均边界清楚,圆形或类圆形6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8例病灶密度均匀,与囊性病变密度接近,3例密度不均,可见少许斑点状,小条状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无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渐进性强化.T1WI病灶呈较均匀等或低信号,T2WI呈明显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可见不均匀轻或中度强化.结论 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有助于其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影像学资料,观察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MSCT表现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并测量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的CT值。结果 所有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4例病灶位于左侧肾上腺,6例位于右侧肾上腺,与周围组织结构分界清晰,2例呈椭圆形,6例呈水滴形,2例呈不规则分叶状。MS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3例病灶内部见点状高密度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均未见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或内部可见渐进性强化。平扫、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的CT值分别为(29.71±9.93) HU、(31.76±9.91) HU、(37.86±10.18) HU及(41.04±10.89) HU。结论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有助于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弥漫性淋巴管瘤(LA)累及脾脏的MSCT表现。方法收集1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临床综合诊断的L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MSCT检查,其中5例同时接受平扫和增强扫描。结合临床资料、手术及病理结果,分析本病累及脾脏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11例患者的脾脏可见单发或多发薄壁囊性肿块,边界均清楚,其中2例囊内有分隔;5例增强扫描显示囊壁及分隔动脉期轻度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囊内容物无强化。所有患者均同时伴有至少1个其他部位的相似病变。结论 MSCT检查可清晰显示LA累及的脾脏影像学特征。伴有淋巴管发育不良并累及多个部位时,结合病史及临床其他检查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CEUS评价肝脏瘤样病变的血流灌注特征。方法选择35例瘤样病变患者(41个病灶)作为研究对象,21例经手术证实,14例经增强CT/MRI或随访证实。结果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3例,动脉相100%(13/13)高增强,动脉相早期10例呈中心向周边轮辐样强化,3例为从中心向周边强化范围逐渐扩大,周边出现一过性未强化带;门脉相100%(13/13)呈均匀高增强,延迟相84.62%(11/13)等或高增强,15.38(2/13)中心部低增强。肝孤立性坏死结节(SNN)12例,三相均未见强化,病灶大小、数目不一,形态各异。肝炎性假瘤(IPL)4例,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低增强。肝局灶性脂肪变(FFC)6例,动脉相33.33%(2/6)高增强,16.67%(1/6)低增强,50.00%(3/6)等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等增强。结论肝FNH、SNN和FFC的CEUS具有特异性表现,而IPL需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相鉴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脏透明细胞癌(PCCCL)的CT和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CL的CT及MRI资料,其中10例接受CT、8例接受MR及DWI。结果 12例PCCCL共14个病灶,呈结节状或类圆形,瘤径1.6~9.8 cm,平均3.6 cm。10例CT平扫呈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8例肿瘤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持续强化,2例动脉期不均匀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明显下降;延迟期所有病灶均为低密度,2例显示包膜延迟强化。平扫T2WI 6例呈混杂高信号,1例呈稍高信号,1例为稍低信号;4例T1WI正相位呈稍低信号,2例呈稍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反相位8例病灶信号均减低,4例减低明显。DWI 6例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呈等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4例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2例呈环形明显强化;门静脉期4例强化较动脉期减低,2例轻度持续强化,2例中心填充强化;延迟期7例病灶呈相对低信号,1例呈等信号,4例显示环形强化包膜。结论 PCCCL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CT和MRI是诊断PCCCL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MSCT双期增强扫描在诊断局灶性自身免疫性胰腺炎(f-AIP)中的价值。方法 对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26例f-AIP患者进行MSCT平扫、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观察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的CT表现,并比较CT值。结果 f-AIP特征性CT表现包括均匀稍低密度灶(n=26)、门静脉期均匀强化(n=26)、鞘膜征(n=19)、胆总管下段狭窄及胰管狭窄(n=9)。f-AIP动脉期、门静脉期CT值分别为(60.21±6.03)HU、(87.13±6.06)HU,门静脉期的CT值高于动脉期(t=22.65,P<0.05)。结论 MSCT双期增强扫描在f-AIP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癌(PDAC)增强CT强化程度与病理的关系,观察其对评估PDA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DAC患者,术前均接受胰腺CT平扫及双期(实质期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测量增强CT双期肿瘤与周围胰腺实质的CT值差(实质期和门静脉期CT胰腺-肿瘤)及肿瘤强化后与平扫期CT值差(CT实质期-平扫期和CT门静脉期-平扫期),观察其与肿瘤分化程度及其内纤维间质含量的关系,分析PDA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实质期CT胰腺-肿瘤与肿瘤分化程度呈中度负相关(P<0.05),余各CT值差与分化呈低度相关(P均<0.05);实质期CT胰腺-肿瘤与肿瘤内纤维间质含量呈负相关(r=-0.51,P<0.05)。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手术切缘状态为PDA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PDAC实质期CT胰腺-肿瘤与其病理级别及其内纤维间质含量均呈负相关;值差越小,病理级别越低,患者存活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腺癌瘤体CT强化程度与其恶性度的关系。方法42例胰腺癌患者术前均行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延迟时间分别定为30s(胰腺实质期)、70s(门脉期)和180s(延迟期),以2.5~3.0ml/s速度团注对比剂100ml,观察胰腺癌胰实质期瘤体强化的程度和形式,结合胰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对胰腺癌胰腺实质期的CT强化情况和病理级别作对照分析。结果胰腺高分化腺癌14例,平均胰腺-瘤体CT值差为(9.64±2.84)Hu,中分化腺癌16例,平均胰腺-瘤体CT值差(31.44±5.98)Hu,低分化腺癌12例,平均胰腺-瘤体CT值差(44.08±5.33)Hu,胰腺实质期病灶基本呈等密度强化13例,稍低密度强化15例,低密度强化伴小囊样改变9例,低密度强化伴大片坏死5例。胰腺癌实质期强化程度和形式与其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其秩相关检验结果为r=0.664(P<0.001)。结论胰腺癌实质期可以得到肿瘤的最大胰腺-瘤体密度差值,其瘤体强化程度和形式与其病理分级有显著相关性,即胰腺癌恶性度与其瘤体强化程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肿块型肝内胆管细胞癌(mass.forming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MICC)动态增强CT的典型与不典型征象。方法17例经病理证实的MICC患者,均行平扫与动态增强CT检查,结合病理结果分析其CT扫描各期征象。结果17例患者共检出病灶21个,直径1.8—5.3cm。CT平扫上多数肿块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境界不清。15个病灶(71%)动态增强CT表现为典型的动脉期边缘强化、门脉期与延迟期肿块中央部分向心性强化;6个病灶(29%)表现为非典型的动脉期全部或部分强化,门脉期或延迟期肿块原强化区造影剂迅速流出,表现为“快进快出”。5例患者病灶邻近肝包膜凹陷,7例患者伴随胆管扩张。结论MICC的动态增强CT征象与病灶的生长方式及其内各组织成分的比例、分布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例FNH的超声造影资料,并与CT增强或MRI进行了比较.结果 CEUS能够优于CT或MRI连续观察病灶的动脉相、门脉相、实质相、延迟相的声像图变化,观察到FNH的典型表现动脉相由中心呈轮辐状增强,门脉相及实质相、延迟相持续增强,部分病例可有中央星状瘢痕.结论 超声造影结合新的时相划分对于FNH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