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D-CTA联合2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干预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其中约50%-80%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动脉瘤首次出血的病死率可达40%,第2次出血病死率高达60%。因此早期做出正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手术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主要通过DSA及CTA。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使血液进入颅内或椎管内的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综合征。临床发病急,死亡率高。加强其早期诊断对预后和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1-2]。临床中常常采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是诊断颅内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但存在风险高,创伤大,易发生不良反应的缺点[3-4]。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多层螺旋CT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这种诊断方法具有扫描时间短、层厚薄、图像清晰的优势[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诊断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随机抽取2009年1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病理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患者病例97例,分别对其进行3D~CTA和2D~DSA检查法对患者进行头部检查,并对这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3D~CTA检查诊断为颅内动脉瘤者96例,DSA诊断结果证实97例全部为颅内动脉瘤,两者诊断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3D~CTA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1],其治疗对神经外科医生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我科从2005年9月至2008年3月共急诊手术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12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颅内动脉瘤患者126例,男72例,女54例,年龄36~68岁,平均52岁。Hunt-Hess分级,Ⅰ级24例,  相似文献   

5.
旋转DSA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是一种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尽早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脑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常规的全脑血管造影由于混淆而复杂的血管解剖结构,血管重叠及血管痉挛等原因常常不能清晰的显示动脉瘤的整体形态,特别是对动脉瘤的瘤颈、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不良,  相似文献   

6.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患者术前破裂责任动脉瘤的判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患者诊疗过程中误判破裂责任动脉瘤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方法 对2003-2009年上海市浦东新区浦南医院收治的25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术前根据Nehls等报道的评判原则诊断破裂责任动脉瘤,被确定破裂的责任动脉瘤均在48 h内完成夹闭手术治疗.不能通过一次手术入路夹闭治疗的多发动脉瘤则远期进一步手术治疗.结果 25例患者均通过手术证实破裂动脉瘤的确切部位,其中术中确认的责任破裂动脉瘤与术前诊断一致者20例(80%);而术前判断错误者4例(16%),且术后均发生再出血,其中2例因再出血死亡;还有1例诊断不明确.结论 约80%左右的责任动脉瘤可通过术前CT、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有疑议时应增加检查手段,如CTA或MRI等;术中需对责任动脉瘤进行确认;即使已经发现了责任动脉瘤,也要对其他部位的动脉瘤进行术中确认.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easons of false judgments of localization of the rupture aneurysms and find the way to fix this problem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25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their first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nd had 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 from 2003 to 2009 in our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rupture aneurysms we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Nehls' method that reported before, and the supposed responsible rupture aneurysms w0ere clipped within 48 hours after hemorrhage in all patients. More aneurysms that could not be accessed in the same surgical session were surgically terated later. Results The location of the rupture aneurysm was verified at the time of surgery in all 25 patients. The concordance rate of the prediction and the reality of the rupture aneurysm was 80% (20/25). Four patients ( 16% ) ,in whom the ruptured aneurysm was not correctly identified,rebled after surgery,and 2 patients died as a result of the rebleeding One patients had no clear diagnosis at the end. Conclusion In the reported cases, about 80% rupture aneurysms could be correctly diagnosed before treatment according to the CT and DSA examinations. If clear diagnosis couldn't be made,additional examinations should be considered, such as CTA or MRI. Rupture aneurysms must be confirmed during the operation and the other aneurysms should be checked to exclude additional responsible aneurysms in all cases.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头颈部CTA(头颈部血管CT造影检查)与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应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月—2021年3月行D S A手术治疗或造影,临床确诊动脉瘤怀疑动脉瘤患者共5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DSA检查前50例开展头颈部CTA检查,2例行颅脑CTA,以...  相似文献   

8.
蒋丽华 《全科护理》2012,10(8):763-763
颅内动脉瘤是由颅内动脉内腔的局限性异常扩张所致动脉壁的一种瘤状突起,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危重急症,临床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SAH)为首发症状[1]。急性肺损伤(ALI)也是临床常见危重急症,是由多种肺外致病危险因子导致的以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的炎症综合征[2]。  相似文献   

9.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pontaneous subarachnoidhemorrhage, s-SAH) 是指某些疾病引起的脑血管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出现的一组症状,是神经外科较常见的疾病,其中由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约占到50%~80%,其次为动静脉畸形,还包括烟雾病、血管炎等。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颅内动脉瘤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然而,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及提高,越来越多的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能够在破裂前得到诊断及治疗,降低了其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病率。但目前对于未破裂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预防性干预的风险必须与个体动脉瘤破裂的未知风险进行权衡。因此,对未破裂动脉瘤进行治疗之前,有必要对破裂的风险进行预测。我们通过文献调研和大量临床数据分析,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高危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总结了62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根据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前对患者采用平稳平静护理措施,并配合各项必要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严密的观察,及时发现并有效控制各种术后并发症,杜绝护理相关的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35例颅内小型动脉瘤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n=177)与未破裂组(n=58).对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瘤体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颅内小型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2组高血压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瘤部位以...  相似文献   

14.
伍聪  贺民  游潮 《华西医学》2012,(12):1906-1909
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外科常见的急症之一。近年来,随着开颅显微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发展,对颅内动脉瘤的处理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再破裂出血仍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有很高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本研究就颅内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的临床表现、相关危险因素、防治等方面内容进行回顾、总结及展望,为临床实践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三维CT血管造影(3D-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对老年(年龄大于70岁)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我院2016年12月—2018年10月收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栓塞治疗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3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相对宽颈动脉瘤患者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动脉瘤,窄颈动脉瘤直接采用弹簧圈填塞动脉瘤。观察术后即刻栓塞情况及术中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6~12个月造影复查,评价介入栓塞治疗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弹簧圈栓塞,窄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80.00%(4/5),次全栓塞率为20.00%(1/5);宽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率为11.11%(2/18),次全栓塞率为72.22%(13/18),部分栓塞率为16.67%(3/1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3.04%(3/23),经相应治疗后好转,未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4例患者术后6个月仍有部分残留,但残留部分与术中相比未见增大。结论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复发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过程中的可靠性。方法对240例CT检查怀疑为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行3D—CT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者直接进行显微手术,未发现动脉瘤者进行重复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检查,并将CTA图像与术中所见及DSA图像进行对比。结果240例患者检出动脉瘤者227例,发现动脉瘤239个;首次检出率为94.6%(227/240);8例重复CTA与DSA检查发现动脉瘤,5例两种检查均未发现动脉瘤;CTA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为100%,诊断符合率为100%[(235+5)/240&#215;100%]。假阴性率和假阳性率均为0%(0/235)。术中所见动脉瘤的部位、数量、大小、瘤体指向、瘤体上有无穿支血管、与栽瘤动脉及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均与CTA影像相一致。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CTA可以替代DSA作为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可靠方法,CTA能为手术计划提供详实的影像学资料,对颅内动脉瘤的术后效果评价、随访复查以及流行病学调查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总结2009年1月~2011年1月间在我院住院的5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护理经验,探讨护理重点。结果:57例患者中45例痊愈出院,9例出现术后迟发性脑缺血性损害,3例于术后3 d内死亡。结论:有效的把握血压的调控范围是护理的重点,其他护理措施对提高患者预后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收集颅内动脉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共214例,其中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161例(破裂组),颅内动脉瘤未破裂出血53例(未破裂组);采用氧化酶法测定静脉血浆葡萄糖值,分析2组血糖控制情况。结果 214例患者中,血糖控制良好106例,血糖控制不佳者108例。破裂组血糖控制不佳率高于未破裂组(59.6%比22.6%,χ~2=21.820、P<0.01)。结论对于颅内动脉瘤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合理调控血糖水平可以降低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 1资料与方法 2005年6月-2007年12月间,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高度怀疑颅内动脉瘤破裂的148例连续病例,在CT平扫确定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使用GE Nxi双层螺旋CT扫描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