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 虽然 Mazier 等用人体肝细胞在体外已初步成功地培养了间日疟原虫红外期裂殖体,但未观察到裂殖子或休眠子。本文作者利用人体肝癌细胞(HePG2-A16)体外培养间日疟原虫红外期成功,并观察到在 HepG2-A16细胞中疟原虫分化成两种类型:一种有分裂活性释放出裂殖子,另一种无分裂活性,作者认为是休眠子。  相似文献   

2.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使其与体内发育规律同步是筛选和研究抗疟药的重要方法。Trager等报道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成功后,Rieckmann又改进了体外微量测定方法,为体外培养的疟原虫用于抗疟药研究创造了条件。Lambros(1979)报道用5%山梨醇处理后达到同步发育。我们采用Lambros的方法,观察其同步发育的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IL-1、IL-6和活化枯否细胞(Kc)产物对约氏疟原虫红外期(EEF)发育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IL-1、IL-6或合用,3 h后接种子孢子(Sp),42 h后观察EEF发育情况;建立大鼠肝细胞-约氏疟原虫体外培养模型,Sp接种后2 h加IL-1、IL-6及激活后Kc培养上清,观察对EEF发育的影响.结果:IL-1组、合用组Sp发育率明显降低,IL-6组无明显下降;IL-1、IL-6明显抑制培养的EEF发育;激活Kc培养上清也可抑制EEF发育,EEF成熟度低、体积小.结论:IL-1、IL-6在体内外和接种Sp前后均可抑制EEF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为了给体外培养子孢子提供对比依据,有必要从事疟原虫蚊体期发育过程的系统观察。由于食蟹猴疟原虫(plasmodi-um cynomolgi,又称猴间日疟原虫)和间日疟原虫(P.vivax)在形态和生活史方面十分近似,用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斯氏按蚊(Anopheles steqhemsi),详细观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的各个时期,可作为对间日  相似文献   

5.
<正> 为了防治疟疾,国内外已开展了疟原虫红内期、红外期和蚊期发育的体外培养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关疟原虫(鸡疟原虫、鼠疟原虫、猴疟原虫及人间日、恶性疟原虫)蚊期早期发育——配子生殖的生物学特性已有不少的报道,现简要综述如下。 1 配子生殖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学 1.1 雄配子(microgamete) 游离的雄配子体呈细丝状,弯曲柔和。核为数块大小不等的染色质粒所组成,多呈念珠状,排列于中央,核所在处体膨大。在雄配子顶端常有一个红色点状的染色质粒。光镜下观察鼠疟原虫、间日疟原虫等,多数雄配子一端稍尖,一端稍纯。Sinden用扫描电镜观察鼠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nigeriensis))指出60%  相似文献   

6.
饲养细胞在建立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中的作用江钢锋,洪佳冬(热带病研究室)关键词疟原虫;体外培养;饲养细胞中图号R382.3恶性疟原虫红内期体外连续培养技术是疟疾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自从该技术创立[1]以来,国内外已相继成功地分离和建立了许多恶性疟原虫不...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在体外培养中能形成成熟配子体的虫株,以建立恶性疟原虫蚊期和红外期实验模型,我们于1990年在云南南部疟疾流行区从4个病人分离出4个恶性疟原虫分离株,暂定名为B-1(Burma-1),FCC-901/YN,FCC-902/YN,FCC-903/YN,并进行了体外培养观察。  相似文献   

8.
<正> 一、疟原虫孢子增殖期体外培养研究概况随着人们对疟原虫的生物学、生理、生化及疟疾防治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等问题研究的逐步深入,疟原虫孢子增殖期,即蚊期体外培养的研究也逐渐被重视。迄今这方面的工作,只限于对某些动物疟原虫,经过分段培养获得了初步成果。包括从配子体发育到成熟动合子阶段:吸入阳性鸟血后2~3小时的蚊胃,经培养发育到早期卵囊(4日龄);以  相似文献   

9.
<正> 在人体内疟原虫的发育期中,人们对肝内的裂殖体增殖了解的最少。因此,用体外培养的方法进行肝期的繁殖是很有吸引力的。培养物操作方便,并且是免疫学研究和各种作用于肝期的抗寄生虫药研究的基础。本文作者应用这种方法在间日疟原虫的研究中获得成功后,又完成了恶性疟原虫的肝期发育。首先,由活检取到的人体肝细胞以每35mm培养器接种5×10~5作单层培养,在按种子孢子之前需在改良的最小基础培养基(MEM)中保持24~48小时。用体外培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寻找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相关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并推测其功能.方法 分别提取约氏疟原虫感染大鼠(IL)和正常大鼠(UL)肝脏总RNA,根据疟原虫基因A T含量高(>70%)的特点,设计可选择性扩增约氏疟原虫基因的G C含量为40%的引物,采用差异显示PCR(differential display RT-PCR,DD-PCR)技术进行扩增,筛选差异片段,经TA克隆后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 找到6个与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相关基因(PyHs4、PyHs5、PyHs6、PyHs7、PyHs8、PyHs9);其中PyHs4与约氏疟原虫乙酰葡萄糖胺磷酸变位酶(phosphoacetylglucosamine mutase,AGM)具有相似性,PyHs5与约氏疟原虫红细胞膜蛋白3(erythrocyte membrance protein,PyHs5)具有同源性,PyHs6、PyHs7、PyHs8、PyHs9为功能未知基因.结论 应用DD-PCR技术成功扩增了与约氏疟原虫红外期发育相关基因,为进一步的重组表达进行功能和疫苗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自从1912年Bass等首次报道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P.f)以来,不少学者先后作了种种努力,都只能取得生活周期二、三代的增殖,经60多年不断的实验,至1976年Trager等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P.f体外连续培养获得成功,被认为是疟原虫研究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的成功为研究疟原虫提供了重要来源,推动了对P.f的生理、生化研究、裂殖子侵入红细胞的过程及疟原虫亚显微结构的观察、微量法体外筛选抗疟药及抗药性体外微量测定技术的应用,并掀起了制备疟原虫疫苗的研究高潮。我们参照Trager的蜡烛缸法进行P.f体外培养感染率达12.74%,并以常温以下温度进行培养,取得P.f在体外存活的最低温度和最长时限的数据。现将实验结果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体外生长特性.方法体外培养肺腺癌A549细胞株,用免疫组化检测肺癌标记物及Brdu表达;取第1代培养后1 d、11 d、13 d 3个时间点分别计数细胞;MTT检测3个时间点细胞活力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个肺癌标记物免疫组化染色,其中鼠抗人p63蛋白,鼠抗人细胞角蛋白7,鼠抗人甲状腺转录因子染色阳性;Brdu在肺腺癌细胞中部分表达;肺腺癌A549细胞株培养18d,13 d组的细胞数量与1 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 d组与1 d组的细胞活力无明显差异,13 d组的细胞活力较1 d组和1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腺癌A549细胞株在体外早期处于增殖状态,而20 d时细胞活力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3.
<正> 研究历史回顾 1880年Laveran发现人类疟原虫后不久,便开始了对疟原虫体外培养的研究。早期有将疟原虫阳性血喂食水蛭使之发生感染的实验,能观察到疟原虫在其体内有轻微的发育,到第4天原虫还具有一定活力。不少人以不同的方法进行实验,均未获得有价值  相似文献   

14.
疟原虫的转染过程是将克隆有外源基因序列的质粒导入疟原虫细胞中,转化入细胞中的质粒或以游离体的形式存在,或插入到疟原虫的染色体中。随着转基因技术的逐渐成熟,近10年来,已经在恶性疟原虫[1](Plasmodiumfalciparum,P.f)、伯氏疟原虫[2](Plamodium berghei,P.b)、偌氏疟原虫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IL-1、IL-6和活化枯否细胞(Kc)产物对氏疟原虫红外期(EEF)发育的影响。方法:大鼠腹腔注射IL-1、IL-6或合用,3h后接子孢子(Sp);42h后观察EEF发育情况;建立大鼠肝细胞-约氏疟原虫体外培养模型,Sp接种后2h加IL-1、IL-6及激活后Kc培养上清,观察对EEF发育的影响。结果:IL-1组、合用组Sp发育率明显降低,IL-6组无明显下降;IL-1、IL-6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6.
Seaman等多次证明高剂量雌激素具有降低鼠类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甚至使其活性丧失的药理作用。1ayawar-dena认为NK细胞活性的高低可影响宿主对疟原虫红内期的敏感性,但对红外期发育有无影响,迄无报导。Verbance等证明大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测定αB-晶状体蛋白在体外培养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RPE)中的表达,探讨αB-晶状体蛋白对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传代培养人A-RPE19细胞系,免疫荧光技术检测αB-晶状体蛋白在RPE细胞中的表达.用不同稀释浓度(体积比分别为1/102、1/103、1/104、1/105、1/106)的αB-晶状体蛋白以及其抗体干预各组(对照组、蛋白组、抗体组)细胞,MTT方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细胞光密度值,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不同时间点的周期及凋亡情况.结果 αB-晶状体蛋白在体外培养人RPE细胞质中表达;在48 h,浓度为1/104~1/102时,3组细胞的光密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组与对照组相比,0~48 h蛋白组的G1期比例减小,S、G2期比例增加,抗体组与对照组相比,G1期比例增加,S、G2期比例减少(P<0.05,P<0.01);48 h时3组之间凋亡细胞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αB-晶状体蛋白在体外培养人RPE细胞质中表达,并对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增殖起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本文报道了伯氏疟原虫子孢子在四种成分不同的培养基中冰冻前后对培养的人体肝癌细胞(Hep G2-A16)感染力的实验结果,证实经冻存后部分子孢子仍可侵入肝癌细胞,且完成其红外期发育。作者用伯氏疟原虫(NK65株)感染小鼠,喂饲斯氏按蚊,21天后取其唾液腺放入四种不同的培养基中:1.单一的Eagl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HCMV能否感染体外培养的由人海马神经干细胞(NSCs)分化成的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NSCs,诱导其定向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并分别进行免疫荧光鉴定。然后用HCMVAD169株感染分化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检测胞内病毒蛋白表达,并收集感染细胞的培养液,添加到正常人胚肺细胞中,观察有无典型细胞病变出现。结果体外原代培养的人NSCs绝大多数都表达巢蛋白(nestin),诱导其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后,细胞高表达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HCMVAD169感染细胞7d后,细胞出现肿胀、变大变圆等典型病变,胞核内检测到HCMV即刻早期基因表达产物-IE蛋白,添加感染细胞的培养液到人胚肺细胞中,细胞也出现典型病变。结论上述结果说明:在体外培养的由人NSCs分化成的星形胶质细胞中,HCMVAD169能够建立增殖性感染,这可能与先天性感染导致脑发育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20.
肺系统由气道和肺泡腔两部分组成,其组织和细胞的复杂性保证了肺部的免疫防御和气体交换功能.虽然传统体外细胞实验和动物模型已被广泛用于阐明人体肺发育、生理学和发病机制,但这些模型不能准确地再现人体肺部环境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肺类器官是目前最接近人类肺系统的模型,而以肺类器官为代表的体外肺模型也成为研究肺发育、功能和疾病病理学的一种更容易获得的工具.本文主要介绍肺类器官的主要类别及研究现状、肺类器官的培养过程、肺类器官技术的独特应用、肺类器官培养的主要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