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烧伤创面不动杆菌的分离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 了解烧伤患者创面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特征。 方法 用常规方法分离鉴定1999~ 2 0 0 3年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创面中的不动杆菌细菌株 ,根据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CLS)标准 ,测定细菌耐药谱及耐药酶。  结果 从烧伤创面分离出不动杆菌 6 9株 ,其中鲍曼不动杆菌 5 2株 ,占 75 .36 % ;不动杆菌对 17种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 ,其中产酶菌株的耐药率较高 ,平均为 6 8.2 5 % ;不产酶菌株耐药率较低 ,为 2 0 .33%。 38株产酶菌株中产AmpCβ内酰胺酶 (AmpCBLA)菌株占 4 2 .10 %。不动杆菌呈多重耐药 ,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各种 β内酰胺酶。  结论 不动杆菌是引起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 ,加强不动杆菌的分离鉴定并准确测定其耐药性 ,是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烧伤病区细菌培养及耐药性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临床合理用药依据,提高烧伤感染的治愈率。方法从1999年至2004年烧伤住院患者血培养及创面分离出的细菌,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分离病原菌379株,G 125株,G-241株其中烧伤病区感染病原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常见感染病原体依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9.8%),金黄色葡萄球菌(18.5%),大肠埃希氏菌(7.7%),不动杆菌(7.4%),肺炎克雷伯氏菌(6.6%)。其中仅万古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头胞噻肟钠对肺炎克雷伯氏菌较有效;大肠埃希氏菌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68%。烧伤病区耐药菌株以耐5种以上抗菌药物的菌株为主,占全院多重耐药菌株的50.8%。结论医院感染的耐药问题较严重,加强对细菌耐药性的监测,有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3.
由于各种新型抗生素、激素的大量应用,耐药菌株不断出现,烧伤创面感染愈难控制。笔者单位2005年2月-2006年8月对感染6种耐药菌株的烧伤患者创面应用汇涵术泰护创液,取得较满意疗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烧伤创面产β内酰胺酶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烧伤创面产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s,BLA)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笔者对1999年1月~2003年6月本单位烧伤患者创面分离的213株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分析,以期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烧伤临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统计,分析烧伤抗感染治疗用药的变化趋势,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抗感染治疗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平均100名患者每天使用每日约定剂量(DDDs/100患者/天)作为抗菌药物使用量的观察指标,对本院烧伤病区1995~2003年抗菌药物使用的数据进行统计,并统计同期病原菌中不同革兰染色类型所占比例,作为评价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参照。结果:9年来烧伤病区抗菌药物使用总量波动明显,但无明显增加的趋势,1995年和2003年的使用量分别为36.2和为26.2DDDs/100患者/天。1995年使用量最大的氨基糖苷类和一代头孢菌素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含酶抑制剂类药物的使用量逐年增多,成为2003年使用量最大的抗菌药物。1995年后革兰阳性菌在病原菌中所占比例逐渐升高,2003年已超过革兰阴性菌。结论:烧伤病区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实行了有效的总量控制。今后应重点加大对革兰阳性菌感染治疗的力度,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革兰阳性菌感染逐渐增多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夫西地酸对烧伤常见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并观察夫西地酸治疗浅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琼脂扩散法比较夫西地酸乳膏和磺胺嘧啶银软膏对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金黄色葡萄球菌(Sau)、表皮葡萄球菌(Sep)、铜绿假单胞菌(Pae)、大肠杆菌(Eco)的体外抗菌活性。选择2021年12月-2022年4月就诊的84例小面积浅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夫西地酸乳膏治疗的42例患者为观察组;使用磺胺嘧啶银软膏治疗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药物使用直至两组创面上皮化愈合。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1周创面愈合率、疼痛程度、分泌物培养阳性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体外实验中夫西地酸乳膏对MRSA、Sau、Sep的抑菌圈均大于磺胺嘧啶银软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观察中观察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前3次用药后疼痛程度评分均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1周创面愈合率、使用药物前及使用药物后2~3?d、5~6?d创面分泌物培养阳性率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  相似文献   

7.
本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间共收治因癫痫发作致意外烧伤患者10例,经正规的抗癫痫药物治疗与对烧伤创面的积极处理,结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烧伤感染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自60年代中期由于开发了几个有效的局部抗菌药物和创面处理方法的显著进步,烧伤总面积和Ⅲ度烧伤面积的LA50有显著提高,侵袭性感染发生率有一定下降,但以感染和以感染为动因的多脏器功能衰竭仍为烧伤死亡的第一原因。烧伤感染一直是烧伤临床工作所关注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烧伤感染的几个主要临床问题:烧伤感染的概念、烧伤创面细菌生态学和烧伤中心细菌耐药性进行回顾和讨论。一、烧伤感染的概念1962年Teplitz提出“烧伤创面脓毒症”概念前,有一个使临床医师感到困惑的问题,发现一部分烧伤病人出现典型的败血症症状,但血培养始终阴…  相似文献   

9.
浸浴疗法是处理烧伤创面的重要方法之一。严重烧伤患创面感染较重,同时由于临床上大量使用抗生素,使创面耐药菌株明显增多,浸浴时如浴缸消毒不充分,极易发生交叉感染。此外,患创面的防护作用差,对消毒液的物理刺激较敏感。因此,烧伤病房对于浸浴缸的消毒要求比其他科室更严格。本研究中,笔监测了术必泰应用于浸浴缸消毒的效果,并与临床常用的肝炎病毒洗消剂进行比较,以期为烧伤病房浸浴缸消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院收治的烧伤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小面积深度烧伤,有些Ⅲ度烧伤创面甚至变成慢性溃疡性烧伤创面经久不愈。目前,临床上还没有理想的外用药物促进创面愈合,最后往往是创面肉芽形成,不得不采用手术植皮,给患者带来了痛苦和经济负担。本科近年来采用先进的微波治疗技术治疗小面积深度烧伤,能够加速创面愈合,一般小面积深度烧伤能在2—3周左右愈合。2009年3月-2010年3月使用多功能微波治疗仪照射治疗小面积深烧伤患者82例,取得了良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创面用变革对深Ⅱ°烧伤创面愈合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深Ⅱ°烧伤创面愈合时间的分阶段对比分析,了解创面愈合观念及创面用药变革对创面愈合速度的影响。方法1982年1月~1999年12月对1563例小面积深Ⅱ°烧伤患者(总面积≤10%),按创面补锌及生长因子和胶原酶应用等治疗措施采用时间不同,分为时间阶段,对比观察创面愈合速度变化。结果1982年1月~1990年12月,未使用特殊创面外用药物,创面愈合时间为(23.8±3.5)天;1991年~1996年,采用银锌霜创面补锌,创面愈合时间为(20.6±3.2)天;1997年~1999年,将脱痂药物(胶原酶)及生长因子与银锌霜联合使用,使创面愈合时间缩短为(16.2±2.8)天。结论创面愈合观念及创面用药变革促进了深Ⅱ°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银离子抗菌凝胶应用于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烧伤深度基本一致,面积相近、相邻部位或对称部位的浅Ⅱ度、深Ⅱ度创面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应用银离子抗菌凝胶敷料,对照组外用1%磺胺嘧啶银乳膏,对两组同期愈合率、愈合时间、抗菌性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两组药物在浅Ⅱ度、深Ⅱ度创面的同期愈合率、愈合时间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在抗菌性方面银离子抗菌凝胶明显优于磺胺嘧啶银软膏。结论:银离子抗菌凝胶与其他形式银制剂相比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在烧伤创面愈合后口服曲尼司特防治烧伤瘢痕增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7月~2013年1月间至我院就诊的30例烧伤患者在其创面愈合后予口服曲尼司特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同时取同期烧伤创面愈合后的30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在患者创面愈合后6个月应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口服曲尼司特胶囊在防治烧伤瘢痕增生中疗效显著并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轻中度烧伤创面感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 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本院烧伤科住院的轻中度烧伤患者409例;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为对照组,B组为抗生素应用组,以观察创面是否出现感染征象及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鉴定阳性者判定感染的标准. 结果 轻中度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率低,A组与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在本研究中,笔者认为轻中度烧伤患者创面感染率与是否应用抗生素无关,临床中对这类患者可以不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抗生素的滥用.  相似文献   

15.
南宁地区某烧伤病房细菌生态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调查分析南宁地区某烧伤病房近15年来细菌生态学及耐药性的变化。 方法1989年4月—2004年3月,从笔者单位2 269例患者的血培养及创面培养物中分离出5 855株细菌,用K B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每5年为1个阶段,分析各阶段标本的细菌检查及耐药情况。 结果 笔者单位烧伤患者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3 559株占60. 79% ),其中铜绿假单胞菌、阴沟杆菌、硝酸盐阴性杆菌各阶段检出率较高;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1 990株占33. 99%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各主要感染菌种对多种常用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诺氟沙星、异丁基哌嗪利福霉素等的耐药率维持在较高水平或呈逐阶段上升趋势,而对临床少用的亚胺培南及万古霉素耐药率则很低。 结论 气候环境及抗菌药物的应用对细菌生态学的分布和耐药性的变化有直接影响。临床治疗中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总结小儿烧伤病人特征,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愈率。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2517例小儿烧伤患者,对其治疗过程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收治2517例小儿烧伤无1例死亡。结论加强安全教育与防范措施,合理的创面处理,合理应用抗生素,深度烧伤创面早期切削痂植皮均可缩短患儿的治愈时间。  相似文献   

17.
我们应用湿润烧伤膏于Ⅰ、Ⅱ度烧伤创面及供皮创面,并对用湿润烧伤膏包扎后的创面温度进行了测定,观察了烧伤肉芽组织埋存于湿润烧伤膏、复合抗生素软膏及碘醚膏中的菌量改变,结果说明:湿润烧伤膏无抑菌作用,也未发现其可促进或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包扎后的创面在湿润烧伤膏覆盖区与普通油纱布覆盖区,经测定温度基本一致,亦即湿润烧伤膏包扎后的局部条件与普通包扎疗法相比无特殊差别,临床过程也一致,如脱痂早、易感染等。因此,我们认为湿润烧伤膏对于烧伤Ⅰ度、浅Ⅱ度创面有一定的安抚作用。可酌情使用;在浅的真皮外露的创面使用时如配合抗生素治疗,也可适当选用湿润烧伤膏;但在深Ⅱ度创面使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18.
感染仍然是热损伤最常见的致命并发症之一,烧伤病人大多死于创面侵袭性感染。为了控制创面细菌的繁殖,局部抗菌药已被广泛使用,诸如醋酸磷胺灭脓、硝酸银和磺胺嘧啶银。在法国,Biron等介绍局部应用具有协同作用的抗菌药物以预防感染,特别是新霉素-多粘菌素混合液。作者通过4年(1973~76)的临床实践发现,局部使用这种混合液能使全身性感染中多种抗药菌株的发生率增加,故放弃使用这种疗法。本文目的是比较烧伤创面应用与不用局部抗菌疗法时微生物的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19.
我们应用湿润烧伤膏于Ⅰ、Ⅱ度烧伤创面及供皮创面,并对用湿润烧伤膏包扎后的创面温度进行了测定,观察了烧伤肉芽组织埋存于湿润烧伤膏、复合抗生素软膏及碘醚膏中的菌量改变,结果说明:湿润烧伤膏无抑菌作用,也未发现其可促进或加速创面愈合的作用;包扎后的创面在湿润烧伤膏覆盖区与普通油纱布覆盖区,经测定温度基本一致,亦即湿润烧伤膏包扎后的局部条件与普通包扎疗法相比无特殊差别,临床过程也一致,如脱痂早、易感染等。因此,我们认为湿润烧伤膏对于烧伤Ⅰ度、浅Ⅱ度创面有一定的安抚作用,可酌情使用;在浅的真皮外露的创面使用时如配合抗生素治疗,也可适当选用湿润烧伤膏;但在深Ⅱ度创面使用应慎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强脉冲光治疗烧伤创面后色素沉着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z005年1月~2009年月12月强脉冲光技术治疗烧伤后色素沉着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50例患者,均经1疗程(4次)治疗,随访6个月,患者疗效治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0%;元任何并发症发生.浅Ⅱ度烧伤30例总有效率90.0%高于深Ⅱ度烧伤20例的70.0%(P<0.05);41例总有效患者平均年龄(46.34±13.23)岁小于9例无效的(57.78±12.34)岁(P<0.05).结论:强脉冲光治疗烧伤创面后色素沉着的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