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胆道病变患者的抗感染用药方法。方法 选取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胆道病变的患者160例。在护肝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抗生素或者曲匹布通治疗。观察临床体征和肝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并观察药物性肝损害的出现。结果 四组患者接受治疗前,肝功能具有可比性。经过护肝治疗和抗生素或曲匹布通治疗后,肝功能均有所好转,胆道病变有所改善。在各组治疗后,TBIL、ALT、AST、AKP、TBA、GGT、LDH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其中,A、C组较B、D组肝功能恢复较好,B、D组之间无显著差异,C组在四组当中,肝功能恢复最佳。结论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伴胆道病变原因复杂,可能存在细菌和梗塞相互影响促进。进行抗生素联合曲匹布通治疗可以较好的缓解病情,有助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乏凝血因子V血浆制备方法及凝血因子V活性 (FV C)测定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温育法制备乏因子V基质血浆并应用于临床检测。病毒性肝炎住院病人 175例 ,分急性肝炎、慢性轻度肝炎、慢性中 /重度肝炎、肝硬化和重症肝炎五个组 ,检测血浆中FV C ,并与 36例正常对照组测定结果相比较。结果 :自制乏因子V基质血浆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除急性肝炎外 ,慢性轻度肝炎轻度异常 (P <0 0 5 ) ,慢性中 /重度肝炎、重症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浆中FV C则明显下降 (P <0 0 0 1) ,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 :自制乏因子V血浆 ,简单易行 ,结果满意。FV C的下降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该测定对于判断重症肝炎病情和观察其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观察血浆置换、内科治疗对中晚期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生存率的影响,探索中晚期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方法观察在内科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患者的肝功能、并发症及疾病的转归,与同期仅予内科综合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对相应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血浆置换组36例,18例好转、18例死亡,内科治疗组32例,13例好转、19例死亡,两组之间患者生存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肝功能指标(ALT、AST、SB、ALB、TC、ChE和凝血酶原时间(PT)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与内科治疗相比较,在其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并不能提高中晚期重型病毒性肝炎生存率;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决定于其肝功能衰竭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血浆置换、内科综合治疗对中晚期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生存率的影响,探索中晚期重型肝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观察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患者的肝功能、并发症及疾病的转归,与同期仅予内科综合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对相应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了解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血浆置换组36例,18例好转、18例死亡,内科治疗组32例,13例好转、19例死亡,二组之间患者生存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功能指标(ALT、AST、SB、ALB、TC、ChE)和凝血酶原时间(P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内科综合治疗相比较,在其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并不能提高中晚期重型病毒性肝炎生存率;中晚期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决定于其肝功能衰竭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结核并HBV携带初治患者抗结核治疗的同时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肺结核并HBV携带者随机分为A、B、C组,每组30例。A组抗结核治疗(2HREZ/4HR)的同时予拉米夫定或者恩替卡韦抗病毒及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护肝治疗,B组抗结核治疗(2HREZ/4HR)的同时予甘草酸二胺肠溶胶囊护肝治疗,C组仅给予抗结核治疗(2HREZ/4HR),比较3组患者肝功能受损情况、HBV—DNA变化情况。结果A组肝损率较B组和C组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肝损率较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2月、6月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B、C组治疗后6月HBV-DNA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6、0.941)。结论对肺结核并HBV携带者早期予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减少肝功能损伤发生率,从而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人巨细胞病毒基因时序表达对感染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人巨细胞病毒 (HCMV)主要基因序列表达情况对其感染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滴度HCMV感染传代培养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 ,建立HCMV梯度感染细胞模型。分别应用FQ PCR法测定感染细胞内IE基因拷贝数、免疫组化法联合计算机病理图文分析系统检测p5 2蛋白表达水平以及RT PCR法测定MCPmRNA转录水平 ,光镜观察致细胞病变作用 (CPE)、电镜检查细胞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IE基因在病毒滴度最低的A组细胞内负荷量最低 (P <0 .0 5 ,P <0 .0 1) ;p5 2蛋白在病毒滴度较高的B、C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A组 (P <0 .0 1) ,其表达定位于受染细胞核内 ;仅在B、C组内检测到MCPmRNA。A组未检出细胞病变 ,B、C组细胞检测到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加重的CPE及超微结构改变。结论 HCMV受染细胞内IE基因负荷量与病毒基因组表达启动密切相关 ,p5 2蛋白高效表达是病毒基因组完整表达的必要条件 ,MCPmRNA转录是活动性HCMV感染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干扰素复合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4年4月本院所收治的5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经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随机分为两组,即A组与B组,每组病例数分别为25例,A组患者肌注聚乙二醇干扰素,且联合应用利巴韦林与苦参素治疗,B组患者肌注聚乙二醇干扰素,口服利巴韦林治疗,两组治疗疗程为4个月,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临床症状、体征改善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本次研究结果的分析可知,干扰物复合苦参素、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以及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血ICTP,PINP在骨转移Ca诊断和疗效观察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 (ICTP)和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 (PINP)在骨转移C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血清ICTP、PINP采用放免法检测。 1 1 5例骨转移癌患者分三组进行研究即 :A组 :骨转移灶 <6个 4 7例 ;B组 :骨转移灶 6 2 0个 4 2例 ;C组 :骨转移灶 >2 0或超级显像 2 6例。结果 :骨转移癌患者血清ICTP、PINP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 ;A、B、C三组血清ICTP、PING逐步升高 ,组与组之间差异显著 ;血清ICTP、PING与骨转移数目的相关性好 ,相关系数分别为 0 6 8和 0 5 2 (p均 <0 0 1 ) ;35例患者经治疗后 ,血清ICTP和PINP不同程度地下降 (p分别 <0 0 1、0 0 5 )。 结论 :血清ICTP与PINP的检测都能反映骨转移患者的病情和疗效的变化 ,以血清ICTP的检测临床价值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6例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53例.对照组给予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给予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结果 治疗1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47%,对照组者总有效率为41.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2周后,观察组患者TBIL(184.25±72.49)μmol/L、ALT(53.45±38.79) U/L、AST(45.69±34.14) U/L、Glo (20.51±3.96) g/L、PTA(21.34±4.70)%都低于对照组患者患者TBIL(268.41±87.62)μmol/L、ALT(136.28 ±52.86) U/L、AST(71.25±60.73) U/L、Glo(27.37±4.65) g/L、PTA(28.53±5.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12周时,观察组患者HBV-DNA转阴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浆置换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促进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采用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B组单独采用阿德福韦酯治疗,疗程均为半年。观察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血清HA、LN、PCIII、IV—C水平和肝功能指标(TBIL、AIJT、AST、ALB)及HBV—DNA定量。结果A、B两组血清HA、LN、PCIII、IV—C、TBIL、ALT、AST均随治疗时间逐渐降低,除PCIII外(P〉0.05),其余三项指标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肝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但A组改善较B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BV—DNA定量方面,两组治疗后均较治疗前下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有良好的抗纤维化效果,并能改善生化指标,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阿德福韦酯组。  相似文献   

11.
陈欢  李秀惠 《医学信息》2019,(12):67-69
目的 分析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及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40例作为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4例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患者35例作为乙肝肝硬化组,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比较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结果 急性乙型肝炎组与慢性乙型肝炎组在ALT、AST、TBIL、DBI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TBIL、DBIL、PT、PTA、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在ALT、AST、ALB、PT、PTA、I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TG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CHO水平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与乙肝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在HDL-C、LDL-C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肝硬化患者血脂水平逐渐降低,以TG下降为主,与肝功能损伤有关,是评估乙型肝炎病程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硫普罗宁活化慢性乙型肝炎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硫普罗宁对慢性乙型肝炎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 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对 80例慢性乙型肝炎体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进行检测 ,并检测了丙氨酸转氨酶 (ALT)、血清总胆红素 (TBiL)、血清总蛋白 (TP)、A G比值。 40例接受常规护肝 ,退黄治疗为对照组 ;40例除接受护肝、退黄治疗外 ,口服硫普罗宁为治疗组。结果  16例正常人SOD活性检测正常值为 16 5 .9±2 3 .36NU ml。 40例治疗组与 40例对照组治疗前年龄、性别无差异 ,SOD、ALT、TBil、TP、ALB亦无差异 ,SOD分别为 10 6 .5 7± 40 .6 8与 10 5 .18± 44 .5 9。两组治疗后 ,SOD、ALT、TBil、ALB的测定值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SOD分别为 187.93± 35 .2 4与 15 7.96± 47.2 9;ALT分别为 38.41± 2 2 .2 2与6 8.5 2± 34.19;TBil分别为 2 3 .15± 12 .46与 30 .38± 2 1.80 ;ALB分别为 43.2 8± 4.2 1与 40 .36± 5 .19。结论 硫普罗宁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清除氧自由基有较好疗效 ,且有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主要肝功能指标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研究TBil、PTA、ALB、CHO、CHE、AFP、ALT及AST/ALT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以加权平均数(WMD)作为评价指标,共纳入Meta分析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32篇,累计病例21949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预后影响的敏感程度。结果死亡组TBil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PTA、ALB、CHO、CHE、AFP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ALT及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09)。AFP的ROC值最高为0.943(P〈0.01)。结论TBil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TA、ALB、CHO、CHE和AFP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ALT和AST/ALT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AFP对预后的判断最为敏感,其次为PTA和CHO。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GP73的检测在肝脏疾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95例各类肝脏疾病患者(213例病毒性肝炎、26例酒精性肝炎、23例自身免疫性肝炎和33例非酒精性脂肪肝)及33例健康对照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和化学发光分析分别对血清GP73进行定量检测,并对治疗前后进行分析比较;应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LP、AST、GGT、CHE、ALB、TBIL、AFP的含量,运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拷贝,分析不同肝病患者血清GP73含量与其他指标的关系。结果:治疗前病毒性肝炎组、酒精性肝炎组、自身免疫性肝炎组其GP73含量的中位数均〉健康对照组(U分别为240.4、24.0和27.0),非酒精性脂肪肝组与健康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U=157.5,P〉0.05);病毒性肝炎组与酒精性肝炎组、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760.5和1299.0,P〈0.05);病毒性肝炎组、自身免疫性肝炎组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u分别为67.2、99.4,P〈0.01),酒精性肝炎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U为1322,P〉0.05)。血清GP73与CHE、ALB呈负相关(r分别为-0.454,-0.469),与GGT、TBIL呈正相关(r分别为0.34和0.39)。结论:血清GP73在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表达上调,可作为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治疗疗效的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丙肝肝硬化的临床疗效,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0年6月-2014年5月期间收治的66例丙肝肝硬化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干扰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Child Pugh评分、肝脏纤维化指标、病毒学应答及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ALT、AST、ALB、TBIL、HA、PC、LN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早期应答、完全应答及持续应答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能明显促进丙肝肝硬化代偿患者的抗纤维化能力,同时使患者肝功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技术在重型肝炎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1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1例。治疗组用人工肝单纯血浆置换加综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不做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余药物治疗同治疗组。两组治疗前后均记录有关消化道症状及肝性脑病、出血倾向等症状、体征与主要肝功能、凝血功能的变化。两组治疗前后的结果用χ2检验与t检验分析比较以判定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疗效优于对照组的23.8%(P<0.01);治疗组临床症状、体征均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TBiL、DBiL、ALT、AST、PT、PTA等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检测均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其肝功能与凝血功能也有显著改善(P<0.01)。结论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恩替卡韦和拉米夫定治疗乙肝病毒(HBV)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subacute—on.chronicliverfailure.SCLF)的疗效。方法93例HBV所致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恩替卡韦组(46例)和拉米夫定组(47例)两组。两组患者均在常规内科治疗基础上加用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疗程48周。观察用药后两组患者血清生化指标、HBVDNA转阴率、存活率及病毒反跳情况。结果治疗4周和12周时恩替卡韦组的A¨值分别为(49.9±31.4)U/L和(33.2±20.5)U/L,明显低于拉米夫定组的(88.6±58.2)U/L和(55.4±31.7)U/L,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生化指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恩替卡韦治疗后4周及48周时HBVDNA转阴率分别为71.7%及97.8%,显著高于拉米夫定组的51.1%和7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内恩替卡韦组的存活率为80.4%,高于拉米夫定组的61.7%。恩替卡韦组46例患者无1例发生病毒反跳,而拉米夫定组47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病毒反跳。结论恩替卡韦治疗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抗病毒效果及患者存活率均高于拉米夫定.且不容易发生病毒反跳,因此适合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现有的15项病毒性肝病相关常规生化检验项目的回顾性分析,筛选出应用价值较好的项目,并且通过合理的组合,建立慢性肝病与肝硬化鉴别诊断的评估模型,提高诊断准确度。方法查阅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的病历447份,获得15项肝病相关常规指标的检测结果(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与丙氨酸转氨酶比值、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碱性磷酸酶、了一谷氨酰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胆碱酯酶、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总胆汁酸),以该组数据作为训练组,运用Logistic回归统计方法,建立慢性肝炎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模型;留取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213份,测定以上15项指标,并以该组数据作为验证组,对已建模型进行验证。通过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诊断模型及各单个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鉴别诊断模型由CHE、DBIL、ALB、ALT、GLO五项指标组合构建,训练组AUC达到0、87,验证组AUC达到0.83。结论由CHE、DBIL、ALB、ALT、GLO五项指标组合构建的慢性肝炎和肝硬化鉴别诊断模型,应用效果优于单项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