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内设2~15周/分钟宽通带滤波器,可四道同步描笔记录和计算机采集体表结肠电。信号以快速富立叶变换作频谱分析和组叠加平均处理。临床观测发现:1.空腹时正常成人体表结肠电主要在低频范围(2.5~7.5周/分钟),其幅值在餐后明显增高,并出现较高频活动(8~13周/分钟),这种餐后反应持续约15分钟;2.慢性结肠炎和肠激惹综合征患者常有体表结肠电紊乱,表现为频率、活动量、餐后反应强度或时间的改变;3.祖国医学肝脾大肠虚实辨证及腹痛、大便改变症候群与不同结肠电异常类型有密切的相应关系。本文还报告钡灌肠X片上各段结肠的形态和体表投影,并结合结肠电实测结果提出升降乙状结肠肠电图体表引导电极的适宜位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 ( FD)患者体表胃电参数在消化间期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方法 :检测 72例 FD患者体表胃电。结果 :功能性消化不良 ( FD)主频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FD组平均振幅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且胃窦振幅低于胃体振幅 ;FD组主频不稳定系数高于健康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FD组 87.5 %存在胃电节律紊乱。结论 :FD患者胃电节律紊乱率明显高于健康人 ,而且存在胃运动障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胃钡餐X线照片为依据,选择胃体中央、胃体窦交界处和胃窦中央作为电极定位点,分别为E_1、E_2、E_3点,同步检测胃电图。实验结果表明:胃电慢波E_1先出现,呈现从E_1点向E_3点传导的现象;胃电慢波幅值E_1,E_2、E_3点餐前分别为274±55、554±196、726±145μV,餐后分别为294±41、606±188,801±240μV;试餐前及试餐后,各点胃电图优势频率均值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体表胃电存在传导特性,传导方向从胃体中央扩播至胃窦中央。越近胃窦波幅越高,但优势频率不变。  相似文献   

5.
应用“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作体表结肠电检查及频谱分析,发现:①单纯便烂不成形患者降结肠、乙状结肠无论空腹或餐后,其低频段及高频段ECA结肠电活动都倾向减弱;②腹泻兼有肠激惹征患者升、降、乙状结肠空腹结肠电过度活跃,餐后结肠电亦有较高反应水平;③便秘患者结肠电普遍减弱,且单纯便秘者较便秘有肠激惹征者的餐后结肠电减弱更为显著,而便秘有相关腹痛者降结肠的餐后结肠电則较活跃,可作鉴别。本工作发现的体表结肠电异常能解释不同类型大便改变的某些病理机制;结肠电检查及频谱分析可望成为大便改变临床分型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胃动力异常症状与胃电改变的关系,对71例消化系统疾病及17例其他疾病的胃动力紊乱症状进行统计,并与28例随机受人者比较,结果显示,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餐后饮胀、嗳气、返酸及恶心呕吐等胃动力异常症状的出现率明显高于随机受检者。以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作体一胃电检查及功能谱分析,结果发现,在有餐后饱胀、嗳气、恶心呕吐、返酸等症状的患者,其胃电频率、空腹与餐后的胃电活动量以及餐后反应表现不同类型的异  相似文献   

7.
脾虚湿困及其它脾胃虚实证的胃肠道症状与胃电频谱改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述财  梁雪芬 《广东医学》1997,18(11):757-759
应用“胃肠电检测系统”观察脾虚湿困及其它脾胃虚实证的胃电频谱异常,分析其胃动力改变。发现脾胃气虚患者胃电减弱,进餐反应延迟。肝胃不和患者空腹胃电亢进,进餐反应强烈。脾虚胃逆证患者空腹胃电亢进,餐后反应延缓但较强。脾虚湿困证患者空腹胃电减弱,进餐反应延缓并减弱。该研究及相关病理形态研究结果能解释脾虚湿困等脾胃虚实证及其胃症状的部分病理机制,并为临床辨证施治及疗效观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微电脑胃肠电检测分析系统”观测63名健康成年人胃窦部体表胃电。378序列频谱分析显示:①空腹时87.3%胃电序列属非活跃状态,其余13.7%序列处于活跃状态;②体表胃电重要频率成分在2.72±0.34~4.03±1.03周/分钟范围;约半数人仅有一个重要频率成分;另外半数人的体表胃电频率随时间变动,其餐后频谱峰数(3.4±1.1个)较空腹时(2.8±0.9个)增多;③空腹胃电优势频率2.90±0.38周/分钟,餐后增快至3.28±0.42~3.78±0.55周/分钟。87.3%受试者餐后30分钟内优势频率加快;④餐后胃电活动量Sum均值669±552~980±772μV较空腹非活跃状态343±208μV明显增高,84.1%受试者餐后20分钟内Sum迅速达到最大值,另有11.1%受试者餐后30~40分钟时Sum再次升高。  相似文献   

9.
体表结肠电检测分析方法的基础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11.
通过对脾虚证及肝胃不和、痰热证共67例及18例正常人进行的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结果表明:各证组舌苔脱落细胞的构成比由多至少均为角化细胞、角化前细胞和完全角化细胞,中层细胞极少。同正常人比,脾虚证的角化细胞明显减少,角化前细胞及中层细胞显著增多(P<0.01),反映脾虚患者新陈代谢缓慢,舌粘膜上皮细胞代谢障碍;肝胃不和及痰热证均为实证,机体代谢亢进,上皮细胞分化成熟过于旺盛,较之虚证,其角化前细胞及中层细胞明显减少,角化、完全角化细胞则显著增加(P<0.01)。脾虚证治疗后与正常人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证组炎症细胞分布呈脾虚、正常人、肝胃不和及痰热证的递增趋势,痰热证炎症细胞明显高于正常人及脾虚证(P<0.01),乃实热证正邪剧烈抗争的表现。舌苔脱落细胞与唾液淀粉酶活性及D-木糖排泄率的同步观测,表明舌苔脱落细胞与后两者有十分密切的线性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1989年同类型工作的基础上,增加病例数,观察了107例脾虚证患者的胃肠钡餐X(?)象,并与73例肝胃不和证患者相对照,结果显示,脾虚证患者胃张力低下,胃位置低位,胃排空加快及小肠胀气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肝胃不和证,两组之间的差别,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0.01),与1988年的观察结果基本相符,而由于样本量的加大,上述结果的可信性则有所增强。从而初步说明脾虚可导致中气下陷、内脏下垂、腐熟运化水谷能力低下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病理基础的。  相似文献   

13.
42例胃食管返流中医证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地42例胃食管返流患者进行中医辩证分型、肝胃不和型(实证)占71.4%(30/42);肝郁脾虚型占28.6%(12/42);未见单纯脾虚型(虚证)者。42例患者这3hpH监测检查,胃食管返流检出率69.0%(29/42),其中肝胃不和型检了率80.0%(24/30),高于肝郁脾虚型(41.7%),差异有显著性(P〈0.05)。提示胃食管返流与中医“肝气不好,横逆犯胃,胃气上逆”的病机有关。中医证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观察了37例脾虚型、36例肝胃不和型患者的胃肠道钡餐X线象,结果显示,在脾虚型患者中,检查出胃肠器质性病变、胃的位置低下、胃蠕动变浅、胃排空加快及结肠胀气的阳性率均高于肝胃不和型.两组之间的差别,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显著意义(p<0.05或<0.01).从而初步说明中医认为久病多虚、虚证病深及脾虚可导致中气下陷、运化失常、百病丛生的理论是有一定的病理基础的。  相似文献   

15.
以往在脾虚证本质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排泄法木糖吸收试验由于不能排除肾功能障碍的干扰,其诊断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更限制了它在肾脏疾病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笔者在对文献报道的方法进行改良的基础上建立起血清法木糖吸收试验,实验结果表明,应用该试验避免了肾功能的影响,提高了对小肠吸收功能的诊断价值,而且扩展了排泄法木糖吸收试验的应用范围。该试验对肾脏疾病的初步观察结果还表明,肾脏疾病的脾虚患者同样存在小肠吸收功能的低下(P<0.05).且具有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给大鼠灌胃大黄水提取液10天,造成类“脾虚”模型进行胃粘膜损伤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消炎痛、应激因素引起的胃粘膜损伤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经补中益气汤治疗7天,其胃粘膜损伤指数较非治疗组明显下降,提示“脾虚”大鼠胃粘膜易损伤性增高,补中益气汤对其有复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戊巴比妥钠麻醉下,采用双极引导方式记录家免胃窦部胃电慢波。观察光针“足三里”穴对分别切断隔下迷走神经、内脏大、小神经家兔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光针可使切断迷走神经后家兔已降低的胃电波幅升高,而使切断内脏大、小神经后家兔已升高的胃电皮幅降低。针效通过迷走神经及交感神经传出,并可能与其中不同的神经纤维有关。  相似文献   

18.
灌注式离体胃肠内压测定模型及其在药理实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动物胃肠内压实验模型,为研究药物调节动物胃肠运动提供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方法]参考大鼠离体胃肌条运动方法、水囊灌注测压法和豚鼠回肠蠕动实验,建立灌注式大(豚)鼠离体胃肠内压测定模型,观察大(豚)鼠离体胃肠腔内压力变化情况。[结果]①营养液中加入1.25,2.5,3.25,5,6.25,7,5μg/mL剂量乙酰胆碱的大(豚)鼠腔内压明显增高,与蒸馏水组比较,P<0.01~0.001。②营养液中加入0.125,0.25,0.5μg/mL剂量的组胺的豚鼠离体肠内净增压增高,与加0.4mL蒸馏水的蒸馏水组比较,P<0.01~0.01。③加入250,500,1000,2000μg/mL四君子汤正丁醇部位,使大鼠离体胃运动受到抑制,与蒸馏水组比较,P<0.05~0.001。④加入125,250,500,1000,2 000 μg/mL四君子汤正丁醇部位,小剂量(125 μg/mL)对豚鼠回肠有轻微兴奋作用,大剂量(250~2000μg/mL)使豚鼠回肠运动受到抑制,与蒸馏水组比较,P<0.05~0.001。[结论]不同浓度的乙酰胆碱能使大鼠离体胃内压升高,而组织胺能使豚鼠离体回肠内压升高,说明胃肠运动对药物刺激反应良好,此模型可用于药理学实验研究。四君子汤正丁醇部位具有抑制胃肠运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穴位埋线对慢性胃炎患者胃电图及胃肠激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埋线组)与对照组 (针刺组)进行相应治疗,并观察胃电图及血浆胃泌素(Gas)、P物质(SP)含量的改变。 [结果]埋线组有效率为 88.89%,优于针刺组的76.47%,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内治疗前后餐前、餐后胃电幅值和血浆Gas、SP的差 异都具有显著性(P<0.01或P<0.05),餐前胃电频率改变不明显(P>0.05),但餐后频率改变较明显(P<0.05);两组 之间相比,治疗后两组血浆Gas、SP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的餐前、餐后胃电幅值及胃电频率差 异都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胃炎有肯定疗效,能调节胃肠激素,增加胃电幅值,增快胃电频 率,从而调节了胃肠机能活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51例气虚和46例血瘀的慢性阻塞性肺系疾病患者微循环多指标进行观察,发现中医肺助心行血与微循环之间有实质性联系。微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肺有关的某些调节因素,可以说是肺朝百脉,助心行血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从而说明中医肺的实质可能包括了现代医学微循环系统的部分机能。对于肺系疾病的诊断,亦可借助微循环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