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中运用"下法"的统计与研究,认为张仲景治病首重祛邪,邪去则正安。张仲景之下法千变万化,有寒下、有温下、有峻下、有缓下、有润下、有导下、有攻补兼施,又有表里同治之解表兼攻里。具体运用中,又当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燥热内结者用通便泻热攻下法,气滞中满者用行气导滞攻下法,痰水内结者用逐水涤痰攻下法,血瘀而结者用破积逐瘀攻下法,湿热郁蒸发黄者用清利退黄攻下法,寒实内结者则用温经散寒攻下法。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选用方法精当,自可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3.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七版《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称《伤寒杂病论》有269首方,而七版《方剂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称323首方(又六版《方剂学》教材说314首方)。再 相似文献
4.
5.
《伤寒杂病论》的辩证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其实质就是一种医学的辩证思维,探讨《伤寒杂病论})的辩证思维方法,可以更好地解决临床面临的思维难题。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1以思维抽象作为辩证思维的起点疾病是复杂的发展变化的连续的整体,首先将复杂的疾病运动整体分解为简单的相对静止的部分,然后抽象成基本的病证概念,作为辩证思考的起点。《伤寒杂病论》的抽象思维有医学原理、疾病规律、诊治原则的一般抽象和疾病的阶段抽象、方面抽象等。l·1一般抽象如《金鹰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2条,将各种疾病去异求同,抽出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8.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古代文献对心悸早有论述,其病名首见《金匮要略》。而《伤寒杂病论》对心悸的证治已较为完善和系统,本文旨在探讨仲景对心悸的论治以是脏腑辨证为法,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9.
1《伤寒论.厥阴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案例:患者某,女,38岁,住湖北省随县某镇,家庭妇女。1953年春月某日就诊。1年前开始发生月经错后,每次月经来潮皆愆期,或愆期数天,或愆期10余天,经色乌黑,半年后月经停止来潮。现月经停止半年,小腹部不温,四肢厥冷, 相似文献
10.
11.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悸证有较多论述,其中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更设专篇论述悸证, 现归纳为十方证,阐释于后。 相似文献
12.
郎晓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1,20(15):58-58
下法是通过药物内服、针灸等各种治疗手段,以泻下通便、攻逐水饮、驱除虫积,使病邪从下窍外出的一种治法,又称攻下法。即《黄帝内经》所谓“留者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之意。《金匮》应用下法所治病证广泛,病位多端,所载条文计有三十余条,方剂二十多首,其中8首(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麻子仁丸,泻心汤,抵挡汤,十枣汤,三物白散)于《伤寒论》所载方同而治异,其余为《金匮要略》所独载,所治疗的病证有十多种,其治法可归类为6种类型,兹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伤寒杂病论》与肛肠科有关证治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伤寒论》、《金匮要略》与肛肠科有关证治、方法的认识。对传统的“热结旁流”“脾约”等提法都提出了新看法、具体治疗方药等。 相似文献
14.
15.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不久即被整理、厘定、分割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治《伤寒论》者多局限在《伤寒论》方面。治《金匮要略》者多局限在《金匮要略》方面。而不能站在《伤寒杂病论》作为一个整体的高度去认识和研究仲景所论的本质正是辨治疑难杂病的专著。研究和应用《伤寒杂病论》治疗疑难杂症,贵在从整体角度研究和发掘其理论的科学性和指导性及应用性。从整体角度培养临床应用的整体素质,在整体中认识六经、脏腑等辨证论治的特点,使辨证方法相互渗透,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6.
半夏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在我国中医药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倍受历代中医药学家所推崇.张仲景在其传世名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中亦多出用到半夏,其功效可总结为降逆止呕、蠲饮降气、消痞散结、利咽化痰、健脾益气等.同时,仲景对于半夏的毒副作用,也分别从配伍技巧、煎煮方法、炮制方法、用量多寡等方面多有论述,启人深思,值得寻味. 相似文献
17.
《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中医临床治疗学专著,也同样蕴含着重要的护理学思想。文中从未病先防、整体调护、服药护理、药后护理、饮食护理等四个方面,对《伤寒杂病论》的护理学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阳明病下法并非阳明证实证一证,亦有瘀血结于下焦之阳明蓄血证之下,且其治法据其证和程度的不同,有攻下、润下、导下、下瘀等法,通过泻下、涤荡、破瘀等作用,将胃肠中的积滞、瘀血、宿食等有形实邪排出体外。虽下法可祛邪,但同时皆可伤人体正气,既可伤阴,又能伤阳,故下之亦以邪去为度,不可过用。 相似文献
19.
"一方两法"是指方剂组成药味相同,因剂型、剂量、煎煮方法或服用方法不同从而导致方剂功效有所差异的用药方法;或指方剂的基本组方结构相同,随兼证的不同而适当加减变换某些药味,从而导致方剂功用及治疗效果发生变化的用药方法,即柯韵伯所言"方内之方",包括仲景5个或然证方及方后注中所列加减法者,如理中丸作汤法等等[1]。此处应指出:"一方两法"之"两"并非"二"之意,亦可有一方三法、四法等等,为"多"之意,其变换之因在于邪之深浅、正邪之盛衰以及兼证之不同。此文举《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几个典型方剂以探讨"一方两法"思想的运用方法,以启迪临床灵活运用经方的思路并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中,当归的主要功用为补阴血、温通发散、活血止痛,其中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用当归补血养血、行气止血、濡养胎元;麻黄升麻汤用当归宣肃肺气、降逆止咳;薯蓣丸用当归补益阴血,与山药配伍发挥补五脏、生肌肉、补虚劳诸不足的作用;乌梅丸、奔豚汤用当归调养厥阴、少阳血气,疏木润燥;当归贝母苦参丸用当归和血润燥;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当归润内寒、助心散寒;续命汤、侯氏黑散用当归滋润滑泽、养血行气,缓解中风痉证;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建中汤、温经汤用当归活血行气、温中止痛;赤小豆当归散用当归充养血脉,降过旺之心火;升麻鳖甲汤用当归行气止痛、排脓除恶疮。当归滋润滑泽,其体为阴,气升味甘,其用为阳,故既能养血熄风、温通发散,使血畅脉通,又能养阴血而充五脏,回逆冷而起细微,缓急痛而安胎产,凡血虚络瘀风动之证,均可用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