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变异株奥密克戎(Omicron)大流行阶段再感染率显著增加。本文概述了SARS-CoV-2再感染定义、比例、严重性等流行病学特征、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种与再感染的关系。结果发现, 再感染距首次感染的时间间隔一般>90 d;Omicron再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既往变异株, 再感染的次数可超过两次;其发生与既往感染情况、年龄、基础病史、职业等危险因素有关。相比既往变异株, 再感染Omicron后的严重性有待评估。既往感染可预防再感染, 感染同一类变异株后可提供更高的保护作用;接种疫苗后再感染的风险降低。本综述提供的数据主要参考国外研究结果, 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当前我国目前的流行状态和防控工作, 建议大力促进第二剂次加强针接种和相关医疗卫生资源的生产储备, 倡导已感染者做好个人防护, 减小再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2.
自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以来, 新冠病毒不断变异, 病毒特性也随之发生变化。医疗机构在应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根据病毒变异株的特性进行精准、科学的防控。本共识针对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检测、传播、防护与消毒等方面, 凝练了医疗机构在其防控中最受关注的问题。基于循证证据, 经专家组多次论证修改后, 总结出22条建议, 以期给各医疗机构提出科学、可行的实践指导, 也可供其他专业机构和人员借鉴。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1]的发布, 我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工作进入了新阶段。目前,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基层首诊负责制已经全面推行,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的工作目标, 依托区域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分级诊疗, 着重加强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社区管理, 确保存在重症风险的患者能够得到"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 降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症转化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是一种罕见疾病, 约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0%, 占淋巴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0.85%~2.20%。PBL多以乳房无痛性肿块为首发症状, 其症状及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 易因误诊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其治疗又与乳腺其他常见疾病截然不同。本文对1例原发性乳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 以期加强对此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神经外科急诊由于其危重性和紧急性等特殊情况,既要求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传播,又要高效救治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本文就哈医大一院神经外科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针对神经外科急诊分区收治管理策略进行说明,以供广大同行分享讨论。  相似文献   

6.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正在影响着全国各行各业,也在影响肿瘤患者的正常治疗。临床医生面对患者时,需要兼顾疫情防控、疾病治疗以及医疗资源分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何合理调整最佳也在考验着临床医生。为此,我们依据临床诊疗指南,结合专家经验,依据患者的不同阶段和分子分型,就新冠肺炎疫情下乳腺癌诊疗十个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供同行参考和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7.
伤口冲洗是创伤后开放性伤口处置的首要步骤, 也是预防伤口感染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伤口冲洗通过去除伤口内的细胞碎片、致病微生物、异物以及伤口渗出物等, 降低伤口感染的风险并促进伤口愈合。伤口冲洗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冲洗的压力、水流方向、冲洗液的种类、温度及用量。针对国内急诊临床工作中对于开放性伤口冲洗不规范的现象, 中国医师协会创伤外科医师分会创伤后特殊感染与咬蛰伤学组和中国医学救援协会动物伤害救治分会组织国内急诊科、创伤救治中心等相关领域专家, 收集急诊开放性伤口冲洗最新证据, 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并结合中国专家临床经验, 撰写本共识, 以期提高从事急诊开放性伤口处置的医务人员对伤口冲洗的认识和处置水平。  相似文献   

8.
腕管综合征(CTS)是最常见的周围神经卡压性疾病。其发病率高, 危险因素多, 且疾病晚期导致的肌肉萎缩呈不可逆性, 因此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十分必要。目前CTS的治疗方法众多, 中医、西医治疗各有利弊, 如能中西医结合, 优势互补, 将更有利于CTS的诊疗。本共识在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骨关节疾病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 综合了中西医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 形成了CTS的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的推荐意见, 并制作了简要的CTS诊断流程图和治疗流程图, 希望能为同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可通过多种机制引发血栓并发症, 其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导致COVID-19住院患者死亡或预后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采用合理的风险评估模型对COVID-19患者进行VTE及出血风险评估, 并按照风险级别实施规范的预防措施可显著改善COVID-19患者血栓相关不良预后。然而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 如何根据COVID-19患者严重程度及具体病情选择恰当的预防方式、抗凝方案、剂量和疗程, 动态平衡血栓和出血风险, 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 国际已发布系列COVID-19合并VTE相关权威指南及高质量循证医学研究证据, 基于此, 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 经过多学科专家研讨和德尔菲专家论证, 工作组牵头制订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住院患者血栓预防和抗凝管理指南》, 针对COVID-19引起的血栓风险和预防策略、住院患者的抗凝管理、血栓诊治、特殊人群的抗凝管理、抗病毒和抗炎药物与抗凝治疗药物的相互作用和调整策略、出院后随访等诸多方面的临床核心问题进行了阐述, 以期明确对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及特殊人群的合理预防和抗凝管理策略, 为我国C...  相似文献   

10.
穿透性颅脑损伤可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毁灭性打击, 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幸存者还可能遭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长期并发症。因此, 本写作组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 总结近年来临床研究进展, 并通过改良德尔菲法向全军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50位专家征集意见, 其中46位专家回复意见, 在穿透性颅脑损伤的分类、早期识别、诊断、急诊处置、高级监护、手术方式、并发症处理以及预后预测等方面形成了52条推荐意见, 旨在为穿透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规范化诊治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患者的肺部CT影像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提高对该病肺部影像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3至31日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诊治的33例2019-nCoV感染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龄20~70(50±12)岁。轻型3例,普通型27例,重型3例。其中合并高血压2例,肺部术后、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各1例。运用SPSS 25.0软件对各肺叶分布及分布范围与临床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9-nCoV感染者肺部无异常3例(9.1%),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30例(90.9%)。COVID-19在分布上累及双肺29例(87.9%),累及单侧1例(3.0%)。病变在各肺叶分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变分布范围与临床分型之间相关系数为0.819,两者具有高度相关。胸膜下区病变30例(90.9%),其中合并中央区同时存在17例(51.5%)。病变表现为多种病变及合并存在,磨玻璃密度影25例(75.8%),实变16例(48.5%),间质改变12例(36.4%),小叶间隔增厚18例(54.5%)。22例复查者,病变增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高龄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至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46例超高龄(年龄≥80岁)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同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超高龄老年DLBCL患者占本中心老年DLBCL患者的15.7%(46/293),患者中位年龄83岁,Ⅲ/Ⅳ期患者占78.3%(36/46),63%(29/46)的患者存在≥2个淋巴结外器官受累;53.7%(22/41)患者增殖指数Ki-67≥80%,27例患者经免疫组化及荧光染色体原位杂交(FISH)除外双打击/三打击后显示双表达患者占37.0%。初始治疗总有效率(ORR)为63.0%,完全缓解(CR)率为36.4%,2和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分别为49.9%和41.7%,2和3年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54.6%和43.6%。含蒽环类药物化疗组ORR为81.8%,不含蒽环类药物化疗ORR为55.0%,3年OS率分别为50.0%和39.0%,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5.5%的患者出现了Ⅲ级及以上的血液学毒...  相似文献   

13.
日间过度思睡(EDS)困扰着超过20%的人群, 它不但影响着个体多方面的表现, 甚至还可能因潜在的风险而危及生命。然而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EDS全面的诊疗规范。为此, 中国睡眠研究会组织国内睡眠医学专家, 以国内外最新的研究进展为依据, 制订本专家共识, 针对EDS的定义、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思路及相关病因、评估和治疗进行逐一阐述, 以期为EDS的诊疗提供全面而规范化的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苏州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疫情背景下全科医师的培训需求调查, 为今后制定其他类似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全科医师培训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2022年3—5月, 对卫生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简称基层机构)管理人员、全科医师及业内专家进行访谈, 并查阅文献, 收集和完善新冠疫情下全科医师培训内容, 编制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全科医师的基本情况、希望通过培训可以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情况、新冠疫情下全科医师培训内容的需求偏好情况。采用多阶段方便抽样方法, 在苏州市10个市/区中, 选取6个市/区共44家基层机构的430名全科医师进行问卷调查, 采用Kano模型分析新冠疫情防控下全科医师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与偏好。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91份, 有效回收率为90.93%。391人中, 来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者分别占55.50%(217/391)、44.50%(174/391);女性居多, 占55.75%(218/391);26~35岁者占40.66%(159/391);大专/本科学历占90.54%(354/391);中级职称占37.60%(147/3...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和疫情期间老年人焦虑状况差异及影响因素, 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老年人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4至5月采取方便抽样方法在2019年实施全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的818个社区中, 从完成心理健康状况评估的188 407名65岁及以上常住老年居民中抽取6 467名作为调查对象。采用结构化问卷随访调查疫情期间焦虑状况以及影响因素。数据录入与管理采用该项目专门开发的"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完成。采用McNemar检验比较老年人疫情前(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23日)和疫情期间(2020年4至5月)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差异, 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老年人焦虑症状检出率的差异,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疫情前和疫情期间焦虑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老年人群焦虑症状检出率在疫情前为4.95%(95%CI:4.42%~5.48%), 疫情期间为10.10%(95%CI:9.36%~10.8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疫情期间调查人群的焦虑症状检出率较疫情前增长了约1倍。疫情前存在焦虑症状的危险因素是患一种...  相似文献   

1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 为遏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所采取的一系列非药物干预措施对季节性流感(简称流感)的流行模式产生了影响, 流感活动强度显著降低, 未再检测出B/Yamagata谱系。全国流感哨点监测数据显示, 2012—2019年度, 流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流行特征, 年均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为14.57%。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暴发后, 我国流感的常规季节性规律被打破, 2020—2021年度呈极低流行水平(年均检测阳性率<1.0%), 2021—2022年度冬季高峰复现。自2022年12月26日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 社会活动逐步恢复, 流感活动强度出现反弹, 呈现反季节流行, 并出现流感与新型冠状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流感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强调多病共防, 建议长期、持续监测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等的流行趋势;注重促进重点人群的流感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加强普及防控知识, 提高公众自我防病意识等。  相似文献   

17.
范科尼贫血(FA)是常染色体或X连锁隐性遗传性骨髓衰竭性疾病, FA相关基因突变或缺失, 导致DNA损伤后修复调节以及DNA链间交联修复等多个过程异常而致病, 最常见的突变基因包括FANCA、FANCC、FANCG、FANCE和FANCF。疾病表型和基因型异质性较大, 主要表现为先天性躯体发育异常、进行性血细胞减少和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增高。近年来, 随着FA管理和治疗策略的进步, FA患者的生存有了很大改善, 为更好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在广泛征求有关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参考近年国内外FA相关文献, 达成了《范科尼贫血诊断和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 旨在进一步规范我国FA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8.
颅咽管瘤是良性病理、恶性临床表现的鞍区肿瘤。多数单位以部分切除+放疗、内照射治疗、化疗等作为颅咽管瘤治疗的常规策略, 导致许多患者失去最佳治愈时机, 复发后再次手术也更为困难。为此,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小儿学组组织国内神经外科、儿科、小儿神经外科、遗传与内分泌科专家围绕以下主题达成共识:颅咽管瘤的病理学和分子遗传学分型、治愈肿瘤的基本原则、肿瘤的外科学分型、手术入路、围手术期和远期治疗方案, 以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 进一步规范颅咽管瘤的诊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及潜在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3月1—25日对19名医学生进行了半结构化电话访谈, 使用扎根理论和主题分析的原理对数据进行编码和主题分析, 确定影响因素。结果 19名受访者中女性10名, 年龄19~26岁;10名为临床阶段, 9名为预科阶段;3名受访者的家庭成员中有医务人员。主题分析确定了新冠肺炎疫情下影响医学生职业前景可变性的6个主要类别, 即6个主题:学生个人特征;职业特征;系统因素;新冠肺炎疫情事件;医生的压力源和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受访者接触到较多的负面影响, 但只有1名改变了职业选择, 而对于将来是否选择如呼吸科、感染科或重症监护室等专科, 意见不一。受访者大多表示由于公众对医生的期待及态度, 导致其产生较大的职业压力。几乎所有受访者都提到因职业暴露的高风险和不良医患关系产生不安全感, 希望医疗政策和体系能有所改进。大多数受访者重视公众的支持, 从支持中获得了职业成就感。结论新冠肺炎疫情对医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双向的, 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职业观。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 64岁, 四肢多发斑片、斑块及溃疡1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大量淋巴样异型肿瘤细胞浸润并侵及血管。结合免疫组织化学及系统检查诊断为原发性皮肤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该病临床少见, 易误诊, 该文总结了其的临床及病理特点, 提示全科医师遇到类似皮损时需提高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