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肿瘤术后颞角局限性脑积水的手术过程及效果。方法:侧脑室三角区肿瘤6例,术后导致侧脑室颞角脑积水。行颞极切除,颞角开口,电灼脉络丛,打开鞍上池处理。结果:随访0.5年以上4例恢复良好,胶质瘤0.5年后肿瘤再次复发,切除肿瘤后化疗于术后1年死亡。室管膜瘤2年后复发1例,再次切除,颞角未见脑积水,术后予以放疗。结论:经脑室颞角切开术治疗颞角脑积水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术在救治广泛额颞部脑损伤中的应用。方法 :对 75例经CT扫描诊断的单侧额颞部广泛脑损伤有手术指征的患者随机采用额颞马蹄形切口普通骨瓣开颅 (常规术式 )和组合切口额颞大骨瓣开颅 (组合术式 )。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判定疗效 ,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组合术式组恢复良好率优于常规术式组 (P <0 .0 5 ) ;术中脑膨出发生率较常规术式组有所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昏迷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 )。结论 :组合术式额颞大骨瓣开颅切口设计符合美容要求 ,减压充分、合理 ,能有效改善脑循环 ,显著改善广泛额颞部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颞动脉活检中防止损伤面神经额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16具防腐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建立坐标定点测量颞浅动脉额支和面神经额支外上支的位置。结果:①颞浅动脉额支在标志点A~E坐标值分别为(22.95±3.81,17.32±4.54)mm;(27.02±0.78,19.96±6.86)mm;(36.14±8.09,26.45±7.22)mm;(54.07±1.59,33.27±6.02)mm;(59.93±8.94,37.48±5.37)mm;②面神经额支外上支在F点和G点坐标值分别为(36.14±8.09,0)mm;(54.07±1.59,15.28±4.87)mm;③颞浅动脉额支走行呈直线相关,C、D两点之间直线回归方程为^y=8.64+0.48X,r=0.67,P<0.001。④面神经额支外上支在F和G点之间呈直线相关,直线回归方程为^y=-18.66+0.58X,r=0.74,P<0.001。结论:颞浅动脉额支和面神经额支外上支都可通过直线回归方程进行定位,越靠近眉外端两者距离越近,F点和G点连线以下为颞动脉活检中易损伤面神经额支的危险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颞肌外钛网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行额颞顶部颅骨缺损修补术患者随机分成颞肌下组和颞肌外组,每组36例,比较两组颅骨修补术中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术后6个月生活质量评分(KPS)及神经系统症状进行评估.结果:与颞肌下 组比较,颞肌外组术中出血量少(P<0.05),手术时间短(P<0.05),修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0.05);术后6个月KPS评分及神经功能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颞肌外修补法操作简便,颅骨塑形满意,是额颞顶部颅骨修补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眼前段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AS-OCT)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PACG)和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CPACG)手术周边虹膜切除(SPI)前后眼前段结构的改变.[方法]连续性收集周边虹膜粘连<6个钟点的、性别年龄匹配的APACG发作期患者37例(37眼)及CPACG患者25例(25眼),于SPI术前及术后1月行AS-OCT检查.比较术前及术后的中央前房深度(ACD)、房角开放距离(AOD)、小梁网虹膜间面积(TISA)、房角隐窝面积(ARA)、前房宽度(ACW)、前房容积(ACV)和晶状体矢高(CLR)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APACG眼术后较术前AOD(0.096±0.063 vs 0.052±0.065,mm)、TISA(0.054±0.024 vs 0.030±0.029,mm2)、ARA(0.095±0.042 vs 0.059±0.057,mm2)和ACV(90±17 vs 73±17,mm3)增加(P< 0.001-0.032),而ACD、ACW及CLR无明显变化(P=0.102 ~ 0.609);CPACG眼术后较术前ARA (0.078±0.036 vs 0.065±0.024,mm2)及ACV(91±22 vs 83±22,mm3)明显增加(P=0.042和<0.001),而AOD、TISA、ACD、ACW和CLR无明显变化(P=0.102-0.774).[结论]周边虹膜切除术可使APACG的房角开放和前房容积增加,使CPACG的前房容积增加,但不能改变APACG和CPACG眼的中央前房深度和晶状体的相对位置和CPACG眼的房角参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颞肌下与颞肌外两种术式数字化三维成形钛网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远期效果。方法对应用数字化三维成型钛网分别采用颞肌下(颞肌下组,20例)和颞肌外(颞肌外组,19例)两种术式修补额颞顶部颅骨缺损的39例患者进行术后1年以上的门诊随访,对比两种术式术后1年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年颞肌外组远期癫痫4例,发生率21%;颞肌下组2例,发生率10%;颞肌外组高于颞肌下组( P<0.05)。两组远期美观度均明显下降,颞肌外组12例不对称,发生率63%,主要为颧弓部隆起;颞肌下组17例不对称,发生率85%,主要为颞窝凹陷;颞肌外组稍优于颞肌下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根据CT资料术后1年与术前相比,颞肌外组第三脑室宽度增加(2.55±1.99) mm,哈氏值增加(24.80±13.64) mm。颞肌下组第三脑室宽度增加(2.85±1.43) mm,哈氏值增加(16.21±4.09) mm;颞肌外组侧脑室扩张较颞肌下组严重( P<0.01)。但两组患者均预后良好,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颞肌外修补法与颞肌下修补法对比远期疗效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Kappa角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白内障患者选择多焦点人工晶状体(multifocal intraocular lens,MIOL)时对于Kappa角大小的设置标准。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MIOL植入术患者90例(138眼),分析Kappa角在白内障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改变,Pearson相关分析Kappa角与眼球生物测量参数的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Kappa角的影响因素。结果: ① 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Kappa角均主要分布于角膜映光点颞侧,术后Kappa角向鼻侧移位;② 白内障患者术前Kappa角大小为(0.237±0.134)mm,其大小与检查时瞳孔直径呈正相关(r=0.186,P<0.05),与前房深度、角膜曲率K1和K2呈负相关(r分别为-0.268、-0.279、-0.254,P均<0.05);③ 白内障患者术后Kappa角大小为(0.208±0.112)mm,与检查时瞳孔直径呈正相关(r=0.253,P<0.05)。④ 前房深度(b=-0.092,t=-3.679,P<0.001)及术前瞳孔直径(b=0.036,t=2.735,P=0.007)对术前Kappa角大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术前Kappa角大小对术后Kappa角大小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b=0.491,t=8.608,P<0.001)。结论:术后Kappa角有减小趋势,其减小幅度与术前Kappa角大小呈正相关。术前Kappa角与前房深度呈负相关,故对于浅前房患者需慎重考虑MIOL植入。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单侧开颅减压术治疗额颞脑挫裂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洛阳市东方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142例额颞脑挫裂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70例)和B组(72例)。A组患者接受单侧开颅减压术治疗,B组患者接受双侧开颅减压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疗效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颅内压、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颅内压、NIHSS评分均降低,且A组低于B组(P<0.05)。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结论 单侧开颅减压术治疗额颞脑挫裂伤效果确切,患者预后较好,颅内压、病情及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额颞-颞下入路对中颅凹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优点.[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额颞-颞下入路手术切除中颅凹型三叉神经鞘瘤临床资料.4例全切,1例大部切,海绵窦内有残留.2例断颧弓.[结果] 术后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例病人术后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术后1月恢复;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抗炎治疗和腰大池置管引流痊愈.本组无死亡病例.1例大部切病人术后行γ刀治疗,复查MRI,残存肿瘤无增大.[结论] 经额颞-颞下入路对切除中颅凹型三叉神经鞘瘤具有创伤小,距离近,显露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术中保留颞浅动脉对伤口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颅脑损伤患者117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n=59)和观察组(n=58)。对照组给予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术治疗(不保留颞浅动脉),观察组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术中保留颞浅动脉治疗,两组术后第7天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治疗伤口预后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切口甲级愈合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切口丙级愈合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颅内感染、脑脊液漏、脑切口疝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术中保留颞浅动脉有利于患者切口愈合,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张志钢  袁贤瑞  赵杰   《中国医学工程》2007,15(11):925-927
目的了解国人面神经额颞支在额颞区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手术预防额颞支损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对面神经额颞支及额颞区进行显微外科解剖,并对其测量。结果面神经额颞支通常有1~4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距离为(0.8±0.3)cm,在颧弓表面行走于颞深筋膜浅层与结缔组织融合膜的浅层,向上行于颞区,位于颞浅筋膜和颞深筋膜浅层之间,而在眶外侧角水平以上则行走于帽状腱膜浅层。结论为防止面神经额颞支损伤,切口应在颞浅动脉后,并采用筋膜间皮瓣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一种采用全埋入式设计的国产新型颞下颌关节锚固钉,并通过临床试验进行效果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8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进行颞下颌关节盘复位固定术的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患者43例,对于单侧手术患者采用国产全埋入式新型锚固钉复位关节盘,对于双侧手术患者采用右侧新型锚固钉、左侧传统锚固钉复位。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进行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评估。临床评估指标包括最大张口度、颞下颌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MRI结果评价采用“三圆法”,聚焦于关节盘位置、关节盘长度和髁突高度。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术前术后患者开口度、疼痛评分、关节盘长度、髁突高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31例患者(53侧关节)完成全部随访。国产全埋入式新型锚固钉和传统锚固钉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0.3%和90.9%。术后1年,患者下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张口度由术前的(34.65±8.63) mm提高至(42.84±7.4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疼痛明显缓解,疼痛评分由术前...  相似文献   

13.
陈洪武  金波  李祖晟  金鑫 《浙江医学》2011,33(1):33-34,81
目的比较颞肌外和颞肌下两种术式在额颞区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42例额颞区颅骨缺损患者分为颞肌外和颞肌下修补两组(各21例),采用计算机辅助塑形二维钛网分别行颢肌外和颢肌下两种颅骨修补术,观察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钛钉使用数、术后术区肿胀时间、切口愈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出院后1个月随访患者对颅骨修复后的总体满意率。结果颞肌外组平均手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损伤较轻,术后肿胀时间相对较短,与颞肌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但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对修补术后的总体满意率颞肌下组要明显高于颞肌外组(P〈0.05)。结论颞肌下、颞肌外两种术式在额颞区颅骨修补术中各有优缺点,但从患者角度出发,颞肌下修补术后的总体满意率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额颞颧部显微解剖结构。为临床额颞颧开颅术保护颞浅动脉主干及面神经颞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应用国人成人头颅防腐标本10例(20侧),模拟额颞颧入路对颞浅动脉和面神经颞支的走行及分布层次进行逐层解剖和分析。结果颞浅动脉主干位于耳屏前(8.1±2.4)mm。面神经额颞支位于耳屏前(14.9±2.1)mm,在颧弓上缘距离颞浅动脉起始部(6.8±3.1)mm。结论皮肤切口应位于颞浅动脉后紧邻耳屏前缘。在颧弓上缘切口深度应达到颧骨骨质表面,沿颧弓表面向前在颞深筋膜浅层下分离脂肪垫,取弧形切口并指向额骨颧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双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及术后意识的改善效果。方法:将116例老年双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双侧皮骨瓣开颅术,观察组给予冠状切口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比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愈好转率(79.31%)高于对照组(6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3 d及7 d的GCS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3 d及7 d的GCS评分提高的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切口双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应用于老年双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效果确切,减压更为充分,能够促进患者意识的恢复,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颞肌筋膜瓣转移治疗下颌关节真性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颞肌筋膜瓣移植治疗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17例,通过测量术前、术后开口度,摄全景片及关节片测量关节间隙大小,术后随访等综合评价疗效。结果:全部病例均痊愈出院,开口度在30mm以上,咬(牙合)关系恢复良好。12例经6个月~3年随访观察,张口度均在22mm以上,手术效果稳定,令人满意。结论:颞肌筋膜瓣转移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的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测面神经颞支的分支分布情况及走行层次。确定颞支与相关体表标志的关系,为相关手术防止神经损伤提供应用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20侧,在4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观察面神经颞支的分支数目、走行、层次,测量颞支与所选各标志点、线之间的关系。[结果]颞支位于颧弓上缘有1~6(4.30±1.13)支,位于颧弓下缘有1~4(2.85±0.81)支;在CD连线上颞支最前支与D点的距离为(3.69±0.75)cm,最后支与D点的距离为(1.88±0.48)cm;颞支在颧弓上(OA线上)的分布情况为颧弓前1/3占12.5%,颧弓中1/3占67.2%,颧弓后1/3占20.3%;在以O点为原点与OA垂直的直线OB上颞支最上支与O点的距离为(3.29±0.61)cm,最下支与O点的距离为(1.56±0.49)cm。[结论]面神经颞支主要位于颧弓中后部;在耳屏上切迹最前点与外眦点连线上距该点1.88~3.69 cm较集中,相关手术应避免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测量经颞上沟-侧脑室颞角手术入路的相关数据,初步定位大脑背外侧面颞上沟进入侧脑室最短距离的点,寻找经颞上沟进入侧脑室颞角的最佳手术入路点。方法:选取120例成年人脑部MRI扫描标本,利用容量重建技术构建大脑三维立体模型,测得颞上沟的长度S1。沿垂直于颞叶长轴的方向以1.0 mm间距切割得到多个冠状切面,依次测量颞上沟到侧脑室颞角的距离并确定最短距离S2,同时测量颞上沟的深度S3,测量大脑颞上沟表面相对应的最短距离点到颞上沟前端起始部的距离S4,计算S4与S1的比值M,同时测量最短距离与正中矢状位方向之间的夹角α。所有样本进行双侧测量,对比两侧的测量结果。 结果:120例国人的S1左侧为(159.56±17.55)mm,右侧为(164.35±15.07)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左侧为(8.18±0.96)mm,右侧为(7.81±0.90)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3左侧为(12.19±1.43)mm,右侧为(11.57±1.33)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4左侧为(100.88±16.09)mm,右侧为(104.15±14.49)mm,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左侧为(0.63±0.07),右侧为(0.63±0.06),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α左侧为(55.80±3.64)°,右侧为(56.46±4.17)°,左右两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颞上沟前端3/5处可能为理想的手术入路点,由该点进入侧脑室颞角距离最短,提示实施颞上沟-侧脑室颞角手术时该入路可减少对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额颞大骨瓣开颅术在 2 8例GCS 8~ 3分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作回顾性分析 ,评价额颞大骨瓣开颅术的临床应用。方法 额颞大骨瓣开颅术切口位于发际内 ,成骨窗前及额极 ,后达乳突前 ,上近矢状窦旁 ,下至颧弓水平。咬除部分蝶骨嵴与颞骨 ,使前、中颅底可显露。脑疝者先行紧急颞肌下减压术。脑疝形成者、术中脑搏动不良、脑膨出及脑张力高者 ,敞开硬脑膜及去骨瓣减压。余扩大减张缝合硬脑膜并还纳骨瓣。结果 术后半年随访 ,恢复良好 11例、中残 7例、重残 4例、死亡 6例。结论 额颞大骨瓣开颅术关键在于暴露颞底 ,从侧方解除对脑干的压迫 ,有利于保护重要皮层功能区和减少继发性脑损伤的特点与优点。对单侧额颞部颅脑损伤的治疗 ,尤其是一侧额颞部对冲性脑挫裂伤 (伴或不伴有颅内血肿 )者 ,早期采用额颞大骨瓣开颅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近期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共100例(120眼),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术后进行6个月的眼压和视力随访。结果术后眼压较术前逐步降低,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术后视力较术前逐步提高,术后1周、1个月及6个月视力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前房深度为(3.59±0.34)mm,术后前房深度为(4.72±0.83)mm,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实施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房角分离术,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眼压,促进患者有效视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