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征堂  韦云  吴斌龙 《中医杂志》2012,53(16):1351-1355,1364
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是阐释五脏之间生理上相互辅助,病理上相互影响及治疗上相互配合的学说。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是其一个子系统。从脾肾相关理论的内涵、源流、实验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脾肾相关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相似文献   

2.
侯丽颖  季幸妹  曾常春 《中医杂志》2011,(20):1736-1738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脾虚及肾"是中医脾肾相关的动态病理变化之一,但在研究思路方面仍处于初始阶段。对体现"脾虚及肾"特点的单一动物模型做出了评价,并提出应用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脾虚及肾"的思路和方法,以期阐明脾虚及肾的动态传变病理机制,丰富和发展脾肾相关学说。  相似文献   

3.
刘成丽 《国医论坛》2004,19(2):52-54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中医五脏相关学说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首先提出的。中医五脏相关学说基于中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及脏象学说,是对中医经典理论五行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依据脏腑在生理功能上彼此相连相通,在病理演变上互相传  相似文献   

4.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源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述了中医脾肾相关学说的发展历程,并对其历史源流进行整理研究。中医脾肾相关理论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现代始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相似文献   

5.
中医脾肾相关学说萌芽于秦汉,发端于晋唐,兴盛于宋元,深化于明清,至近代发展为一门理、法、方、药俱备的完整理论. 中医脾肾相关理论渊源甚古,早在《内经》、《难经》中根据五行生克承侮的相互关系,以五脏配五行对脾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在生理上,脾肾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病理上,肾病及脾、脾病及肾、脾肾同病.《素问·玉机真脏论》在论述疝瘕病名时曾提出:"弗治,脾传之肾."在《难经·五十三难》中也有五脏病之间相互传变的记载:"假令心痛传肺,肺传肝,肝传脾,脾传肾,肾传心,一藏不再伤,故言七传者死也."虽然这些论述还比较抽象,对具体的变化、用药没有论述,但奠定了脾肾相关学说的基本框架,可以说是脾肾相关学说的萌芽.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75-1877
该文探讨了中医"脾肾学说"蕴含的现代免疫学思想,认为中医的"脾肾学说"与免疫学关系十分密切。"脾肾学说"不仅包括了免疫细胞发育的基础,而且其中还蕴含了免疫细胞的分化、发育和成熟等免疫学思想。此外,"脾肾学说"还与免疫细胞的定居、应答及免疫功能的发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脾肾相关"理论是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先、后天之本的精髓所在,而肾通于脑将其与现代医学脑肠轴相联系,将为研究"脾肾相关"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777-1779
刘凤斌教授继承和发扬"五脏相关学说",以"肝脾(胃)肺相关"论治胃痛胃痞,以"肝脾肾相关"论治黄疸鼓胀,取得良好疗效;并创新性地以"五脏相关学说"为理论基础构建模型,研制出适合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患者报告结局指标量表,为合理评价中医临床疗效开创重要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痤疮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对痤疮的认识历史悠久,本文结合西医对痤疮发病的认识,通过"性激素水平变化与中医肾之间的关系"以及"皮脂腺分泌异常与中医脾胃之间的关系"探讨痤疮西医主要发病机制与中医"脾肾"的密切关系,认为"肾阴不足及脾胃运化失常"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所在;并从中医"五行学说"出发,结合痤疮发病特点,运用"生克制化"原理全面阐述"脾肾"在痤疮发病中的关键作用;最后从中医病机学说入手,强调"疾病病机"的重要性,认为"脾肾同病"是痤疮发病关键病机,并提出从脾肾论治痤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运用藏象学说辨治哮喘的临证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侍诊,研读周老医案及中医经典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周老善于运用藏象学说辨治哮喘病,提出了"重视脏腑相关的整体治疗"原则,指出:痰哮重在治脾以杜痰源,虚哮主在治肾以清痰本;发作期邪实者以治肺为要,缓解期正虚者则当调补脾肾,且尤应以补肾为要。结论:中医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脾肾两脏在祖国医学脏象学说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称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且认为两脏关系密切。但脾肾两脏是否确实存在着相关性,其生理生化基础是什么,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课题。近几年来,我们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结果提示,血浆睾酮这类性激素物质可能是脾肾相关的重要的生化物质基础之一免疫功能则可能是脾肾相关的一种重要生理机制。现将其实验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试验材料1.1.1药物补中益气丸、桂阳地黄丸:长沙九芝堂药业集团公司生产,批号为970513、970410。临用时用蒸…  相似文献   

12.
系统研究《局方》中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比较的特点,以从一个角度反映《局方》作为中医证候学说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意义。在证候提取、证候名称形成、证候名称统一等工作的基础上,一是以现代脾、肾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证候名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特点;二是选择《局方》2个频数最高的脾脏相关证候(脾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作为代表,以现代相关证候为比较对象,从症状表现角度总结了《局方》脾脏相关证候的特点。研究发现,《局方》脾、肾相关证候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①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脾、肾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肾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②从证候名称角度,《局方》的证候(虚证)尚未充分分化;③从症状表现角度,《局方》脾脏相关证候与现代脾脏相关证候有明显差异;④《局方》对脾脏相关证候的主观性认识(证候名称)与客观性认识(症状表现)存在分离现象。《局方》脾、肾相关证候的上述特点,应是源于宋代证候学说的发展仍具有初步性。  相似文献   

13.
“脾肾相关”理论是以阐述脾肾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关证治方药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学说,是传统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消渴肾病是消渴病后期常见并发症,其基本病机特点为脾肾亏虚为本,湿痰瘀毒为标,故治疗上以补益脾肾为治疗总则,并根据脾肾亏虚程度及标实不同进行辨证论治。现基于“脾肾相关”理论剖析消渴肾病病因病机,探讨从脾肾论治消渴肾病的临证思路。  相似文献   

14.
"脾肾相关"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一重要理论,其主要依据五行学说而生,临床中对肺系、心系、肾系、骨科等多类疾病的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对"脾肾相关"学术理论源流、内涵、临床应用等方面的总结与分析,探讨"脾肾相关"理论在骨肿瘤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基于"脾肾相关"理论治疗骨肿瘤主要作用体现在两大方面:在扶正培本的作用上给予治疗"先天""后天"同补,补脾益肾、填精生髓壮骨的辨证治疗思路;在针对肿瘤选用大攻、大毒之品起到防其伤正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机的集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近年来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病机的文献。学术界关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病机学说的认识很多,主要有气虚学说、气阴两虚学说、脾肾两虚学说、气虚血瘀学说、痰瘀闭阻学说、瘀血阻络学说等,说法不一,使临床诊治混乱,因此,希望通过对各家学说的研究评析能为今后本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制订严格统一的标准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6.
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石,脏腑相关理论是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肝脾相关是中医学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回顾整理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内涵,结合现代对肝、脾藏象本质研究成果,将现代医学脑-肠互动理论引入肝脾相关的研究,提出了肝脾相关理论与脑肠轴学说的关联假说。  相似文献   

17.
<正>心肾相关理论是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的一个子系统,结合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的理论,心肾相关更能全面概括心肾两脏关系。其是指在人体系统中,心、肾及其相应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分别组成两个脏腑系统,在生理情况下,这两个脏腑系统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共同协调机体的正常活动;病理情况下,两脏腑系统又互相影响。心肾相关理论为中医心肾相关的生理、病因病机学说及脏腑辨证理论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肝脾相关理论是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脾胃病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介绍了肝脾相关的理论及现代研究,并阐述现代医学肠—肝轴学说与肝脾相关理论间的联系,认为肠—肝轴学说是中医肝脾相关理论的丰富和补充,对脂肪肝等肝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杨栋  杨曙东  李顺民 《新中医》2014,46(6):22-23
介绍李顺民教授从脾论治肾病的学术观点。肾病从脾论治源于"五脏相关"学说,中医认为脾、肾分属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本,脾与肾之间存在着横向、纵向和交叉的多维联系,调理脾的功能可以影响肾病理生理状态,肾病可以通过治脾来完成。在临床实践中李教授体会到,脾虚是慢性肾脏病的基本病机,在治疗过程中保持脾气的健运是愈病不可忽略的基本环节,因此,提出了肾病从脾论治的学术观点,并认为肾病治脾适用于慢性肾脏病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20.
梁琼芳  汤之明 《新中医》2006,38(7):83-84
根据中医脾胃学说理论,从脾与肾、脾与肺及脾与水、气的关系,探讨慢性肾炎从脾胃论治的可行性,提出对慢性肾炎的治疗以补肾为根本、健脾胃为基础,而不拘泥单纯调理肾脏,并对慢性肾炎高血压、蛋白尿、血尿从脾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