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乌梢蛇的名称变化、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工、真伪鉴别等内容进行本草考证。方法:考证历代古籍本草,并结合现代的文献报道。结果:基本厘清了乌梢蛇的名称、基原、产地、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炮制加等的源流变迁。结论:考证出乌梢蛇名称、基原、功效主治、炮制加工和毒性,古今记载一致;而归经方面,本草记载为归肺、脾、肾经,而2015版《药典》记载为归肝经,与本草记载不符,有待进一步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甘松已有1200余年的药用历史。长期以来,甘松药材供给依赖野生资源,当前濒临灭绝。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及功效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中有关甘松的记载进行考证研究。研究发现,古今本草专著所记载的甘松药材基原一致,产地无大幅变迁,功效主治大致相同。通过对中药甘松进行系统的历史沿革考证,规范甘松药材的应用,为甘松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通过本草考证整理历代本草与古籍文献,梳理金樱子在历代本草中的名称、基原、产地和采收加工炮制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金樱子资源提供本草学依据。其在本草中多以金樱子记载,我国南部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味酸、涩,性温、平,无毒,主归脾、肾、膀胱经,具有固精、缩尿、涩肠、止带等功效。历代本草中所记载的金樱子即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规定的金樱子Rosae Laevigatae Fructus,其基原和采收加工炮制方法与现代基本一致,产地存在一定变迁。  相似文献   

4.
《中成药》2020,(8)
柏子仁为我国常用药材,但近年来柏子仁中掺伪现象严重以及炮制方法缺乏规范,使用较混乱。为此本文在系统查阅从汉朝至今历代本草书籍的基础上,对柏子仁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采收加工、药用功效、炮制方法等进行考证,以期为柏子仁中混伪品的鉴别以及药材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石膏的药用历史、别名与药材变迁、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功效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本草学考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历代本草、现代药典为基础,对丝瓜络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功效、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进行本草考证。丝瓜络的基原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Roem.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主要功效为通经活络、止血,以栽培为主,分布广泛,没有特定产区,直至近现代本草著作中才有详细记载其产地,南北均有,以浙江、江苏所产者质量为佳。丝瓜络在民间验方中应用较多,应更深入探索其临床功效,充分挖掘其有效成分,从而更好地开发利用该药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7.
徐长卿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永清  闫萍 《中医研究》2005,18(6):54-57
本文对徐长卿的名称、原植物、产地、采收时间、药用部位、加工炮制、临床应用等内容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表明:名称众多,多源于人名、植物形态、功效等;其原植物曾一度发生混乱,可能曾包含有其同属多种植物;分布范围较广,山东属于道地产区;本草记载主要以根部药用;各时期本草均称味辛、性温,但未见归经记载,功效主治多沿用<神农本草经>记述.  相似文献   

8.
草豆蔻在历代本草典籍中均有记载,药用历史悠久,功效显著。该文通过系统查阅草豆蔻古今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名称、基原、产地分布、道地产区、采收时间、炮制方法、性味和功效主治进行全面考证和整理,以期为草豆蔻的深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草豆蔻别名有豆蔻、漏寇、草寇等,通过分析各类本草书籍中对草豆蔻的形态描述及附图,得出古人记载的草豆蔻可能出现与艳山姜、草果等出现使用混乱的情况,古今品种在部分地区发生了变化,今考证草豆蔻基原植物为姜科山姜属植物草豆蔻Alpinia katsumadai,主产于岭南等热带地区,以海南产质量较佳,采收时间一般为夏秋果实成熟季节。草豆蔻炮制方法多样,古有面裹煨制、吴茱萸制、炒制等,现代一般采用净制(去皮生用),具有健脾暖胃、下气开郁、燥湿驱寒等功效。现代研究应加强草豆蔻基础研究,制定炮制的量化标准和道地药材数字化标准,深入挖掘草豆蔻在古代方剂中的配伍规律及应用,使草豆蔻的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药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老鹳草已有600余年的临床药用历史。老鹳草属植物种类繁多,全国广布,已知我国分布有55种及5变种。其中,鼠掌老鹳草、尼泊尔老鹳草、毛蕊老鹳草、中日老鹳草、粗根老鹳草及纤细老鹳草等在部分地区作为老鹳草用。可见,老鹳草药材具有多基原、广分布的特点。按照时间顺序,从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及功效等方面对历代本草典籍有关老鹳草的记载进行考证研究发现,明清及民国时期本草著作中提到的牻牛儿苗和老鹳草与今有一定差异。老鹳草的古今产地变迁不大,功效主治古今亦大致相同。通过对老鹳草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为其深入研究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乌梅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乌梅的历代本草考证,为乌梅资源的市场应用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本草学依据。方法:考证历代主流本草著作。结果:厘清了历代本草中乌梅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品质评价、产地加工与炮制方法。结论:历代本草中所记录的乌梅即为历版中国药典所规定的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c.,其在品种、采收加工、品质评价方面与现今基本一致,在产地方面存在一定变迁。  相似文献   

11.
鳖甲是临床常用药物,现代对鳖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鲜见文献研究.该文在系统查阅鳖甲古今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历代本草方书中的相关内容,对鳖甲的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功效主治、炮制方法及用药禁忌进行全面考证.通过考证发现,在基原上,古籍文献所载的鳖甲当来源于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的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葶苈子现代研究奠定本草与文献学基础。方法 考查古今本草与文献记载,考证葶苈子的名称、原植物、产地、采收时间、加工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注意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葶苈子名称的由来与其利水功效相关,炮制后药性缓和,历代本草所载葶苈子的原植物来源复杂,其药性缓急和适应症不同。结论 建议对不同来源葶苈子的异同点进行现代系统研究,临床中明确品种使用。  相似文献   

13.
藤茶的本草资源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冉京燕  方建国  谢雪佳  熊微  王文清 《中草药》2016,47(20):3728-3735
运用中药本草考证的思路方法,对藤茶的名称、品种来源、传统功效等进行考证,对藤茶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植物学比较研究,为其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临床用药提供依据。古代本草中多以藤茶为正名,但对其基原植物未有记载,其功效主治等与现代应用基本一致。作为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药茶两用植物,藤茶开发利用前景广阔,目前仅见有地方标准收载,品种来源还有待统一。  相似文献   

14.
作为药食两用之品,花椒因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价值而备受关注.随着社会历史发展,以及产地变迁,广泛栽培,出现同名异物、同物异名、同名异质等现象.本文通过查阅、整理花椒相关本草典籍,对其名称、基原、产地分布、品质规格、性味功效、采收时间、加工炮制及配伍禁忌等进行本草考证,以正本溯源,厘清古今,为其品质评价、炮制规范、规格等...  相似文献   

15.
经典名方中枳实与枳壳的本草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等文献,结合实地考察,对古代经典名方中所用枳实及枳壳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情况进行了考证。枳实、枳壳同出一物,唐代之前的本草中仅载有枳实,后因功效、采收时间、加工方式不同而分化开来。唐代及之前枳实枳壳的主流基原为枳属枸橘Poncirus trifoliate(L.)Raf,药用部位为其成熟果皮。宋代两者基原逐渐向柑橘属酸橙类转化,采收期提前至未成熟时期。明代已明确将酸橙Citrus aurantium L.作为枳实及枳壳的正品基原,枸橘被定为伪品,体现了临床优选,枳实的采收期进一步提前至农历四、五月份的落果期。历代本草中记载其主流加工炮制方式为破开晒干,多为麸炒。枳实枳壳在历史上的变迁为疗效导向下新旧品种的更替,并得到临床认可而被延续。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到的枳实、枳壳药材,其基原应选用芸香科柑橘属酸橙C.aurantium,汉唐处方中可用破气或理气作用强的枳实入药,宋代及之后处方中的药材可与原著文献记载的名称及内涵保持一致。其基原及采收加工炮制可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及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与实地考察对枸杞及地骨皮药材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进行本草考证,为包含该类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历代本草文献记载枸杞的主流基原为枸杞Lycium chinense Mill.及宁夏枸杞L.barbarum L.,最早记载其产于河北,唐代确立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为枸杞道地产区并为历代认可,至清朝道地产区转移至宁夏地区。古代对枸杞子的性味认识由最初的苦、寒演变为甘、平,地骨皮则由早期的苦、大寒转为甘淡、寒。历代本草典籍记载枸杞子的炮制方式以酒浸为主,而地骨皮主流炮制方式则为甘草汤浸泡后焙干。基于考证结果,建议经典名方中涉及枸杞药材以宁夏枸杞L.barbarum为基原,地骨皮以枸杞L.chinense为基原,药用部位分别为果实、根皮,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进行炮制。  相似文献   

17.
通过查阅本草书籍及近现代文献资料,从名称、基原、产地、品质评价、采收加工、炮制方法和功效主治等方面对苦豆根进行考证。苦豆根为豆科槐属植物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 Linn.的干燥根,主产于我国北方地区,以内蒙古、新疆为主;适宜生长在光照充足、排水良好的石灰性土壤中;夏、秋季采挖,以秋季采收、质松者为佳;采收后洗净切成薄片,晒干备用;临床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菌痢、肠炎等。研究结果可为苦豆根的临床应用和资源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梳理乌药本草沿革,发掘古今异同,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查阅中华医典数据库及本草古籍中有关乌药的记载,对乌药的首载本草,名称,植物形态,产地、道地产区及品质,采收炮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使用禁忌,复方,伪品进行本草考证。结果:古今本草对乌药的认识大体一致,但出处上,尚存《开宝本草》与《本草拾遗》的争议;品质上,古籍及药典均认为直根不做药用,但最新研究表明直根有效成分含量并不亚于块根;采收上,现代本草中采收时间为冬春二季或全年,区别于古籍"八月采根";炮制上,酒制是明清时期的主流方法;性味归经上,除辛温,古籍中尚有苦味,肺、脾、胃、肝、肾、膀胱是其主要归经;功效上,乌药功效可概括为"凡气堪顺,诸冷能除",对于主鬼气、蛊毒等"古存今废"的功效尚须辨证看待。还对考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拟解决思路。结论:考证结果可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乌药资源及指导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牛膝为临床常用中药,品种演变复杂,除了当今通用的怀牛膝、川牛膝外,尚有土牛膝、红牛膝、白牛膝以及麻牛膝等混用、误用作牛膝的情况。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书典籍,结合现代文献资料进行本草考证研究,对经典名方中牛膝类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及品质、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进行了考证。考证后认为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为传统药用牛膝的正品,建议在开发牛膝类药材经典名方中采用,川牛膝则为清代以来所发展的药材新品种,与怀牛膝功效有别,临床应用应注意加以区分,其他牛膝的混淆品及误用品在使用时应注意加以鉴别,以确保经典名方开发和使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梳理丁香的本草源流,为丁香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本草典籍、文献及现代本草学专著,对丁香的名称、形态、产地及采收季节、药用部位与功效以及在蒙族医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证。结果 明确丁香的中药基原以及在蒙族医药中的应用。结论 古籍中的丁香在形态、产地、采收季节以及功效等方面上与现代专著中桃金娘科植物丁香基本一致,推测古今药用丁香为同一种。且丁香在蒙族医药中应用广泛,为蒙族医药中常用于治疗心脏疾病的植物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