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时分别采用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TLIF)和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LIF)合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具体效果.方法:2018年8月至2020年1月期间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54例,男30例,女24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TLIF组与OLIF组,以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评分、Oswestr...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微创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行MIS-TLIF术,观察记录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并于术前1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腰痛评分,采用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腰椎功能.结果 8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4~ 15个月,平均8.85个月,手术切口长度(4.3±0.8)cm,术中出血量(184.4 ±45.4)ml,手术时间(162.6±35.2) min,术后卧床时间(5.3±2.4)d.术后出现相关并发症7例(8.75%),其中切口感染1例,硬膜囊撕裂2例,椎间融合器位置欠佳2例,椎弓根螺钉位置欠佳1例,肺部感染1例.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及ODI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1 d(P <0.05).结论 MIS-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较满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在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皮质骨轨迹(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内固定操作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32例进行腰椎后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治疗,其中20例采用单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式(A组),12例采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B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手术前后VAS评分、JOA评分等.结果 所有患者症状均得到改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提高,VAS评分降低.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JOA评分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有2例患者术中一侧因骨质疏松明显,椎弓根螺钉置入后把持力不足并出现钉道切割导致置钉失败,仅行对侧固定,其余患者置钉顺利.B组患者手术置钉过程未出现螺钉把持力不佳、置钉失败、皮质骨钉道骨折断裂等情况,所有患者均未出现置钉引起的血管、神经损伤.全部32例患者术后影像学随访未见螺钉松动、脱落、塌陷等,螺钉、连接棒、融合器均在位,位置佳.所有病例无不良事件产生.结论 应用CBT螺钉联合椎弓根螺钉技术进行腰椎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腰椎退变性疾病具有肌肉和软组织损伤小、螺钉把持力强等优势,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退变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及影像学结果。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4月腰椎退变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Dynesys组(Dynesys动态内固定治疗)和PLIF组(PLIF治疗),每组各40例,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特征。结果:Dynesys组手术的平均时间为(102.3±19.23)min,短于PLIF组的(128.4±21.87)min,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Dynesys组术中出血量为(227.1±43.2)m L,明显少于PLIF组的(361.2±67.3)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ODI以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ODI以及VAS评分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手术末次随访两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近侧邻近节段椎间高度无明显变化,两组术后末次随访节段椎间高度Dynesys组变化更明显(P<0.05);Dynesys组手术节段ROM由术前为7.1度下降到末次随访时的4.6度,而PLIF组则由术前为7.2度降至末次的0度(P<0.05)。Dynesys组5例患者出现影像学中邻近节段退变,PLIF组出现影像学中邻近节段退变16例,两组比较差有统计学差异(P<0.05),PLIF组出现1例邻近节段退变,行二次手术。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与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均能取的理想的效果,与融合术相比,Dynesys动态内固定对保留手术阶段部分的ROM、邻近节段椎间ROM的增幅以及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数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经椎弓根皮质骨轨迹(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20例和对照组22例。观察组采用CBT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主要手术并发症和腰腿疼痛评分(VAS)及腰椎功能评分(ODI)改善情况,并观察术后1年的植骨融合率。结果观察组手术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P<0.001),而2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4个月(平均18.5个月),2组术后VAS评分、ODI评分随术后时间逐渐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各时间段VAS及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观察组植骨融合率为100%(20/20例),对照组为95.5%(21/22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4例(20.0%),与对照组3例(13.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皮质骨轨迹螺钉技术治疗老年退变性腰椎疾病能获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OLIF)联合侧方钉板内固定术治疗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11月至2020年3月我院采用OLIF联合侧方钉板内固定术治疗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37例,观测患者末次随访时CT矢状位上融合器有无下沉情况,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与术前比较,37例患者的术后1、3月、末次随访的VAS、ODI评分均减少,P<0.01;与术后1月比较,术后3月、末次随访的VAS、ODI评分均减少,P<0.05;与术后3月比较,末次随访的VAS、ODI评分减少,P<0.05。结论 OLIF联合侧方钉板内固定术可有效撑开椎间隙、增强患椎节段稳定性、防止融合器下沉;该术式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同体位下斜外侧腰椎间融合结合机器人引导经皮后路内固定技术(改良OLIF)与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F)1期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2019年1月~2021年12月40例单节段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随机分为改良OLIF组和MIS-TLIF组,每组20例。改良OLIF组采用斜外侧腰椎间融合结合机器人引导经皮内固定术,MIS-TLIF组采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随访6~23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VAS评分、JOA评分、螺钉位置评估、临床疗效并回顾经典病例。结果 与MIS-TLIF组比较,改良OLIF组术中出血量更少、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术后7天腰背部疼痛VAS评分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腰部及下肢疼痛VAS评分、JOA评分、置钉准确率及临床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OLIF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早期症状改善明显等优点,机器人引导下使同体位下OLIF后路置钉更安全、便捷。  相似文献   

8.
退变性腰椎侧凸(DLS)是成人脊柱侧凸中常见的类型之一, 患者临床表现为长期腰痛、下肢放射痛, 保守治疗无效而诉诸手术治疗。斜外侧入路腰椎融合术(OLIF)利用腹部血管和腰大肌之间的解剖间隙处理责任椎间盘, 避免了截骨对脊柱后柱的损伤。本文对OLIF手术入路安全范围、适应证和禁忌证、OLIF联合不同固定方式在脊柱退变性疾病的应用进行综述, 为DLS患者的治疗提供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脊柱内镜及后正中入路腰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单责任节段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于景德镇市中医医院就诊的64例单责任节段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组(后正中入路腰椎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及微创组(经皮微创脊柱内镜技术行腰椎管减压术),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等临床资料。结果:PLIF组手术时间(113.6±15.3)min、出血量(310.8±24.5)mL,均明显高于微创组(49.4±10.4)min、(35.7±5.9)mL(P<0.05)。PLIF组透视次数(4.5±1.8)次、Likert评分(1.6±1.1)分,均明显低于微创组(10.6±2.6)次、(3.7±1.8)分(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VAS及ODI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LIF组(P<0.05)。结论:脊柱内镜治疗单责任节段老年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使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联合Ponte截骨治疗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协和医院骨科2013年至2022年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的病历资料及影像学资料, 最短的随访时间为1年。共纳入了38例患者, 男13例, 女25例, 年龄50~87(65.6±10.9)岁, 随访12~119(43±20)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光检查。记录住院时长、并发症、手术时间、出血量、固定节段、融合节段。比较三个时间点临床评分及冠矢状面的影像学指标。结果手术时间为(274.5±70.5)min, 术中出血量为(619.2±93.5)ml。冠状面垂直轴从术前的(2.9±1.8)cm改善为术后的(1.2±1.0)cm。术前的冠状面Cobb角为16.6°±9.9°, 术后即刻矫正为6.4°±4.0°, 术前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3, P<0.001);末次随访的冠状面Cobb角为5.7°±3.7°, 末次随访没有明显的矫形丢失(t=-6.12, P<0.001)。矢状面垂直轴由术前的(5.6±3.9)cm降至术后即刻的(3.2±...  相似文献   

11.
陈伟   《中国医学工程》2014,(10):137-137
目的探究选择性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54例腰椎退变性侧弯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选择性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VAS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等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年患者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后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弯效果明显,能有效矫正侧弯角度,缓解疼痛,值得深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本文通过对45例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手术治疗方案和评价术后疗效.方法 2002年6月~2009年10月对45例退变性腰椎侧弯患者手术前常规进行临床神经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标准的正侧住、卧位左右侧屈曲位片和卧位过伸过屈位片)以及三维CT重建和MRI检查、手术前后应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视觉模拟评分(0~10)(VAS)和cobb角的改变进行主客观评价,手术方法采用椎管减压或者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出现早期并发症12例,经对症和内科处理后好转.晚期并发症9例,主要包括手术区域近远段退变、假关节形成和内固定螺钉松动.经过2年随访,患者ODI和VAS评分及术前和术后的cobb角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按照腰椎的退变侧弯程度选择性行椎管减压或者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弯的有效手段,但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共使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患者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19~75岁,平均48.0岁。手术开窗摘除突出的间盘,置入Wallis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进行VAS及ODI评分。术后随访(12.1~25.4)月,平均(17.9±4.0)个月。结果 1例术后半年出现腰痛复发,保守治疗缓解。VAS及ODI术前评分(7.8±1.0)分,(77.9±4.8)%;术后1月评分(1.6±1.0)分,(24.2±4.6)%;术后1年评分(0.8±0.7)分,(13.0±3.8)%。运用SPSS13.0分析,P〈0.01,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Wallis系统作为一种弹性固定系统,能够保留固定节段一定的活动度,维持腰椎稳定,预防临近节段退变,是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斜外侧入路椎间融合术(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效果及手术护理配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OLIF治疗的58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OLIF手术患者术前和术后3天VAS评分、ODI指数、脊柱生活量表评分。结果:在VAS评分、ODI指数、脊柱生活量表评分方面,术前分别为(4.78±1.18)分、(30.81±8.40)分、(65.31±7.65)分,术后3天随访分别为(2.14±0.86)分、(20.88±7.27)分、(52.40±9.47)分,术后VAS评分、ODI、脊柱生活量表评分方面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15例并发症(25.9%),其中6例为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0.3%,腰椎节段动脉损伤2例(3.4%),处理后未发生大出血;终板损伤3例(5.2%),腹膜损伤1例(1.7%); 9例为术中并发症(15.5%),左侧交感神经损伤3例(5.2%),左侧大腿前侧疼痛1例(1.7%),左侧股四头肌无力2例(3.4%),融合器下沉3例(5.2%)。结论:OLIF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降低患者疼痛和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腰椎后路椎管内固定术切口引流管对于患者术后恢复有着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切口内留置引流管方案,旨在进一步改善腰椎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患者预后。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2年5月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放化疗科行腰椎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术的98例患者,其中50例患者术后超过48 h且小于1周拔出引流管(A组),另外48例患者术后48 h内拔出引流管(B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术中指标、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感染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引流量多于B组[(183.04±47.36)mL vs.(164.01±29.68)mL,P<0.05],术后5 d内的换药频次小于B组[(2.01±0.62)次/d vs.(2.69±0.72)次/d,P<0.05],2组患者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手术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引流管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B组(12.00%vs. 29.17%,P<0....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后路椎弓根钉矫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3月~2009年8月收治的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36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7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矫形,根据不同患者分别采用椎间植骨融合(15例)或后外侧植骨融合(21例),分析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Cobb’s角;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腰椎JOA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临床改善率83.3%;术前ODI为(67.1±11.4)%,术后改善至(32.1±10.8)%(P<0.01);冠状位Cobb’s角术前平均26.7°,术后改善至平均12.3°(P<0.01);矢状位腰椎前凸角术前平均10.7°,术后改善至平均36.6°(P<0.01)。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38个月(12~50个月),随访期间无矫正效果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移位、断裂现象,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后路椎弓根钉矫形、植骨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可获得良好疗效,充分的术前评估,正确的术式选择是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比评价单节段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邻近节段保护)与单节段椎间融合两种方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早期疗效及对邻近节段运动功能的影响,探讨采用Isobar动态固定进行邻近节段保护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 1年1月椎间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及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的57例患者资料.邻近节段保护组27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退变较重,行单节段融合辅以邻近节段Isobar动态固定;单节段融合组30例患者术前邻近节段无不稳或退变较轻,行单节段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对比评价两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椎总活动度及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保护节段及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eg)发生率.结果 随访时间12~40个月.两组患者术后VAS及ODI评分均获得显著改善,且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腰椎总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与术前无差异.两组术后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均显著增加.至末次随访时,邻近节段保护组保护节段退变均未见进展,邻近节段保护组7例、单节段融合组5例出现邻近节段不稳,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邻近节段保护组出现螺钉松动及断裂各1例.结论 腰椎融合辅以邻近节段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其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观察.该技术存在动态固定失效的风险,其发生可能与操作技术及适应证选择有关,故应严格掌握其手术适应证,以术前邻近节段存在明显退变或不稳且无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为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Wiltse入路(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入路)腰椎动态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并与传统后方入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例患者,均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于2011年1月到2013年1月分别在我院行腰椎间盘摘除+腰椎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术,其中经传统后方入路25例,Wiltse入路21例;男26人,女20人,年龄24-60岁,平均45.5岁。对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1周、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进行比较。定期行X线片检查观察内固定情况。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1个月,平均(13.8±2.4)个月。传统后方入路组与Wiltse入路组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分别为(7.5±0.7)cm和(4.5±0.5)cm,手术时间分别为(150.8±52.7)min和(126.3±43.9)min,术中失血量分别为(420.4±109.7)ml和(227.1±96.4)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16.8±56.3)ml和(112.5±47.6)ml,术后1周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2.5±1.2和2.3±0.7,术后6个月腰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2±0.4和1.1±0.3。两组患者相比,切口长度、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周和6个月的腰腿痛VAS评分以及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所有患者内固定物位置良好,无松动或断裂。结论:Wiltse入路腰椎动态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疗效满意,与传统后方入路相比,具有手术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随访分析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融合治疗50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并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年.术前JOA评分14.3分,术后JOA评分27.2分,改善率平均83.4%.结论:腰椎管减压、长节段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并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远期改善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与单纯椎管减压术用于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近年来收治的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患者60例,年龄59~78岁,随机分成试验组与对照组,2组均为30例. 试验组在治疗时接受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接受单纯椎管减压术. 观察及对比2组临床疗效. 结果:在60例患者中,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总的有效率93.34%,单纯椎管减压术总的有效率为83. 33%. 经x2检验后得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的有效率均高于用单纯椎管减压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结论:后路腰椎椎管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于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较单纯椎管减压术对退变性腰椎椎管狭窄合并节段性腰椎不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