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阐明失眠患者背部热敏腧穴分布的高发区域,揭示热敏腧穴与经穴和压痛点的关系,以规范热敏灸疗法的临床操作。方法:选取符合失眠诊断标准的患者,查找出背部所有的热敏腧穴,详细记录其位置,观察热敏腧穴与压痛点、经穴的重合率。结果:热敏腧穴与经穴的重合率为43.06%,热敏腧穴与压痛点的重合率为31.94%,结论:热敏腧穴与经穴重合率较压痛点高。  相似文献   

2.
腧穴热敏灸为操作时取热敏穴位而进行悬灸,继而激发其透热、扩热、传热功能,以经气传导为方式,促使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创新方法.它不仅临床安全性好,而且具有经济、简便易行、无显著的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白癜风、痤疮、脱发、疣等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介绍热敏灸技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腧穴热敏灸在损容性皮肤病推广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3.
腧穴热敏灸为操作时取热敏穴位而进行悬灸,继而激发其透热、扩热、传热功能,以经气传导为方式,促使经气运行,使气至病所的创新方法.它不仅临床安全性好,而且具有经济、简便易行、无显著的毒副作用等诸多优点.近年来将其应用于白癜风、痤疮、脱发、疣等损容性皮肤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介绍热敏灸技术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经验,以期为腧穴热敏灸在损容性皮肤病推广应用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艾灸热敏腧穴产生舒适情感体验的出现率,为进一步阐述热敏灸提高疗效的机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3种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单盲、自身对照的试验设计,通过艾条悬灸患者体表热敏腧穴,同时选取其邻近压痛点、经穴进行艾条悬灸为对照,观察比较其舒适情感体验的出现率.结果:(1)3种疾病均显示艾灸热敏腧穴的舒适情感体验出现...  相似文献   

5.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针法在临床应用广泛,而灸法却处于一种逐渐萎缩的状态。近年来,腧穴热敏灸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灸法的临床运用及学科发展,现就热敏化穴位探寻、热敏化现象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热敏灸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并寻找其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AR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及针刺组,每组3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灸热敏化腧穴,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两组均隔天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AR患者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观察腧穴热敏化的出现率,探讨腧穴、经络、热敏灸感现象分布规律。结果:热敏灸组总有效率为82.86%(29/3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74.29%(26/3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和体征分级总评分均比本组治疗前降低(P0.01),其中热敏灸组治疗后较针刺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的症状(喷嚏、流涕、鼻痒、鼻塞)及体征各分值比治疗前降低(P0.01)。热敏灸组35例均探查到热敏化腧穴,在总共探查的57个腧穴中,每个患者出现的热敏化腧穴个数不等,出现热敏化频率最高的10个腧穴依次为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热敏化腧穴所归经脉主要分布在于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在6种热敏灸感形式中,以传热为主,其次为扩热、透热、其他非热感觉(以痒感为主)、表面不(微)热深部热、局部不(微)热远部热。结论:热敏灸治疗AR疗效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取迎香、印堂、鼻通、上印堂、肺俞、神阙、上星、风池、蝶腭、大椎等腧穴进行探查以缩短热敏灸治疗时间、加强艾灸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112例肩周炎患者进行热敏化腧穴探感定位,分析肩周炎患者热敏穴出现规律,为临床运用热敏灸治疗肩周炎提供技术支持。方法用点燃的纯艾条对112例肩周炎患者及39例正常组按照回旋法、雀啄法、温和灸法进行腧穴热敏化探查。结果急性期热敏化主要在经外病变部位,即阿是穴及经外奇穴;粘连期热敏化主要在病变部位及足太阳经风门穴部位;缓解期热敏化主要在手阳明经手三里与肩髃部位。正常组出现热敏化现象不明显(P0.05)。结论各期肩周炎热敏化部位不同,急性期以疼痛部位为主,粘连期以病变部位及太阳经为主,缓解期以阳明经为主,具有一定规律。  相似文献   

8.
腧穴热敏化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5,自引:9,他引:55  
陈日新  康明非 《中国针灸》2007,27(3):199-202
目的:阐述腧穴热敏化的规律及其临床应用。方法:从腧穴的热敏化特征与规律入手,论述腧穴热敏化新灸法及其临床应用。结果:(1)人体腧穴存在敏化态与静息态两种功能态,当人体发生疾病时能使体表腧穴发生敏化,敏化的类型多种多样,而腧穴热敏化是腧穴敏化的一种类型,处在敏化态的腧穴对外界相关刺激呈现腧穴特异性的“小刺激大反应”;(2)热敏化穴的最佳刺激为艾热,也是灸疗的最佳选穴,疗效远优于常规静息态腧穴的针灸疗法;(3)热敏化态腧穴在艾热刺激下极易激发灸性感传,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结论:腧穴热敏化的提出完善和发展了“刺之要,气至而有效”的针灸理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宫寒型痛经热敏化腧穴分布规律.方法 观察32例宫寒型痛经患者在膝关节周围及以下部位腧穴热敏现象及其归经和表现形式.结果 热敏化腧穴分布在足太阴脾经最多,其次为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最少;腧穴热敏化的表现以复合感觉最多,最少为酸胀感;腧穴敏化频率最多的是足太阴脾经腧穴——三阴交.结论 宫寒型痛经膝关节周围及以下部位的热敏化腧穴分布以脾、肾、肝经为主,并以复合感觉最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同一组腧穴的热敏态与静息态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60例KOA患者以患侧内膝眼、外膝眼、鹤顶三穴区有无热敏灸感及热敏灸感发生的次数为标准,将其分成热敏组、静息组各30例,两组均对上三穴同时施灸,每天1次,治疗20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及治疗后半年随访,热敏组VAS总积分均明显低于静息组(P<0.01)。治疗后热敏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半年后随访总有效率为79.17%(19/24);而静息组则为46.67%(14/30)、42.86%(6/14),热敏组均优于静息组(P<0.01)。结论:腧穴热敏状态灸法治疗KOA的临床疗效优于静息状态,临床中应更加重视腧穴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背部腧穴热敏的分布规律及红外辐射客观特征,为临床辨敏施灸,提高灸疗疗效提供科学指导.方法:对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背部进行灸感法热敏腧穴的探查,探讨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背部腧穴热敏的分布规律;并采用TSI-21型热扫描成像系统(TTM热断层),以热敏腧穴绝对红外辐射强度(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不同发病时期周围性面瘫腧穴热敏化规律。方法采用热敏灸疗法配合普通针刺对80例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患者进行治疗。根据患者就诊时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急性发作期组1~10天,共40例;恢复期组11~30天,共22例;缓解期组31~60天,共18例。腧穴热敏化探查方法:以陈日新教授等所著的《热敏灸实用读本》腧穴热敏化"四步"探查法为依据。结果在80例患者中探查到的高探热敏化腧穴分别为:百会穴、翳风穴(急性发作期);牵正穴、下关穴、头维穴(恢复期);颊车穴、颧髎穴、神阙穴、足三里(缓解期)。结论在周围性面瘫不同发病时期,热敏化腧穴分布不同,且各有规律可循,可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督脉腧穴热敏灸干预产后身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督脉腧穴热敏灸进行干预,对照组采用单纯悬灸进行治疗,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以临床症状评分、VAS、PPI评分为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评分、VAS、PPI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VAS、PPI评分差值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督脉腧穴热敏灸干预产后身痛可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患者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IBS-D患者和60例健康者,通过灸感探查法查找出热敏腧穴,分析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概率,探讨热敏腧穴与IBS-D的相关性。结果:(1)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8.33%;(2)IBS-D患者高发热敏穴区热敏腧穴在天枢、命门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大肠俞、足三里、关元穴区。结论:热敏腧穴与IBS-D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其相关性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热敏灸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灸治疗慢性中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成人慢性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和西药组,热敏灸组在患者背部体表高发热敏穴区热敏化腧穴施以热敏灸治疗,西药组应用舒利迭吸入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FEV1和PEF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热敏组肺功能维持在治疗3个月时水平,西药组降至治疗前水平,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腧穴热敏灸能有效改善慢性中度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肺功能,且治疗效果持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灸对前臂双骨折早期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所有63例患者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外关、手三里、曲池等热敏腧穴艾灸治疗,对照组静滴20%甘露醇.设置治疗前及治疗2、4、7天4个时相点,观察肢体肿胀变化情况,疗程为7天.结果:腧穴热敏灸和20%甘露醇都有减轻骨折早期肿胀的作用.治疗2天后的疗效相当,但缓解程度在治疗4天后观察组已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7天后,观察组对肿胀治疗的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为75%.结论:腧穴热敏灸治疗前臂双骨折早期肿胀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分布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分布特征.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通过灸感法探查热敏腧穴,探讨热敏腧穴出现概率,分布特征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1)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出现率为80.00%.(2)热敏腧穴在关元、子宫穴区出现率较高,其次是在次髎、三阴交穴区.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热敏腧穴的出现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8.
热敏灸疗法作为近几年兴起的新型外治疗法,临床应用广泛,尤其在运动系统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肩周炎是临床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研究证实热敏灸疗法相比较于常规的针刺、电针、温针灸、传统艾灸等治疗临床疗效切确,能有效减轻关节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而且针刺、中药汤剂、推拿治疗、康复护理等与热敏灸疗法联合,使得临床疗效得到了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9.
腧穴热敏化艾灸等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腧穴热敏化艾灸等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腧穴热敏化艾灸结合激素,神经营养剂,免疫调节剂等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20例。结果临床治愈18例,有效2例,治愈率90%,总有效率100%。结论行腧穴热敏化艾灸等综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满意,具有较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运动疲劳属传统中医“虚劳”范畴,而艾灸可以有效地缓解的缓解运动疲劳.腧穴热敏化是近年来灸法临床应用领域的一个应用性突破和创新.热敏化腧穴是开通经络艾灸疗法的最佳施灸部位,可以有效提高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因而可以把腧穴热敏化作为抗运动疲劳有效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