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6 毫秒
1.
麻黄附子甘草汤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真 《河南中医》2000,20(6):10-11
麻黄附子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甘草三味药物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甘草温经散寒缓急止痛。该方可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表邪,为表里双解之剂。麻黄虽为发汗解表通调水道之峻品,今改附子为君,则无过汗亡阳、尿多伤阴之弊。三味配伍,可温可散,可表可里,可通可利,可升可降。以药测症,对于阳虚寒盛、水不化气、表寒湿阻等症,投之多能取效。现将临床运用体会简述如下。1疼痛 本方证之疼痛乃肾阳衰微,机体失于温煦,寒邪束表;卫阳不布,气血运行不畅,脉络受阻等原因所致。临床常见:痛无定处,夜晚尤…  相似文献   

2.
曹云 《四川中医》1998,16(4):16-16
银屑病为临床之痼疾顽商,笔者在辨证选用清热利湿、养血润燥、祛瘀通络等治法的基础上,加以辛散温通的麻黄、桂技、或解表清里、透邪于外;或从阴引阳、李药达表;或辛温通络,以行瘀滞,从而提高了疗效,兹介绍如下。显、解表清里,麻黄配伍清热利湿药银屑病临证,常可见到湿热蕴积兼夹风寒,外不得宣泄、内不能疏利,郁遏肌肤而发。治法单纯清利或解表,均非所宜。故可仿效仲景治疗阳黄兼表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选用麻黄配伍清热利湿药,以清利为主,宣发为辅。麻黄虽辛温,但如此配伍,并未见到助热碍湿之弊,而增加了宣泄郁热之功,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麻黄方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外受寒湿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荨麻疹血虚外受寒湿型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麻黄方,对照组用依巴斯汀片,2周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93%和58.54%,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组在应用麻黄方治疗慢性荨麻疹血虚外受寒湿型时,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从现代医学病理角度认识与治疗体会炎性渗出阶段:中医亦可视为水湿为患,其治疗在《金匮》中有①湿家身疼痛,可与麻黄加术汤;②病者一身疼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可予麻杏苡甘汤,可资借鉴。以麻黄之发散,使一部分水湿从肌表外解;以白术之健运,吸收组织内的...  相似文献   

5.
王若伊  宋坪 《环球中医药》2020,13(2):282-284
本文从脏腑风湿理论角度论述了部分特应性皮炎患者由于素体脾胃不足,从母体感受寒湿邪气,久伏于脾胃,复从肌表与胃肠表感受风寒湿邪,蕴于二表,阻滞气机,化热化火,显象于外而发病。结合疾病始发因素之风寒湿邪及脾胃与肌表、胃肠表的关系,提出治疗可用小儿化湿汤、升阳散火汤与升阳益胃汤从肌表及胃肠表透散伏风寒湿,调节脾胃升降,恢复脾胃功能,从而致密腠理,防止邪气再犯。  相似文献   

6.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原方由桂枝、生姜、甘草、大枣、麻黄、附子、细辛等7味药组成.此方可视为主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之桂枝去芍药汤与主治"少阴证,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之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方,功能温阳散寒、顺接太阳与少阴,尤对假热真寒、表热本寒之证有效.此类证型在肿瘤患者中并不鲜见,现结合病例将我们运用此方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余民主任乃上海市中医支气管特色专科学科带头人,上海市中医呼吸专业委员会委员。曾师承全国名老中医黄吉庚教授。对治疗中医“咳喘病”颇有体会和疗验,尤其善于配伍应用峻剂麻黄。王主任常言:“生麻黄辛温,善于宣通肺气、发散表邪,适用于寒实肺闭之证;炙麻黄又长于降逆平喘,为宣肺平喘降逆的要药及首选用药。”根据中医辨证施治法,合理配伍,可以应用于多种证型,如热证、虚实夹杂之证等。寒哮以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热哮有定喘汤、越脾加半夏汤;寒饮化热有小青龙汤加石膏汤;寒包火有麻杏石甘汤等,  相似文献   

8.
归类分析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关湿病本证以及类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指出湿病外湿和内湿分别应用微汗法和利小便法治疗;湿病寒湿表实证使用麻黄加术汤,湿病风湿表虚证使用防己黄芪汤;湿热谷疸使用茵陈蒿汤;风湿历节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浸淫疮使用黄连粉等,临证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综合各种治法,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麻黄用于治水湿之证,在仲景书中也屡见不鲜,如《金匮要略》中的麻黄加术汤(麻黄汤加白术)服后温复,以微微汗出为度,治寒湿伤于肌表,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烦。麻杏薏甘汤(麻黄、杏仁、薏仁、甘草)治风湿在表,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等。——郭永来《杏林集叶医话·麻黄》近翁同道友也,夏月患感证,自用白虎汤治愈。后因饮食不节,病复发热腹胀,服消导药不效,再服白虎汤亦不效,热盛口渴,舌黄便闭。  相似文献   

10.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自强 《新中医》1996,28(2):56-56
麻黄附子细辛汤新用贺自强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余根据此方解表散寒,温经扶阳之功效,临证扩展运用,用以治疗头痛、痹证及风疹等属表里俱寒者,屡获良效,兹介绍如下。1头痛周××,男,35岁,1993年4月23日...  相似文献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辨证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爱真 《中医研究》2010,23(1):58-59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三味药物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经助阳,细辛既能助麻黄解表,又能助附子温经散寒。全方可内散少阴之寒,外解太阳之表,或为表里双解之剂。仲景组方颇多巧妙之处,附子配麻黄,助阳解表,使邪去而不伤正;细辛伍附子温通经络,活血行气,散寒通脉,通达上下。麻黄细辛合用,温太阳经腑,使经气通利,邪自表解;水道通调,寒湿自去,细辛、麻黄虽为发汗解表通调水道之峻品,今以附子为君,则无忧过汗亡阳,尿多伤阴之弊。  相似文献   

12.
风邪在荨麻疹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作用,既是内在条件,又是外在因素,祛除风邪是治疗荨麻疹的首要治则。"有诸内必形诸外",荨麻疹虽然是表现于外的皮肤类疾病,根本是脏腑失于调理;风邪所致病症,首先治皮毛,次而肌肤腠理,再者治经脉;从肺主皮毛入手,无疑是治疗荨麻疹有效方法。风邪夹杂寒、湿、燥、火等外邪侵袭人体,搏结于肌表而发病。皮毛为肺所主,"皮毛"是人体防御屏障、与外界相沟通的媒介,也是外邪入侵人体的途径。辨证施治,审证求因,治外必本诸内,调理肺脏,固卫肌表,腠理致密,使外邪无侵入人体途径,减少发病几率。辨证分型,风热犯肺治以荆防方,风寒袭肺治以麻黄方,胃肠湿热治以大黄苦参汤,气滞血瘀治以血府逐瘀汤,血虚风燥治以当归饮子。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对历代本草学文献的考证,发现《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本草学著作对术的记载并无苍(赤)、白之分。通过分析苍术的药性特点和《金匮要略》所涉及使用术类药的原文,认为当湿邪积聚在肌腠及分肉时,张仲景通常使用苍术宣散表湿,如在麻黄加术汤中用苍术除湿发汗,在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和甘草附子汤中用苍术祛在表之风寒湿邪,越婢加术汤中用苍术除湿通痹、通利小便,肾着汤中用苍术祛除在经之寒湿。  相似文献   

14.
一、发汗以解表邪即汗法,适用于病邪在表之证。如《痉湿喝病脉证治》篇第20条所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与治疗禁忌。湿邪留着肌肉,故见身体疼痛、不  相似文献   

15.
卢秉久教授认为黄疸复杂多变,主要是湿、热、寒、瘀,多种病因交结。治疗主利小便、通大便、发汗、温化寒湿、活血化瘀等。"临证用药,贵在辨证准确,选方用药时,不可拘泥于一方一证,要根据病情随证加减",以仲景经方为基础,化裁运用,灵活加减。治疗黄疸病以"祛湿之法,在表者汗之,在下在里者二便分消之"为基础,随证应用活血之法;清泄瘀热,下利退黄,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主之;清热利湿,发汗退黄,桂枝加黄芪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温阳健脾,化湿退黄,茵陈术附汤主之。时刻注意调护脾胃,保持气机调畅,收效甚佳。  相似文献   

16.
羌活胜湿汤、甘草附子汤、六物附子汤三方原非湿痹用方,却常被后世医家用于治疗湿痹,归因于吴昆《医方考》对此三方的方解。通过对此三方方证源流进行探析,发现吴昆基于《黄帝内经》“六气淫胜”理论,用“外伤于湿,以风胜之”解释羌活胜湿汤之方证,用之于治疗外伤风湿,病位偏表之痹证;根据性味理论,从“阳虚湿胜,辛热治之”角度完善甘草附子汤方证,用之于治疗寒湿外袭、阳气内伤、表里同病之痹证;根据寒湿之邪“寒性收引,阴邪袭下”之特性分析六物附子汤方证,并将其用于治疗寒湿流于足胫,病邪偏里偏下之痹证。《医方考》为拓展羌活胜湿汤、甘草附子汤、六物附子汤三方之主治功效,奠定了理论基础,亦为当今临床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李磊  朱益敏  袁园 《河北中医》2012,34(12):1818+1915
麻黄附子细辛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外解太阳之表,内散少阴之寒,是治疗太少两感之名方。临床发现,该方在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中运用广泛,且收效显著,故追溯其原文,对该方证进行研究,并列举其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8.
吴振国  江静  黄亚攀  张炜 《河南中医》2023,(10):1507-1509
张炜教授认为,婴幼儿喘息性支气管炎以肾气虚弱为本,寒邪阻滞,痰浊瘀滞为标。“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治以温养肾气、发散伏寒、化痰活血,用《伤寒论》麻黄附子细辛汤、北宋赵佶《圣济总录》地黄饮、明朝韩天爵《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清代林佩琴《类证治裁》桃红饮加减,组成麻黄附子地黄饮合方治疗,方中麻黄附子细辛汤搜剔伏寒、地黄饮滋阴补肾、三子养亲汤温化伏痰、桃红饮活血化瘀。全方有温补肾气,宣肺散寒,化痰活血,止哮平喘之效,契合该病病机。  相似文献   

19.
麻黄升麻汤载于《伤寒论》厥阴病篇,因条文和药物组成的特殊性,众多学者及医家在关于其是否为仲景经方的议题上争论纷纭,实际上临床效验之屡见不可置否,妄断麻黄升麻汤为后世谬误不属经方较为偏颇。该文指出麻黄升麻汤为张仲景《伤寒论》治杂病并病等复杂病证之典范,方中宣发收敛、滋阴助阳、清热散寒、升浮沉降并用,看似庞杂,实为有制;《黄帝内经》五郁是对五行运动失去其本性的高度概括,总结了五行的运动形式、功能、病性等诸多特点,同时《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也指出相应的治法,包括“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旨在恢复五行运动的生理状态,麻黄升麻汤证上下、虚实、寒热胶泥复杂,《黄帝内经》五郁及其治法可反映其关键证机及治法,有助于剖析麻黄升麻汤辨治思路与组方原则;病程中,太阴阳气受损及寒邪内陷厥阴为麻黄升麻汤证中的启始阶段,具有水郁、土郁、木郁的内涵,在此基础上阳气郁积太阳、阳明而致金郁及火郁则是其后续的继发改变,麻黄升麻汤中的五类药物组合恰能有靶向地作用于五郁病证的各个部分。该文结合《黄帝内经》五郁思想,综合古今专著与文献,对麻黄升麻汤证的证机原理及用药特点进行梳理,明确其方证,并概述近年临床报道,为临床应用麻黄升麻汤提供思路及依据,令经方更能为今所用。  相似文献   

20.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临证举隅抚松县中医院(134500)杨振兴[关键词]心律失常,中医治疗,麻黄附子细辛汤麻贡附子细辛汤始我于(.寒jB》治疗少阴里还与太阳表证之方剂.功效为助用解表.主治“少用病站得之.仅发热,脉沉者”.笔者运用麻黄附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