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为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再灌注心律失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10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治疗后是否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再对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于男性的比例高于女性(P0.05),其年龄段以≥60岁为主,心肌梗死部位以心肌下壁、前壁为主,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室性早搏为主。(2)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s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心肌梗死部位(下壁)、TIMI血流分级(0级)、介入治疗时机过晚、右冠状动脉闭塞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多发生于老年女性人群,其影响因素为梗死部位、TIMI血流分级、介入治疗时机、右冠状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不同时间行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后的梗死相关血管(IRA)的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CTCF),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择期PCI时间对心肌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心肌梗死,但已错急诊PCI手术时机病例60例,按发病后12 h~7 d(20例)、8~30 d(40例)期间行PCI治疗分为2组,测定各组内AMI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分级及校正TIMI帧数.结果 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择期PCI治疗后无死亡病例,12 h~7 d组中TIMI血流<3级的患者较多(40% vs 12.5%,P<0.05);CTFC大于等于30帧的患者较多(45% vs 17.5%,P<0.05);CTFC较高(30.1±4.99 vs 19.2±4.1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8~30 d内行择期PCI能使心肌得到更好的灌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CS)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98例行急诊PCI治疗的AMI合并CS患者临床资料。98例患者依据院内转归情况分为院内死亡组28例、存活组70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数据、心肌梗死病变范围、治疗方法及并发症情况,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MI合并CS患者急诊PCI后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院内死亡组年龄、休克指数、白细胞计数、血肌酐水平及高脂血症、前壁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三支病变、IABP辅助比率及急性肾损伤、消化道出血发生率高于存活组(P < 0.05),血红蛋白、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PCI后TIMI血流分级Ⅲ级比率低于存活组(P < 0.05);2组罪犯血管分布、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比率,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肝损伤、肺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别以 < 65岁、LVEF ≥ 35%、后壁心肌梗死、PCI后TIMI血流Ⅲ级、无急性肾损伤、冠状动脉单支病变、无消化道出血为参照,年龄>75岁(OR=4.71)、LVEF < 35%(OR=5.53)、前壁心肌梗死(OR=1.86)、术后TIMI血流 < Ⅲ级(OR=7.10)、急性肾损伤(OR=2.97)、冠状动脉三支病变(OR=5.81)、消化道出血(OR=2.08)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结论 在对患者施行PCI术前,应针对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对病情评估综合,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必要时联合多种辅助治疗,减少、消除可引起死亡的危险因素,以提高PCI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后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患者接受尿激酶150万单位或200万单位治疗后,7~10d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法评估,必要时做PCI。观察患者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早期与最后心肌梗死面积(4周后)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溶栓后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为52·9%,患者首次造影时梗死相关动脉已达TIMI3级血流者23·5%(8/34例),经PCI变为TIMI3级血流者32例(94·1%);住院后4周左心室射血分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善,造影显示溶栓已达TIMI3级血流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好于未达TIMI3级者;最后与早期心肌梗死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复合原因(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室性心律失常)住院率低,住院死亡率0%。结论尿激酶溶栓延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使部分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尽早开通,有利于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心室功能,减少心绞痛发作及再次住院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的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心内科接受直接PCI治疗的96例资料完整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血清Hcy水平分为2组:A组Hcy<15 μmol/L,B组Hcy≥15 μmol/L.评估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及TMPG心肌灌注分级;发病后1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结果 冠脉造影结果中两支及以上血管病变的比例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1%,65.9%,P>0.05).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3级两组无明显差异(分别为90.4%,90.9%,P>0.05),心肌灌注分级(TMPG)0~2级A组低于B组(分别为21.2%,45.5%,P<0.05),3级A组高于B组(分别为78.8%,54.5%,P<0.05).PCI术后1周内超声心动图A组LVEF高于B组[分别为(56.6±8.9)%,(49.0±8.1)%,P<0.01].结论 血清Hcy水平可能影响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介入治疗后的心肌灌注与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黄艳 《医疗装备》2022,(23):118-12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6月于医院行PCI的12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PCI后患者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及影响心力衰竭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120例AMI患者,行PCI后发生心力衰竭34例(28.33%);心力衰竭患者恶性心律失常、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0~1级、空腹血糖(FBG)≥7.0 mmol/L占比均高于无心力衰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恶性心律失常、术后TIMI心肌灌注0~1级、FBG≥7.0 mmol/L是AMI患者PCI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MI患者PCI后心力衰竭发生率较高,经分析,恶性心律失常、术后TIMI心肌灌注0~1级、FBG≥7.0 mmol/L是AMI患者PCI后心力衰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可据此制定相关干预方案,以预防PCI后心力衰竭的发生,促进病情转归。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中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不同给药方式对心肌灌注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8月至2022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集团军医院收治的行急诊PCI治疗的132例STEMI患者, 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A组66例为将导丝通过冠状动脉病变、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后分别注射rhPro-UK, B组66例为导丝通过冠状动脉病变后一次性注射rhPro-UK。对比两组患者PCI手术情况、靶血管灌注情况[校正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帧数(CTFC)、TIMI血流分级]、心肌灌注情况[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90 min ST段回落率(STR)、无复流/慢血流(NR/SF)的发生率]、心脏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量(LV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罪犯血管分布、插管方式及支架植入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TIMI血流分级3级比例高于...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39例)和对照组(37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PCI.替罗非班组PCI术中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并静脉维持48h.术后应用达肝素钠注射液.对照组PCI术中仅给予普通肝素.两组PCI术前均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心肌梗死时溶栓(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2周内并发症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 3级占94.9%(37/39),高于对照组的78.4%(29/37),替罗非班组TMPG 3级占89.7%(35/39),高于对照组的67.6%(25/3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替罗非班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7.7%(3/39)低于对照组的18.9%(7/37)(P<0.05),出血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术中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心肌的再灌注,减少术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及出血并发症的性别差异,从而为替格瑞洛的应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番禺院区实施PCI的169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女性57例,男性112例。术前、术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替格瑞洛片。记录术前、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术中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和再灌注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术后12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住院及术后1年患者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17.0进行t检验、完全随机设计的X~2检验和配对设计的X~2检验。结果男性和女性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均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男性和女性患者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和女性AMI患者PCI术中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分别为1.79%和1.75%,再灌注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2.68%和3.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1年随访期间,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和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1.81%、1.79%、0.89%和0.89%,女性患者分别为1.85%、1.75%、1.75%和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轻微出血的发生率(8.93%)与女性(14.0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阿司匹林对直接实施PCI的AMI患者的疗效及出血并发症无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接受PCI手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28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PCI术后是否再发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采用预先设计的调查表,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术后炎症指标、PCI术后情况进行录入。对PCI术后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术前Killip分级、病变支数、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梗死后心绞痛为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遵医嘱服药、术后规律体育锻炼均为PCI术后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高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心功能、炎症、梗死后心绞痛等术后并发症等为PCI术后再发的高危因素,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预防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替罗非班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已确诊的STEMI患者PCI术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PCI术前静脉使用盐酸替罗非班。观察2组患者PCI术前、术后前向血流(TIMI)血流情况、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出血并发症和30d内发生心血管事件。结果与PCI组相比,替罗非班组PCI术后TIMIⅢ级血流获得率较PCI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左室射血分数高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有高于PCI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严重出血。30d内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n05)。结论替罗非班可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可安全用于STEMI的急诊介入治疗中,明显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d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1例AMI患者行直接PCI,将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电风暴组,未发生电风暴的患者纳入对照组.电风暴定义:24h内自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2次,并且不能自行终止,需要紧急治疗者.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41例行直接PCI患者中发生电风暴7例(电风暴组),发生率17.07%;未发生电风暴34例(对照组).两组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随机血糖、国际标准化比值、胸痛发作至直接PCI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电风暴组年龄、肌酸激酶同工酶-MB、心肌肌钙蛋白I、梗死相关动脉直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或<0.01).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或两支主要冠状动脉近中段闭塞、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的患者在围手术期电风暴发生率分别为66.67%(2/3)、18.75%(3/16)、11.76%( 2/17)和0.结论 直接PCI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最常见于梗死相关动脉为左主干或两支主要冠状动脉近中段闭塞的A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直径、梗死相关动脉开通后TIMI血流分级以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是围手术期发生电风暴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