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颈部突然的过度活动或持续的不良体位以及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等各种原因导致颈椎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颈脊髓或颈脊神经根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我科多采用手术治疗,在局麻下行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钛板内固定术,取得很好效果.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院1982年以来,在针麻配合浅颈丛神经阻滞下行颈椎右前入路减压术,取得良好效果,现将记录完整的81例小结于下:81例中2例为颈椎脱位,1例颈椎骨折,余为髓型或根型颈椎病。手术方式和手术步骤:采取右侧颈前外方横切口,横行切断颈阔肌和肩胛舌骨肌,暴露椎体,X 线定位;局麻下取髂骨,或准备人工关节,切除颈椎病变(包括环钻取骨、凿骨、刮除椎间盘组织),最后植骨或植入人工关节,逐层缝合。81例中10例为人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进行磁共振成像(MRI)和CT检查确诊,行微创颈前路颈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同时行减压及颈椎椎体间融合器融合术。随访28例,平均随访时间22.6月,观察病人的椎体间高度、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内植物并发症并进行功能评价。结果28例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椎体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维持满意,未发生内植物并发症。采用Odom评定,优22例,良4例,一般2例,差0例,优良率92.8%。结论微创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可及早解除脊髓压迫,并使颈椎融合节段获得术后即刻稳定,提高椎体间骨性融合率和维持术后椎体间高度,并能维持脊髓减压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单节段和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前路手术减压范围及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问题。方法 回顾分析2,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3例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未做钢板内固定;5例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部分椎体切除加椎间盘摘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6例相邻两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采取椎间盘摘除加椎体次全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应用前路Windows钢板内固定治疗。重点介绍了手术方式选择、手术技巧及注意事项等。结果平均随访1年,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颈椎融合情况,优良率96%。结论 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问植骨融合术可不需钢板内固定,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伴颈椎失稳患者行颈椎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以及相邻两节段间盘突出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需行颈椎前路Windows钢板固定,Windows钢板系统能够为减压节段提供足够的即刻稳定性。手术效果取决于减压彻底性及脊髓本身有无变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AK在颈椎前路椎体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32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久治不愈的根型颈椎病,4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颈椎前路手术中,将BAK插入到49个病变椎间隙,术后观察临床效果。结果:42例患者平均随访37月,临床效果满意,无神经并发症发生,术前JOA评分5-14分,术后JOA评分12-17分,恢复率为40%-100%,无BAK移位或脱出。所融合间隙无塌陷及成角畸形,并均在3-6个月骨性愈合。结论: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节段稳定,避免了自体植骨引起的并发症,可作为代替传统颈椎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6.
颈椎病多因颈椎间盘退行变性后,椎体间松动,椎体缘产生骨赘或椎间盘破裂脱出等压迫神经根、脊髓或椎动脉而引起一系列症状.部分颈椎病患者,由于脊髓前后严重受压和颈椎管的储备间隙消失,出现了严重的脊髓压迫症状.在轻微颈椎外伤后可造成严重的脊髓压迫症状,我们称之为"高危颈椎病",常需要手术治疗[1].2003年我科开展了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该病,随访4年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例,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成员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后纵韧带切除,对照组成员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且两组都加上颈椎间盘摘除,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实验组术后改善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后纵韧带切除手术治疗伴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疗效显著,此种方式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采用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1临床资料1999年1月至2006年6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9例中,行颈前路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31例,术后疼痛症状完全消失者26例,占83.8%。手术方法:全麻或局麻。患者取仰卧位,颈部轻度过伸;取颈前右侧横切口,长约5cm,以环状软骨结节定位切口位置;于颈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之间进入,达椎前筋膜层;C臂X线机定位,椎体撑开器撑开并扩大椎间隙;环锯法切除病变间盘及软骨板(或单纯切除椎间盘,刮除软骨板),切除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达硬膜囊,取出游离髓核,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1月收治的经颈前路手术治疗的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患者38例,对于压迫最严重的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对于次要节段行椎间盘切除,取自体髂骨植骨配合颈前路钢板作内固定.对患者术后进行JOA评分,进而评价术后疗效.结果38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术后颈椎恢复正常,受压节段脊髓膨隆良好.术前JOA评分为(8.91±0.62)分,术后1年JOA评分为(15.34±0.65)分,术前术后JO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14例,良22例,可2例,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4.74%.结论颈前路手术能有效改善颈椎生理曲度,融合率较好,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效果明显,是治疗颈椎间盘多节段突出症的首选.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院对48例颈椎间盘脱出症病人施行颈前右侧入路椎间盘摘除、髂骨植骨术,采用手术侧第4颈椎横突处一针法颈深、浅丛神经阻滞麻醉,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麻醉及处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颈椎间盘突出常发生于颈部损伤或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颈前路手术的主要目的是对病变组织的切除与对椎管、神经根管或横突孔内的脊髓、脊神经根和椎动脉进行减压。本术式用于治疗各型颈椎综合征,占健康人群的20%。我科1996年6月~1997年7月共收治该类病人16例,术后效果满意。笔者对手术前后的护理、术中配合等进行总结。1 临床资料男10例,女6例,年龄46~72岁。其中颈椎结核1例,肿瘤2例,颈椎骨折合并不全截瘫3例,颈椎骨折伴颈脊神经损伤2例,后纵韧带钙化2例,颈椎管狭窄4例,骨赘形成型2例。2 术前准备及护理  相似文献   

12.
临床应用人工颈椎间盘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评价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用于治疗颈椎间盘退行性变疾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年8月起,对9例单节或多节颈椎间盘病变为主的退行性变患者进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术后随访6个月~14个月。术后首先对神经系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其次随访中对患者颈椎的生理弯曲、人工颈椎关节的活动度以及人工颈椎间盘与椎间隙终板界面间的稳定性进行评价,了解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前神经系统症状均获得满意改善。术后影像学随访与术前比较生理弯曲排列满意,原有病变形成的后凸生理弯曲消失,均获得满意纠正,人工间盘与上下终板间紧密贴合,无透光区、无位移,随访中无失稳及脱位发生。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手术操作简单,出血量少,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良好,在减压的同时重建了满意的椎间隙高度及生理弯曲,并且更重要的是恢复了椎间关节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术中无影像学定位行颈椎手术的认识,方法:术中根据颈椎骨性标志和相对应组织的解剖标志,结合术前颈椎X线片和体表定位进行手术,结果:本组6例术后均行颈椎X线摄片或颈椎CT检查,全部证实手术定位准确无误,并经随访,效果满意,结论:术中无影像学定位行颈椎手术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颈椎后路一次性手术治疗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盘突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颈椎管狭窄合并颈椎间突出一次性后路减压和髓核摘除的手术方法以及手术时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经颈椎后路摘除椎间盘 38例。局麻、俯卧位 ,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 ,以病变间隙为中心 ,纵行切开硬脊膜 ,根据需要切断病变侧 2~ 3条齿状韧带 ,将脊髓轻轻向中线牵拉 ,摘除突出的髓核。结果 :38例中 35例获得平均 3年 2个月 (6个月~ 7年 10个月 )的随访 ,优 2 1例 ,良 11例 ,有效 3例 ,避免前、后路 2次手术 ,效果满意 ,但应选择好手术适应证 ,手术操作时应注意对脊髓和神经根的牵拉以及对齿状韧带与神经根的辨认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正> 脊柱结核合并截瘫,以往采用传统的病灶清除侧前方减压术。我们自1976年以来,对这一传统手术加以改进,治疗52例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小儿除外),采用一次双侧病灶清除前外侧减压术,利用术中肋骨头及肋骨行椎体间一期植骨。既清除病灶彻底,又弥补了脊柱的不稳定性;并用神经剥离予保护脊髓,切除椎体后脊,清除椎管内压迫脊髓的结核性病理组织(脓肿、肉芽组织、干酪样物资、坏耀椎间盘、死骨等)。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术前臂丛磁共振神经成像(MRN)定位突出颈椎间盘位置辅助经皮颈椎后路内镜颈椎间盘切除术(PPECD)精准减压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9例行PPECD的神经根型颈椎病(CSR)患者,依据术前是否行臂丛MRN分为MRN组及常规组。纳入患者MRN组18例,对照组2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术后患者上肢感觉、肌力较术前减退发生率,术中开骨窗左、右最长径及上、下最长径长度,患者术前、术后、术后6月、术后12月VAS评分、JOA评分、C2~C7 cobb角、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 MR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均优于常规组(P<0.001)。两组术后6月、12月患者JOA评分、VAS评分、C2~C7 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PPECD术前臂丛MRN精准定位突出的颈椎间盘位置可降低术中磨削开窗对关节突关节等结构的破坏,避免为寻找突出的颈椎间盘对颈神经及硬脊膜牵拉、推挤加重损伤,减少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及手术时间,创伤更小,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患者康复更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或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用于上颈椎损伤治疗的手术疗效。方法:13例上颈椎损伤患者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复位,术中根据术前寰枢椎CT扫描结果决定行椎弓根螺钉或侧块螺钉。结果:术前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术后均恢复至E级。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内固定牢固无松动,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效果满意。结论:不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还是侧块螺钉钉棒系统固定治疗上颈椎损伤,均具有固定牢固、固定节段短和三维固定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脊柱结核合并截瘫,以往采用传统的侧前方病灶清除减压术。我们自1976年以来,对这一传统手术加以改进,治疗52例胸椎结核合并截瘫的患者(小儿除外),采用一期双侧前外侧病灶清除减压术,利用术中肋骨头及肋骨行椎体间一期植骨,既彻底清除病灶,又弥补了脊柱的不稳定,并用神经剥离子保护脊髓,切除椎体后嵴,清除椎管内压迫脊髓的结核性病理组织(脓肿、肉芽组织、干酪样物质、坏死椎间盘、死骨等),获得满意效果。现将手术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对52例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并应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结果:46例经过2~18个月、平均8.2月的随访,所有病例植骨均达到骨性融合,融合时间12~16周,平均12.6周,融合率100%;MRI检查无脊髓变形、受压表现,脊髓功能检查,除3例不理想外。所有病例植骨疗效满意。结论:适应症选择正确,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植骨、钢板系统操作简单,可提供有效的固定节段稳定性,利于神经功能恢复,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外伤的治疗。颈椎前路手术适用于2个颈椎间盘,3个椎体。动力性和限制性颈椎前路内固定材料在临床治疗疗效上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价值和疗效。方法在局麻下,经后路对11例(男6例女5例;年龄15—65岁,平均31岁)上颈椎不稳(包括骨折,脱位,先天畸形,上颈椎肿瘤)患者施行了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并行骨诱导活性材料(BMP)植骨。寰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位于枢椎下关节突内外侧缘中线与寰椎后弓上缘交点下方约3mm处,钉道内倾10°,头倾5°;枢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位于枢椎侧块内上象限中点,钉道内倾约25°,头倾约25°。螺钉直径为3.0mm或3.5mm,寰枢椎钉长24—32mm。结果手术时间60~120min,平均手术时间100min。术中未损伤椎动脉、脊髓等重要组织结构。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5个月。X线及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未见断钉现象,MRI示神经压迫解除,术后3~6个月(平均4.2个月)植骨达到满意融合。术前合并神经症状10例,术后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9例,症状改善1例。结论对于寰枢椎骨折脱位、畸形、肿瘤等引起的上颈椎不稳,在局麻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并发症少,固定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