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胆汁酸、肝酶指标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ICP孕妇100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其中将50例伴有皮肤瘙痒的孕妇归为甲组,将另外50例无皮肤瘙痒的孕妇归为乙组,另同期收集50例正常孕妇归为对照组,对3组孕妇的血清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胆酸(CG)、雌三醇(E 3)]进行分析统计,并分析与围生儿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甲组与乙组孕妇母体的血清TC、TBil、TBA、CG、DBil、ALT、AL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 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甲组孕妇羊水污染率、剖宫产率、早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甲组、乙组孕妇产后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孕妇(P<0.05);甲组、乙组孕妇胎儿体质量、新生儿Apgar评分相比对照组孕妇均明显较低(P<0.05);甲组与乙组孕妇住院天数相比对照组明显更长(P<0.05).结论 ICP孕妇母体血清胆汁酸、肝酶、血脂水平增高将会对围生儿产生不良的影响,其围生儿预后相比正常孕妇较差,分析其中的原因可能与ICP引起的血清钙CG、TBA、ALT、ALP水平较高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肝内胆汁瘀积症(ICP)孕妇,胎儿血清胆酸(CA)含量与胎儿窘迫的关系;ICP与新生儿黄疸的关系。方法 选择48例ICP病人为实验组,5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孕妇及新生儿脐血胆酸水平及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 ICP孕妇及其胎儿脐血CA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高,且胎儿窘迫发生率亦增高;实验组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增高,且72h内黄疸发生率增高。结论 建议测定CA水平作为预测ICP胎儿预后的一项指标;母体发生ICP可使新生儿黄疸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3.
文春蓉  渠巍  赵胜兵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104-2106
目的:探讨血清甘胆酸(cholyglycine,CG)测定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pregnancy,IC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6例正常孕妇(对照组)和54例妊娠期ICP患者(ICP组)进行CG及其他肝功能指标的测定并分析.结果:ICP组血清CG、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测定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ICP组CG的升高阳性率高于其他肝功能指标.结论:血清CG是诊断及检测ICP的重要指标之一,可作为孕妇(特别是中晚期妊娠孕妇)的常规检测项目.  相似文献   

4.
陈璐 《黑龙江医药》2014,(4):892-896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病情评估的相关指标及其与围生结局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在浙江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住院治疗的612例ICP孕妇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影响ICP患者的围生结局及母儿不良预后相关临床危险因素。结果:年龄大于35岁及合并双胎妊娠可能为ICP发病的高危因素。ICP孕妇血清甘胆酸〉1000μg/dl,胆汁酸〉40mmol/L,血清转氨酶〉100U/L,血清胆红素高于正常值者胎儿预后不佳,以上危险因素与ICP孕妇产后出血率无相关。结论:ICP孕妇胆汁酸、转氨酶、胆红素水平及发病孕周与围生结局具有相关性,而孕妇年龄及合并双胎妊娠可能为ICP发病的高危因素。临床中需识别ICP母儿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加强对ICP母儿的监护及治疗,结合孕周、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后变化趋势综合评估是否需要终止妊娠,争取获得良好围产结局。  相似文献   

5.
刘淮  黄金阳  张晓玲 《江西医药》2005,40(7):388-390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患者血清甘胆酸(CG)、胆红素(TBIL、DBIL)及转氨酶(AST、ALT)与围生儿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ICP晚期妊娠60例.正常晚期妊娠25例。测定母体血清CG、TBIL、DBIL、AST、ALT及围生儿出生即刻脐动脉血血气分析值(pH值、血氧分压PO2、及二氧化碳分压PCO2),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血清CG、TBlL、DBIL、AST、ALT显著升高的ICP产妇,其围生儿出生即刻脐动脉血pH值、P02均显著降低,而PCO2升高。结论ICP围生儿的预后与母体血清CG、TBIL、DBIL、AST、ALT的变化相关.其相关程度依次为CG、DBlL、ALT、TBlL、AST。  相似文献   

6.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甘胆酸对围产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春宁 《江苏医药》1998,24(11):839-839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死胎、早产等并发症,影响围产儿的预后,其特异性指标为血清甘腿酸浓度显著升高。本文通过对我院1997年84例ICP孕妇血清甘胆酸(CG)的分析,探讨其对围产儿的影响。资料及方法一、一般资料;1997年1月至12月我院分娩孕妇中ICP者84例,年龄22~37岁,平均孕周明.5周,CG值升高自28周至38周不等,最低值381ug/dl,最高达5408‘ng/dl。随机选择同期正常孕妇别例作对照组,年龄21~34岁,平均孕周39.5周。二、诊断标准:1.妊娠中晚期出现皮肤庙痒和/或伴不同程度黄疽,无消化道症…  相似文献   

7.
刘月仙 《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150-150,153
目的:观察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血清总胆汁酸水平(TBA)与围生儿的预后关系及ICP的治疗。方法:将155例患者,根据总胆汁酸水平的不同分为TI组和T2组,分析两组间羊水污染、早产的关系。结果:两组羊水污染、早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SL(P〈0.01),围生儿预后差。结论: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与不良妊娠结局有关;地塞米松与熊去氧胆酸能有效改善ICP症状及肝功能。  相似文献   

8.
蒋兴亮  龚国忠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1):3237-3240
目的:比较钒酸盐氧化法和化学氧化法测定血清胆红素的性能。方法:用钒酸盐氧化法、化学氧化法分别测定血清中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比较两种方法的精密度、线性范围、回收率和抗干扰能力,并计算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关性。结果:两种方法重复性实验批内变异和批间变异分别小于3.0%和5.0%;两种方法测定TBil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2%、101.1%;测定DBil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4%、98.4%。钒酸盐法测定TBil的线性范围为0-570 μmol/L,化学氧化法测定TBil的线性范围为0-650μmol/L,钒酸盐法测定DBil的线性范围为0-312μmol/L.化学氧化法测定DBil的线性范围为0-213μmol/L。以钒酸盐方法为对比法(Y),对化学氧化法(X)进行评估,两种方法测定TBil回归方程为Y=0.995X+1.954,相关系数r^2=0.999,(P〉0.05),测定DBil的回归方程为Y=0.940X+0.731,r^2=0.996,(P〉0.05)。化学法抗溶血干扰能力较钒酸盐法强,而抗维生素C的干扰较钒酸盐法差,两种方法对TG的抗干扰能力相当。结论:钒酸盐氧化法和化学氧化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性能相当,两种方法的线性检测范围、精密度、回收率和抗干扰能力均符合临床常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血清甘胆酸(CG)水平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ICP患者的临床资料,按CG水平分为轻型组(CG<27 mg/L)和重型组(CG≥27 mg/L),比较两组母婴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重型组胎儿羊水污染率、新牛儿窒息率、新生儿低体重率、早产率、死胎率分别为44.2%、11.6%、32.6%、58.1%、7.0%,显著高于轻型组的12.8%,2.6%,10.3%、17.9%、0%,除新生儿窒息率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孕妇剖宫产率、肝功能异常率和产后出血率分别为93.0%、76.7%、39.5%,显著高于轻型组的64.1%、28.2%、17.9%(P<0.05).结论 血清CG水平是预测ICP母儿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CP胎盘中FXR、BSEP的表达,以及母、脐血清中CG(甘胆酸)水平的变化,进而从胎盘角度探讨ICP发病机制。方法以35例ICP患者为ICP组,对照组为40例正常妊娠者。测定两组母、脐血清CG水平、母血清肝功能指标、两组胎盘组织中FXR、BSEP的表达。结果 ICP组胎盘组织中FXR的表达与母血清、脐血清CG水平呈正相关性。BSEP的表达量与母血清、脐血清CG水平呈负相关性。结论 ICP组母、脐血清C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CP时,患者胎盘上FXR表达虽明显增强,但BSEP的表达并未因此而上调,反而表达减低,引起胎盘排泌胎儿胆汁酸下降,胎儿体内胆汁酸瘀积,可能是ICP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蒋映雪  邵勇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0):1449-1450,1453
目的 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结合胆红素(DB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胺酰转移酶(γ-GGT)和总胆汁酸(TBA)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检测ICP组和对照组ALT、AST、γ-GGT、TBIL、DBIL、TBA等指标,应用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价以上几项指标诊断ICP的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 TBIL、DBIL、ALT、AST、γ-GGT及TBA诊断ICP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65、0.835、0.759、0.822、0.736、0.848,最佳分界值分别为13.65 μmol/L、2.75 μmol/L、54.00 U/L、44.50 U/L、20.50 U/L、11.10 μmol/L,敏感度分别为36.6%、72.6%、60.6%、63.4%、66.6%、70.6%,特异性分别为92.3%、86.6%、93.4%、93.7%、70.3%、88.0%.两组结局比较显示ICP患者的早产率、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羊水胎粪污染率、胎儿死亡率均大大增高.结论 基于ROC曲线分析,建议TBA>11.1 μmol/L,同时ALT>54 U/L、AST>44.5 U/L的孕妇临床可诊断为IC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妊娠结局对母婴的影响。方法:60例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为ICP组,取同期6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对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综合征组并发症,如肝功能受损、血小板减少、早产等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胎儿窘迫发生例数、剖宫产率、早产儿及新生儿窒息等发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婴危害大,早产、胎儿窘迫及围生儿并发症,死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孕妇组,加强对ICP组的产前监护及管理,尽量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的临床特点、终止妊娠方式的选择及对围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1年3月分娩的100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住院分娩的正常孕妇1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及新生儿情况以及观察组中分娩方式不同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两组的早产、胎儿宫内窘迫、死亡及羊水污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孕妇血清总胆汁酸值不同对新生儿的影响亦不同。结论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对母婴,特别是新生儿的危害极大,导致早产、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产后出血等并发症,增加了围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因此应加强孕妇的健康教育,高度重视产前检查和中期妊娠胆汁酸的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对减少母婴并发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测定49例孕妇血清中IL-6水平,其中正常妊娠组15例,ICP组34例,包括轻型14例,重型20例。用放射免疫法(RIA)测定IL-6。结果重型ICP患者血中IL-6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P<0.01),轻型ICP患者与正常妊娠组相比,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升高趋势,ICP组产后该项指标下降与正常妊娠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6的异常表达可能是ICP发病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陈秀英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7):186-187
目的回顾性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治疗,以探讨终止妊娠的时机及分娩方式的选择,改善围生儿的预后。方法 52例诊断为ICP的孕妇予降胆酸、改善胎盘微循环、促进胎肺成熟治疗并密切监护。结果经治疗后,21例病情得到控制,其中13例在严密监护下阴道分娩。23例经治疗后,根据孕妇具体情况适时行剖宫产,8例急诊手术。结论对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需早发现、早诊断,及时治疗,根据孕妇具体情况制定出个体化治疗方案及决策,避免胎死宫内,减少早产儿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母儿健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诊断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ICP)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2例ICP孕妇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体检的40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孕妇的血清TBA、ALT、AST、TBiL水平,并对比分析两组孕妇血清TBA、ALT、AST、TBiL指标水平和异常率及观察组孕妇不同孕周条件下血清TBA水平。结果观察组孕妇血清TBA、ALT、A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相较于ALT、AST,血清TBA对应的P值最小。观察组孕妇血清TBA、ALT、AST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相较于ALT、AST,血清TBA对应的P值最小。观察组孕妇血清TBA指标异常率高于ALT、AST异常率(P〈0.05)。随着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孕期的进展,血清TBA水平逐渐升高(P〈0.05)。结论相较于ALT、AST,血清TBA测定诊断ICP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更好,可作为ICP患者常规检测项目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不同胆汁酸和肝酶水平对围生儿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依据胆汁酸和肝酶水平将本院的163例ICP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高度组,分析3组的分娩方式、常规指标(新生儿体重、胎龄、Apgar评分及并发症)和妊娠结局,并与正常孕妇作对照。结果ICP中度组和重度组的剖宫产率均高于正常孕妇组和轻度组(P〈0.01),常规指标差于其余两组,且新生儿死亡、小于胎龄儿、早产和低体重的发生率均高于其余两组(P〈0.05);除重度组的常规指标差于中度组外,其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1minApgar评分外。轻度组的常规指标、分娩方式和妊娠结局均与正常孕妇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奸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行剖宫产的机率较大.新生儿常规指标及妊娠结局较差.应加强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对母儿的危害。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产科105例ICP产妇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同期单胎、无妊娠期并发症的105例正常妊娠产妇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比较2组羊水胎粪污染、胎儿宫内窘迫、围生儿死亡、早产、产后出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羊水污染、胎儿宫内窘迫、围生儿死亡、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P对母儿危害大,宜早诊断、早治疗,适时终止妊娠,以降低围生儿病死率,提高母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中的表达,从而探讨ICP(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的发生机理。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28例ICP孕妇(研究组)和33例正常孕妇(对照组)静脉血、脐静脉血、羊水中TNF-α,VEGF的表达。结果:研究组孕妇静脉血,羊水中TNF-α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孕妇静脉血,脐静脉血,羊水中VEGF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孕妇脐静脉血中TNF-α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组织器官的缺氧或缺血可诱导VEGF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