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茵陈     
《亚太传统医药》2006,(2):75-75
<正>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相似文献   

2.
每年开春时节,我就跟着母亲到田野里踏青、挖野菜,记得母亲挖的最多的就是茵陈了。母亲边挖边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  相似文献   

3.
<正>有一位士大夫感到不适,找到华佗诊治,华佗说:"您的病根很深,应当剖腹切除。然而您的寿命也不过十年,疾病本身不会伤害您的生命,忍耐十年,寿命和疾病同时到期,也就没必要特地剖腹了。"士大夫忍耐不了病痛,一定要切除。华佗只好为他施行手术,所患的病随即治愈,但十年后还是死了。这是陈寿《三国志·魏书·华佗》中的一个医案。如上所述,不难看出病人患的是腹部肿瘤。什么瘤?不妄猜。开刀取瘤,对于外科鼻祖华佗来说,轻车熟路,是比较直接了当  相似文献   

4.
母爱茵陈香     
<正>中午往老家打电话,母亲说刚从地里挖绵茵陈回来,准备做些蒸菜换换口味。我不由得心生感怀,放下电话,那些母爱氤氲的温情往事又浮上了眼帘。茵陈是我们宛东平原上最寻常、最顽强的野菜,也是第一批睡醒的报春菜。故乡的早春寒意仍浓,但经过一冬休养卯足了劲儿的茵陈,便像赶赴盛会似的,急不可待地从大地母亲的棉被里探出头来,竞相向人们传  相似文献   

5.
正菌陈在古代叫做"因陈",意思是"因旧苗而生"。"因"是承袭的意思,它就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那一类,因为根还潜伏在地下,第二年旧根又会发出新芽,所以叫做因陈。茵陈是常用中药,在《神农本草经》中列为上品,"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茵陈祛湿退黄,还要从一段故事说起。以前有一个病人,身目俱黄,全身没有力气,人亦消瘦了。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给他看病。华佗见了病人得的是黄疸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表示无能为力,他告诉病人:眼下还没有找到  相似文献   

6.
茵陈异称绵茵陈、绒蒿、茵陈蒿等。茵陈为菊科植物猪毛蒿或茵陈蒿的去根幼苗或地上部分。民间有人在二月间采挖摘茵陈嫩苗作野菜食用。其干品可常年入药。  相似文献   

7.
很多人都有过头痛的经历,疼痛程度或轻或重,甚至剧烈到痛不欲生,因此做什么都没有兴趣,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是没有患过头痛的人所不能理解的。历史上有个很有名的故事,说的就是因头痛引发的血案——曹操与神医华佗的故事。曹操患"头风"顽症,发作起来疼痛欲死,于是请华佗为其治疗,华佗针刺后,手到病除,效果很好。《三国志》对此的记载是:"佗针鬲,随手而  相似文献   

8.
我喜欢吃茵陈,因为它既是一种野菜,也是一种中草药,作为美食的同时,又能预防和治疗身体的某些疾病,实在是一举两得。茵陈可以凉拌。做法很简单,用滚烫的开水焯一下,捞出来,控净多余的水分,切碎,放在盘子里,撒上点盐、酱、醋和辣椒油,调好了,放在嘴里慢慢咀嚼,略有点苦,但这微苦中又透出一缕淡淡的香气。适宜配馒头、米饭等主食,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茵陈还可以做"蒸菜"。把茵陈淘净切碎,把玉米面和白面均匀地混合到茵陈里,再放到蒸锅里铺的笼布上,蒸  相似文献   

9.
正"对症下药"这则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志·华佗传》:"府史倪寻、李延共止,俱头痛身热,所苦正同。佗曰:‘寻当下之,延当发汗。’或难其异,佗曰:‘寻外实,延内实,故治之宜殊。’即各与药,明旦并起。"有一次,倪寻和李延两人都患了头痛发热的毛病,均请华佗为其诊治。华佗详审病情,问清原委,并仔细切脉,察看舌苔后,断然指出"倪寻要吃泻下药,而李延则要吃发散药"。治法迥然有别。旁人听后,诧异地问:"为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我们家很注意吃野菜。如春天吃茵陈拌豆腐,夏秋吃蒲公英、玉谷草、马齿苋、苦苣、苜蓿(放在锅里煮开后凉拌吃或炒着吃);冬天吃晒干后保存下的马齿苋和苦苣,一年四季野菜不断。 运动加野菜壮人 一到夏秋季,我们每周都要到效外、田野、山上去挖野菜,为了能挖得量多质好,我们老俩  相似文献   

11.
杏林亭     
相传,东汉末年,华佗给一位妇人治病。华佗见她骨瘦如柴,脸似黄纸、两眼杏黄,认定她得了“黄痨病”,便对她说:“你这病一时治不好,先回去吧。”一年后,华佗见她病已好,身体很胖,脸泛红晕,便问她是谁治好的。妇人说:“没找人治过。”又问:“吃过什么药吗?”妇人答:“没有。”华佗惊奇,心想:“这病人没有吃药,病怎么会好呢?”于是又问她:“你平时除了吃饭菜之外,还吃了些什么?”妇人答:“只到山上采些野蒿头当饭吃。”“吃了多长时间?”“一个多月。”于是,华佗请她  相似文献   

12.
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mb菊科:Compositae蒿属:ArtemisiaL.别名:白蒿、臭蒿、茵陈、绒蒿、细叶青蒿等。性凉,味苦、辛,无毒。生于山坡、原野、田边、荒地,我国黄河流域多有野生,春季采幼苗、晒干备用。常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说明茵陈采集期。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通报》2011,(6):58-58
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佗,并讲述了华佗医术高超的一些故事。于是曹操命人将华佗星夜请来。然而,曹操是个素来疑心很重的人,虽说把华佗请到丞相府中,,但他仍不轻易相信华佗的本事,想亲自考考华佗,看  相似文献   

14.
谩骂疗法三国时期,有一郡守患上一种怪病,被折磨得十分痛苦,他便找来名医华佗诊视。华佗认为此病系内心郁闷所引起的心理病,“大发一场脾气”,方可痊愈,使故意“加倍收医疗费”,且“不开药方”就偷偷溜走。临走时留下一封信,臭骂郡守是“贪官污吏”、“狐群狗党”、“不知廉耻”。  相似文献   

15.
对症下药     
许敬生 《河南中医》2005,25(12):6-6
《三国志》中记载说:府吏倪寻和李延一同到华佗那里就诊,都是头痛发烧,所患的病状恰好相同.华佗诊断以后说: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为,从《医学衷中参西录》“茵陈解”中对茵陈的形态描述、生长过程、功效特点,以及镇肝熄风汤中配伍茵陈的本意分析,所言茵陈都应是青蒿。1茵陈与青蒿不是一物茵陈与青蒿不是同一种植物,这是近年来大家所一致认可的。但因俗语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茵陈当柴烧”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中医药通报》2011,(4):46-46
清代镇江知府徐守臣之母,年逾六旬,忽患一种怪病,粪便竞从口中呕出,诸医治之不效。请名医薛雪(即薛生白)诊视,诊脉后说道:熟思此病不单胃气上逆,并且大肠传导亦失常,现在却无的对之方,急切不能施治,容缓数日再当造访。回家翻阅所藏之书,并无此一症,自然也无的对之方。一日,遇一虎撑先生(即走方郎中),问有无治法?答曰:吾师能治之。薛氏问:令师安在?告以住在南郊。薛氏遂往见老翁,老翁以药末十剂付之。问是何药?曰:一味通幽散,乃蜣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法,探讨华佗五禽戏及虎戏来源。认为华佗五禽戏是华佗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根据六禽戏创建而成;虎戏虽然在名称来源上与"虎顾""虎匽""蹶"有一定联系,在动作上只起源于《导引图》中"蹶"术式。  相似文献   

19.
正东汉末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广为人知。华佗,又名华敷,字元化,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后汉书·华佗传》说他"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可见华佗是对养生很有研究的人。如果不是被曹操所害,他肯定会更高寿。华佗五禽戏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华佗被曹操所杀,可谓信史,毋庸置疑。然操何以杀佗,却有不同见解。尹韵公先生撰文(见《光明日报》1993年1 0月25日第3版“华佗之死”一文)认为:华佗不是安分守己之辈,欲在曹操那里讨个一官半职,曹操看他不是当官的料,未予加封,华佗对此耿耿于怀,生报复之念,故意延误曹操病情,并以妻病为由,回家迟迟不归,遂惹怒曹操,将其处以极刑。这样一来,华佗被杀便“与华佗的私心有极大的关系。”进而断言:“曹操是有理一方,华佗是无理的一方。”对其整个推理过程和结论,笔者实难苟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