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7 毫秒
1.
方名:深刺腰夹脊穴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取穴:腰夹脊穴、环跳、委中、昆仑。功能:疏通经络,活血止痛。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用法:腰夹脊穴在腰椎间盘突出的棘突下旁开1寸,左右各一穴,取3寸毫针,毫针针尖略向腰椎脊柱缘方向,斜向刺入约3寸,当针下感觉无涩滞感,且针感向下肢及足部坐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龙胆泻肝汤与针刺联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热毒炽盛)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甲钴胺0.5g/次,3次/d;泛昔洛韦片125mg/次;1次/8h;布洛芬300m/次,2次/d,口服,用药不超过5d;康复新液10mL/次,3次/d,口服;康复新液适量涂擦患处,患处破溃者湿敷。治疗组40例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赤芍、茜草、川楝子、柴胡、当归、栀子、丹皮、泽泻、木通、车前子、连翘、延胡索、甘草~生各10g,生地30g,板蓝根12g),水煎400mL,1剂/d,早晚温服;针刺,主穴:阿是穴、皮损相应之夹脊穴,皮损胸背部及上肢取合谷、曲池、内关、肝俞;下肢取阳陵泉、足三里、太冲、头面部去头维、睛明、下关、颊车、地仓;围刺阿是穴以1.5~2寸针,呈25度角朝疱疹方向斜刺,在疱疹周围2~3cm进针,周围4~8针,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余穴提插捻转泻法,留针20~30min,5~10min行针1次,2次/d;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8d为1疗程。观测临床表现、疱疹、疼痛消失时间、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8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20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00%;对照组临床痊愈14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疼痛消失时间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医综合疗法联合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热毒炽盛),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笔者自 1 994年以来 ,采用针灸疗法治疗带状疱疹 1 2 6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 2 6例中男性 70例 ,女性 5 6例 ;年龄 1 5~ 82岁 ;病程 1~ 5天。主要表现为病变部位有成簇的丘疹和疱疹 ,呈带状排列 ,疼痛剧烈。治疗方法取穴 :局部围刺及患侧相应夹脊穴、阳陵泉、外关、神门、行间、侠溪。局部围刺取 2寸毫针在皮损周围 0 .5~ 1 cm处进针 ,斜向皮损基底肌层 ,得气后行捻转泻法 ,针之多少视疱疹范围大小而定 ,皆向皮损中心区针刺。针刺其它腧穴 ,均应得气 ,并行强刺激泻法 ,每 1 0 min行针 1次 ,30 min后出针。每日治疗 1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主穴:取患侧局部(面部肌肉痉挛部位)阿是穴;配穴:印堂,患侧阳白、四白.阿是穴进针深度约为0.1 ~0.2寸,印堂、阳白、四白,直刺破皮后斜向下颌方向刺入约0.5~1.0寸.结果:有效率88.33%.结论:针刺治疗面肌痉挛可使面部经脉气血畅达,痉挛自止.  相似文献   

5.
针刺法:赵宁侠等用围刺法治疗带状疱疹40例,治疗于病变局部皮下用此法。用针尖斜向皮损中央,再用艾条灸患处(以皮损局部潮红为度),每日1次,结果痊愈,治疗天数为2~9天。孙远征等用围刺法配合化佗夹脊穴治疗35例,方法:病变在头部用局部围刺,在胸腰部用局部围刺加针同侧夹5脊穴。用28号2寸毫针在疱疹前后左右围刺,  相似文献   

6.
1 枕大神经痛针刺方 取 穴:体针——病灶侧风池、中渚、阿是穴(枕大神经出口处);头皮针——病灶侧枕下旁线. 功 效: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主 治:枕大神经痛(风寒证). 针 法:阿是穴直刺1.2~1.5寸,泻法,得气后选用10?mm左右的艾炷行温针灸;风池穴向对侧鼻尖方向斜刺,行平补平泻法;中渚穴选用0.30?mm×...  相似文献   

7.
笔者用针刺与穴位贴敷治疗颈椎病 5 0例 ,疗效显著 ,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5 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 2 8例 ,女 2 2例 ;年龄最大6 9岁 ,最小 32岁 ;病程最短 3个月 ,最长 7年。所有病例均经X片或 CT检查并结合症状、体征确诊。2 治疗方法针刺 :患者取俯卧坐位 ,微低头 ,在颈部患侧选取疼痛局部的颈夹脊穴 ,在夹脊颈椎旁 0 .5寸 ,上下找压痛点或索状物 ,然后用 1.0~ 1.5寸毫针常规消毒后 ,从颈部阿是穴直刺进针 1~ 1.5寸 ,以阿是穴为中心 ,再在阿是穴左右上下各 5分处 ,分别施针并留针 30 min,进针得气后 ,接上 6 80 5电针治疗仪 ,…  相似文献   

8.
针灸水道穴为主治疗痛经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痛经是指妇女在行经前后 ,或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 ,甚则剧痛难忍 ,并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 ,临床较为常见。1 临床资料   5 6例患者中 ,剧痛者 2 5例 ,中度疼痛者 3 1例 ,平均病程 3年以上 ,年龄 1 5~ 2 5岁。2 治疗方法  取穴 :主穴取双侧水道穴 ,配穴 :期门、行间、太冲、气海、关元、中级、足三里、三阴交 ,每次取3~ 4个配穴。  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皮肤穴位处常规消毒后 ,取 3 0号 1 .5寸毫针刺入水道穴 1 .0寸深 ,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 ,每 5分钟行针 1次 ,配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 ,得气后留针 ,隔 5分钟行针 1次 ,留针1 5…  相似文献   

9.
夹脊系经外奇穴,笔者在临床中针刺夹脊治疗一些内、外、骨伤等科疾病,疗效甚为满意,现仅就临床应用中的体会,略抒管见。定位与选穴对于夹脊穴的定位,历代医家见仁见智,认识不尽相同,笔者基于解剖学上的认识和临床心得,可分为4段。1.颈段:颈椎第3至第7脊椎旁开0.5寸为颈(C)夹脊,沿风池至新设穴连线与颈1平行各点为颈夹脊。2.胸段:自第1胸椎至第12胸椎脊椎旁开0.5寸为胸(T)夹脊。3.腰段:从第1腰椎至第5腰椎脊椎旁开0.5寸为腰(L)夹脊。4.骶段:沿髂后上棘内侧边缘至骶骨上缘骨缝作4等分,即4个刺激点。夹脊穴的选用一般可根据所临近背俞穴的功…  相似文献   

10.
<正> 1.选穴:主穴:秩边、华陀15—17。配穴: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耳针:坐骨神经区敏感点、穴位压痛点(次髎、殷门、跗阳等穴周围)。 2.病人体位:取俯卧位,均针刺患侧穴位。 3.针的选择:一般2—4寸的28号不锈钢针为宜。 4.针刺顺序:先刺耳针坐骨神经区敏感点,以达快速止痛。再针刺穴位压痛点,以通调经络,最后针刺主穴与配穴,以达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疚之、寒则留之的目的。留针30~4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5.针刺手法及针感:采取提插与捻转两种手法,互相结合运用,针感必须达到酸、麻、沉、胀的“得气”要求。尤其主穴的针感,必须准确。秩边穴直刺3—4寸,有麻电感,向下肢放射。华陀15—17,直刺1—2寸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阳萎2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取穴主穴:肾俞、阳萎穴(肾俞穴上2寸半,督脉向外一寸,为笔者的临床经验穴),中极。配穴:三阴交、足三里。 2.手法应根据患者的虚实而定,体质虚弱者开始用轻刺激,以后逐渐增大刺激,一般用到中等刺激为宜,体质强壮者可用强刺激(以患者能接受为宜。) 3.疗程每次取主穴1~4个,配穴2个,每日一次,留针25分钟,每隔6~7分钟行针一次,  相似文献   

12.
腰扭伤为临床常见之症 ,治疗方法较多 ,但本人几年来采用深刺腰2 夹脊穴治疗腰扭伤 ,疗效显著 ,现总结于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0例 ,男 2 1例 ,女 9例 ;年龄最小 1 7岁 ,最大 62岁 ;病程最短 2小时 ,最长 4天。2 治疗方法令患者伏卧于床 ,取 2 8号 3寸毫针 ,辅以骈指压手 ,捻转刺入患侧腰2 夹脊 1寸许后 ,不再捻转 ,靠刺手腕指之力 ,将针体徐徐按下至 2 .5寸 ,再施原地捻转手法 ,患者有酸麻胀感若难忍状者 ,再捻转退出针 ,日针 1次 ,5次为 1疗程 ,1疗程后统计疗效。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 :痊愈 :经治疗后疼痛完全消失 ;有效 :经治疗后…  相似文献   

13.
针刺悬钟穴为主治疗偏头痛120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学梅 《中国针灸》2001,21(6):25-33
偏头痛是脑血管舒缩功能紊乱所引起的阵发性一侧剧烈头痛。笔者以针刺悬钟穴为主治疗偏头痛12 0例 ,效果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12 0例中 ,男 52例 ,女 6 8例 ;年龄最小 19岁 ,最大 70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7年。2 治疗方法2 1 取穴主穴取患侧悬钟 ,配穴取阿是穴 (即患侧头部触之疼痛明显处 )。2 2 操作方法针刺均用 2 8号不锈钢毫针。嘱患者侧卧于床上 ,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左手拇指按压悬钟穴下方 ,右手进针 ,用提插泻法 ,使气行向头颞痛处 ,循经感传越强越好。针感强者只取主穴 ,不取配穴 ;针感弱者 ,可在患侧头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深刺阿是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分为2组。阿是穴组腰部取督脉、椎旁、足太阳膀胱经阿是穴深刺并配合患侧下肢辨经取穴。夹脊穴组腰部取双侧腰夹脊穴及患侧承山、阳陵泉、环跳、秩边。采用改良的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系统及视觉模拟评分法分别观察。结果阿是穴组总有效率96.7%,夹脊穴组总有效率8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是穴组临床疗效优于夹脊穴组。结论深刺腰部阿是穴可以在局部形成较大的有效刺激量,配合患侧下肢辨经取穴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正> 带状疱疹为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各地医者应用非药物疗法对本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仅将近3年来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针法针法包括毫针、梅花针、火针、电针四种。1、毫针刺法:余传贤采用针刺治疗本病69例。主穴取夹脊,局部围刺;配穴取阳陵泉、血海、三阴交、夹溪、太冲、公孙等。针刺方法:背部病变部位向上两椎旁开5分,针与椎体呈75°角刺入约1寸左右;局部围刺,即在疱疹连结成片的周围约离疱疹0.5寸处呈15°角刺入。结果69例病人均获治愈。吴瑞渊采用针刺拔罐的方法治疗本病100例,选用与病变部位相应的夹脊穴,用泻法刺之,加盖火罐10分钟,每日1次,平均治愈天数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筋骨刺法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夹脊穴筋骨刺法,深刺2.5~3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用针灸针(0.35mm×75mm)斜刺腰夹脊穴,配穴加用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昆仑等穴位,留针25min,1次/d,10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以证明夹脊穴筋骨刺法既安全可靠又疗效突出。结果:夹脊穴筋骨刺法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治疗前后患者症状与功能综合评分变化的差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夹脊穴筋骨刺法能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  相似文献   

17.
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下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进针角度和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男性成人脊柱标本30具,按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及0.3寸3种取穴位置,垂直进针并固定于局部.层次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的重要血管神经.结果:腰段夹脊穴区,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1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为(35.77±5.86)mm,针尖可触及关节突关节及其毗邻的骨纤维管、骨纤维孔,刺激穿行其中的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0.3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均为(32.89±4.79)mm,旁开0.5寸进针,针尖可触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近椎板骨膜横穿骶棘肌处,旁开0.3寸处进针,针体进入上位脊神经后内侧支的终末支及伴行血管由深层穿骶棘肌、胸腰筋膜裂隙浅出皮下处.结论: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和0.3寸处均有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分布,可将夹脊穴视为棘突下旁开0.3~1寸的穴区带.  相似文献   

18.
田雁 《西部中医药》2000,13(5):53-54
笔者跟随马坤范主任医师采用长针透穴法治疗 56例外伤性截瘫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小结如下。1 一般资料56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 45人 ,女 1 1人 ;年龄最小者 1 5岁 ,最大者 66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3年。2 治疗方法以督脉及相应夹脊穴为主 ,配以手、足太阳 ,少阳经穴 ;或以任脉穴为主 ,配以手、足阳明及三阴经穴。方法 :选用 2 8号 5寸不锈钢长针 ,两组穴方交替使用。主穴采用长针透穴法 ,即在损伤平面之上 1~ 2椎骨开始取督脉或任脉穴。常规消毒后 ,用 5寸不锈钢长针斜向下方进针 ,1针可透 2~ 3穴 ,使患者脊柱周围有酸麻胀…  相似文献   

19.
针刺居前穴为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37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伯仁 《中国针灸》1998,18(5):294-294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都不理想。笔者以针刺居前穴为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137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137例,年龄在30岁以下的21例,30~50岁103例,50岁以上13例,平均年龄40岁。病程最短的2个月,最长的20年,平均3.8年。2 治疗方法2.1 取穴 主穴:居前(经验穴,在居前1.5寸);配穴:太冲、关元、三阴交、次、中、下、会阳。2.2 针刺方法 居前穴用3.5寸针向腹股沟方向刺入3寸,针感酸胀,可放射至大腿内侧或会阴部,个别的可同时向上放射至肾区。配穴每次可根据症状选2~3穴,用常规手法,酸胀即可,若…  相似文献   

20.
张润生 《江苏中医药》2003,24(10):25-25
我院温针室于 1998年至2 0 0 2年间采用温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38例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本组 38例中 ,男性 31例 ,女性 7例 ;最大年龄 4 2岁 ,最小年龄 17岁。均经临床检查确诊。2 治疗方法取腰椎病变部位夹脊穴 ,用 2寸毫针对刺 ,针刺时针尖向脊椎下斜刺 ,得气后留针 ,并施温针 (即在针柄上加艾柱灸 ) ,灸后拔罐。配穴 :伴有坐骨神经痛者 ,加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 ;痛至脚跟者加丘墟、足临泣 ;如以后侧疼痛为甚者 ,取足太阳经穴为主 ,如秩边、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等。以上诸穴进针得气后 ,留针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