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引起泄泻的病因很多,有外感六淫,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脾胃虚弱,体虚久病等,而主要病因是脾虚运化水湿无权,湿成病邪。《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熟腐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泻利作矣。”  相似文献   

2.
正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儿科临床常见病。有关小儿泄泻的早期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记有"赤利候""冷利候""久利候"等,脾虚不胜是泄泻的重要因素。1病因病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其病理变化主要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病的基本因素是湿。《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病》:"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指出泄泻病位在脾。《医宗必读·泄泻》:"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  相似文献   

3.
腹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小儿体质纤弱,一旦饮食不节,寒暖失调,都能使脾胃受伤导致运化功能失调,发为泄泻,故本病与脾胃关系密切,《幼幼集成》中道:“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引起小儿腹泻的原因很多,但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为常见。  相似文献   

4.
泄泻是小儿常见的疾病尤以夏季多见。《幼幼集成》中载说:“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为气血以行营血,若饮食失节,寒温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泄泻作矣”。根据泄泻的发病机理,加之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笔者采用运脾温中为主的治疗方法,以加味四君子治疗小儿泄泻92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腹泻是小儿常见的病症之一。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幼幼集成》中曰 :“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 ,盖胃为水谷之海 ,而脾主运化”,“若饮食失节 ,寒温不调 ,以致脾胃受伤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小儿腹泻的病症可根据病因、粪便性状与症状表现分为伤食泻、风寒泻、脾虚泻和湿热泻 ,进行分辨寒热 ,审察虚实 ,辨证施护。1 伤食泻本症常由于饮食不节 ,乳食积滞所致 ,症见脘腹胀满 ,腹响或腹胀满 ,泻后痛减…  相似文献   

6.
婴幼儿泄泻又称小儿消化不良,笔者治疗偶有心得,论述如下. 1 致病机理 泄泻病因主要责之于脾胃,古文献<幼幼集成>中记载:"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化,而气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寒湿不调,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化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泄泻作矣."  相似文献   

7.
《幼科释谜》为清代医家沈金鳌所著,其重视胎养及产乳以资先天;既病则助脾和胃;尚中和以滋养后天及未病之时饮食生理的调养。本文从“胎养为先,注重产护”、“辨证护体质,治疗重中和”、“制幼方,倡调养”三个方面来阐述《幼科释谜》中的小儿养护思想。  相似文献   

8.
小儿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等病范畴,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小儿肠胃薄弱,脾常不足,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凡外感六淫,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至泄泻.中医认为"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至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陈宝义主任认为,小儿腹泻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虚和湿盛,在治疗上,采用七味白术散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9.
小儿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等病范畴,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小儿脾胃薄弱,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喂养不当,凡外感六淫,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中医认为"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活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至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出".小儿腹泻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虚和湿盛,在治疗上应用中药止泻散外包帖脐治疗解决了中药的气味难闻,小儿拒服中药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正自轮状病毒(RV)于1973年被首次发现以来,有关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研究不断地深入。中医治疗小儿秋季腹泻效果较好,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论》提出,脾胃素虚、饮食不调、外感风寒暑湿邪气是导致小儿吐泻的病因。陈飞霞《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指出,泄泻的根本在于脾胃。脾主司运化,胃为水谷之海,若脾胃正常,则水谷得  相似文献   

11.
韩静文  谢静 《江苏中医药》2021,53(10):68-70
《幼幼集成》由清代名医陈复正所撰,其中关于伤食证治的论述居于卷三,陈氏在该篇中提出小儿伤食证病因责之饮食不节和脾胃亏虚,病性宜辨寒热虚实,治疗上用药精简,健脾为主,且结合体质,辨证用药,强调中病即止,慎用消克之药.陈氏关于小儿伤食证的独到见解,为临床诊治小儿伤食证提供了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小儿泄泻,大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祖国医学认为:小儿系稚阴稚阳之体,先天禀赋不足,脾胃素虚,气血未充,脏腑娇嫩,因而“脾常不足”,加以饮食不当,易感受外邪,寒温不调,或内伤乳食以致脾胃损伤,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不分、下降为泄泻。现代医学认为: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成熟,功能不完善,肠胃抵抗力较弱,生理调节代谢功能低下,神经调节功能欠差,胃酸与消化酶分泌较少,酶的活力也低,如再因  相似文献   

13.
陈陶后教授从事儿科教学及临床工作数十年 ,学验俱丰 ,尤擅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疾病。笔者有幸师承陈教授 ,侍诊之际 ,收获良多。现将陈师治疗小儿泄泻经验略加总结 ,以飨同道。1 病机分析小儿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 ,甚则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内经》云 :“脾胃者 ,仓禀之官” ,谓为水谷之所聚也。小儿初生 ,脾胃薄弱 ,易为饮食所伤 ,故曰脾常不足也。若感湿、热、风、寒之邪 ,加之调护失宜 ,饮食失节 ,易致脾失健运 ,升清失常 ,水谷精微夹杂而下 ,肠腑亦因邪而泌别清浊失司 ,水谷并走大肠而成泄泻。本…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腹泻,亦称消化不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水样,或兼有不消化的乳食残渣为主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为多.病情严重的婴幼儿如治疗不及时,可影响生长和发育,甚至导致津液耗损、阴竭阳脱的危症.本病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多见,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如脾胃受病,则饮食入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至成泄泻.  相似文献   

15.
<正>小儿泄泻病是儿科常见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多发,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外感、饮食不节均可伤及脾胃而致本病。针刺和脐贴均有简、便、验、廉的特点,且无毒副作用。我科在临床中应用上述两法治疗小儿脾虚泄泻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泄泻,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消化道病症,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较多见。临床以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便次增多为特征,或伴呕吐、腹痛、发热等,大便化验见有脂肪球或有少量白、红细胞(重症泄泻除外)。 祖国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薄弱,无论外感诸邪、内伤乳食及脾肾虚寒等,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和肠腑传导失常而发生泄泻。敷脐疗法即针对不同病  相似文献   

17.
《临证指南医案·幼科要略》为叶天士幼科证治之概述,其中吐泻篇反映了叶天士治疗幼科吐泻方面的独特经验。叶天士认为感受邪气、伤于饮食、蛔虫动扰、疲药失治等为幼科吐泻的主要致病因素,脾胃所伤是幼科吐泻的核心病机。在临证中注重顾护脾胃,兼顾小儿“年弱质怯”之体,主张用药轻灵精简,究心病情变化注重既病防变思维。旁参张仲景、钱乙、李东垣等名家之论化裁成方古法,对儿科吐泻的学术思想、对于儿科吐泻的辨治体系及临证用药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值得进一步挖掘整理。  相似文献   

18.
正秋季腹泻是小儿秋冬季常见病之一,病原体有轮状病毒、埃可病毒(ECHO病毒)、柯萨奇病毒,以轮状病毒致病最为多见,常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临床表现为"三多"(大便量多、水分多、次数多),为自限性疾病。但如果处理不及时,常出现脱水等并发症。中医学认为小儿"脾常不足",最易感受湿邪,使脾胃功能发生障碍而引起泄泻。《素问》云"湿胜则濡泄",直言病因。秋季腹泻其病因病机特点有三:①小儿脾胃功能不足,又感湿邪:湿食困阻,乃成泄泻。②外感秋凉之邪,发为泄泻:多因小儿固有伏邪,复感秋季当令寒湿之邪致病。  相似文献   

19.
对清·陈复正《幼幼集成》辨证论治特色作了剖析,指出:《幼幼集成》强调望、闻、问、切,四诊俱备,方能见病知源,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望形审窍,简切辨证,自知其病。强调痘疹的辨证论治,提出保元护正,慎施攻伐,顾护元气,扶补脾胃为主,辅以反正逆从之治。重视正方,亦不忽视经验方,疗效卓越。  相似文献   

20.
慢性腹泻在临床上颇为常见。以大便稀薄,次数增多,反复发作,病程较长为主征。祖国医学对慢性腹泻的认识,认为以脾病为主。《景岳全书·泄泻》篇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