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点,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方法]对济南市2007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490起中毒事件合计发病(中毒)731例,死亡15例,全市10个区县均有中毒事件报告。事件发生时间主要在冬春季节,11月、12月、1月、2月、3月5个月份发生起数和发病例数分别占总数的96.53%和95.76%。95%以上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内,主要是由于采暖炉使用不当引起。[结论]应当高度重视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来降低其发生率和危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潍坊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降低事件发生隐患。方法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2007~2009年潍坊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7~2009年潍坊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是冬季居民取暖时使用煤炉不当引起的,占总数的71.01%(463/652);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寿光市、高密市、青州市,中毒起数分别占43.56%、14.11%、13.50%。结论中毒事件多发生在晚上休息时间,有家庭聚集性,主要是用煤炉取暖方法不当引起。为减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要开展预防中毒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居民安全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007—2016年济南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事件资料,掌握其流行病学特点,探讨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依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监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07—2016年济南市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3 311起,发病4 794例,死亡161人,病死率3.36%。96.22%(3 186/3 311)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庭内,99.88%(3 307/3 311)的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为未分级事件。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集中发生在冬季夜晚,高峰为每年11月—3月。发生在街道和乡镇的中毒事件引起的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00,P>0.05)。结论为减少事件发生,应改造取暖设施,将炉灶至于居室之外,外接暖气片,或实施集中供暖;在居民家庭内推广安装CO报警器;在冬季燃煤取暖期广泛开展预防非职业性CO中毒宣传教育活动,尤其是在气温达到低谷前的12月。早发现,早抢救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大连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资料,探讨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依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开展监测,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3年大连市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未分级事件854起,中毒1 205例,死亡41例;2012年12月、2013年1月报告起数(515起)、中毒例数(697例)和死亡例数(22例)分别占总起数、总中毒例数和总死亡例数的60.30%、57.84%和53.66%;总体中毒发生率和死亡率为1.8/万和0.06/万,病死率为3.4%;先导区中毒发生率低于其他地区(P0.05),市内四区死亡率高于其他地区(P0.05);中毒场所主要为家庭,其事件起数、中毒例数和死亡例数分别占总体92.15%、89.88%和92.68%。结论严格执行国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以主要中毒场所家庭为重点加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防控工作,普及健康自救知识,发现中毒及时报告。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杨浦区2007年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监测病例发生特征,探讨干预方法。[方法]分析2007年杨浦区医疗机构报告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的基本特征。[结果]杨浦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共120例(死亡7例),其中女性73例(占60.8%);冬、春季高发;中毒年龄以20-30岁居多(占36.7%);中毒原因主要为煤气灶(占51.7%)和煤气热水器(38.3%)使用不当。[结论]加强冬、春季室内通风,进行自救互救知识培训,特别是在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的群体中,广泛开展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周红辉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6):1850-1850
目的分析湘潭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减少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方法利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对湘潭市2007年1月-2008年5月报告的5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因CO中毒发病29人,死亡3人,事件均集中在晚上出现,有家庭聚集性,主要是由使用煤炉不当和燃气热水器通风不畅引起。结论为减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要开展预防CO中毒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居民安全防范意识。特别是要正确使用煤炉和燃气热水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诸城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分析,总结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征,探讨有效的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诸城市2016-2019年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数据,通过对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时间分布、地区分布、年龄分布等进行分析,运用圆形分布法得出其流行病学分布特征.结果 ...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状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探讨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6-2013年度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06-2013年度北京市共报告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11 768起,中毒16 132人,死亡259人。93.9%(11 050/11 768)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发生在居民家庭内,99.9%(11 046/11 050)的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为未分级事件。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集中发生在冬季,高峰为每年11月至翌年3月。自2010年开始推广CO中毒报警器,除2012年度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所回升外,其余年度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2010年开始推广安装CO报警器后,北京市居民家庭CO中毒事件报告的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呈现总体下降趋势。安装CO报警器可减少居民家庭内CO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大连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流行病学变化特征,为制定有效防控对策提供科学支持。方法 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收集2016—2020年大连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监测数据,通过集中度、圆形分布法等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6—2020年大连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报告事件4 303起,发病5 904例,死亡96例,年均发病率17.03/10万,年均死亡率0.28/10万。发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期为11月30日至次年2月13日,高峰日为1月4日,发病与死亡的主要场所为家庭。结论 2016—2020年大连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发病情况较为严重,应加强该病及相关疾病的宣教与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山西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生状况。方法对山西省2014—2018年非职业性CO中毒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探索季节分布特征。结果 2014—2018年山西省共收到非职业性CO中毒报告6 595起,中毒8 662人、死亡264人。在6 595起报告中,Ⅲ级事件1起,Ⅳ级事件8起;每年11月至翌年3月为高峰期间,中毒报告4 729起,中毒人数6 143人,死亡197人。月均中毒人数与平均气温(r=-0.899,P0.001)和最低气温(r=-0.912,P0.001)均呈负相关。结论针对中毒的高发地区与高峰期应做好宣传教育,加强监测预警,防范非职业性CO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一氧化碳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有害气体,当环境中的量达到一定浓度或停留一定时间时即可引起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俗称煤气中毒。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特别是北方地区冬春季节尤为多见。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是泛指公众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氧化碳中毒,中毒原因多以燃煤取暖、做饭为主,还包括炭火取暖、煤气热水器使用不当、  相似文献   

12.
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201起事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旭东  高金鑫 《职业与健康》2011,27(10):1120-1122
目的分析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基本特征,探讨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方法对北京市某区2009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报告的201起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在冬季采暖期(81.6%)和城乡接合部(55.2%)高发,2010年1月为高峰期(38.3%),98.5%发生在家庭,94.0%由于燃煤取暖使用不当引起;中毒患者260人,以20~39岁的青壮年(41.2%)、女性(54.2%)居多,52.7%送往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急救中心救治。结论只有加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调室内通风的重要性,正确使用煤炉、燃气热水器等采暖设施,才能有效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一旦发现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尽快转送至有高压氧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救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10--2013年上海市闸北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报告特征,分析其发生原因,研究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调查2010--2013年闸北区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结果2010--2013年共发生病例84例,病例主要集中青年(69.05%);中毒原因主要为人工煤气泄漏(60.71%);每年3和11月为发病高峰期,其余时间段发病人数较少;主要为轻度中毒(73.8l%),绝大多数病例均存活(96.43%),居住在老式公房病例(57.14%)在所有病例中构成比最高。结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人群、中毒时间、中毒地点存在一定的规律性、需要予以重视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马子建  方四新 《职业与健康》2010,26(10):1147-1148
目的研究合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建立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动监测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应急预案》开展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结果非职业性一氧化硫中毒事件总体上从11月下旬开始增多,次年的1月上旬到2月上旬病例较集中(P0.01)。事件原因多以燃煤取暖为主,室内通风不良,导致一氧化碳的蓄积。中毒在各年龄段差距不大,性别上女性略多于男性,病例主要集中在市区(P0.01)。结论加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监测、报告工作,发现对可能引发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情况及时预警,保障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2007-2017年济南市因燃煤导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CO)中毒的时空特征,以便有针对性的探讨可行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方法对2007-2017年济南市因燃煤导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07-2017年济南市共报告因燃煤导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3 153起,发病病例4 403例(年均发病率为5.99/10万),死亡病例154例(年均死亡率为2.09/100万),病死率为3.50%。报告事件最多的区县为市中区:事件数572起(18.14%),病例数763例(17.33%),死亡数19例(12.34%),但发病率最高的区县是济阳县(12.09/10万)。2007-2017年之间,报告事件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事件主要集中在11-3月份,在1月份时达到高峰,且在24小时内有明显的时间分布趋势,事件主要集中在06:00-08:59时间段。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数与天气温度呈负相关。结论 2007-2017年济南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起数多,分布广,虽然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偶有升高,表明群众的防范意识还不够,预防控制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7.
张永强    马宁  宁芳  王东  乔宏  王京辉  李锡太   《现代预防医学》2019,(16):2921-2924
目的 分析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针对性开展防控工作提供信息支持。方法 收集2013 - 2017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中北京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监测数据,运用率、构成比、集中度与圆形分布法等方法对其流行病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013 - 2017 年北京市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6 990起,发病9 377人,死亡100人,年均发病率8.78/10万。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94.01%发生在居民家,99.93%为未分级事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发生高峰日为1月20日,流行期为11月29日 - 次年3月13日。结论 北京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发病及死亡较为严重,冬春季为高发季节,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松江区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的基本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方法 选择上海市松江区2011—2021年报告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上海市松江区2011—2021年期间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病例412例,死亡2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0/10万;中毒病例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共发生309例,占75.0%;月份病例数与月平均最高气温为负相关关系(r=-0.755,P <0.05)。病例数最多的是城郊接合部,160例,占38.83%;72.82%病例发生在家中;中毒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发生主要原因是炭火取暖、燃气热水器使用不当。结论 在冬春季开展有针对性的预防一氧化碳中毒知识健康宣教工作,强调室内通风的重要性,正确使用炭火、燃气热水器等设施,警惕新出现的潜在中毒危险,可有效预防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3—2022年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22年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全部病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描述中毒事件的特征。结果 2013—2022年长春市共报告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1 817起,中毒人数3 253人,其中死亡67人。中毒病例以女性为主(占53.55%),青壮年人群居多(占37.32%),秋、冬季高发(每年10月至次年3月)。中毒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83.60%),首要原因为燃煤取暖(占33.20%),其次为燃气泄漏(占24.16%)。结论 秋冬季是长春市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多发季节。要尽快协助群众改变供暖方式,推广安装燃气报警器,开展宣教活动,避免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2007年1月19日晚,贺兰县暖泉农场职工举办家庭舞会时发生一氧化碳中毒,造成11人中毒事故,现将事故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