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及恶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绝经后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共542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子宫内膜息肉组(EP)275例和非子宫内膜息肉组(NEP) 267例,其中子宫内膜息肉组又分为良性子宫内膜息肉组(BEP组)262例和恶性子宫内膜息肉组(MEP)13例,对所有患者的病例资料及可能出现的危险致变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绝经后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与绝经后子宫内膜发病关联较大而年龄≥60岁、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年限≥10年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关联较大(均P< 0.05).结论 绝经后慢性子宫内膜炎、宫颈息肉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关联较大,年龄≥60岁、绝经后阴道出血、绝经年限≥10年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关联较大,研究结果为其在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子宫内膜增厚、阴道出血等因素对子宫内膜病理结果的影响。方法 收集40岁以上、绝经时间超过1年的141例妇女的子宫内膜病理资料,分析子宫内膜厚度、绝经年龄、绝经年数、阴道出血、内外科合并症与子宫内膜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 有阴道出血情况下,绝经年龄≥55岁、子宫内膜厚度≥0.5 cm和宫腔占位的妇女子宫内膜息肉风险高;绝经年数≥10年、子宫内膜厚度≥1 cm的妇女子宫内膜上皮性肿瘤及其前驱病变风险高。结论 对于子宫内膜增厚合并阴道出血患者,应进一步行诊断性刮宫明确病理类型以区别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发病高危因素的临床调查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妇产科进行超声检查确诊为子宫内息肉患者19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100例绝经后子宫内膜正常的妇女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检查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因素。结果将孕次、年龄、产次、激素治疗史、放置IUD等因素和子宫内膜息肉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后发现,年龄、激素治疗史、放置IUD、肥胖、子宫慢性内膜炎、宫颈息肉及子宫腺肌症和子宫内膜息肉有着密切的联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过多因素分析后证明,子宫慢性内膜炎、宫颈息肉、肥胖、子宫腺肌症、激素治疗等都为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子宫慢性内膜炎、宫颈息肉、肥胖、子宫腺肌症、激素治疗史都为子宫内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另外孕妇产次有可能子宫内膜息肉发病保护因素,高血压患者发生子宫内膜息肉的风险比较高。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息肉2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藜  王树鹤 《安徽医药》2012,16(3):335-336
目的通过对226例子宫内膜息肉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表现及子宫内膜息肉的数目与年龄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7月在该院通过宫腔镜电切术及病理确诊的226例子宫内膜息肉病例资料。结果有症状组在绝经前所占的比例较高,占63.0%(102/162);无症状组在绝经后所占比例增高,占53.1%(34/64)(χ2=4.88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绝经前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表现中,经量增多最常见,占29.4%,绝经前直径4 cm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出现同房后点滴出血的比例较高,占34.3%,并且常伴有经间期出血。不同年龄组息肉发生的数目不同(χ2=30.95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绝经前的子宫内膜息肉因其常有临床症状较易被发现,绝经后的子宫内膜息肉因常无症状而较难被发现。同房后点滴出血不仅可以发生在有宫颈病变的患者中,还可以发生在直径4 cm的未脱出宫颈口外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中;40岁以上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单发性较多。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外周血中雌孕激素水平及息肉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对照组,n=19)和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病例组,n=22)外周血中雌孕激素水平,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绝经后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息肉中雌孕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结果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病变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均较萎缩的子宫内膜组要高(P<0.05),而外周血雌孕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雌孕激素受体水平不平衡可能是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息肉发病的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陆惠萍 《江苏医药》2001,27(11):866-866
198 7年 1月~ 2 0 0 0年 12月我们收治绝经后阴道出血 4 14例 ,现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临床资料本组 4 14例 ,年龄 4 5~ 90岁 ,平均年龄 5 8 7岁。全部患者子宫内膜活检及 (或 )子宫切除标本后经病理检查。根据病理诊断分为萎缩性内膜、功能性内膜 (包括增生期内膜、分泌期内膜或受药物影响 )、功能失调性内膜 (包括不规则增生、简单型增生过长、复杂型增生过长局部有或无不典型增生及不典型增生过长 )、良性赘生性病变 (内膜息肉 )、恶性肿瘤及子宫内膜炎症[1] 。结果阴道出血与绝经年限及病理类型的关系 ,见表1。阴道出血在绝经后 1~ 4…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子宫内膜息肉(EP)发病的原因及出现恶变的影响因素,为该疾病的预防以及治疗给予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北京市大兴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妇科的243例彩超提示可疑E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宫腔镜检查,对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详细记录,包括症状体征、年龄、体重指数(BMI)、宫内节育器放置史、孕产次、宫颈息肉、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临床资料,依照病理数据将其分成对照组(24例)、EP良性组(197例)和EP恶性组(22例),采用单因素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EP发病及恶变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P良性组与对照组的宫内节育器、宫颈息肉、子宫肌瘤、肥胖以及糖尿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良性组与EP恶性组的月经淋漓不净、肥胖以及高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宫颈息肉(β=2.19,OR=3.47,95%CI=1.552~7.181)、子宫肌瘤(β=1.83,OR=2.30,95%CI=0.691~7.660)、肥...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s,EP)是由子宫内膜腺体和含有厚壁血管的纤维化子宫内膜间质构成的、突出于子宫内膜表面的良性结节。镜下观察EP是由致密纤维组织(间质)、大的厚壁血管、大小和形态各异的腺腔所组成,被覆一层表面上皮。研究表明在绝经前女性中发病率可高达5.8%,绝经后发病率甚至达到了11.8%[1]。据报道绝经后息肉恶变的患病率是5.42%,生育年龄息肉恶变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阴道流血病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患者中,38.3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并感染,31.67%子宫内膜息肉,23.33%单纯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6.67%子宫内膜癌;60岁以下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占3.57%,60岁以上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占13.89%,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1,P〈0.05);绝经年限15年以下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占3.37%,绝经年限15年以上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占23.8%,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1,P〈0.05)。结论围绝经期及绝经后阴道流血病因主要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感染,其次子宫内膜病变,多数为良性病变和非器质性病变,如子宫内膜息肉等;年龄越大、绝经年限越长,出现恶性病变的概率也越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Ps)发病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因异常阴道出血、超声提示宫腔内异常行宫腔镜检查的患者669例的临床资料, 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两组, 其中EPs组患者(息肉组)304例, 非EPs组患者(非息肉组)365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 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 年龄(息肉组中位数为45岁, 非息肉组为47岁)、孕次(息肉组中位数为2次, 非息肉组为3次)、产次(息肉组中位数为1次, 非息肉组为2次)、绝经(息肉组49例, 占16.12%;非息肉组83例, 占22.74%)、慢性子宫内膜炎(息肉组111例, 占36.51%;非息肉组174例, 占47.67%)、宫颈息肉(息肉组58例, 占19.08%;非息肉组46例, 占12.60%)、高血压(息肉组48例, 占15.79%;非息肉组88例, 占24.11%)、糖尿病(息肉组14例, 占4.61%;非息肉组31例, 占8.49%)等是EPs发生的危险因素(Z=-3.71、-4.30、-2.50, χ2=4.59、8...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息肉(EP)发生与患者妇科疾病史的关系.方法 分析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妇科行宫腔镜检查的516例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174例病理检查提示为EP作为EP组,342例病理检查结果为非EP作为非EP组,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发分析.结果 EP组年龄高于非EP组,孕次少于非EP组,出现绝经、子宫腺肌症、宫颈息肉、糖尿病、高血压的几率高于非E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绝经、不孕史、孕次减少、子宫腺肌症、宫颈息肉是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子宫腺肌症、宫颈息肉两种妇科疾病史、孕次减少和绝经是E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患者年龄、绝经年限和病理类型的关系。方法分析414例绝经后阴道出血并行诊断性刮宫及(或)子宫切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中出现阴道出血情况与其绝经时间、年限、长短及病理特征有一定联系,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主要病理诊断分别是子宫内膜增生(28.50%)、恶性肿瘤(16.91%)和功能失调性内膜(16.43%)。年龄越大的妇女越容易患恶性肿瘤。结论年老、绝经年限越长的妇女,恶性肿瘤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张珺  李建文 《天津医药》2012,40(6):550-552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因素及Ki-67、Bcl-2的表达。方法:选取50例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息肉组织(息肉组)、息肉旁正常内膜组织(内膜组)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Ki-67和Bcl-2表达的检测并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组体质量指数高于对照组。Ki-67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Bcl-2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浆。息肉组的Ki-67和Bcl-2在腺上皮和间质的阳性表达高于内膜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膜组与对照组Ki-67在间质、Bcl-2在腺上皮和间质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因素,Ki-67及Bcl-2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某一区域持久地过度表达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出血是老年妇女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为了解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原因 ,探讨其病理生理过程 ,对我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绝经 1年以上的子宫出血 14 9例患者进行临床与病理分析。1 资料与方法1995年 6月~ 1998年 12月 ,我院妇产科门诊及住院共收治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 14 9例 ,年龄 4 8~ 78岁 ,平均 6 3岁 ,自然绝经 1~ 2 7年 ,除外阴道、宫颈、尿道和肛门出血 ,全部患者做子宫内膜活检及 (或 )子宫切除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2 结果2 .1 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子宫内膜病理分类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119例 (79.87% ) ,其中萎缩性子宫内膜31例 …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是女性的一个重要生理变化时期,其最早出现的症状为月经的改变,异常子宫出血也是绝经后女性常见的临床疾病。临床研究表明,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是导致子宫异常出血的重要原因。子宫内膜息肉虽然是一种良性的增生性疾病,但是如果不能给予及时有效地治疗,就会有恶变的可能。临床相关数据显示,年轻女性子宫息肉恶变的概率为0.5%-4.8%,但是绝经后的子宫息肉女性患者的恶变概率可达到10%-15%。  相似文献   

16.
阴道超声对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莉  田艳 《贵州医药》2003,27(5):460-461
绝经后出血是老年妇女常见的症状之一 ,虽然其病变性质主要以良性病变和非器质病变为主 ,但仍需警惕恶性肿瘤的发生。经阴道彩色多普勒(CDFI)超声对绝经后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的观察 ,对诊断萎缩性内膜、内膜增生、内膜息肉、粘膜下肌瘤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极具参考价值 ,但最终诊断靠诊刮或手术后病理证实。近 5年来我院经阴道CD FI观察 3 2例绝经后出血患者的子宫内膜并根据二维及血流特点 ,针对病因提出诊断 ,有利于临床开展积极治疗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 2例绝经后出血患者 ,年龄 3 6~76岁 ,平均 5 6岁 ,其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因素及Ki-67、Bcl-2的表达.方法:选取50例绝经后女性子宫内膜息肉组织(息肉组)、息肉旁正常内膜组织(内膜组)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Ki-67和Bcl-2表达的检测并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组体质量指数高于对照组.Ki-67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核,Bcl-2蛋白阳性染色定位于细胞浆.息肉组的Ki-67和Bcl-2在腺上皮和间]质的阳性表达高于内膜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膜组与对照组Ki-67在间质Bcl-2在腺上皮和间质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肥胖是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因素,Ki-67及Bcl-2在绝经后子宫内膜某一区域持久地过度表达在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子宫内膜息肉(EP)发病机制及其易感因素的相关研究,回顾了EP的治疗方法。得出EP是与炎症、雌孕激素等众多因素有关的疾病,高龄、晚绝经、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他莫昔芬治疗等均是其高危因素。目前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术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要配合孕激素治疗以防复发。绝经后EP恶变率明显升高,要积极处理。EP的治疗要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临床中阴道不规则出血的病因、病理,以提供临床参考资料。方法随机送检431例因阴道不规则出血而就诊的患者宫内刮出物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两组病史分析显示,除单纯阴道出血外,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病史中合并应用HRT、子宫肌瘤、宫腔占位、宫颈息肉等占46.14%,非绝经妇女中,以子宫肌瘤、功内节育器放置、功血史等为多见。宫颈病理中宫颈内膜炎与宫颈内膜息肉是宫颈因素中引起阴道不规则出血的主要原因。宫腔病理显示,绝经组常见的为老年萎缩性内膜,其次为粘液、内膜息肉等,但子宫内膜癌发生率高(71.4%);非绝经组,以增殖期、分泌期为多见(71.19%),其次为子宫内膜增生,但子宫内膜癌发生率较低,为0.17%。出血时间分析,绝经后少量、长时间阴道出血提示癌变可能性大。结论绝经期与非绝经期阴道不规则出血以宫颈、宫腔的良性病变为多见,但绝经后出血应首先排除子宫内膜癌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术优于宫腔镜定位下摘除子宫内膜息肉术的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2月到2005年8月施行宫腔镜电切息肉和宫腔镜定位下摘除子宫内膜息肉术共82例,其中绝经后子宫内膜息肉11例、生育期子宫内膜息肉71例。合并月经过多69例、贫血24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8例、有生育要求者9例。患者年龄23-71岁,平均(39±6)岁;且均行术后随访。结果82例中行宫腔镜电切息肉术52例,行宫腔镜定位摘除息肉术30例。69例月经量过多者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53例、术前贫血患者,术后2-3个月血红蛋白恢复正常。9例不孕症术后6例妊娠。11例绝经患者术后无异常出血。术后随访3年,宫腔镜电切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术复发者1例,宫腔镜定位下摘除子宫内膜息肉术复发者2例。结论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术和宫腔镜定位下摘除子宫内膜息肉术均为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方法,采用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具有术中出血少、复发率低等优点。明显优于宫腔镜定位下摘除子宫内膜息肉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