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中医》2011,(10):2035-2035
魏晋养生家嵇康提出了影响养生的五大难点,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克服这五难,养生也就自然成功了。第一,名利乃身外之物,如果绞尽脑汁,日夜钻营,这是舍本逐末。必将导致心力交瘁,百病丛生。第二,情绪的波动也会扰动脏腑的安宁,使之功能失去平衡,大喜伤心,大怒伤肝,没有平和的心态,谈养生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医家程杏轩在其所著的《养生论》中指出,人们养生保健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断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 用现代的话语来说,图名贪财,喜怒过度,迷恋女色,失控纵欲,嗜食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高盐菜肴,嗜烟酗酒,多忧多虑,耗气伤神等不良生活方式,都是养生保健的大忌.对于一个具体人来讲,虽然不一定这“五难”全有,但是如有其中的一难、二难,也就危害不小了,甚至连宝贵的生命也许就栽在这一难、二难中,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实话实说.  相似文献   

3.
孙思邈养生思想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名医孙思邈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临床医药学家,还是著名的养生学家。他广收民间养生之精粹,井结合自己晚年的养生经验,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作了二次大的总结,对养性摄生颇具真知灼见,至今仍有指导意义。1 抑情啬神在《千金要方·养性》篇中,孙思邈引述古代养生家嵇康语云:“养性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制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以此说明调摄  相似文献   

4.
人们都企求健康长寿,不少人奢谈养生,但他们在实践上却继续违背养生之道,不是孜孜汲汲,追名逐利,便是贪声好色,喜怒不节;非沉于美酒佳肴,即致力于弹思竭虑。所有这些,实是健康长寿之大患。因之,晋代税康的《养生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迪其操,不夭其年也。”说明虽然服饵、吐纳,但不去“五难”,则虽有“高寿比神仙”的美好愿望也只是徒劳的。这正如《黄帝内经素问…  相似文献   

5.
郭振东 《气功》2009,(11):1038-1039
晋代养生家嵇康将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归纳为五条:“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有此“五难”,不管你如何吃药进补.照样百病缠身.自减寿数。  相似文献   

6.
郭振东 《养生月刊》2009,30(11):1038-1039
晋代养生家嵇康将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归纳为五条:“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有此“五难”,不管你如何吃药进补.照样百病缠身.自减寿数。  相似文献   

7.
晋代养生家嵇康将影响健康长寿的因素归纳为五条:“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难”是早衰折寿的直通车。有此五难,不管你如何强烈地希望自己健康长寿,吃药进补,照样百病缠身,自减寿数。假如日常生活中,尽量摒弃“五难”,就可能登上长寿之巅。  相似文献   

8.
黄根柱 《养生月刊》2011,32(5):395-397
清代名士张仲甫写过这样一副养生对联:"贪嗔痴即君子三戒,定戒慧通圣经五言。"所说的"三戒",确实是健康长寿之道,也是修身养性所倡导的,我们不可不知,不可不戒。戒贪"贪"是指求多的意思。人们常用"贪得无厌"来形容一些人的求多欲望。人有各种各样的贪求。不光有财产欲,还有权力欲、名利欲、色情欲……一些人不惜一切代价争名夺利,其结果往往是可悲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梳理了中医古籍老年人情志养生资料,结合老年人气血渐衰、脾胃虚弱、肾虚的生理特点与性情不定的心理特点,总结归纳出老人情志养生方法:一方面从老年人自身而言内在修心,强调以"闲心""收心""定心"为重,总以安宁闲适为要,同时又不患得患失,具体包括专注内心、节制财利心、节制名利心,同时老年人要养性全德,顺应自然、不妄作...  相似文献   

10.
<正>《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睡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炎炎夏日,我们该如何养生呢?古代养生大家嵇康在《养生论》中关于夏季养生如是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  相似文献   

11.
养生要素, 锻炼朝和暮。 蔬食少脂穿用布, 笑口常开忌怒。 不思名利沉浮, 聪明也得糊涂。 且看花开花落, 任凭云密云疏。  相似文献   

12.
李培修 《光明中医》2012,27(10):1958-1959,1961
唐代大医家孙思邈根据《内经》四时养生理论,兼收老、庄修身养性思想,结合自己养生经验,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中,总结出修身养性须以"善"、"德"为本。要"性自为善",要有德行。如果:"德行不充,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强调:"人知止足",要求彻底戒除养生"五难",提出"常欲小劳"动静结合的养生观,指出人要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对饮食药饵亦提出了具体要求。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推拿按摩,调气内视等方法。只要坚持操守上述养生功法,就可达到"清静无为"、"恬淡虚无"的最高养生境界。他的这些思想和经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指导意义,值得我们继承学习和运用。  相似文献   

13.
<正> 我国有关饮食与保健方面的记述相当早,甚至在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周礼·天官》中,已经记载了周代的医学分科概况,内有主管营养调配和饮食治病的"食医",这可以说是在世界医学史上相当引人注目的文献载述.《素问·上古天真论》则谓:"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一个人能否"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先决条件.《素向·痹论》指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明示饱食过甚是人体患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这个致病因素,不仅古往今来多见,时刻在发生着;出于对美餐不易节制、控制,今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不断地发生.故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嵇康在《嵇中散集·答难》中,将"滋味不饱"作为养生中的"五准"之一.清·袁昌龄《养生三要·卫生要义》闸明在日常生活中,"眠、食二者为养生之要务".可见古人十分强调饮食与人体保健  相似文献   

14.
《光明中医》2012,(1):109-109
1淡薄名利:淡薄是心理养生的免疫剂,名利是人失去心态平衡的祸根。2宽容别人:宽容是心理养生的调节阀。宽容才能心平气和。3心存善良:善良是心理养生的营养素,是心态平衡的必备条件。——摘编自"中医药秘典丛书"《仲景养生秘典》  相似文献   

15.
<正>师弟:中医常言"开方容易辨证难"。师兄:如果提升到哲学层面,这是"知难行易"在中医中的具体表现——这"知"就是诊断,"难"指作出正确的诊断不容易,而"行易"是说如果作出了正确的诊断,那么按此订立治则,选择方药则相对不太难。师弟:一般是这样,不过也有相对容易辨  相似文献   

16.
韩秦 《东方养生》2011,(5):40-43
我们想养生,但不知道怎么养生。"养生"一词,承载着很多人之健康需求,很多人之生命观念,也同时背负众多争议,众多质疑。"养生"仿佛成为一战场,延续百年的中西医之争在此继续交战,而随经济发展而来的医疗矛盾与健康问题也由之显现。  相似文献   

17.
王家喻 《气功》2011,(1):96-96
三国时代魏晋的文学家、养生家嵇康所著的《养生论》,是我国第一部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著,全书十卷。每卷的篇篇文章均含养生哲理,到后世养生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人都受其启发。对于养生的难处,他总结出共有五难,解决了这五难,他认为才能健康长寿。  相似文献   

18.
正养生现在越来越受到关注,各种养生保健品也层出不穷。要养生其实也不是那么难,并不一定需要耗巨资去买人参、鹿茸、冬虫草那些名贵药材来进补,三不五时在家里煲煲药膳汤进行保健养生也是不错的选择。煲滋补药汤要选择一些有滋补功效的药材,这些药材药性要尽量平和,这样能适合家人一起享用。如何选择药材,这些药材具体有哪些功效,适合怎么搭配煲汤呢?下面就向读者介绍几款适合煲汤的常用药材。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讲的是学习知识,其实学习养生也是如此。养生养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说明养生已经进入一种自由境界。养生者中有一种人认为养生就是"从心所欲",干一些自己想干的事,莫为自已圈定"雷池",认为这种快乐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养生大法。甚至,有个英国科学家戴维·沃伯顿教授通过对大脑中"快感中心"的研究,发现过于勉强自己,会使人感到内疚和不安,从而剥夺人们享受简单快乐的权利,对人是有害的。它可以使人处于抑郁消沉的  相似文献   

20.
<正>小伙"过午不食"患上胃病80后白领小江一向热衷于养生。五年前的一天,他在报上看到了某位中医养生专家的文章。文章说"过午不食"有益养生,还引用清初名医喻昌所著《寓意草》一书中的有关理论,提到饮食时间与痰浊化生相关,从人体阳气变化规律看,中午之前阳气渐旺,可助脾运化,不易生痰;午后阳气渐衰,此时再进食,则饮食难化而变生为痰。也就是说不能在从正午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里吃东西,否则就不利于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