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昏迷 1 例,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3例,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岩斜区,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2.
岩斜区脑膜瘤显微手术入路的改良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1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2例.本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昏迷 1 例,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3例,无脑脊液漏发生.结论改良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岩斜区,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但对术者的手术技巧和经验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改良颞下一经小脑幕人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膜瘤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 在传统颞下一经小脑幕人路的基础上,离断颧弓切除Labbe氏静脉前颞下回脑组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7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肢体轻瘫2例.面神经和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各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8~36个月,2例恢复良好,4例生活自理,1例生活需要照顾.结论 改良颞下一经小脑幕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易于掌握,特别适用于中上斜坡脑膜瘤手术,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总结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的32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预后及随访情况。其中颞下经小脑幕入路13例,枕下乙状窦入路19例。结果:肿瘤全切除(gross total resection,GTR)18例;近全切除(near total resection,NTR)8例;次全切除(subtotal resection,STR)(包括海绵窦区残留4例)6例;围手术期死亡1例。术后并发症主要为脑干梗塞12例(GTR组10例,NTR组2例);迟发脑内血肿18例(GTR组8例,NTR组6例,STR组4例);脑脊液漏9例(GTR组5例,NTR组2例,STR组2例)。各组并发症率为GTR组15例(83.3%);NTR组6例(75.0%);STR组4例(66.7%)。术后神经功能障碍恶化23例(71.9%),其中原有症状加重9例,新增症状者14例;神经功能障碍稳定及好转9例(28.1%)。其中GTR组15例(88.9%);NTR组5例(62.5%);STR组2例(33.3%),GTR组和非全切除组(NTR组和ST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P<0.05)。结论:追求全切除的手术策略可能增加并发症,恶化神经功能障碍,从而降低生存质量。因此手术治疗策略的选择需兼顾肿瘤全切率、术后生存质量、复发率三者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膜瘤瘤的显微手术技术。方法在传统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的基础上,离断颧弓切除Labbe氏静脉前颞下回脑组织。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7例。结果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肢体轻瘫2例。面神经和动眼神经不全麻痹各1例,无手术死亡。随访8~36个月,2例恢复良好,4例生活自理,1例生活需要照顾。结论改良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易于掌握,特别适用于中上斜坡脑膜瘤手术,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较理想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将岩斜区脑膜瘤分块行全切或部分切除.结果 9例病例中肿瘤全切6例,占66.6%;次全切除2例,占22.2%;大部分切除1例,占11.2%.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7例随访,平均20个月.6例正常生活,1例生活自理.MRI随访5例,未见肿瘤复发或再生长.结论 采用乙状窦前入路、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岩斜区脑膜瘤,能提高该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以提高和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0年1月-2011年6月显微手术切除的32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岩斜区脑膜瘤,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12例,大部分切除8例.全切除术后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最高(P<0.05),而次全切除与大部分切除相比,其术后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大型、巨大型岩斜区脑膜瘤,次全切除是一个合理的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8.
梁超 《重庆医学》2012,41(30):3223-3225
岩斜区位于颞骨岩部背面与枕骨斜坡部的岩斜裂汇合处,从岩骨尖至颈静脉孔。内侧至斜坡中线,外侧至第Ⅴ、Ⅶ和Ⅷ脑神经,上缘为鞍背,下缘为颈静脉孔水平;下方为枕骨大孔区[1]。岩斜区脑膜瘤由于位置深,毗邻重要解剖结构,很难实现肿瘤全切除,且有较高的术后致残率,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岩斜区位置深在,与脑桥、延髓、第Ⅴ~ⅩⅡ对脑神经、颈内动脉、颈静脉球及海绵窦等重要结构关系密切,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治疗是神经外科的难题,肿瘤周围结构复杂,全切除受到很大限制,术后并发症也多.我科自1991年7月至2007年1月,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51例,结合文献重点讨论岩斜区肿瘤的治疗、术前评估、手术入路和技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颞下经岩骨前入路(Kawase''s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笔者医院收治的岩斜区脑膜瘤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根据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研究组(Kawase''s入路组,27例)、对照组(颞下经小脑幕入路组,29例)。观察两组肿瘤切除情况、术前与术后6个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生活质量评分(KPS)、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肿瘤全切除率(62.96%)高于对照组(58.62%),次全切除率(33.33%)、部分切除率(3.70%)低于对照组(34.48%、6.9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1、0.008、0.281,P>0.05)。术前两组NIHSS、K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9、0.470,P>0.05);术后6个月两组NIHSS、KPS评分均显著改善,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t=8.694,P<0.05),而KPS评分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56,P>0.05)。研究组皮下积液发生率(0)、并发症总发生率(11.11%)低于对照组(13.79%、34.48%)(χ2=4.011、4.285,P均<0.05)。结论 Kawase''s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更有利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岩斜型脑膜瘤的手术切除相当困难 ,本文对经颞下 -乙状窦前入路切除该区肿瘤作一评价。  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 1994年 11月~ 1996年 1月经颞下 -乙状窦前入路切除的巨大岩斜型脑膜瘤 5例。  结果 :5例患者中 ,全切除 3例 ,其中 2例恢复良好 ,1例术后偏瘫和多脑神经麻痹 ;因肿瘤与脑干不能分开而行肿瘤次全切除和部分切除各 1例 ,其中 1例遗留永久性动眼神经麻痹 ,另 1例术后长期昏迷。  结论 :经颞下 -乙状窦前入路切除该区肿瘤具有以下优点 :1.到达岩斜区最直接、路径最短 ;2 .手术野开阔 ,显露良好 ;3.可多视角操作 ;4 .只需很轻的脑牵拉。肿瘤不能全切除和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 ,肿瘤包裹了基底动脉及其分支及侵犯了软脑膜 ,使肿瘤与脑干间失去蛛网膜界面  相似文献   

12.
岩尖斜坡区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手术入路和手术效果。方法:通过显微外科手术治疗21例岩尖斜坡区脑膜瘤,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和MRI的表现分为三种类型:Ⅰ型5例,主要向中颅窝生长(包括海绵窦);Ⅱ型4例,主要向后颅窝生长;Ⅲ型12例,骑跨岩骨分别向中、后颅窝生长。额颞开颅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肿瘤5例。颞枕开颅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肿瘤4例,乙状窦前入路10例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2例。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近全切除11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Ⅰ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2例,次全切除3例;Ⅱ型岩斜坡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1例;Ⅲ型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7例,部分切除1例。结论:Ⅰ、Ⅱ型多数能全切除,术后效果良好;若Ⅰ型岩斜坡脑膜瘤侵犯海绵窦则难以全切除,术后容易并发动眼神经损伤。Ⅲ型岩斜坡脑膜瘤全切除非常困难,乙状窦前入路是Ⅲ型岩斜坡脑膜瘤最佳的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条件下以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岩斜区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均选择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其中7例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果:对术后肿瘤切除程度根据Simpson分级:Ⅰ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8例。术后出现昏迷2例;面神经功能小于Ⅲ级7例;眼球运动障碍11例;听力障碍2例;肢体肌力下降3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1例。15例随访6Ⅱ级切除12例;Ⅲ级切除3例;Ⅳ级切除8例。术后出现昏迷2例;面神经功能小于Ⅲ级7例;眼球运动障碍11例;听力障碍2例;肢体肌力下降3例;颅内感染2例;死亡1例。15例随访630个月,术前症状及术后并发症大部分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期内10例无肿瘤复发及残余肿瘤进展,5例肿瘤明显复发再次手术。结论: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嵴入路是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的重要方式,具有暴露满意、手术创伤小的优点。联合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进一步增大幕下的暴露范围。对于无法全切的SimpsonⅢ级以上肿瘤,术后可辅助γ刀放射治疗抑制残余肿瘤进展,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以及岩斜区脑膜瘤的微侵袭手术入路和方法,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与术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经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治疗的21例岩斜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总结联合锁孔手术的方法和技巧,并对肿瘤切除程度和手术前后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core,KPS)进行分析,其中在神经导航引导下手术9例,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手术12例。结果:肿瘤全部切除(Simpson Ⅰ、Ⅱ级)18例(85.7%,18/21),次(近)切除(SimpsonⅢ级)3例(14.3%, 3/21),术后三维CT显露锁孔骨瓣复位良好,术后病理均证实为脑膜瘤。术后新增颅神经功能障碍或原有神经功能障碍加重5例(23.8%),其中短暂性滑车神经3例、外展神经1例、三叉神经运动支麻痹1例。出现外展神经麻痹的1例,同时伴有听力障碍加重。术后3个月随访时,11例KPS同术前,7例术后改善,3例加重。KPS平均评分77.14±23.12,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半年,恢复良好者19例(KPS≥70),恢复一般2例(KPS<70)。术后随访3~29个月,无肿瘤复发或进展。结论:颞下-乙状窦后联合锁孔入路是简便、安全、微创、理想的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的手术入路,掌握手术技巧和术中注意事项,有利于提高肿瘤的全部切除率和术后疗效。  相似文献   

15.
Yang YM  Jiang HZ  Sha C  Yuan QG  Xie HW  Wang D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5):1764-1766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前床突脑膜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991年10月年至2009年10月北京医院收治的53例前床突脑膜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5例,女38例,年龄为33.0-65.5岁,平均45.5岁.治疗方法采用经翼点、扩大翼点、眶颧、额眶颧入路进行手术切除肿瘤.结果 53例患者中I级切除5例;11级切除33例;ⅢA级切除2例;ⅢB级切除2例;ⅣA级切除6例;IVB级切除4例;V级切除1例.Ⅱ级以上占71.7%,IVA及ⅣB占18.9%.生活自理48例;部分自理4例;1例因大脑中动脉损伤而不能自理;无死亡病例.结论 大部分鞍结节脑膜瘤可以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安全、有效切除;依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可以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对于侵犯海绵窦、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而被残留的肿瘤,术后可行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6.
鞍结节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鞍结节脑膜瘤的手术入路和手术技巧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25例鞍结节脑膜瘤。肿瘤大小2.5-6cm,病人均表现为视力减退。均行开颅手术,单侧额下入路14例,翼点入路8例,双额经纵裂入路3例。结果SimpsonⅠ级切除9例,Ⅱ级切除16例,无手术死亡。术后视力改善16例,无变化5例,视力减退4例。结论 应用恰当手术入路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大多数鞍结节脑膜瘤可以全切除,并改善病人视力。  相似文献   

17.
背景:虽然颞下经小脑幕入路已经被报道近20年,由于一些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很好的应用于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对于岩斜脑膜瘤乙状窦后入路仍然作为传统的首选入路,由于解剖研究的熟练以及显微镜、显微器械的发展,作者对该入路在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临床价值、适应症、治疗策略的改进进行了临床研究及总结分析。 方法: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于2004年到2010年采用改良颞下经小脑幕岩骨尖入路的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25例病人,对入路的选择及改进、相关解剖的研究、器械应用、肿瘤显露及术前、术后的神经功能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25例病人都在颅神经及脑干功能监测下采用该入路,其中滑车神经部分包绕14例,完全包绕但在小脑幕起始段可以显露的有8例,完全包绕3例。沿颞骨从岩骨尖的前部到岩上窦乳突部切开小脑幕6例,从岩骨尖后部19例。肿瘤全切17例,此全切7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并发症包括新出现的或原有颅神经损害加重16例,暂时性失语5例,一过性偏瘫5例,颅高压6例其中2例行去骨瓣减压,本组中无死亡病例。 结论:大型、巨大型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策略应注重患者的生存率及术后生存质量。手术入路应该根据肿瘤的位置、生长方向、向周围组织侵袭程度、病人的年龄及术者的经验来制定。选择肿瘤的次全切和/或术后放疗而不是一味追求肿瘤的全切是合理的手术策略。另外,显微外科技术对肿瘤切除及神经功能保护至关重要。同样,术中电生理监测对于神经功能保护有同样重要作用。同乙状窦前入路相比,该入路有微侵袭、术后效果较好等优点,然而,该入路的不足可以通过随着术者经验的积累改进。  相似文献   

18.
Yang YM  Wang ZW  Jiang HZ  Sha C  Yuan QG  Xie HW  Wang DM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33):2348-2350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鞍结节脑膜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1991年10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56例鞍结节脑膜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20例,女36例,年龄32~65岁,平均46岁.采用经额下、翼点、眶颧、眶上锁孔入路切除肿瘤.结果 56例患者中Ⅰ级切除3例;Ⅱ级切除48例;ⅢA级切除3例;ⅣB级切除2例.Ⅰ级和Ⅱ级切除共51例,占91.1%,术后恢复良好者53例,优良率为94.6%;中度残废2例;重度残废1例.结论 大部分鞍结节脑膜瘤可以通过显微外科手术安全、有效、彻底切除;依据肿瘤大小、生长方式,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显微手术可以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手术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侵入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侵入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9年3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资料完整的15例侵入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病例,总结其临床特点.本组均采用经乙状窦前入路,手术策略为全切除岩斜区肿瘤,对侵入海绵窦内的肿瘤行次全切除,术后辅以γ刀治疗.分析手术后颅神经功能和病人生存状况.结果头痛头晕、外展麻痹和面部麻木为本病的主要症状.手术近全切除肿瘤13例,切除≥90%2例.12例残余肿瘤术后行γ刀治疗.无手术死亡,术后无新增颅神经损害6例,出现动眼神经麻痹6例,面部麻木7例,外展功能障碍4例,面瘫7例.随访6~59个月(平均38.6个月),12例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2例生活自理,1例生活需他人照顾.13例无肿瘤复发,2例残余肿瘤增大者中1例经γ刀治疗肿瘤生长得到控制.眼球运动和上睑下垂均完全恢复,面瘫基本恢复,面部麻木5例部分缓解,外展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结论对侵人海绵窦的岩斜脑膜瘤应采用合理的手术策略,尽可能减少手术引起的神经损害,有利于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