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 L I S A) 监测56 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 (s V C A M 1 ) 水平的变化,旨在探讨其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结果发现: 肾移植患者术后s V C A M 1 水平呈规律性变化, 急性排斥反应组s V C A M 1 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环胞素 A( Cs A) 肾中毒组, 差异非常显著( P< 001 ) ; 与排斥反应前水平比较, 差异亦非常显著( P< 001 ) 。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 s V C A M 1 逐渐降至正常水平; 耐激素的排斥反应应用 A T G 治疗后, s V C A M 1 在排斥反应后1 个月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 Cs A 肾中毒组, s V C A M 1 水平无明显变化。结果表明,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s V C A M 1 水平的变化, 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通过14例肾移植患者术后第3、6、9、14、28天动态监测尿液血栓素与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及TXB2/6-kETO-pgf1α比值的变化观察。  相似文献   

3.
以溶解或循环形式存在于机体血清或其他体液中的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分子量为240KD,430KD,500KD三类,其重要生物学活性为能与膜型的ICAM-1竞争性地结合白细胞膜表面的LFA-1和Mac-1,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特别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在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应等疾病状态下,体内sICAM-1水平明显增高。本文拟对sICAM-1的产生、结构、功能及与疾病的关系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当前肾移植发展十分迅速,但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非侵入性方法尽早发现急性排斥反应,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免疫学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为临床上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寻找更为恰当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途径。本文就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T细胞抗原识别、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多态性、趋化因子、凝血酶和凝血系统的激活等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粘附分子在急性同种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与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粘附分子包括3大类:即选择素、整合素和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它们在急性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是极其复杂的。首先,粘附分子促进白细胞穿过内皮并浸润到移植物部位,然后协同抗原递呈细胞上的MHC抗原复合体激活T细胞,并使之成为效应T细胞,最后粘附分子协同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溶解反应。应用抗粘附分子的单克隆抗体处理受体,不仅可延长移植物的存活时间,而且能诱导受体对同种移植物产生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当前肾移植发展十分迅速 ,但移植后的急性排斥反应 ,仍然是影响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如何通过非侵入性方法尽早发现急性排斥反应 ,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免疫学检测指标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尿液中供者细胞的出现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供者为男性、受者为女性或HLA-DR抗原有错配的80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定期收集尿液标本,从中提取DNA,利用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Y染色体上特异的基因片段DYZ-1和HLA-DR抗原的基因DRB-1。结果:手术当天受者的尿液中即有供者细胞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尿液中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强度逐渐减弱,直至术后30天,仍有90.0%受者的尿液中有供者细胞DNA的基因表达,其中8例(29.6%)发生了急性排斥反应;出院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90.0%的尿液标本中能检测到供者细胞DNA,抗排斥治疗结束后2周,83.3%转为阴性;肾功能良好的稳定期受者,仅6.7%的受者尿液中DYZ-1或HLA-DRB基因阳性。结论肾移植受者尿中供者细胞DNA的检测可以作为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一种方法,其基因表达强度变化为定量评价排斥反应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测定血IL-2、IL-6水平以评估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急性排斥反应是许多种细胞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IL 2、IL 6与其密切相关 ,其水平检测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  32例我院肾移植患者 ,其中男 2 4例 ,女8例 ,根据移植反应情况分成非排斥组  相似文献   

10.
可溶性HLA-Ⅰ的检测用于对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动态监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对肾移植术后可溶性HLA-Ⅰ(sHLA-Ⅰ)的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的意义。方法:采用:EHSA双抗夹心法测定血清中sHLA-Ⅰ含量,检测60例正常广东人sHLA-Ⅰ值,观察10例肾移植患者术后血清中sHLA-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肾移植患者的sHLA-Ⅰ水平在临床出现急性排斥前1-3天显著增高,应用免疫抑制剂时sHLA.I下降;未发生排斥反应者则无明显波动。结论:动态监测sHLA-Ⅰ能预示肾移植排斥的发生,对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 :16 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 ,4 2例移植术后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 (5mg d)为治疗组 ;其它 12 2例为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人 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CM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组 1年、2年及 3年人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而治疗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治疗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 (18 6 % )比对照组 (2 8 7% )低 ,P <0 0 5 ,且首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 ,对MP冲击治疗效果好。治疗组CMV感染的发生率 (33 3% )高于对照组 ,P <0 0 5。结论 :肾移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对提高移植肾存活率 ,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较好的作用 ;用药期间应注意预防及治疗CMV感染。  相似文献   

12.
Ⅰ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和sVCAM—1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加林  赵亚平 《现代免疫学》1999,19(4):249-249,253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用OKT单克隆抗体(McAb)检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并对16例尸体肾移植受者进行分析,其中8例进行手术后(用CsA前),用CsA及时发生排斥(治疗前)时检测比较。另8例较典型病例则分析其排斥反应出现与否以及与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显示OKT检测和临床判断基本相符,提示OKT检测为研究和诊断肾移植受者的急性排斥提供了较好的手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RNA-223(miR-223)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AR)中的作用.方法:对近一年我院33例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患者进行常规检查,每周1次,以判断移植肾的排斥情况,同时定期分离外周血细胞用PCR检查miR-223.另外,抽取10名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经植物血凝素(PHA)激活处理后,检查miR-223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生AR患者的外周血中,miR-223的表达水平出现2倍以上的升高.经PHA刺激激活的PB-MCs中miR-223的表达水平与未经PHA激活PBMCs相比较,升高3.76倍.此外,以miR-223来预测AR,可以得到92%的灵敏度和90%的特异性.结论:肾移植AR可能伴随着外周血miR-223表达的升高,提示miR-223可能在肾移植AR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患者尿液MCP-1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肾移植受者尿液中单核细胞趋化性肽-1(MCP-1)的含量,了解其变化规律,探讨其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方法:用ABC-ELISA法,检测尿液中MCP-1的含量。结果:肾功能稳定的肾移植受者尿液中MCP-1的水平为(416±21)μg/L,对照组为(408±11)μg/L,两者无明显差 别。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受者,尿液中MCP-1的水平为(1195±58)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肾功能稳定者(P<0.01)。经抗排斥治疗后,对治疗有反应的急性排斥反应受者,尿液中MCP-1的水平明显下降。结论:尿液中MCP-1的水平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密切关系。检测尿液中MCP-1的水平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细胞及分子机制研究为临床上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寻找更为恰当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途径。本文就同种异体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T细胞抗原识别、共刺激分子、细胞因子和细胞因子多态性、趋化因子、凝血酶和凝血系统的激活等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流式细胞仪对54例肾移植术后受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进行动态监测。结果显示肾移植术后发生稳性排斥反应时,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均升高,经激素冲击治疗有效的病人CD^3+,CD^+4细胞及CD^+4/CD^+8比值逐下降,而CD^3+,CD^+4细胞及CD^+4/CD^+3比会主同不降者说明激素冲击治疗无效。T细胞亚群检测可作为对是能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监测的一种方  相似文献   

18.
通过14例肾移植患者术后第3、6、9、14、28天动态监测尿液血栓素(TXB_2)与6-酮-前列腺素F_(1α)(6-Keto-PGF_(1α))含量及TXB_2/6-Keto-PGF_(1α)比值的变化观察。结果术后第3天尿TXB_2含量达467±146ng/24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2周降至正常,而尿6-Keto-PGF_(1α)的含量呈缓慢上升趋势,第4周显著升高至与对照组同水平,尿液TXB_2/6-Keto-PGF_(1α)比值也逐渐变小。 急性排斥发生后,尿、血TXB_2含量都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相差显著(p<0.O1),但尿TXB_2增高早于血浆,尿TXB_2含量变化能更早、更客观地反映移植肾TXB_2的合成水平。尿、血TXB_2/6-Keto-PGF_(1α)比值变化和TXB_2一致。  相似文献   

19.
尽管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最佳选择, 但是移植后的免疫排斥仍然是困扰临床的重大难题, 急性排斥反应是最常见的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医学在预防性筛查、 早期诊断、 改善预后和治疗等方 面正面临着新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的需求。 目前, 蛋白质组学的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移植医学的研究中, 血 清、 尿液中与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生物标志物的筛选也取得越来越多的进展。 文章综述了基于质谱 技术的蛋白组学在肾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T_H和T_C类细胞的平衡状态及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4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T_H1/T_H2/T_H3和Tcl/Tc2类细胞的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的动态变化,同时以1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结果健康对照组T_H1、T_H2、T_H3及Tcl、Tc2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45±8.15)%、(5.05±4.15)%、(3.90±3.21)%及(9.83±7.03)%、(4.51±2.17)%。肾移植术后稳定组受者外周血T_H1、Tc1细胞百分率[(7.29±5.52)%和(7.04±5.15)%]减低,T_H2、T_H3及Tc2细胞[(6.34±5.67)%、(4.94±4.14)%及(6.86±4.42)%]增多;急性排斥组受者T_H1、Tcl细胞百分率[(18.55±13.21)%和(15.84±11.72)%]增多,T_H2、T_H3及Tc2细胞[(4.19±3.62)%、(3.02±2.83)%和(3.88±1.63)%]减低。急排组、稳定组、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排组受者CD4/CD8比值(2.24±0.59)较稳定组(1.95±0.45)明显增高。伴随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急排组T_H1、Tcl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减低。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存在T_H1,T_H2/T_H3和Tcl/ Tc2类细胞失衡。T_H1、Tcl类细胞可能通过分泌的IFN-γ在肾移植急性排斥中发挥重要作用,T_H2、T_H3及Tc2类细胞通过所分泌的IL-4和TGF-β等细胞因子诱导了移植后的免疫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